小平的话也要历史地看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54:11
盛大林
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性的文字随处可见。在很多文章中,小平的很多经典名言常被提起,比如“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不要争论(姓资姓社)”等等。“小平说过,不争论是他的发明,因为,争论一万次不如做成一件事,做成一件事胜过争论一万次。”1992年南巡讲话后,“谁不改革谁下台”的话流传甚广,而据当时的陪同人员回忆,小平同志的原话其实是“反对改革的人就不要反对了,去睡觉好了”。(据8月19日《南方周末》)
小平同志的这每一句话,都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标志,都是对改革开放的一次有力地推动。这些话巨大的历史价值是无可置疑的。但在今天,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应该说小平同志的有些话是需要“扬弃”的,比如“不争论”,再比如“反对改革的人就不要反对了,去睡觉好了”。
“不争论”等话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半叶提出的。当时,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有不少人对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改革提出了“姓资”还是“姓社”的质疑,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混乱。这样的争论如果“喋喋不休”,我国的改革开放就难以深入下去,甚至半途而废。由于左的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这使质疑者在争论中具有天然的优势;更由于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争论很可能旷日持久而难有定论。然而,改革的步伐不容停滞。小平同志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坚定不移要改革的他利用自己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以其务实的精神和超人的智慧,“制止”了这场争论——他虽然没有为争论下断语,但却用行动说明了争论的无益——事实证明,小平同志的举动是英明的,也是正确的。
然而,评价一个人的言行必须考虑时代的变换。我们说小平同志的“不争论”是英明和正确的,是基于当时中国的现实。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确实需要小平同志的“一言九鼎”和“说一不二”。要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它实际上是把一列正在旧轨道上运行的列车“扭”到新的轨道上。没有“铁腕”,这种“转轨”是很难完成的。小平同志就是扮演了这种“扭转乾坤”的角色。但是,这种“独力回天”只能具有“发轫”的意义。当“转轨”完成之后,要让列车在轨道上正常地运行,就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全民的力量。
中国是幸运的,因为它终于拥有了像邓小平这样智慧而坚定的领路人,但人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领路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维系在某一个人的身上是不可靠的,只让某一个人思想和说话是危险的——毛泽东就是一个例子——正是因为他的话“一句顶一万句”,使中国人民在“站起来”之后却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浩劫”。
“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对包括时政在内的任何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每个公民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受宪法保护的。如果承认这种言论上的自由,那就意味着“争论”是必然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别人“争论”的权利,更不能要求别人“不要反对”甚至“去睡觉”。从集思广益的角度讲,任何一个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超过千千万万的民众。欧美民主国家的议会就是让议员们“争论”的,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也是让人民代表“议政”的——根据《宪法》,人大代表有权对中国的任何事情发表意见。事实上,每年的人大会都会发生很多“争论”,对于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也向来不乏反对者。“争论一万次不如做成一件事”固然不错,但有些事情是必须先“争论”清楚,然后才能做好的。
中国的民主正在稳步推进,中国的法治正在逐步完善。民主容不得话语的霸权,法治要保护言论的自由。而今的中国与十几年前相比已是天翻地覆,所以对小平同志说过的一些话也需要历史地看待。在民主刚刚起步法治尚未提出的时候,小平同志“力排众议”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必要的。但时至今日,“不争论”等名言已经不合时宜。我们不能再把它奉为金科玉律,甚至把它当成打压不同意见的工具。笔者注意到,在所有提及“不争论”等小平名言的纪念性文字中,其笔触都是赞赏性的——这应该引起必要的警惕。
任何人都有历史局限性,任何理论都需要后人不断地“扬弃”。列宁“革命可以资本主义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取得成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扬弃”,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是对列宁斯大林革命理论的“扬弃”,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扬弃”。今天,对小平同志说过的话以及邓小平理论,我们也应该进行辩证的分析——惟其如此,才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