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湖南省株洲市攸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5:43

攸县

攸县位于湘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东临江西萍乡、莲花,南通粤广,西屏衡岳,北达株洲、长沙,素有“沿海的内地,内陆的前沿”之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土地面积2664平方公里,人口76万人。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行政区划

·                                 • 建置沿革

·                                 • 自然地理

·                                 • 农业情况

[显示全部]

攸县-基本概况

 

攸县县城又称梅城,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江上游,洣水之滨,是长株潭地区南部中心城市,是该地区的商贸、经济、文化中心。
攸县历史悠久,是传承文明的古邑。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攸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所开发,是中南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式置县,因攸水流贯全境而得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攸县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特色文化,播撒和传承了源远流长的地域文明。

攸县交通便利,是资源丰富的大县。攸县县内水陆交通并济,公路交错纵横,湘东铁路、106国道纵贯全境,北通320国道,西与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相连,运输极为方便。境内气候温和,农业物产品种繁多,是全国商品瘦肉猪、商品粮、速生丰产林和油茶生产基地县;地下矿产资源富集,已查明的矿藏品种20余种,其中以煤、铁矿石、玄武岩、花岗岩、石灰石居多,煤炭储量在3亿吨以上,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全县拥有劳动力40万人以上,有18万人常年在外经商务工,“攸县的士”成为湖南省十大劳务经济品牌之首。

攸县山川秀丽,是风景迷人的明珠。攸县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的美誉。尤其是酒埠江风景区,集山湖、溶洞、地热资源于一体,已被认定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景观奇特多样,有酒仙湖、百丈瀑、温泉等水体景观,古银杏树、红豆杉、方竹等森林景观,宝宁寺、洪秀全纪念馆、红军兵工厂等人文景观,已探明120多个大型溶洞,是南方地区最大的溶洞群,其中长达10公里的禹王洞地下河是我国已发现最长的地下河之一,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攸县


  
攸县经济活跃,是发展提速的热土。攸县工农业发达,商贸繁荣,经济活跃,历来是湘东南、赣西北的经济交流中心。1997年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小康县,2000年被更为湖南省五个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县之一。近年来,我们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目标,突出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农产品开发、旅游开发四大重点,着力实施民营经济领跑战略,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资源采掘加工、建筑建材、化工为支柱的20多个产业门类,建设了攸州工业园等一批工业园区。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333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湖南省十强。
  
“十一五”以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户攸县,投资105个亿的煤电一体化项目,投资2.5个亿的桐坝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投资6个亿年产200万吨干法水泥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特别是衡茶吉铁路在攸县设站,将加快推动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对促进湘东南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攸县的投资环境宽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和优化环境的硬性措施,成立了优化环境办公室,设立了政务公开中心。在硬环境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实现了“路畅通、水畅流、话直达、电满足”的刚性目标。

今日的攸县人,既有纯朴的古风,又具有现代文明之风尚。如今,美丽神奇、文明富庶的攸县大地向世人展示着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壮丽画卷,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宾专家前来投资置业。

攸县-行政区划

 

攸县

攸县辖15个镇、5个乡:城关镇、黄丰桥镇、酒埠江镇、桃水镇、鸾山镇、皇图岭镇、网岭镇、新市镇、丫江桥镇、渌田镇、柏市镇、大同桥镇、上云桥镇、菜花坪镇、石羊塘镇、湖南坳乡、坪阳庙乡、槚山乡、莲塘坳乡、鸭塘铺乡。

攸县-建置沿革

 

在攸县的土地上,现存有数十处古遗址。据省专业部门测定,中有一处为大溪文化晚期的遗存古迹,按时间推算,相当于夏末商初。这说明,约在4000年前,攸县就有先民生息繁衍。

攸县


据已发现的文献资料记载,攸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置县,至今有2200余年。《史记》载: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封长沙王刘定之子刘则为攸舆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六号墓墓葬物中,有“攸丞”滑石印章一枚。该印章长宽约2.4厘米,高1.9厘米,“攸丞”为凹文小篆字体,是现今发现的攸县最早的官印,为攸县西汉时就已建县提供了实物证据。

攸县因攸水贯穿县境而得名。《水经注》载:“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攸溪,今攸水是也。
攸县西汉时属长沙国,东汉时属长沙郡。
建安二十年(215),吴孙权攻取长沙郡,攸县属吴。太平三年(258)设湘东郡,郡治在今衡阳市,攸县属湘东郡。
南朝陈代时期(557~589),攸县改称攸水县。
隋初,攸水县并入湘潭县,属衡山郡。
唐武德四年(621),废湘潭县,设南云州,攸水县分置为安乐、新兴两县,属南云州。南云州治所设在原攸水县县治。贞观元年(627),废南云州,原南云州五县合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武后圣历元年(698),原茶陵旧地分出,复置茶陵县。南云州存有仅6年,后来文人雅士带着对往昔的留恋,常将攸县称之为南云。清浙江天台人陈溥在攸县任知县期间曾写有《南云八景》,就是以南云称攸县。

五代后梁、后晋、后唐时期,攸县属潭州。后汉乾裕元年(948),攸县改属衡州。
宋代,攸县属潭州。
元代元贞元年(1295),攸县人口逾万户,按当时制度规定升格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
民国三年(1914),废府设道,攸县属湘江道。民国十一年(1922)废道,由省直管。民国二十七年(1938),设行政督察区,攸县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衡阳,后迁至耒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攸县属衡阳专区,1952年10月25日改属湘潭专区,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攸县改属株洲市。
可见,在历史上攸县曾两度称州,时间80年。现今,县人常把攸县称之为攸州,既是历史情愫的自然流露,一种亲昵的爱称,又是对撤县建市情结的愿景表白,一种期盼性的喜称。
攸县治所,据旧志记载,古城在县东攸水南岸,现有人认为在网岭镇罗家坪,有待考证,五代后梁(907~923)时迁至今址。

攸县-自然地理

 

地势由东西二侧向中部倾斜,东西环山,中部低平开阔向南北敞开,海拔界于69m至1404.9m之间,形成山丘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页岩、砂岩、页岩、紫砂页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5种。

攸县


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摇洲不摇。
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攸县境内矿藏丰富,物产富集。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三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植物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共有木本植物78科210属436种,其中乔木273种、灌木139种,腾本植物24种,国家护植物20多种。

攸县-农业情况

 

攸县属农业大县,也是产粮大县,全县总耕地面积6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约57万亩。全县农业生产以粮食生产为主,1996年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2004年被评为全国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县。

攸县

地方农业资源丰富,优势农产品总量较大。全县有农业生产物种276种,其中初具生产规模的有83种,尤其是以粮食、棉花、茉莉花、蔬菜、油料、辣椒、西瓜、生姜、柑桔、木材、楠竹、生猪、麻鸭、鱼类等14类产品商品规模较大。粮食、生猪、油料、鲜鱼产量均居株洲市前列。全县粮食总产规模历年稳定在4.6亿公斤以上,优质粮食比重达到了40%以上;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左右,年总产值4亿元左右;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年产油菜籽、花生合计0.7万吨以上;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年产鲜椒0.5万吨以上;西瓜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年产量3万吨以上;全县平均年出栏生猪122万头以上、家禽486万羽左右;其中优质粮、辣椒、楠竹、生猪、麻鸭等本县特色产品均保持不同的速度稳定增长,规模逐步扩大,已对外形成一定影响,逐渐形成了我县的特色农业生产体系。

全县种植业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以皇图岭、网岭、新市、大同桥、上云桥等106国道两侧及渌田、莲塘坳为主的优质粮油生产区;以大同桥、上云桥、鸭塘铺、石羊塘等为主的柑桔、桃、李、梨、葡萄、枣子、优质棉、麻为主的优质水果及名优特作物生产区;以城关、菜花坪、上云桥、大同桥、皇图岭、坪阳庙等乡镇为主的高效蔬菜生产区;以菜花坪、鸭塘铺、莲塘坳、贾山、丫江桥等地为主的花卉、苗木、草皮、席草生产区。

攸县

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全县初具农业产业化特征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56个,其中公司企业83家、中介组织53个、专业市场20个;产业化形式上包括加工企业拉动型、专业市场辐射型、中介组织联结型、专业大户牵引型、科技带动型等多种经营模式。粮油、藠头、饲料畜产品、竹木、蔬菜、茶叶和调味品等8大农产品加工体系已基本形成,加工畅销产品30多个,且各体系的基地规模日益扩大:全县饲养生猪过万头、饲养家禽5万羽、菜牛100头、羊100只、水产或特产养殖收入50万元以上的养殖基地有39个;年出栏生猪500头、家禽5000羽、菜牛30头、羊30只、水产或特产养殖收入10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户816户;年经营材林面积1000亩,或药材、楠竹、油茶500亩,或水果、茶叶、瓜果、蔬菜、药材、楠竹、油菜、水稻50亩以上,或花卉干果收入5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132户。2004年年产值或销售额过百万元的32个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产值已达到9680万元,年创总产值1.69亿元,利税1580万元;全县各基地年生产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3%,涉及农户6.9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6%。

攸县-经济概况

 

攸县历来是湘东之粮仓,这里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热充足,冬寒期短,无霜期年平均285天,年均气温16°-18°,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其辣椒、生姜、蒜苔、茉莉花茶畅销大江南北以及东南亚地区。1992年率先成为湖南省第一个粮食亩产千公斤、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千元的“双千县”。近年又相继列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油茶林生产基地和省市蔬菜生产基地。

攸县



攸县也是一座年轻的工业城市。全县目前已形成采掘、冶金、电力、机械、建材建筑、化学、食品、造纸、陶瓷、烟花、纺织、服装、制药、制鞋等20多个工业门类数百个产品。其中煤炭、建材建筑、化工已成为三大支柱产业。
攸县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其中大米、活大猪、分割肉、茶叶、蚕丝、干椒,是攸县饮誉海外的传统出口产品。工业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冶金、采掘、机械、建材、化工、纺织、制鞋、造纸、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草席、床单、手套、竹制品、鞭炮烟花、灯泡灯具、氟化纳等畅销国内外,久负盛名;煮酒、松花皮蛋、春晓茶荣获国家金银奖,国际上备受用户青睐。到目前为止,攸县有近100种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