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52:04

松滋市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隶属荆州市管辖。国土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2.3万亩,共辖16个乡镇2个开发区,23.5万户,人口89万,农业人口68.4万。东临荆州,西连宜昌,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华实蔽野,系焦柳铁路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一座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城市。松滋市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萌动了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昌盛于改革开放。

目录

·                                 • 自然地理

·                                 • 历史沿革

·                                 • 下设乡镇

·                                 • 方言

·                                 • 地方特产

[显示全部]

松滋市-自然地理

 

松滋市在湖北的区位图

松滋地处巫山山系荆门分支余脉和武陵山系石门分支余脉向江汉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市域地形西高东低。以枝柳铁路为界:其西为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呈四级阶梯递降;其东为丘陵平原,平原地势则由北向南微倾,形成了山地—丘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平原8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37.7%;岗地1093平方公里,占50.2%;丘陵203平方公里,占9.3%;低山60平方公里,占2.8%。  西南山地较高区海拔600到800米,低山区海拔在200至600米之间,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点在西部卸甲坪大岭,海拔815.1米。西北部和 中部为广阔的丘陵岗地,海拔在100至200米之间,丘冈绵延,宽谷低丘。平原湖区海拔在50米以下,平展宽广,河渠纵横,间有湖泊。最低点在南部王家大 湖芦苇场,海拔34.2米。

松滋地处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内,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冷暖多变,雨量递增;夏季炎热潮湿,雨量不均;冬季较长。

松滋地形复杂,高低悬殊,空间气候差异较大。山区冬暖夏凉,江汉平原冬冷夏热。西南山地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山间盆地水热条件为全县最优,而山上的气候则为松滋市最劣,山腰南坡有逆瘟层存在。松滋市境中部和东部的光、热、水资源充裕。

市域多年平均气温14℃—16.9℃,最高气温为39.5℃,最低气温为-10.9℃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00—19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00—106.4t千卡。全年无霜期为260天,年降水量为1050—1300毫米。相对湿度在74—83%之间,年均湿度为78%。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北风,冬春多寒潮和西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即梅雨季节南洋风),时有东南风。历年均风速为2.4米/秒之间。

松滋市-历史沿革

 

松滋市

松滋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设县,名高成。东汉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三国时属吴,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庐江郡松滋肥(今安徽霍丘县)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

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属荆宜施鹤道。三年,改为荆南道,松滋属之。四年,属荆宜道。十六年,又属省辖。二十一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二年八月,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县治迁车家冲,八月迁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迁新江口。

新中国成立后,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县治新江口。1995年12月撤县建设市。

松滋市-下设乡镇

 

 南海镇

 八宝镇

 宛市镇

老城镇

陈店镇

 王家桥镇

 斯家场镇

 杨林市镇

纸厂河镇

街河市镇

 洈水镇

 刘家场镇

 沙道观镇

 万家乡

卸甲坪乡

松滋市

新江口镇
镇政府驻新江口,人口99049人,面积96平方千米。辖9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青峰山、和平、石板坡、歇金台、杏花村、谢家渡、长安、蓝天、白云、玉岭、林园、同兴桥、狮子咀、木天河、西流、望月、柘树垸、太平桥、糖铺子、张家畈、尖山、德胜、杨家冲。

南海镇
镇政府驻磨盘洲,人口60558人,面积176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磨盘洲、横岭、三垸、张家坪、年食坡、金鸡寺、南海闸、赵家垸、百溪桥、夹巷、史家冲、祁福垸、黄泥滩、严兴场、厍家咀、裴家场、五朝门、文家铺、拉家渡、麻城当、剑峰、断山口。

八宝镇
镇政府驻大路口,人口83290人,面积159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大路口、大兴桥、龟咀、同太湖、保兴垸、中洲、杨林湖、景星、马兰湾、南宫闸、民主闸、胜利、永久、白水淌、东方红、大桥、北矶、永兴场、丝线潮、三合垸、群星、红旗。

松滋市

涴市镇
镇政府驻涴市,人口60498人,面积194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涴市、红星、月堤、南岗、同兴、报德寺、大口、四兴垸、复兴场、魏家堤、温家潮、红花、采穴垸、杨家垴、丁家垴、双潭、丙码头、红光、新发桥。

老城镇
镇政府驻老城,人口57544人,面积114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老城、白龙埂、金闸、朱家埠、大堰头、凤凰岗、胡家岗、江心、一柱观、新华、横堤、文昌宫、芦洲、碑亭、天星市、义兴、木马口、芦尾。

陈店镇
镇政府驻陈店,人口39830人,面积153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陈家店、陈店、李桥、夹马槽、石桥、茶铺子、团山、桃岭、全心、五溪堤、柏杨、天星观。

王家桥镇
镇政府驻王家桥,人口46088人,面积159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王家桥、麻水、高家榜、杨树河、花园桥、民主、龙王井、双河、店子岭、土桥、关洲、联合、围岭、独松树、陶家冲、太阳红、黄金堂、高河、簸箕岩、八眼泉、桠杈铺、砖桥、中水桥。

斯家场镇
镇政府驻斯家场,人口27393人,面积95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宝竹、旗林、舞龙山、万年桥、鞍子岭、鸡笼观、赶子幽、小堰当、白鹤山、杨家溶、文家河、姜家岭、青竹湾、黄家岭。

杨林市镇
镇政府驻杨林市,人口44171人,面积12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杨林市、余公岭、龙家峪、刘家坪、千工垱、天鹅、跑马岗、大河北、石龙桥、盘古山、台山、黄石岗、向丰岭。

纸厂河镇
镇政府驻纸厂河,人口43198人,面积106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纸厂河、纸金、陈家场、蔡家桥、裴家河、官堰坪、三岗、十字岭、金鸡山、城址山、大湖、万福、纸厂河、大沟口。
 
街河市镇
镇政府街河市,人口43198人,面积81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街河市、平板桥、东升、茶市、白果树、新生、曾家坡、牛长岭、雷鹰坡、曙光、文公山、苦竹寺、高峰、新星、高阳。

洈水镇
镇政府驻西斋,人口82459人,面积277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25个村委会:民族街、大桥街、大岩咀、火车站、豹子岭、蒋家冲、金坪、花园洲、金花垱、响水洞、杨家河、仙女洞、野鹅堰、龙王垱、汪家咀、石牌、青龙嘴、团山口、北闸、火连坪、鸡鸣寺、王马堰、薛家洞、后坪、麻砂滩、长河堰、南闸、九岭岗、樟木溪。

刘家场镇
镇政府驻刘家场,人口84187人,面积267平方千米。辖3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柳林河、荆松、胡家台、河田坪、诰赐山、柳林冲、油榨口、水淹淌、官渡坪、桃丰、观音淌、吴家包、张山堰、李家湾、沙溪坪、龙潭桥、方家坪、三堰淌、庆贺寺、水岩屋、三望坡、仙楼香、鄢家岗、郑家铺。

沙道观镇
镇政府驻沙道观,人口40116人,面积69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沙道观、米积台、大兴垸、泰山闸、邵家铺、车路口、剅花湖、向家渡。

万家乡
乡政府驻万家垱,人口25445人,面积65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万家垱、芭芒滩、腰店子、雷井口、同升、刘家河、新铺子、翠林山、白鹤垱、邓家铺、新桥湾。

卸甲坪土家族乡
乡政府驻卸甲坪,人口14602人,面积104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卸甲坪、彭家沟、曲尺河、横过山、黄林桥、天星堰、乌溪沟、杨树坪。

松滋市-方言

 

松滋市

有关学者指出,松滋洈水流域(通称“南五场”)方言是松滋方言的代表。《洈水史话》一书中《漫话洈水流域方言》作者山海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洈水流域的方言是松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松滋的文化、社会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松滋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洈水流域的方言虽然基本上属北方方言音系,但是与长江两岸、湖南等地有明显的区别,尤以“高八度”最具特色,是比较典型的松滋方言。
松滋方言虽然与普通话较一致,但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仍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即在一县之内,各地语音也不一致。民国本《松滋县志》记道:“松滋不百里,语言可分十四种,即治城(指老城)东西,于鱼部之音已有开口、合口之不同,各乡分歧更可知。”现撷录新编《松滋县志》有关松滋方言记载,以说明松滋方言的独特地域性。
一、语音
声母方面:
z和zh、c和ch、s和sh不分,无卷舌音,皆读z、c、
s。如“师”、“施”读如“思”(si),“桌”、“作”读如“酌”
(zuo),“卒”、“竹”、“烛”读如“足”(zu),“炒”读如“草”(cao)。
n和l不分,皆读n。如“里”读如“你”(ni),“吕”读如“女”(nü),“蜡”读如“拿”(na),“类”读如“内”(nei),“兰”读如“南”(nan)。
y声母一律读无声母(零声母)。如“惹”、“尔”读e,“柔”读ou,“让”读ang,“软”读uan。
松滋西北部没有撮口呼,i和ü都念i。如“雨”念成“椅”(yi),“云”念成“银”(yin),“军”念成“金”(jin),“女”念成(ni)。
韵母方面:
前鼻尾与后鼻尾一般不分,en与eng、in与ing等皆以n收尾(但an和ang并不混同)。如“能”、“楞”皆读nen音,“增”、“争”读如“臻” (zen),“生”读如“身”(sen)“京”读如“津”(jin),“永”读如“允”(yun),“荣”读如“云”(yun)。

松滋市

声调方面:
松滋声调共有五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中
古入声字全部另读一声类,如读、达、节、觉、纳、烈等字)。
阴平是由“中”升至“半高”的升调(3  4)。宽式用中式调号:2  4
阳平是“微升调”,由“低”升至“半低”(1  2)。现用低升调号:1  3
上声是“微降调”,由“半低”降至“低”(2  1)。宽式用低降调号:3  1
去声是“半高平调”:4  4
入声由“半高”升至“高”(4  5)。宽式用高平调号:
55
1932年出版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关于松滋“全部保存古入声字”之说,仅适合于县南地区,县北地区则不然。松滋语音有南北之分。邑人杨洪氏称:“北音敛,南音侈。北乡平与入相淆(时、十同音,疑、一同音,河、合同音,齐、七同音,类此者多),每字但得四音;南乡于入声字开口扬声读之,每字可得五音。”——此说较合松滋实情。

地方词语
松滋方言甚多,用得多了,便成了特殊的词汇。民国本《松滋县志》就已录三百余条。现选列最常用的近十条于下表,以备入乡者问俗。
以下列举的这些,尤其是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典型方言
词汇,在充分表现松滋纯朴的风土人情、社会变革以及文化
传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松滋的特征、特点和特色,但也应该看到,松滋方言作为一大传承至今的宝贵文
化财富,在当前全国各地大兴开发、挖潜旅游资源的今天,是利用它的最好时机。

词语   注音    释      义
姑娘家 家音gǎ 妻子、青壮年妇人
大爷家 家音gǎ 中年妇女的丈夫
婆婆家 家音gǎ 老年妇女
老巴子  老夫谦称老妻(若称一般老妇,则含贬义)
造烂污  捣蛋
哦嗬啦 wǒhuǒnǎ 表示满意,表示附和别人的意见
送恭贺  进入家门表示祝贺
带折食  出门回来给人带点小礼物
抵门杠  寡妇坐堂招进的丈夫

松滋市-地方特产

 

松滋鱼糕
松滋市十大地方名菜之一
松滋鱼糕独具松滋地方风味,早为荆楚名菜。它以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洁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点而著称,且久传不衰。
相传,北宋时,松滋鱼糕即名满荆楚,王公大臣宴请,为席上的头道菜,当时名曰:“头鱼宴”。明清以来,鱼糕制作己普及到民间,松滋各家喜庆之日,必备此菜。久而久之,此菜便成了别具地方风味的传统佳肴。

松乳菇

松乳菇
松滋山地特产一种名菌——松乳菇,驰誉于湘鄂一带,是珍馐佳肴的常用配料。
松乳菇,俗称雁来菌,因产于松林地,又名松菌。子实体一般为群生,常生春夏之交和秋末冬初,与马尾松形成菌根关系。松滋的山区和丘陵,马尾松林分布辽阔,气候湿润,适宜松乳菇生长,以长江南岸松滋口一带的松林地产量最多,品质最好。年产10万斤左右,一部分就地销售,一部分制成罐头,远销外地。
松乳菇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每百克中含粗蛋白 19.3克,脂肪6.8克,碳水化合物35.5克,纤维32.4克,还含有18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菇圆肉厚,质嫩味鲜,香气浓郁,十分爽口。用来炒肉片,风味极佳,用以氽汤,其鲜无比,制成菌油,另有味道,荤炒素制两皆相宜。
此菇因系菌根菌,在人工培育下尚难形成子实体。松滋科学试验站对松乳菇进行驯化培育研究,并分离制成了纯菌,试验结果的报告文章分别发表于上海《食用菌》和湖北《农业科学》杂志上。

鳜鱼

洈水鳜鱼
松滋市十大地方名菜之一
也称鲧花鱼,桂鱼,俗称“花鲫鱼”。
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鳍科鱼类。体侧扁形,背部隆起,最长可达60cm,呈青黄色,外表着生黑色斑纹。嘴大,下颌突出,鱼鳞细小,圆形、生性凶猛,喜食鱼虾。洈水湖盛产此鱼,肉质鲜嫩,是中国特产的一种名贵味美的淡水食用鱼,也是洈水风景区最受旅客欢迎的鱼种。鳜鱼制作的传统佳肴甚多,白汁鳜鱼为其一种,用鲜活鳜鱼清蒸后,再加茄汁烹制而成的美味佳肴,洁白鲜美的鱼体,间以红椒丝、玉兰片丝、甘豆等配料点缀外形清雅,味道鲜美,香气浓郁。
菜品特点:洈水湖鳜鱼是中国特产的一种名贵味美的淡水食用鱼,也是洈水最受游客欢迎的鱼种。

白龙潭云雾茶

白龙潭云雾茶

白龙潭云雾茶是松滋天鹅茶场创制的优质名茶。该茶场地处松滋与枝城接壤的“天鹅抱蛋”处:天凿白龙潭,地喷八眼泉,丘岗连绵,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满目葱郁,使人有“步入云梯上青山,徐徐送客入九霄”之感!
早在唐宋时代,松滋曾产贡品茶“碧涧茶”。北宋乐史《太平囊宇记》载,“荆州产土茶,松滋出碧涧”。1977年, “天鹅抱蛋”的山岗开始兴建茶园,开辟面积1270亩,命名为“天鹅茶场”。茶场在历史名茶“碧涧茶”的基础上,研制“云雾茶”成功。1987年,精制一批茶叶以“白龙潭”为牌名盒装(二两装)上市,俏销一空。1989年,“白龙潭云雾茶”载入《中国名茶》一书。1990年,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的“炒青茶第一名”的荣誉证书。
茶场土质深厚肥沃,有机质丰富,阳光充裕,气候适宜,加之山岗早晚均有雾气缭绕,极利于优质茶叶生长,采茶也有考究,采摘嫩叶的最佳时间在日出、日落之前。尤其是只采摘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茶叶,需经摊放、杀青、搓揉、干操等8道工序精心制作。具有叶嫩匀齐、秀峰紧曲、汤绿明亮、味甘清醇、气香浓郁、回味悠长等特点,是奉献给八方佳客的纯天然饮品,地方特产,也是经水风景区管委会指定的旅游专供品。该茶畅销两湖、闽粤、港台等地,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

新神洞茶

新神洞茶
新神洞茶属炒青绿茶类,系新神洞果茶有限公司生产的湖北传统名茶之一,常称“新神洞毫峰茶”。松滋种茶历史悠久,乃茶圣陆羽行舟三峡开发而植,曾为清乾隆间皇室贡品,改革开放后,经科学管理,精心研制,方使久负盛名的新神洞毫峰茶重新跻身茶苑。该茶叶小而嫩、紧而坚,有脆绿显毫、小巧笔直之特性,乃经人工捻抒、精心制作之佳品。从园管、采叶加工、贮藏到包装精益求精。园管求三无(即无杂草,无病虫、无瘦苗),采叶把三关(即三采三不采,采一芽一叶,采三叶礼展,采色深叶壮,不采异色叶,不采雨水叶,不采过大叶),工艺分六序(杀青、捻揉、揉条、整形、滩凉、干燥),贮藏冷充氮(采用真空充氮冷藏)。
新神洞毫峰茶曾多次荣获省市优质奖,被指定为松滋市接待专用茶,并以其独特的韵味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睬,有人曾以诗贺曰:外形紧结毫峰露,芳香持久梁前绕。汤色黄绿显明亮,韵味鲜爽风骨傲。

松滋市-景点

 

滨湖公园

滨湖公园
滨湖公园距新神洞约一公里,位于风景区西部,占地300余亩。投资约3000万元,先后开发形成了“小西天”佛教文化区、自然游览区、民俗文化园和珍珠仙女井等自然、人文景观。其中珍珠仙女井是滨湖公园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景观。游人立于井旁,大喊几声“珍珠姑娘”,井底会冒出无数珍珠般的气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登上“小西天”,可见人称“皆大欢喜”的弥勒佛神像、十八罗汉、玉麒麟等深受游人喜爱的景观。公园东端是民俗文化园,游人在这里会遇到一支热闹的 “猪八戒迎亲”队伍,领略“关公单刀赴会”、“张飞擂鼓”等三国文化景观。

灵鹫寺

灵鹫寺
灵鹫寺建于晋朝,殿宇宏伟,共有六重,第一重为戏楼大院,第二重是韦陀四大天王殿,第三重是三尊佛殿,第四重为罗汉祖师殿,第五重为方丈禅房,第六重供坐佛一尊(高达10米),旁边有财神殿、百子堂,后面有经堂数十间。常年香火旺盛,是江南一大寺院。
传说,晋朝有一位游方和尚灵鹫,坚持40年为逃入武陵山的难民指点迷津,并耗尽终生化缘之钱物,其功德无量。后天下太平,原入山之人出山访灵鹫和尚,从当地人口中得知他与世长辞,便广捐财物,在埋葬他的前山,修建起一座大寺庙,取名“灵鹫寺”。60年代,修建洈水水库时被毁,重建中的灵鹫寺位于清神路旁的降盗岭上。
灵鹫寺是松滋最早的寺院,被誉为“楚南名刹”,于民国年间毁于战火。1997年经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择地40亩,按原貌复建。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赠额,著名佛道高人昌明法师题写寺名。修复后的寺院三面环水,四周苍松翠柏,大有灵山秀水之气势。寺院特有的寺宙古建,梵宇庄严,巍峨壮观。寺内金碧辉煌,内涵深邃,佛像形神兼备。

颜将军洞

颜将军洞
颜将军洞地下湖由地下湖水洞及旱洞组成,全长2168米,其中水洞长782米,旱洞长1386米。内分地下湖、将军洞、通天峡三大景区。旱洞内“擎天玉柱”、“宝莲神灯”、“玉龙盘山”、“飞仙幽谷”、“通天峡”等景观凝聚了雄、奇、险、拙的阳刚之美;地下湖水景“银河仙宫”、“龙宫胜景”、“双鸟渡食”、“天山圣水”、“瑶池仙景”等景观荟萃了幽、静、清、雅的阴柔之美。阴阳和美,皆成奇观,被誉为中国水旱双游溶洞之冠。
颜将军洞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历史文化遗存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科学家、艺术家、美学家永不衰竭的灵感源泉,是长江旅游开发带又一个独具特色的游览胜地。

将军岩温泉
温泉地处卸甲坪土家族民族乡洈河流域,有泉眼数十口,其中将军岩下250平方米内,八个泉眼的泉水喷射而,热气腾腾,人近泉边,热浪袭人,水温达53度,水质纯净,水色湛蓝。当地人们称之为"神泉"。

将军岩漂流
将军岩处于洈水上游,此处峡谷幽深.洈河饶将军岩飘逸而过,形成漂流黄金地带,漂流全程长30公里,九曲十八弯,水流湍急,奇潭险滩,惊险刺激,是科学探险和挑战自然的好地方。

松滋市-殡葬习俗

 

松滋市

松滋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松滋市

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松滋市-松滋说鼓子

 

松滋市

松滋说鼓子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现存资料考证,松滋说鼓子原名"说古书",由元、明朝的"词话"演变而来,并逐步形成一种民间说唱形式。清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开始在松滋境内的大岩咀、西斋、街河市、纸厂河一带流行。鼓书说唱经过历代艺人们的传承和不断改进,已经有了长足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曲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说唱乃至表演伴奏乐器作了进一步改革,韵白采用本地南面方言,说唱并重;音乐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调;伴奏除唢呐外,还增加了管弦、弹拨乐器。使得演唱、音乐、击鼓于一体,成为独具风格的民间奇葩,深受群众欢迎,在湘鄂边界尤其是松滋境内广为流传。松滋说鼓子曲目丰富多彩,尉为壮观。街谈巷议、民间琐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剧故事、神话演义、风花雪月、幽默笑话、人生疾苦等无所不包。"松滋说鼓子"是松滋的地方曲种,采用的是方言俚语,起初是以说为主,在末尾一句或两句加上唱腔,并以松滋"南五场"的地方语言为基调,乡音土调,幽默诙谐,通俗易懂。说古书在松滋已流传上千年,古人由于文化生活贫乏,茶余饭后听"说古书",可谓是一种精神依托,人们对这种听书的习俗有一定的依存性。特别是乡音土调使人备感亲切,人们爱听、爱学、爱唱,由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