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听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7:38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3

《巨人的花园》听后
 

校“教学能手”课堂教学评比的课文选为四年级的《巨人的花园》。同上这篇课文的是燕欢和春红。两位老师经过三年的磨练,教学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最大的进步体现在解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和课堂组织调控能力的提高。两位年轻老师的课感相当好。燕欢的课犹如淡淡的茶,令人回味,春红的犹如浓浓的酒,让人陶醉。尽管风格不同,但在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又体现出较多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成了课堂的亮点。

一、整合重组,板块清晰

两位老师都大胆地对教材重组,科学地作了整合。因为课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如:花园景色的对比;巨人态度的对比等。因此,两位老师遵循教材的特点,在对比中展开教学。燕欢教学的内容是课文的第一至六自然段,以巨人回来之前花园美丽和欢乐与巨人回来之后花园的荒凉和寂寞作对比展开教学。春红的教学以“没有孩子的花园就没有春天”这句话作为主线,对比“没有孩子的花园”和“有孩子的花园”展开教学。两堂课的教学层次分明,板块清晰。应该说对教材的把握是比较到位的。

二、多元感悟,扎实灵动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朗读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表达。因此,朗读也是最直接的感悟方式。课堂上,两位老师都比较注重多层次的朗读。譬如:读巨人的话“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燕欢是这样展开的:第一步:找一找,读一读,巨人说了什么?(理解层面的自读)。第二步:想一想,读一读,此时巨人的心情怎样?(感悟层面的交流互动)第三步:演一演,读一读:想象巨人的神态、动作演读。(表达层面的个性化朗读)从中体会巨人的冷漠、蛮横和自私。再看春红的课堂:教学“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欢迎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乐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首先老师引导学生“和巨人一起去找找春天”——“春天在巨人的眼神中”;“春天在孩子们的欢笑中”;“春天在草翠花开里”;“春天在明媚的阳光下”;“春天在孩子们的游戏中”……春天的花园是这样的清新活泼、光彩照人,因为有了孩子的欢笑。接着老师让学生体会:巨人已经好几个月没见过这样的春天了,他的心情会怎样?这一次读,学生读出了巨人的兴奋与激动。然后,老师为学生的朗读配上悠扬的钢琴曲,和巨人一起陶醉在“明媚的春光里”。我想这样的读让学生经历的是一个从文字理解到情感体验到心灵共鸣的过程。

“想象再现,读出画面”。任何阅读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读着用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在阅读。阅读必然有想象的陪伴,我想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一起在字里行间想象驰骋,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丰富各自的心灵。两位老师在第一段的教学采用的就是“想象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闻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于是孩子们“看”到了春天开满鲜花的草地,“闻”到了那迷人的花香和诱人的瓜果的香味,“听”到了冬天孩子们在雪地里的欢声笑语……这样的美丽画面流露在孩子们灵动的笔尖,更流淌在孩子们敏感的心里。孩子快乐地读着:“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我们的课堂也“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读书声了。

三、细节处理,调控得当。

课堂上细节的处理体现了两位老师较好的教学机智,使整个课堂流畅又和谐。如在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燕欢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第一位发言的学生并没有概括地说,把故事情节说了一遍。老师很耐心地倾听,并给予评价:说得很全面,如果更简洁一些就更好了。第二位学生概括得很简练,表达得也很清楚。燕欢的课堂总是这样的从容。春红的课堂有一个细节也可圈可点,学生在板演“冰雪覆盖”的“覆”时,很难写好,老师就让大家认一认这个字,看看怎么写的,并在课后的生字表里写一写,可以说训练得扎扎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