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人,读书打仗两不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8 07:24:53

黄冈人 

读书打仗两不误 

  

文/赵伟 

  

黄冈,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熟悉古代史的人知道,这里出了毕和李时珍;熟悉近代史的人知道,这里出了200多位共和国的将军;即使一点历史都不熟悉的人,也必定会清晰地记得,课桌上黄澄澄的封面上那四个大字——黄冈密卷。 

  

  

人人都是军事家 

他们会在酌一口小酒、哈一口气之后慢慢告诉你,他的某位将军同乡,在某次作战的时候,在指挥上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如果不犯这个错误,胜利会来得早一点,战果会更辉煌一点,损失会减少一点。 

在长江边上生活的黄冈人,连他们自己都认为他们的风俗和长江中上游的巴人差不多。巴人善战,所以黄冈人也善战。你在黄冈街头随便找一个小酒馆或者小茶铺,只要你脸皮足够厚,或者说你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当地人吹吹牛,你就能够明白黄冈人纸上谈兵的厉害。 

当然,他们口里说出来的“兵”仅限于现代史,最是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因为从1927年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军队,到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这28年,是黄冈人最引以为豪的28年。在这段时间,无数黄冈人放下锄头,跟着共产党一起拿起枪杆闹革命。结果就是,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肩膀上扛着将星的黄冈人有200多位。 

200多位将军对于一个人口700多万的地级市来说是个什么概念?基本上可以这么说,你在大街上随便找一个黄冈人,他都能告诉你,他是某位将军的同乡。然后,他会告诉你,他这个同乡以前是红几方面军的,然后又划分到了几野,然后参加了哪些重要战役,取得了哪些战功。 

在这样的谈话氛围中,你除了不停地发表感叹之外,根本不可能组织更多的语言来和对方交谈。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人,不管他的近代史学得多,都不可能熟记这200多位将军的资料和履历。 

接下来,黄冈人就开始展示自己的军事天才。他们会在酌一口小酒、哈一口气之后慢慢告诉你,他的某位将军同乡,在某次作战的时候,在指挥上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如果不犯这个错误,胜利会来得早一点,战果会更辉煌一点,损失会减少一点。 

对于这样的论证过程,你是无从辩驳的,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场战斗,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将军。所以,你最的应对方法就是,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你可以认为黄冈人很自命不凡,但是,这的确是他们的骄傲——谁不愿意把自己最自豪的一面展现给人家看? 

如果,你非常幸运地知道他的这位将军老乡,并且晓得那么一点点这个将军的轶事,恭喜你,你完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他的莫逆之交。就像你和重庆人谈话的时候盛赞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耿直的人;和成都人谈话的时候说春熙路的繁华让纽约显得像一个县城;和大连人谈话说他们的足球底蕴不亚于伦敦米兰一样。 

  

  

  

天生流淌着不吃亏的血液 

赤壁。这个地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为了争夺这个古战场遗址,黄冈人和蒲圻人展开了极其激烈的同省争夺。双方的专家引经据典、口诛笔伐,《三国志》都不知道被翻烂了多少本, 

  

黄冈毫无疑问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这些历史就像一枚一枚的奖牌挂在他们的胸前,随时取下来摧残那些看不起黄冈人的外地佬。当然,奖牌是没有人嫌多的,黄冈人除了固守自己已知的光辉历史之外,还不惜与人争夺历史上悬而未决的荣耀。 

如果你看过《亮剑》的话,可以从李云龙身上看到黄冈人的特点。他们的性格其实和这个满嘴粗话的英雄少将差不多:英勇,义气,当然也包括不能吃亏。黄冈人的血管里,天生就流淌着不吃亏的血液,祖祖辈辈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永不磨灭。 

首先是赤壁。这个地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所以,为了争夺这个古战场遗址,黄冈人和蒲圻人展开了极其激烈的同省争夺。双方的专家引经据典、口诛笔伐,《三国志》都不知道被翻烂了多少本,陈寿的祖宗十八代都没有想到,这本书能够在今天成为如此重要的一个证据。就在双方互不相让之际,1998年,蒲圻率先发难,将名字改成了“赤壁市”。这样一来,黄冈就不依了,大批黄冈人跳出来,指责兄弟城市不讲道理,不负责任,理由就是苏东坡老先生都认为赤壁在黄冈。虽然很多专家都认定了,赤壁战场就在蒲圻,但是黄冈人仍然不服气,行,你们叫“武赤壁”,我们就叫“文赤壁”,大家都不吃亏。 

然后就是黄梅戏。关于黄梅戏这个戏种,起源地一直有争端。很多人认为是在安徽,但是黄冈人坚持认为就在黄冈——理由很王道——黄冈有个黄梅县。如果起源地不在黄梅,为什么叫黄梅戏?这样的说法让很多反对者开不起腔,尽管不少黄梅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黄冈市的市府所在地。这一场论战的结果,远比“赤壁之争”乐观许多,也让黄冈人自豪许多。 

说到底,这些争端都是为了发展经济,要不是想开发旅游资源,光争这些虚名有什么用?从这个角度来说,黄冈人也是擅长把自己的历史文化转换成经济效应的。 

  

  

一群爱读书的人 

“黄冈人的心里,是这样想的——天下惟楚有材,楚才九分在黄冈。” 

  

如果你仅仅因为黄冈出了200多位将军,就认为他们是一个民风剽悍之地,那么我告诉你,你错了。在黄冈,最不缺的就是书店,还有书摊。假如你碰巧是一个爱书之人,而且又碰巧仔细观察过黄冈的书店的话,你会发现,这里最多的书并不是让我们景仰的《黄冈密卷》。 

黄冈人爱读书,黄冈的学生则是会读书。你随便走到黄冈的任何一所中学,必然不会看到电视上那种书声朗朗的场景——黄冈人有自己的读书方法。至于被其他省份的学生视为圣典的《黄冈密卷》,他们的说法是——做腻了…… 

单纯讨论黄冈人在高考上的优势,很容易把人引入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里面去。其实不然,黄冈人不但读书,而且写书。读书的和写书的都出了很多巨匠,当然,这些巨匠在黄冈人的酒桌上也会一一对应成老乡。比如熊十力,比如胡风,比如闻一多,比如熊召政。即使你和他们讨论中医,黄冈人也不会让你占得任何一分便宜,他们会抬出自己的另外一个老乡——李时珍。如果遇见一个出身书香世家的黄冈人,他甚至还会翻箱倒柜,找出一本线装的《本草纲目》,呛得你无话可说,甚至无话敢说。 

所以,你不要小瞧任何一个黄冈人,他们哪怕穿得再朴素,抽的烟再低劣,你在黄冈人面前都不要诋毁他们对书的认识,搞不,他们会还你一句:“读书读书,你给我们黄冈人讨论读书。当年我们老乡毕昇不发明印刷术,你还看什么书?”黄冈人的心里,是这样想的——天下惟楚有材,楚才九分在黄冈。 

如果你不相信的话,欢迎你有时间去李时珍的故乡蓟县蕲州镇看一看。这个镇上有一条街叫做东长街,街长不足2000米,人家不过100多户。就在这条不起眼的东长街上,1985年前出的博士,在国外的就有25人。你可以把这样的现象理解为历史的传承,也可以理解为基因的继承,但是不管怎么理解,你都改变不了黄冈人爱读书的现实。 

很难理解近代黄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产生了一大批军事天才的同时,还能够产生一大批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史和意识形态的大儒。在那个乱哄哄的年代,黄冈人将自己所有的才华都展示了出来。中国人一向崇尚乱世出英雄,从这一个角度来说,黄冈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撞上南墙也不回头 

“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湖北人的圆滑和狡黠,很少体现在黄冈人的身上。” 

黄冈人有自己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计代价。黄冈人并不是勇斗狠的角色,在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上,他们可以唯唯诺诺,甚至可以做墙头草。所以,你在黄冈很少能够看见两个人提起板凳互相敲头,或者街头对骂非要把对方的祖宗十八代都幻化成家禽。倘若你把这样的性格理解为懦弱,那么你就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 

黄冈人在说到自己性格的时候,一般都会举两个人的例子。 

一个是闻一多,那个死于暗杀却让中国出现一丝曙光的文人。明明知道李公朴已经死于非命,还要拍案而起破口大骂的硬汉子。中国的文人都崇尚在山水田园之间死于满是书卷的几案上,但是闻一多选择了另外一个死法,因为他觉得这样够刚烈,够高尚,够对得起自己。 

另一个是孙志刚,那个死于看守所却让中国的收容制度土崩瓦解的打工仔。孙志刚的父亲曾经说过:“这孩子认死理,哪怕他稍微认个错,求个饶,也不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认死理,也是黄冈人的一个脾气。他们认为自己没有错的,刀架在脖子上也不会承认自己错了,即使撞上了南墙也不会回头。所以,闻一多和孙志刚都付出了自己生命作为代价,来捍卫自己价值观。 

的确,近代以来,这两个人代表了黄冈人性格中最精华的一部分。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湖北人的圆滑和狡黠,很少体现在黄冈人的身上。 

在黄冈,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黄冈生产的200多位将军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政治,但是黄冈人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政治话题。他们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是想避讳什么,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价值观——政治是圆滑的,打仗是直接的。 

他们可以接受战争中刺刀见红你来我往的血淋淋的争夺,因为这是男人之间的决斗,是精神和力量的直接交锋。他们说,这才是我们黄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