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鱼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01:41
作者:瑞 雪    文章来源:-    点击数:1385    更新时间:2007-11-23
提起家乡的洱海,心中除升起一轮明月外,还时常想起洱海中的“三鱼”:弓鱼、油鱼、鳔鱼,可惜却绝迹多年了。
记得五、六十年代,洱海中这三种珍奇鱼种,各有吃法,美味无穷。
第一种是弓鱼,因弓身窜流跳潭而得名。这鱼细长体型,有筷子长短。秋汛期喜结群,溯十八溪逆流而上,遇坎上潭时弓身而跃,跳起“八丈”高,蔚为壮观。弓鱼体嫩,肉鲜味美,细鳞肉多,无横刺,可煮可蒸,可晒可腌,无论哪种烹调法,都比抚仙湖的抗浪鱼好吃,是鱼中珍品,海中佳肴。
第二种是油鱼,仅产在沙坪江尾一带的海边。油鱼体型较小,类似小白条鱼和沙鳅。平时它深藏在洱海边岩洞阴河中,夏秋季才出洞入海。渔民捕捉油鱼的方法,是从苍山上采集成捆的香栎树叶,丢入洱海浅滩,待天气炎热时油鱼躲进树叶中,就轻轻划船进滩捞起树叶,抖出藏在里边的小油鱼。这种小鱼煮吃时不用放油,只需放进几块白豆腐,煮好的鱼汤会飘满乳白色的鱼油,那小鱼肉多无刺,那鲜汤好喝得无法形容。
第三种是鳔鱼,个头不大,类似鲫壳鱼,也被称作“老头鱼”。鳔鱼头大身小,体型扁圆,有鳞刺粗,喜居深水区。因它肉紧胶汁多,适合吃冻鱼。因此大理人吃冻鱼,选的就是鳔鱼。尤其是冬天,头晚煮好一碗鳔鱼,第二天早饭吃冻鱼,那鱼冻得紧绷绷的,鱼汁成琥珀状块,吃起来是别有风味,就像白族人吃“生皮”,会上瘾。
痛心的是,洱海鱼群中这宝贝“三鱼”竟然在七十年代绝迹,与大理人绝缘。这个中原因难免有自然或不可知的因素,但无度的狂捞,滥捕和破坏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显然也是这三种鱼灭绝的重要原因。六、七十年代的围海造田、围海养鱼活动和洱海水位下降,村庄逼近洱海肯定是造成弓鱼和油鱼消亡的主要原因。喜洲的“海心亭”和桃园的“弓鱼洞”的现状,就是历史最好的佐证,是人为环境的改变,堵塞了鱼类的生存之路。鳔鱼的灭迹除捕捞外也有外来鱼种侵入受害的可能。
如今,令人高兴的是洱海的保护走上了法制轨道,大理人保护洱海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洱海清,大理兴”指日可待。吃过美味“三鱼”的大理人,还有一个小小的奢望:在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奇迹,让灭绝几十年的大理弓鱼、油鱼、鳔鱼再现洱海,到那时可以欣慰地说:“洱海保护到位了。”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 古钱币上的名家书法
下一篇文章: 西域秋景
洱海佳品──油鱼
李灿南
【摘要】:
【关键词】: 烹调加工 回族 水豆腐 地理学家 癌症 鲫鱼 月海 内迹 苦胆 虚实
【分类号】:+
【DOI】:cnki:ISSN:1004-2083.0.1998-07-038
【正文快照】:在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那碧波荡漾、神奇美丽的月海,不仅出产名扬四方的弓鱼,还出产一种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油鱼。弓鱼以鲜美著称,油鱼则具有苦胆不苦,味鲜而无腥气的特点,真可谓鱼中之佳品。油员形似鲫鱼,长不足20厘米.因其体表有鳞光、肉厚又细嫩多油而出名。然
清蒸红尾油鱼-遨游搜资讯
【菜肴口味】鲜香【涉及食材】鱼类【特点】红尾油鱼是云南洱海特产,是白鱼的近亲。因鱼小油光,尾鳍略红,腹内油多而得名。外形象白鱼,体形小巧,30多尾才重1000...
www.auyou.cn/newsinfo-1479.html 2010-9-20 - 百度快照
大理沙锅鱼
地方民族特色菜肴,将火腿片、鲜肉片、嫩鸡块、冬菇、蛋卷、豆腐等十余种鲜腊配料与洱海鲤鱼入砂锅内,加胡椒等调料慢慢烹炖。讲究刀工、工序、配料及火侯。煮熟上桌,砂锅内沸汤咕咕、热气沸腾,香味扑鼻,十分可口。下关及大理各餐馆、饭店均有供应。洱海油鱼,洱海油鱼鳞细油亮、腹中油多,肉鲜而不腥,有胆却不苦,故不去鳞也不开膛,整条鱼与豆腐同煮,其味尢佳。在游船上及下关、大理各餐馆、饭店均可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