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34:38

南郑县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06°30ˊ--107°22ˊ,北纬32°24ˊ--33°7ˊ之间。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旺仓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想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围437公里。

 

目录

·                                 • 行政区划

·                                 • 建制沿革

·                                 • 地形地貌

·                                 • 河流水文

·                                 • 矿产资源

[显示全部]

南郑县-行政区划

 

南郑县辖18个镇、12个乡:城关镇、圣水镇、大河坎镇、协税镇、梁山镇、阳春镇、高台镇、新集镇、濂水镇、黄官镇、青树镇、红庙镇、牟家坝镇、法镇镇、湘水镇、小南海镇、碑坝镇、元坝镇、胡家营乡、歇马乡、郭滩乡、忍水乡、两河乡、塘口乡、喜神乡、高家岭乡、西河乡、福成乡、白玉乡、魏家桥乡。

南郑县-建制沿革

 

南郑县茶场

南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考古工作者在县境北部的梁山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证实,南郑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承载、延续踪迹都可以在这找到。

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筑南郑城后,厉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汉末张鲁在此建立正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权将近30年;

三国时蜀汉与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较量;晋武帝泰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南郑县改为光义县,治所不变;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

宋代,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元朝(1271~1368年)设陕西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路治,南郑县正式划归陕西;明朝时期南郑为汉中府治,其间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南郑地区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话;清朝时期南郑属陕西布政司汉中府辖县。

民国17年(1928年),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0世纪30年代初,南郑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之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随即将南郑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迁治与汉中城东的十八里铺,除汉中城及郊区归南郑市外,其余集镇和乡村仍由南郑县辖领。

1954年底,将四川省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归南郑县。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辖区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县市分设,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的冷水、汉山、红庙、南海、碑坝五区及原褒城县辖的高台、新集、黄官三区和原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区域为南郑新政区。

今南郑县实为两省四县(区)边缘地区组成的老名新县,属陕西省汉中市(地级)辖县。1996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区并乡,将原来县辖的9区、10镇、58乡合并为19镇、19乡;2001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乡镇,全县辖18镇、12乡。乡镇以下行政村501个,村以下村民组3805个。2002年4月,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14个。

南郑县-地形地貌

 

南郑县红寺湖

南郑在陕西的地貌分区中,属陕南山地的组成部分。境内横东西的米仓山构成地貌骨架,汉江环绕东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县域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区(属汉中平原一部分)、低山丘陵区(属大巴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中山区(属米仓-大巴山构造剥蚀中山的一部分)。三种主要地貌的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1.8%、22.5% 、65.7%。全县最低处是圣水镇东部的汉江河滩,海拔484米;最高点在南部碑坝镇与四川省交界的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度差1984米。

南郑县-河流水文

 

本县主要河流有9条,除汉江过境外,以米仓山主脊为界,北坡有濂水河、冷水河、漾水河汇入汉江;南坡有西流河、碑坝河、后河、长潭河、焦家河汇入四川省嘉陵江。河流总长度365.4公里。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支流65条,总长886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46公里。河流年径流深835.14毫米,径流总量多年平均为2352亿立方米,年内分布以7---10月最高,占全年的53.7%;5、6月径流量仅占全年的16%,造成部分区域夏季水稻插秧时用水困难。 

南郑县-矿产资源

 

南郑县

全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储量较大,品味较高。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24种,矿产地139处。已经过不同程度的勘查,有探明基础储量及资源量的矿产10种,矿产地24处,矿产资源中,金属类8种:铁、钛、钒、铜、铅、锌、镍、钴;非金属类16种:白云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玄武岩、长石、黄铁矿、磷、石灰石、高岭土、砖瓦粘土、大理石、花岗岩、水晶、重晶石、煤、矿泉水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碑坝地区,非金属矿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矿藏中,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石、白云岩、高岭土等,在汉中占有重要位置,尤以分布在上、下梁山的石灰石储量大,达12613万吨,且品位高,易开采。硅矿储量约1000万吨。铁矿882万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按1990年不变价)估算约754亿元。目前除已经或初步开采的14种矿产外,其余尚待开发利用。

南郑县-生物资源

 

南郑地处南北过渡地段,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衍。人工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红薯、油菜、烟叶、花生等。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番茄、黄瓜、苦瓜、茄子、山药、瓜类等34种。此外,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遍布河塘。野生植物以乔灌木、中药材、花、草为主。已知乔灌木57科、164种,主要有油松、巴山松、马尾松、漆类,杉、柏、椿、竹等;还有油桐、油茶、茶叶、柑、桔、棕榈、南竹等亚热带树种;药用树种主要有杜仲、厚朴、樟类;珍惜树种主要有冷杉、银杏、粗榧、鹅掌揪等约14科、18种。中草药用植物品种多、品质好、数量多,计有661中,已开发169种。大宗药材主要有杜仲、天麻、黄姜、乌药、党参、元胡、栀子、细辛、金银花等,贵重药材有麝香、熊胆、牛黄、黄连等。其中党参、天麻、何首乌、绞股蓝等分布广、出产多,为传统出口药材。全县林业用地18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18%,活立木总储量1188万立方米。全县草地近3.26万公顷,可利用面积3.06万公顷,已利用2.3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75%,其中300亩以上的大块草场33块。草地植物多达56科、600多种,可用作饲草者500多种。

动物资源
已发现兽类5目、11科、18种鸟类9目、22科、81种;两栖爬行动物雷3目、7科、14种。

水资源  

全县河流密布,水量丰盈。水资源总量2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527立方米,比全车人均2685立方米高55%;耕地每公顷占有79707立方米,均高于陕西省及全国人均占有数。

旅游资源

南郑地处秦岭、巴山之间。跌宕起伏的山川地势,温暖湿润的海陆气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南秦巴山地自然风竟和湖光山色。

南郑县-农业

 

南郑县

2003年,我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不断扩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7300公顷,较上年下降2867公顷,同时扩大了油菜、茶叶、果树、中药材、蔬菜、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农业生产取得了持续发展的好势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7071万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农业产值55006万元,增长2.56%;林业产值8952万元,增长1.37%;牧业产值21099万元,增长7.67%;渔业产值2014万元,增长5.38%。大农业中粮食产值19001万元,较上年下降了5.12%,多种经营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产值68070万元,增长4.81%。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320公顷,零星(四旁)植树180万株,当年育苗面积200公顷,当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600公顷,同时森林保护、长防林建设、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64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83060千瓦,当年机耕面积8534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8495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25吨;农用柴油使用量3064吨;农药使用量131吨。全县水电装机容量2743千瓦,年发电量346万千瓦小时。

南郑县-工业

 

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77235万元,较上年增长8.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5235万元,较上年增长15.99%;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2000万元,较上年增1.33%。2003年,20户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3772万元,比上年增长35.5%,产销率达到97.9%,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20户工业企业盈利7户,亏损13户,与上年持平;盈亏额相抵亏损20.9万元,较上年减亏5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