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草庐与朱见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28:37
 诸葛草庐与朱见淑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朱见淑袭封襄王(襄简王),慕名到隆中参谒诸葛亮。他本是个不学无术之辈,却又迷信风水,慕隆中山佳奇。他上奏皇帝,“择为坟地”,把隆中封为“藩陵”,把隆中山改为座山,与隆中山隔谷相对的山定名为面山,偏东的山定名为旗山,用以衬托作为藩陵的座山。他毁掉诸葛草庐,在隆中山左臂另建草庐。迁走隆中书院,封山驱民,大造墓地。哪知刚刚动土,下面就出现了一块石碑,擦干净一看,上面写着四句诗:“地本襄王地,借居五百年,襄王来到此,茅庐移东边。”下署“诸葛亮题”。襄阳王看后不由出了一身冷汗,心想,五百年前诸葛亮就算出了我要占这块地盘,真是神人! 便想作罢,却又不甘心:诸葛亮能掐会算,还不是因为他住过这块宝地? 可不能丢了这嘴边的肥肉! 再说,他自己也承认这块地方本来就是我襄阳王所有,他只是借居了五百年,不讨租钱就算便宜了他,不必怕这怕那的。终于拿定了主意,要把诸葛亮的旧居迁到东边去,以假乱真,应付应付百姓们。忽然又想到:死诸葛曾经治死过活司马,他死后还会用计呢! 我如果按他碑上说的那样做,也许会对这陵墓不利,反而上了他的当,倒不如他说东,我偏西。想到这里,便让人把诸葛亮的旧居迁到了西边,恰好就是现在的隆中。
  诸葛亮故居被迁引起了周围居民的强烈反对,千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大量游客从四面八方到隆中参谒游玩,故居一迁游人顿少,生意上也清淡了许多;同时也引起了朝中士大夫的激烈反对。鉴于此,朱见淑死后,他的庶二子、光化王朱牦掮暂理襄阳府事。朱牦掮和襄阳府左长史林光请于朝,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并上奏皇帝说:“隆中亮庙历唐、宋、元皆知崇奉,实非异端淫祠之比”,“先年,简王慕隆中山佳奇,择为茔地,后人不能体王之意,将诸葛亮祠迁于山之左臂。地既非宜,庙且陋小,神获不安,人未蒙福。隆中东去数十步,山有一洼,欲将亮庙移建,” (见《襄阳县志,祠祀<明襄王崇慰先贤疏>》)
  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暂理襄阳府事的光化王朱佑櫍奏请明朝廷,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庙,并御赐庙额“忠武”。经明朝中央政府批准,将诸葛草庐迁到今武侯祠下面五十米处,距草庐原址(即襄王陵)二百米左右。到了嘉靖乙酉年(公元1525年),正德进士徐咸任襄阳知府,到隆中拜谒诸葛亮故居,看到武侯祠“湫隘倾祀” (低洼狭小,房屋倾斜),“瞩目为之愀然”,遂与监察御史王秀共同发起重修诸葛武侯祠。(见明.郑杰《重修诸葛武侯祠记》)。
  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桢和他的上司阎芹宣等,见诸葛草庐水浸虫蠹,早已倾毁圮残,风雨飘摇,于是就在东山洼里重建了草庐。
  至此,诸葛亮和朱见淑的大战可以说是扯了个平手,但是事情到此并未完结,对于朱见淑来说,使他面临灭顶之顶的也许是张献忠。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挥师湖广,攻下襄阳。起义军杀藩王,同时挖掘了那个迷信风水的襄简王朱见淑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