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报人系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41:56
中国著名报人系列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6/1/44474.shtml
 
报人(一)王韬
  
  (1828~1897) 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初名利宾,后改名韬,字仲弢,号紫铨,别号弢园老人、天南遯叟。江苏长洲(今属吴县)人。十八岁中秀才。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离乡赴沪,就职于英国教会所办的中国第一个近代印刷所——墨海书馆。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继发生,曾屡向当道者献“御戎”、“和戎”、“平贼”等策。1862年返里探亲,向太平天国苏州当局上书,建议太平军力图长江上游,停攻或缓攻上海。事泄,清政府下令缉拿,但得英国领事庇护,逃往香港。在港时,助英人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1867年至1870年(同治六年至九年)间,为译书事应理雅各之邀赴英,并游历法、俄诸国。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介绍西方文化,评论时政,鼓吹变法自强。后曾东渡日本,与日本文化界人士相交游。1884年(光绪十年),经洋务派官僚丁日昌斡旋,得李鸿章默许,返沪定居,任格致书院掌院,并一度主编《申报》。王韬一生正值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际,忧时愤世,又远游四方诸国,目睹其富强,主张“师其所能,夺其所恃”,以西法造炮制船,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允许民间自立公司;还赞扬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认为君民不隔而上下相通;批评科举制,主张设立新式学堂培育人才;呼吁在自强的基础上,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废除关税协定和领事裁判权。毕生著作宏富,为传播西学不遗余力,不仅涉及天文历算、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且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人文科学甚多评介。所遗著作已知者不下三四十种,现有《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王韬日记》诸书行世。记载他1867年赴欧洲的《漫游随录》和1879年赴日本的《扶桑游记》两书, 1982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标点出版,收入《走向世界丛书》。
  报人(二)戈公振(1890~1935)
    
  我国20世纪20-30年代初著名的爱国进步新闻记者,新闻学者,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原名绍发,字春霆.1890年11月27日生于江苏东台,1935年10月22日卒于上海.1913年,进入上海报界,曾任《时报》总编辑.1920年,他创办的《图画时报》在我国画报史上展开了新的一页。在此期间,他编译了《新闻学撮要》、写出了《中国报学史》,最早论述了我国报刊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泛论新闻学和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先河.成为研究中国文化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文献.戈公振先生对我国新闻事业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第一次确立了报学史的研究是一门学问.1925年后,他先后在上海几所大学新闻系任教,举办各种新闻讲习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新闻人才.1927年赴英美等国考察新闻事业,在瑞士出席国际新闻专家会议并发言.1935年夏,戈公振应邹韬奋先生的邀请,由苏联回国.回国后,任《申报》设计处主任,兼《申报星期画刊》主编.1932年3月,以记者身分随国际联盟调查团赴东北地区调查日本侵略中国真相,9月随调查团去欧洲.1933年访问苏联,写了许多通讯报道.1935年8月回国.10月22日病逝.临终前,他对邹韬奋说:“国势垂危,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回来参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戈公振去世后,邹韬奋写悼文赞扬他的一片赤子之心.
  
报人(三)邹韬奋(1895~1944)
    
  中国记者,出版家,政论家.原名恩润.原籍江西余江,出生于福建永安.1912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19年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改学文科.1921年毕业.次年到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1926年接办该社出版的《生活》周刊.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不久被迫出国流亡.1935年回国,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大力宣传抗日救国.1936年11月被捕,为七君子之一.七七事变爆发后获释.1938~1940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并相继在上海、武汉、重庆、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因主张民主自由、反对国民党,各地生活书店先后被封.1941年出走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内地.1942年到达苏北解放区.1943年初赴上海治病.1944年7月24日病逝.遗言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在唁电中接受其请求,追认入党.主要著作编入《韬奋文集》(3卷).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韬奋全集》(14卷).邹韬奋,按他的说法,“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生共创办了六刊一报,三次流亡,一次入狱。作为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他是后辈出版人永远学习的楷模.有研究者曾这样界定邹韬奋精神:“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崇高的敬业爱业精神,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满腔热诚.”应该说,这正是今天的出版人孜孜以求的职业境界.  
  
报人(四)容闳(1828~1912)   近代改良主义者。号纯甫。广东香山南屏镇(今属珠海)人。出身贫寒。少时入澳门马礼逊学堂,鸦片战争后随校迁至香港。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历史人物。1847年赴美留学(中国近代第一名留美学生),三年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回国后毕其一生致力于“最有益于中国之事业”,以期达致其“以西方之方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宏愿。曾参与创建江南制造总局,倡导并促成120名聪颖幼童赴美留学这一“千古创辟”,开中国近代留学之先河。与此同时,任中国驻美、日(巴西)、秘副公使,为维护当地华侨权益奔走呼号,其后又参与维新中国运动,提出成熟的促进中国实现近代化的系统方案。晚年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变苦境为乐境,不特为中国造福,且为地球造福”,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1912年4月,病逝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著有回忆录《西学东渐记》(原版系英文,名为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这里之所以要介绍他,缘于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民办报纸《彚报》。
   《汇报》是上海华人自办的最早报纸。1874年6月16日创刊。其创办动因,与《申报》对杨月楼案的报道有关。京剧演员杨月楼爱上一广东香山商人之女,两人打算结婚,为女方家族所不容,告到官府。杨被绑至县衙门。知县叶廷眷拟施重刑,欲使杨瘫痪而永远无法登台演戏。《申报》在披露此案同时,揭发此案系女方主动,并进而攻击香山人轻浮。这使寓沪香山人极为恼火,也使他们意识到报纸舆论的重要性。于是,同为香山人的招商局总办唐廷枢、上海知县叶廷眷、著名归国留学生容闳、买办郑观应等人,筹备创办了《汇报》。名义上以英人葛理(Grey)为主笔,实际上以常州人管才叔为主笔,广东人黄子帏、南京人贾季良为编辑,同年9月10日改名为《彙报》。1875年7月16日因叶廷眷不再担任上海知县,《彚报》改为《益报》,聘华亭朱逢甲为主笔。该报实行“自宜求有益华之事而言之”的办报方针,声称凡是有裨中国的言论和消息,“无不直陈、而不必为西人讳”,因此常同英商《申报》开展笔战。它所报道的怡和洋行强筑吴淞铁路、洋务派倡办上海实业的消息均有重要史料价值,1875年12月4日停刊。
  
 
报人(五)于佑任(1879-1964) ----于佑任(1879-1964),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太平老人,男,汉族,陕西泾阳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报人,教育家,诗人,书法家。
清光绪二十九年举人。1906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07年起先后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等,积极宣传革命,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1912年后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长、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参与创办上海大学。1927年起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陕西省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委、国民党政府委员兼审计院长和监察院长。后去台湾。
----擅书法,初学赵体,后潜心于北魏碑刻,尤得力于《郑羲碑》《石门铭》,精于笔法而以稚拙简漫出之,善草书,以碑入草,用心布白,于宽博潇洒之中别具神韵,造诣甚深。致力于草书规范化,成就卓著。曾创立“学术研究社”,出版《学书月刊》。
----善诗词,学养深厚。编著《标准草书》《右任文存》《右任诗存》等。 
报人(六)邵飘萍(1884—1926)----邵飘萍(1886~1926),又名镜清、振青、新成,学名锡康,笔名阿平、素昧平生等。紫溪人,后随父母迁居金华。14岁进秀才,21岁就读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接受维新共和思想。民国元年(1912),与杭辛斋在杭州合办《汉民日报》,任主编,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民国2年8月,以“二次革命”嫌疑罪被捕,《汉民日报》遭封。翌年营救出狱,东渡日本,入法政学校组织东京通讯社。民国5年春回国,主持《时事新报》笔政。继应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员,并在京创办新闻编译社。民国7年10月,独资创办《京报》,受聘为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导师。民国8年,到北大“五三晚会”发表演说,疾呼“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因遭通缉,《京报》被查封。再次流亡日本,被聘为《朝日新闻》社特约记者。在日期间,著书向国人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系统考察和研究日本新闻事业。民国9年回国复办《京报》,任社长。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北方新闻界中最早和党组织发生联系,为“亢慕义斋”校订马列译著。民国11年,免费发行《纪念马克思特刊》、《列宁特刊》,利用特殊职业条件,常将情报提供给党组织。在办报之余,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应聘为北京平民大学和政法大学教授及务本女子大学校长。民国14年春,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运动中,多次发表署名评论,又联合同仁拒登英日广告,发起募捐,救恤难胞。“三·一八”惨案后,直书奉军暴行,《京报》成了讨伐段祺瑞的舆论阵地。民国15年4月20日,遭张翰举出卖而被捕。26日,被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亲自批文追认其为革命烈士。著有《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邵飘萍本是一介书生,但他心怀壮志,成为中国著名的报人。为了新闻的真实与公正,他秉笔直书,抨击丑恶,最后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一章。邵飘萍就义已近80年,纪念邵飘萍,本身也就是对现在媒体人员的激励。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笔名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14岁考中秀才,19岁(1906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同学中有陈布雷、邵元冲、张任天等人。
       1912年他到杭州创办《汉民日报》,因撰文讥讽袁世凯,3年内3次被捕。1914年流亡日本,组织“东京通讯社”,揭露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二十一条”的本质,从此名扬国内。袁世凯称帝后,邵飘萍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世凯的罪恶阴谋。以后又在两年里写了250多篇、总计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1918年他接连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和《京报》。“五四”运动时因揭露曹汝霖等人的卖国罪行,《京报》被段祺瑞政府查封,他再次流亡日本。
     1916年,上海《申报》社长史量才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有“特派”称号的记者。两年后,他自创《京报》,在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办报宗旨:“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
     为了激励报社同人秉笔直书、宣达民意,邵飘萍挥笔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办公室内。此词取自明代义士杨椒山的著名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他将“妙”字改为“辣”字,意思十分明白:《京报》就是要突出它“辛辣”的特色。宴席上的新闻机敏       北京大官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让他们不得不见、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他还广泛交友,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
       按照邵飘萍的要求,记者应当时刻生活在角色中,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众人皆“醉”惟我独醒的状态。“新闻脑”要始终紧张活动,一旦提笔行文,则又要“状若木鸡,静穆如处子”,倾注整个身心。
       一次,他在北京饭店宴请全体阁员、总统府和国务院秘书长。觥筹交错间,这些要员泄露了不少机密信息。邵飘萍事先已在隔壁房间安排了人,备好电报纸,又让两辆自行车在门外等候,消息随写随发。宴会还未结束,消息已到达上海。两天后,在京阁员见到《申报》上的报道,方大惊失色。
       1920年段祺瑞下野后,邵飘萍返京复办《京报》,并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大学,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当时的邵飘萍已经成为国内声名显赫的人物。军阀特刊历数人民公敌        邵飘萍素有“新闻救国”之志。他对时局有着惊人的洞察力,早在辛亥革命时就对袁世凯有入木三分的认识:“帝王思想误尽袁贼一生。议和、停战、退位、迁廷,皆袁贼帝王思想之作用耳。清帝退位,袁贼乃以为达操莽之目的,故南北分立之说,今已隐有所闻矣!……袁贼不死,大乱不止。同胞同胞,岂竟无一杀贼男儿耶?”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暗杀。邵飘萍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指袁世凯。
       1921年元旦,《京报》刊出军阀头目的照片特刊,每张照片附以简短说明,如“奉民公敌张作霖”、“直民公敌李景林”、“鲁民公敌张宗昌”等。读者为《京报》大胆直言所吸引,踊跃抢购特刊。
       1925年12月7日,《京报》又出一期“最近时局人物写真”的特刊,照片下的说明文字为“冯玉祥将军”、“一世之枭亲离众叛之张作霖”、“忠孝两难之张学良”等。邵飘萍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又力助郭松龄倒戈反张作霖,还反对段祺瑞,拒绝接受“善后会议顾问”的聘请,并强烈谴责“三一八”惨案屠杀学生,发表了一系列详细报道和《首都大流血写真》特刊。朋友出面诱捕军阀杀之后快       反动军阀惧怕邵飘萍的名声,又想利用《京报》为自己作宣传,施展了软硬兼施的手段。张作霖曾汇款30万元企图收买邵飘萍,遭到拒绝。他说:“张作霖出30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于是张作霖下令:打到北京后,立即处决邵飘萍。
       1926年4月15日,张宗昌率军入京,段祺瑞政府垮台,奉张集团窃取了北京政权。他们占领北京后,钳制舆论,封闭报馆,捕杀报人。邵飘萍被迫避居东交民巷苏联使馆,奉军决定实行诱捕。为此,他们收买了北京《大陆报》社长张翰举。
       4月24日,被军阀以造币厂厂长之职和两万元大洋的诱饵收买的邵飘萍旧交、《大陆报》社长张翰举将邵飘萍从使馆骗出。张翰举谎称张作霖惧怕国际干涉,不敢杀邵飘萍,并说自己已向张学良疏通,其允诺《京报》可以照出等。邵飘萍出使馆乘车回报馆的途中,被预伏军警截捕。同时,《京报》4月25日,《北京晚报》发布《京报馆被封》的消息后,北京各界(特别是新闻界)立即组织营救。张学良出面接见13名各界代表时,竟毫无隐讳地说:“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和子玉(吴佩孚)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因军阀早已有必杀之心,所以那一天各方的奔走均无效。
       4月26日凌晨1时许,警厅把邵飘萍“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秘密判处他死刑。宣布他的“罪行”为:“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枪决,以照炯戒,此令。”4时30分,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临刑前,他还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遂从容就义,年仅40岁。
       邵飘萍被害后,他的遗孀汤修慧于1928年恢复出版了《京报》。之后,因时局动荡,《京报》时停时出。后来因不堪累累负债,汤修慧不得已将报馆抵押出去,《京报》至此终刊。创刊于1918年10月5日,终刊于1937年7月,历经近20年的《京报》从此结束。(据新华网)
报人(七)康有为( 1858~1927)   中国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思想家,文学家,也是著名报刊政论家。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出身于士宦家庭。早孤,幼年受教于祖父。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早年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在龚自珍、魏源以来“今文派”经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新学”的影响下,不断讲学、著书,成为19世纪后期中国政治学术界一个突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曾任工部主事。他先后7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1895年8月17日,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的《万国公报》在京创刊,出版至同年12月16日,旬刊,共出45册,宣传“新法之益”。11月中旬(一说为8月),与帝党开明官僚文廷式、陈炽等创立强学会,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随后赴上海设强学会,创《强学报》,推动各地设立学会、报馆,鼓吹变法维新。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戍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其诗歌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代表诗篇《出都留别诸公》5首,对国家危亡的命运,表现得十分关切,意气豪迈。其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的先路。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南海先生诗集》等。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也是清末最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5年赴京会试,积极参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并与康等发动组织强学会,为《中外纪闻》主笔,参与创办《时务报》任主编,发表《变法通议》,鼓吹维新变法。1897年在上海集股创办大同译书局,全力引介西学,大力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时人合称“康梁”。同年10月,赴湖南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参与“百日维新”。戊戍变法后逃亡日本,在横滨创办《清议报》,继办《新民丛报》,以此为主要论坛,与革命派展开辩论,宣传立宪保皇。辛亥革命后,对革命表同情,但始终反对暴力推翻清政权。1913年初回国,加入共和党。后共和党与民主党合并组成进步党,任该党理事。不久,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与段其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不久辞职。1918年底至于920年去欧洲游历,回国后到各地讲学。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曾提倡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先后担任清华研究院导师、京师图书馆长等职。一生学识渊博,著作甚丰,内容包括政治历史经济哲学佛学新闻语言等,辑为《饮冰室合集》。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起至 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无论他是显达之时还是“流亡于萧寺数月”,始终“办报之心益切”,为他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奔走呼号。1895主编《外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1896年3月至1897年10月主持《时务报》笔政一年3个月,1897赴长沙参与《湘报》筹办和撰稿工作。1902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从报》《新小说》1907在日本东京创办《政论》1910在日本东京创办《国风报》1910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1912在天津创办《庸言》1915在上海创办《大中华》1919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梁启超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为《时务报》撰写的评论不拘一格、浅显流畅、新颖生动、感情充沛、被称为“时务文体”对后来我国的政论文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是发表在《时务报》上的《变法通仪》全面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一篇代表当时维新派政治主张的纲领性文献。
    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时,他才23岁。创刊初期,每期3万字,所刊内容有政论、京外近事、海外报译、西电照译等,他一人承担了全部编撰的工作、每天除撰写四千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两万多字的文稿。他在《创办时务报原委记》中回顾说:“每期报中论说四千余言,归其撰述;东西文各报二万余言,归其润色;一切奏牍告白等项,归其编排,全本报章,归其复校。十日一册,每册三万字,启超自撰及删改者几万字,其余亦字字经心。六月酷暑,洋蜡皆化为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记当时一人所任之事,自去年以来,分七八人始乃任之。 ”《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惊,所译外报文章有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此外,他在主编《时务报》其间,还指导了《知新报》、《湘报》等维新派报刊的创办,给《知新报》、《湘报》、《国闻报》等多家威信报纸撰写了不少稿件。
  
附录:
  
  梁启超生平活动大事记
  
  (民国成立前用旧历,之后用公历)
  
  同治十二年 (1873年)一岁
  
  正月二十六日 (2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
  
  光绪二年 (1876年)四岁
  
  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认字。
  
  光绪三年 (1877年)五岁
  
  在祖父和父、母亲的教授下,学习《四子书》和《诗经》。
  
  光绪四年 (1878年)六岁。
  
  随父读完《五经》。就外傅张乙星学。
  
  光绪五年 (1879年)七岁。
  
  开始学习写文章。
  
  光绪六年 (1880年)八岁
  
  已能写出洋洋千言、文理通顺的文章。
  
  光绪七年 (1881年)九岁
  
  开始学习写八股文。
  
  光绪八年 (1882年)十岁
  
  年初,参加童子试,在赴广州应试途中出口成诗,被誉为 “神童”。
  
  光绪九年 (1883年)十一岁
  
  读张之洞的《车酋轩语》及《书目答问》,很受启发。
  
  光绪十年 (1884年)十二岁
  
  十月,到广州参加学院试,补博士弟子员 (考中秀才)。
  
  是年,祖父和父母授以《史记》、《汉书》等。
  
  光绪十一年 (1885年)十三岁
  
  开始学习训诂学,并受学于广州吕拔湖先生。
  
  光绪十二年 (1886年)十四岁
  
  受学于佛山陈梅坪先生。
  
  光绪十三年 (1887年)十五岁
  
  在当时广州五大书院之一的学海堂就学。
  
  是年,肄业于学海堂,同时在石星巢先生处受业。
  
  光绪十四年 (1888年)十六岁
  
  为学海堂正班生,同时,又是菊坡精舍、粤秀书院、粤华书院的院外生。认识麦孟华。
  
  光绪十五年 (1889年)十七岁
  
  八月,参加广东乡试,考中举人第八名。与主考官李端  (贵州人,字必园) 之堂妹李蕙仙订婚。是年,学业出众,“从学海堂专科生季课大考,四季皆第一。”
  
  光绪十六年 (1890年)十八岁
  
  春,入京会试落第,归途经上海,见了世面。又在上海购得《瀛环志略》,读后方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国。八月,经陈千秋引见,认识南海康有为先生,并做了康的拜门弟子。
  
  光绪十七年 (1891年)十九岁。
  
  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为他一生的学术和事业打下了基础。
  
  十月,入京与李蕙仙结婚。
  
  是年,认识康广仁、曹泰和夏曾佑。
  
  光绪十八年 (1892年)二十岁
  
  二月,入京会试,落第。
  
  是年夏,与妻李蕙仙南归,居家乡读书一年有余,专心研究新学,阅读江南制造局所译之西书,并学习英国人傅兰雅所辑之《格致汇编》。变法维新主张,日益坚定。
  
  光绪十九年 (1893年)二十一岁
  
  是年秋,康有为迁学堂至府学宫仰高祠,学生来者日众,以梁启超、陈千秋为学长,白天讲学,晚上编书。
  
  冬,讲学于东莞。
  
  光绪二十年 (1894年)二十二岁
  
  二月,偕夫人李氏入京,住在粉坊琉璃街新会邑馆,与汪康年来往密切。
  
  是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梁忧愤时局,更努力学习算学、地理、历史等。
  
  十月,复回广东。
  
  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二十三岁
  
  二月,与康有为入京会试。康有为中了进士,梁的试卷被认为是康有为之作,故未被录取。
  
  三月,梁启超即参与康有为发动的 “公车上书”,并成为康的得力助手。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但未被清廷接受。
  
  五月,与麦孟华等人一起上书都察院,力言台湾不可割让。
  
  六月,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创办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的刊物《万国公报》,又名《中外公报》 (十一月改名为《中外纪闻》),附《京报》发行。 梁启超为该刊物主要撰稿人。
  
  七月,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创办 “强学会”(又名译书局)。梁任书记员,并负责起草组织章程。
  
  十一月,《中外纪闻》被封建顽固派勒令停刊。
  
  十二月,北京、上海强学会先后被封建顽固派封禁,清廷将强学书局改为官书局,隶于总理衙门,专门翻译书报,梁被排斥于局外。
  
  是年,结识谭嗣同、沈曾植等人。
  
  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二十四岁
  
  三月,离京抵沪,与黄遵宪、汪康年筹办《时务报》。
  
  七月,《时务报》 (旬刊)创刊。梁任主笔。梁撰写了著名的《变法通义》和《西学书目表》等书,并在《时务报》上连续发表,影响巨大,人们开始以“康、梁”并称。
  
  十月,回粤省亲,曾赴澳门协助徐勤办《知新报》,年底北归。婉辞伍廷芳奏荐出使美、西、秘国参赞职。
  
  是年,结识黄遵宪、马良 (相伯)、严复、容闳、章太炎(炳麟)等人。
  
  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二十五岁
  
  春,南归探亲,经武昌时,拜晤张之洞。张欲罗至幕中,梁固辞返沪后,仍主编《时务报》。
  
  五月,所辑《西政丛书》三十二册出版。
  
  六月,与汪康年、麦孟华等在上海创立不缠足会。
  
  九月,与维新人士在上海集股创办大同译书局。
  
  十月,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聘,前往长沙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宣传开民智、伸民权,被湖南守旧仕绅王先谦等诬为 “离经叛道,惑世诬民”。在长沙,结识了在该校任教习的唐才常,以及高材生蔡锷、林圭等。
  
  是月,协助经元善、陈敬如等在上海创办女学堂。
  
  十二月,致函陈宝箴,劝其据湘自立。
  
  是年, 与黄遵宪一起, 提倡 “诗界革命”。谭嗣同居南京,著《仁学》,每写成一篇,即至沪与梁商榷。
  
  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 二十六岁
  
  正月,在长沙得大病,返沪就医。
  
  二月,病愈后入京,正逢沙俄强索旅顺大连事件发生。
  
  三月初六日,与麦孟华联合两广、云、贵、山、陕、浙各省举人百余名,上书都察院,请求拒俄变法,坚决反对割让旅顺、大连湾给沙俄。
  
  三月二十二日,康有为所发起的保国会在北京成立,以 “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梁为此亦多方奔走。
  
  四月初,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制度。
  
  四月二十三日 (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的上谕,决定变法。此乃“百日维新”的开始。
  
  五月十五日,光绪皇帝召见梁启超,命呈《变法通议》,并授以六品卿衔,令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六月二十九日,译书局成立。
  
  七月初十日,光绪帝准梁启超奏,在上海设立编译学堂。
  
  七月二十三日,湖南顽固派举人曾廉指责康梁鼓吹民权自由,大逆不道,上书要求将康、梁处死。
  
  八月初六日 (9月21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再出“训政”,幽禁光绪皇帝于瀛台,“百日维新”结束。
  
  是日,梁启超往访谭嗣同,忽闻政变和查抄南海会馆的消息,梁当晚即往日本公使馆避难。
  
  八月初七日,梁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到达天津,并乘日本军舰逃往日本。
  
  八月十三日,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八月十四日,清政府发布缉拿康有为、梁启超的上谕。
  
  九月初二日 (10月16日),梁氏抵日本东京。
  
  九月初五日,康有为在宫崎寅藏的陪同下,从香港到达日本。
  
  是年秋,日本友人宫崎、平山周等居间调停,希望康、梁能与孙中山联合起来救中国。梁表示愿意合作,并与陈少白等多次接触与商谈。但因维新派内部意见分岐,康有为表示不愿意合作,故而合作没有成功。
  
  十月十三日,梁启超给妻子李蕙仙的信中说: “我辈出而为国效力,以大义论之,所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现了他的维新救国的巨大决心。
  
  十月二十二日,清政府悬赏缉拿康、梁。
  
  十一月十一日, (12月23日 ) ,梁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清议报》(旬刊)出版。为避内地耳目,梁改取日本名字吉田晋。康有为也改称夏木森。
  
  是年冬,撰写《戊戌政变记》,并陆续在《清议报》上刊登。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二十七岁
  
  二月初二日,唐才常由湘赴沪,参加《亚东时报》编务。不久,即和蔡锷等十几人先后东渡日本追随梁启超。
  
  二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向日本政府交涉不准康有为留居日本,加上康对门生不民主,发生几次纠纷。日本当局怕闹出乱子,便由外务省出面,赠给旅费,劝康离开日本。康于是日自横滨乘船往加拿大。
  
  是月,自送康有为离开日本后,梁便和罗孝高往箱根读书,学习日文,并广泛涉猎日本书籍,思想为之一变。
  
  四月二十八日,梁与兴中会的杨衢云在横滨再次商谈两党联合问题,但无结果。
  
  六月十三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域多利与华侨李福基、冯秀石等创立保皇会 (又称中国维新会)。
  
  七月初一日,梁启超与旅日华侨曾卓轩、郑席儒等在东京创办高等大同学校。其后又在神户筹办同文学校,次年春成。
  
  夏秋间,梁启超与孙中山来往日益密切,对孙中山也甚为钦佩,赞成革命的倾向更为明显。
  
  十一月十七日,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的邀请,拟离开日本经檀香山去美洲游历。此时,康有为得知梁启超倾向与革命派搞联合,来信勒令梁氏即赴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行前,孙中山爱重其人,就写信介绍梁启超到檀香山后去见其兄孙眉。
  
  十一月二十九日 (12月31日),梁启超抵达檀香山,为自立军武装勤王运动筹款,同时到檀岛各地观光和宣传。孙眉还请梁氏为孙科启蒙。
  
  十二月初九日,梁启超致书孙中山,报导自己到达檀香山后的简况。
  
  是年,开始使用 “饮冰室主人”为笔名。
  
  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二十八岁
  
  正月十五日,清政府再命闽、浙、粤各省严拿康、梁,并命毁其所著书籍,声明如能将康、梁缉获送官,赏银十万两。
  
  二月二十日,梁启超致书康有为,汇报檀香山保皇会的情况。
  
  三月十三日,梁氏再致书康有为,报告勤王起义的准备情况。
  
  三月二十九日,梁启超致书孙中山,商谈共同勤王问题,拟 “借勤王以兴民政”,劝孙“宜稍变通”处理。这个时期,梁启超与替他作英文翻译的何蕙珍小姐产生了一段“夏威夷之恋。”
  
  七月下旬,唐才常发动自立军起义 (武装勤王),梁启超接国内函电,便由檀香山急速回国,当到达日本时,已闻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梁至上海时,又闻自立军已被镇压,唐才常等人遇害,便暂时隐居上海。十日后南下,经香港前往新加坡,会见康有为。
  
  八月,经香港时,梁派张煜全去见陈少白,联系商谈两党合作事宜。陈少白到香港酒店与梁会见,商谈结果比较满意,梁要当时也在香港的徐勤与陈少白共同起草两党合作的章程。因梁离港后,徐勤倾向康的主张,对梁的意见阳奉阴违,使合作之事,又未实现。
  
  是月,梁启超应澳洲保皇会邀请,离新加坡,自印度楞枷岛乘英轮往澳洲。
  
  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二十九岁
  
  四月,梁启超由澳洲返抵日本。
  
  十一月十一日 (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第一百册后,因火灾停刊。本期有梁著《南海康先生传》。
  
  是年,在沪开办广智书局。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三十岁
  
  正月初一日,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 (半月刊)在日本横滨出版。
  
  是月,梁启超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认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保教主张会束缚国民思想。他的这一见解,与其以往的主张相反,承认这是 “我操我矛以伐我”。此后,梁启超对孔教思想亦有所激烈的批评,引起康有为的极大不满。
  
  四月,黄遵宪来函,称赞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的文章,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十月,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 (月刊)正式出版,梁氏发表《新中国未来记》。
  
  是月,何擎一 (天柱)辑成《饮冰室文集》,梁作序文。次年二月出版。是为梁著首次结集。
  
  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三十一岁
  
  正月,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的邀请,前往美洲游历,调查华侨在海外的情况,发展保皇会组织和考察新大陆的政俗。
  
  二月初六日,梁启超到达加拿大温哥华。
  
  三月二十六日,梁启超在温哥华为维新会 (保皇会)总会址工程奠基并致祝词。其后,发表演说。
  
  四月初三日,梁启超离开温哥华,前往美国纽约。
  
  四月十六日,梁氏抵达纽约,维新会会员几百人到车站欢迎。
  
  四月底,梁启超往哈佛,拜访隐居该市的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
  
  五月初二日,梁氏从哈佛抵波士顿。
  
  五月初七日,梁启超参观波士顿博物院。
  
  五月初八日,梁启超再到哈佛。在容闳的陪同下,参观了哈佛大学。
  
  五月初十日,梁启超由波士顿回到纽约。
  
  五月十四日,梁启超至华盛顿。
  
  五月十六日,梁启超访问美国外交部长约翰海。
  
  五月十七日,梁启超拜会美国总统罗斯福于白宫。
  
  五月二十一日,梁启超由纽约至费城,参加该市的保皇会大会。
  
  闰五月初四日,梁氏离开纽约西行,初七日至匹兹堡。
  
  闰五月二十五日,梁启超至圣路易。
  
  六月初二日,梁启超抵芝加哥。
  
  六月二十二日,梁氏至表雪地,了解到华侨受岐视的情况甚为严重。
  
  七月初八日,梁启超抵西雅图,巧遇前来美国留学的仲弟梁启勋和康有为的次女康同璧。
  
  八月初五日,梁启超至旧金山。
  
  九月初十日,梁启超到达洛杉矶。
  
  九月二十日,梁启超返旧金山。
  
  九月三十日,梁氏致书康有为,汇报在美活动情况和所遇到的困难。
  
  十月初五日,梁启超从旧金山起程回亚洲。经波特兰、西雅图,于初十日到达温哥华。
  
  十月十二日,梁启超乘轮船离开温哥华。
  
  十月二十三日,梁启超返抵日本横滨。次日,维新会诸同志于大同学校开欢迎大会。
  
  是年,梁启超游美返日后,将考察所得,写成《新大陆游记》一书,刊登于《新民丛报》。
  
  梁启超从美洲回来后,言论大变,从此完全放弃从前所深信的 “破坏主义”、“革命排满”以及“两党合作”的主张。
  
  光绪三十年 (1904年)三十二岁
  
  正月末,梁启超赴香港,参加保皇会大会。
  
  二月末,梁氏由港至沪,停数日,与狄楚青、罗孝高等筹办《时报》。
  
  三月,梁启超复返日本。
  
  四月二十九日,《时报》出版,梁启超为之撰写《缘起》和《体例》。
  
  五月初八日,清政府特赦戊戌党籍,除康有为、梁启超之外,戊戌案内各员尽得宽免。
  
  十月初五日,梁启超致书康有为,对于康近年来筹谋暗杀西太后一事,虽在原则上同意,但对于用巨款收买别人去干,则表示不以为然。
  
  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三十三岁
  
  正月十八日,黄遵宪来信,讨论维新派的方针、事业和前途,并详谈了他对康、梁的看法。
  
  四月初五日,清政府军机处下令查禁《浙江潮》、《新民丛报》、《新小说》等书刊。
  
  六月,《饮冰室文集》重编本出版。这个文集和以往所编印的,不仅内容有所增加,而且是按文章的内容分类编排的。
  
  十月三十日 (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民报》从第一期起,便向梁启超所创办的《新民丛报》宣战。从此,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思想论战日益激烈。
  
  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三十四岁
  
  二月,梁启超迎其父亲莲涧先生至日本。
  
  四月初五日,《民报》第三期发行号外,就两派的论战提出十二个问题,号召辩论。双方以《新民丛报》和《民报》为阵地,就立宪与共和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论战。
  
  是月,梁启超致函徐佛苏,除重申和《民报》辩论主张外,同意徐倡议《民报》与《新民丛报》停止争论。
  
  五月,《新民丛报》刊登徐佛苏《劝告停止论意见书》。
  
  七月初九日,清政府召开御前会议,通过了实际上是由梁启超起草的《考察各国宪政报告》。
  
  九月初四日,美洲保皇会宣布于次年元月 (1907年2月13日) 起改名“国民宪政会”。梁氏知后,主张用“帝国宪政会”名。
  
  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三十五岁
  
  正月,康有为将保皇会改为国民宪政会后,准备回国从事政治活动。
  
  三月,新民丛报上海支店和时报支店均遭火灾。
  
  夏,梁启超为组党事奔走于上海、神户、东京间。
  
  九月十一日,梁启超等在日本东京组织政闻社,以《政论》杂志为机关报。
  
  十月十五日,《新民丛报》停刊。
  
  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三十六岁
  
  正月,政闻社本部自东京迁上海。
  
  七月十七日,清政府命各省查禁政闻社,严拿社员。次日,梁启超致函蒋观云,商谈解散政闻社的对策。
  
  是月,政闻社被解散后,《政论》也停刊。
  
  十二月十五日,康有为来信,讨论如何倒袁,并提及他路过伦敦时,得汪侍郎密告,袁贼 “贿买御医”,“嘱下毒弑”之事。
  
  是年,梁启超由横滨迁居兵库县之须磨村麦氏别庄。
  
  宣统元年 (1909年)三十七岁
  
  五月二十五日,梁启超致函仲弟梁启勋,谈及自己的读书和生活情况,以及与汤觉顿、娴儿 (即其女梁令娴)共同学习德文的情况,并提到开放党禁之事,认为中国将亡于“半桶水”之立宪党也。
  
  九月,资政院与各省咨议局成立。十一月初,十六省咨议局代表在上海开会,决定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徐佛苏遵梁氏旨意与会,并于冬间赴京请愿, “共谋立宪救亡”,梁氏约每三日必有一通手札,指导运动之进行。
  
  是年,梁启超因为生活困难,专以读书、著述为业。
  
  宣统二年 (1910年)三十八岁
  
  正月二十九日,《国风报》 (旬刊)创刊, 梁氏为之撰写《叙例》。
  
  二月十三日,康有为来信,谈国外事业失败的情况。
  
  五月十日,国会请愿团发动第二次请愿。失败后,梁氏著文批评清政府阻挠召开国会,呼吁社会各界投入请愿。
  
  九月十七日,梁启超致函汤觉顿,询问运动开放党禁的情况,认为运动开放党禁与请求召开国会二事,并行不悖。
  
  十二月十七日,康有为来信,谈及 “帝国宪政会”改名为“宪政统一党”之事。
  
  宣统三年 (1911年)三十九岁
  
  二月二十四日,梁启超偕汤觉顿及长女梁令娴离开日本往游台湾,考察台湾在沦亡 17年后所发生的变化,并顺便为拟创办的北京、上海两大日报筹款。梁氏一行先后到鸡笼(基隆)、台北、台中等地,受到台湾父老的欢迎,于三月底返回日本。
  
  九月初八日,梁启超致函徐勤,谈论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提出在新形势下之对策,并担心从此国家分裂。
  
  九月初九日,清政府下诏罪己,并谕令改组内阁、起草宪法,开放党禁。
  
  九月十三日,梁启超致函徐勤,提出 “和袁、慰革、逼满、服汉”八字大方针。十六日离日本回国,十九日抵大连,旋往沈阳。后因种种原因,又折归日本。
  
  九月二十六日,清政府批准袁世凯组成的内阁;袁任总理大臣,任梁启超为司法副大臣,梁坚持未就。
  
  十月初一日,袁世凯来电,请梁启超回国, “商定大计,共扶宗邦”。
  
  十月二十四日,吴冠英来信,建议梁不要在此时出山,否则易惹世人误解,请慎之又慎。
  
  1912年(民国元年)四十岁
  
  1月1日(农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次日,孙中山通电各省改用阳历,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
  
  1月10日,汤化龙、林长民等在上海成立共和建国讨论会,梁启超应邀加入。
  
  2月23日,梁启超自日本致函袁世凯,谈论财政和政党问题。建议袁联合旧立宪派和革命派中分化出来的人,组成一个大政党,并提出借外债的利弊,指出借债而能善用之,固救国之圣药,而不能善用之,即亡国之祸根。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次日,孙中山在南京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月,梁启超有意归国,特派汤觉顿先回国探询。此后,梁之好友汤济武、张君劢等来信请梁氏回国。
  
  5月29日, 孙洪伊来信,讨论梁启超归国问题及共和建设讨论会与各党合并情况。
  
  7月间,滇督蔡锷和黎元洪副总统,先后通电欢迎梁启超归国,并请政府起用。
  
  8月25日,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四个政治团体组成国民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
  
  8月27日,民主党成立,拥梁启超为首领。
  
  9月28日,梁启超由日本神户起程回国。10月20日到达北京,11月1日返回天津。
  
  10月30日,北京国民党人开会欢迎梁启超返国,梁演讲《政党之精神与组织之艰难》。12月1日,《庸言》(半月刊) 出版。初由梁启超任主编,后由吴贯因接任。
  
  1913年(民国2年)四十一岁
  
  2月24日,梁启超跨党加入共和党。
  
  3月20日,宋教仁被剌于上海沪宁车站,22日逝世。梁启超被视为涉嫌者。后来,他发表了《暗杀之罪恶》一文,谴责暗杀的恶行。
  
  4月18日,梁启超在给女儿令娴的信中,谈及国会选举、共和党失败及党事纠纷,心情不快,有退出政治生涯的念头。
  
  5月29日,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合并为进步党。梁启超被选为理事。黎元洪任理事长。
  
  6月15日。进步党召开讨论会,梁担任主席并发表演说,谈论时局。
  
  9月11日,国务总理熊希龄发表内阁名单,梁启超任司法总长,实与熊希龄共定国务大计。10月初,为熊内阁起草《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
  
  11月26日,梁启超致函已回国的康有为,谈论荐用同人的种种困难。
  
  1914年(民国3年)四十二岁
  
  2月18日,梁启超辞去司法总长职务。
  
  2月19日,梁启超被任命为币制局总裁。
  
  3月10日,梁启超就任币制局总裁职务。并上书袁世凯,提出整顿币制方案。到任后,各种计划均为空想,故7月份以后,又不断请辞,态度甚为消极,至12月27日获准。
  
  1915年(民国4年)四十三岁
  
  1月20日,梁启超创办《大中华》杂志在上海发刊,梁氏被聘为主任撰述。
  
  1月下旬,梁启超到天津暂时隐居,从事著述。
  
  是月,袁世凯之子袁克定宴请梁启超。席上,袁克定隐露要变更国体,求梁氏支持。梁认为复辟帝制必遭内外抵制。
  
  2月12日,梁启超被袁世凯聘为政治顾问,但未接受。
  
  4月4日,梁启超从上海返粤省亲,兼庆父寿。
  
  6月5日至15日,梁启超由广东北返,并重游杭州、上海、南京等地。经南京时,梁启超与冯国璋谈论袁世凯推行帝制问题。
  
  7月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梁启超被任为起草委员,态度消极。
  
  8月15日,蔡锷来天津拜访梁启超,在汤觉顿的寓所密商反袁大计。蔡准备潜往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分手前,师生二人相约:“成功不争地位,失败不逃外国。”抱定牺牲的决心。
  
  8月20日,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驳古德诺变更国体之议,批评组织筹安会和帝制活动。
  
  9月初旬,梁启超在答《京报》记者问中认为:能行宪制,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不能行宪制,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认为国体问题最好维持现状。
  
  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次日,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
  
  12月16日,梁启超因见国事日变,以赴美就医为名,由天津南下。
  
  18日抵上海。在沪居留两月有余,筹划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之举义和运动南京的冯国璋同情起义,并对蔡锷的军事行动计划有所指导,成为护国战争的军师。
  
  12月19日,蔡锷抵昆明。25日,云南宣布独立。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通电讨袁,组织护国军。云南独立前后,所发至各方面的电文,都是由梁启超预先拟定准备。
  
  1916年(民国5年)四十四岁
  
  1月1日,袁世凯改总统府为“新华宫”,改年号为洪宪元年。
  
  1月8日,梁启超致函蔡锷,指出西南责任重大,国家存亡,系此一片土地而已,但能助我讨贼,自当一视同仁。
  
  1月15日,唐继尧、任可澄来信,谈到袁世凯叛国,自取灭亡,希望滇黔行动一致。
  
  1月21日,梁启超再次致函蔡锷,对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应采取的态度,提出建议。要求前线坚持一个月,得寸则寸,等待响应。
  
  1月25日,梁启超致函广西都督陆荣廷,劝他反袁,响应云南起义。
  
  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
  
  2月上旬,向来对梁启超甚为仰慕的陆荣廷,在接到梁的长信后,即派出专使陈协五(祖虞)和唐伯珊(绍慧)赴沪,欢迎梁往桂襄助起义。梁欣然接受陆的邀请,决定赴桂,助陆独立。
  
  3月1日,日本驻沪武官青木中将前来会见梁启超,答应帮助梁秘密离开上海去广西。
  
  3月4日,梁启超乘日本邮船“横滨丸”离开上海。同行者有黄溯初、汤觉顿、兰志先(公武)、黄孟曦、吴贯因、唐伯珊等共七人。梁认为这是他们从军往广西的开始。
  
  3月8日,汤觉顿、唐伯珊携带梁启超所草拟之广西起义等文件,乘小轮船入梧州。
  
  3月12日,梁启超扮成日本人,改乘三井洋行运煤船“妙义山丸”,潜赴越南转广西。
  
  3月13日, 陆荣廷以陆、梁两人的名义,给袁世凯发出最后通牒电,劝袁退位,并限二十四小时内答复。
  
  3月15日,陆荣廷以自己及梁启超、谭浩明、莫荣新等人名义,于柳州和南宁两地同时通电全国,宣布广西独立讨袁,并宣布陆荣廷任广西都督兼广西护国军总司令,梁启超任总参谋。
  
  是日,梁启超所乘之船抵达海防附近的洪崎,由等候在那里的日本商人横山用游艇接走。
  
  3月16日,梁启超到达海防,当夜会见了云南驻海防的秘密代表张南生。张南生向梁转交了唐继尧请他入滇的三封信,并告之陆荣廷已派驻镇南关的交涉员欢迎他去广西。
  
  3月17日, 日本驻海防名誉领事、商人横山用汽车送梁启超赴其所经营窑业、牧业的帽溪山中。梁因病住了十天后,才起程往广西。梁启超在帽溪山中写了《从军日记》、《国民浅训》等文,于海防草拟了《致滇中将士书》。
  
  3月18日,黄溯初携带梁启超所起草的文件,在横山派人护送下乘火车入滇。江苏将军冯国璋、江西将军李纯、浙江将军朱瑞、山东将军靳云鹏、湖南将军汤芗铭等五将军联名密电袁氏取消帝制,惩办祸首。
  
  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但仍霸住大总统的位置不放。
  
  3月27日,梁启超抵达镇南关。得知广西已于3月15日宣布独立,讨袁护国,非常高兴。
  
  3月28日,梁启超抵达龙州。致电汤觉顿及各省都督、总司令,请对袁勿言调和,坚持要袁退位的方针。
  
  4月4日,梁启超抵达南宁,陆荣廷自梧州来南宁相迎。
  
  是日,康有为发表《为国家筹安定策者》,主张宣统复辟。
  
  4月6日,广东将军龙济光宣布独立,但这是一次得到袁世凯许可的假独立。
  
  4月12日,浙江宣布独立。
  
  是日,广州发生海珠惨案。梁启超的密友和得力助手汤觉顿,在代表陆、梁参加的广州海珠会议上,被龙济光指使的凶手所枪杀。广东将军府顾问谭学夔、广州警察厅长王广龄等人也同时被杀害。
  
  4月13日,陆荣廷、梁启超到达梧州,随即前往肇庆。桂军则进驻三水。
  
  4月21日,唐继尧来信,谈论进行倒袁的主张和军事布置的情况。
  
  4月28日,梁启超致电独立各省的都督及总司令,商议成立军务院,举唐继尧为抚军长,联诸镇迫袁退位。
  
  5月1日,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在肇庆成立,由岑春煊任都司令,梁启超任都参谋。公布宣言,不分党派,一致讨袁。
  
  5月2日,岑春煊、梁启超发表告爱国军人书。
  
  是日,梁启超致电唐继尧,促军务院早日成立。梁还致各都督各总司令电,不再继续停战,桂省征湘之兵应当猛进。
  
  5月3日,梁启超致电黎元洪和各都督总司令,表明自己的主张和态度,再次要求袁世凯退位。
  
  5月5日,梁启超发表《辟复辟论》,反对康有为的复辟主张。
  
  是日,梁启超与李根源、张鸣岐、黄孟曦及日本领事太田赴广州,与龙济光长谈了 10多个小时,促龙北伐。行前,部属和友人,均反对梁的广州之行,认为危险太大,难保安全。
  
  5月7日,晚上,龙济光以开欢迎会为名,召集部下军官几十人,个个拖枪带剑,大有发难之势。梁不顾个人安危,声色俱厉,晓以大义。
  
  5月8日,梁启超回到肇庆。
  
  是日,护国军军务院在肇庆成立。唐继尧、岑春煊为正副抚军长,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兼抚军,蔡锷、李烈钧、陆荣廷、龙济光、陈炳 等为抚军。唐绍仪为外交专使。李根源为北伐联合军都参谋。章士钊为秘书长。
  
  是日发出由梁启超拟定的致各国公使等通电,宣布成立军务院,由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5月9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
  
  5月11日,军务院发出由梁启超拟定的(第一号)布告,宣布军务院成立在拥护国法,为独立各省之政府机关。俟国务院依法成立时,军务院立即撤销。
  
  军务院发出由梁启超拟定的 (第二号)布告:讨袁、拥护国法,通告各省国会议员,速筹召开国会。附逆议员不得参加。
  
  5月12日,梁启超致冯国璋电,坚持维护民元约法,袁退位后,应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
  
  5月15日,梁启超致电各都督总司令:军务院已成立,并派外交代表,现桂军正大举出湘,非袁已去国不肯息兵。
  
  5月18日,梁启超应冯国璋之邀,从肇庆经广州转香港去上海,20日抵达。
  
  5月22日,四川宣布独立。
  
  5月23日,孙中山致电岑春煊,表示“共力进行”讨袁。
  
  是日,蔡锷请梁启超任滇、黔、桂三省的总代表。
  
  5月24日,梁启超致函唐继尧,报告到南京与冯国璋会谈的结果。
  
  5月29日,湖南宣布独立。
  
  5月30日,梁启超得悉父亲莲涧先生于3月14日病逝消息,万分悲痛,即电军务院和各都督总司令,请辞所兼各职,居丧守制。
  
  6月6日,袁世凯由于受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加上众叛亲离,羞愤忧惧成疾而死。
  
  6月7日,梁启超致电黎元洪、段祺瑞、冯国璋等,促请黎元洪依法就任大总统之职,并请黎恢复约法,召开国会。
  
  是日,黎元洪宣布就大总统职。
  
  6月8日,梁启超电请黎元洪委任段祺瑞组织内阁。
  
  6月11日,梁启超致电各都督总司令,对时局提出六项主张,要求恢复旧约法,召集国会,惩治祸首,以及南北双方在南京或武昌开善后会议,直接晤商等。
  
  6月29日,段祺瑞任内阁总理。北京政府申令恢复民国元年约法与旧国会。
  
  7月1日,黎元洪电邀梁启超任总统府秘书长。6日,梁复电黎元洪,拒任此职,欲献身教育。
  
  7月6日,护国军主要领导人看到北京所发布的申令,认为:“护国军提出之主要条款,已完全达到目的,衡量全国事势,应与段公同心协力,共济时艰”。于是,以唐继尧抚军长名义,宣布撤销军务院。
  
  7月14日,北京政府发布惩办帝制祸首令。
  
  9月中旬,梁启超去南京会见冯国璋。
  
  9月,梁氏于护国运动中所撰公文函电,结为《盾鼻集》出版。
  
  10月16日,梁启超离沪去香港探亲,事后返沪。
  
  12月5日,梁启超与沪各界人士公祭蔡锷。
  
  是月,梁启超发起创办松坡图书馆,纪念蔡锷。
  
  12月21日,黎元洪下令,以云南护国纪念日为国家纪念日。
  
  1917年(民国6年)四十五岁
  
  1月6日,梁启超应总统黎元洪之邀,自沪至京,商讨宪法、内阁及外交问题。
  
  2月上旬,梁启超对时局提出五条建议:整理财政,收束军队,澄清吏治,维持教育,振兴实业。
  
  3月26日,梁启超致函临时国际政务评议会,主张立即对德奥宣战。
  
  3月,梁启超就主张对德绝交和宣战一事,致函段祺瑞,说明看法。
  
  4月,梁启超从中调解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冲突。
  
  7月1日,张勋在北京拥溥仪复辟,宣读“上谕”,恢复清末旧制。
  
  是日,梁启超致电冯国璋及各省督军、省长,反对复辟。
  
  7月3日,段祺瑞在天津马厂誓师,宣布讨伐张勋。梁启超亦参加。
  
  7月12日,“讨逆军”进入北京。张勋避入荷兰公使馆,复辟失败。
  
  7月17日,段祺瑞内阁成立,任梁启超为财政总长。
  
  8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对德、奥宣战。
  
  9月1日,护法的国会议员,在广东召开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10月2日,梁启超致电两广督军,欲调解南北政府之间的对立,求得统一,并电劝陆荣廷、谭浩明、陈炳勿进兵湖南。
  
  11月中旬,梁启超向北洋政府密呈财政情况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1月30日,梁启超辞去财政总长职务。
  
  1918年(民国7年)四十六岁
  
  春夏间,梁启超屏弃百事,专心致力于著《中国通史》。
  
  8、9月间,梁启超由于著述过勤,疲劳过度,曾患呕血病,在病中仍写书或演讲。后忽吐鲜血半碗始求医。西医诊断为肋膜炎,且微带肺炎。通史之著述暂停。
  
  11月20日,胡适来信,谈论墨学,并希望趁到天津南开学校讲演之机会,前来拜见梁启超。
  
  11月22日,在天津寓所,梁与胡适第一次见面。
  
  12月初,梁启超决定往欧洲游历,故到北京会见大总统,并与各国驻京外交使团接洽。
  
  12月23日,梁启超由北京起程,经天津往上海。28日,梁氏偕蒋百里、刘子楷、丁文江、张君劢、徐振飞、杨鼎甫乘日本邮船“横滨丸”南行,前往欧洲。
  
  1919年(民国8年)四十七岁
  
  1月6日,梁启超抵达新加坡。9日抵槟榔屿。14日抵锡兰,游览了卧佛寺与坎第湖。
  
  2月11日,梁启超到达伦敦。
  
  2月18日,梁氏抵达巴黎,居两旬,观察巴黎和会之情况,并代表中国报界作舆论鼓吹。
  
  2月21日,由汪伯棠等发起在北京大学成立国际联盟同志会,梁启超被推为理事长(由汪伯棠代理),蔡元培等人为理事。
  
  3月6日,梁启超离开巴黎,前往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地战场。当天到达兰士,次日至凡尔登,接着游览亚尔萨斯、洛林两州。
  
  3月12日,梁氏往莱茵河右岸联军驻防地考察。
  
  3月中旬,梁启超经过比利时返巴黎,并致函汪伯棠、林宗孟,报导巴黎和会上关于青岛问题的消息。
  
  4月8日,国民外交协会致书梁氏,请以该会代表身份,主持向巴黎和会请愿之事。
  
  是月底,梁启超致电汪伯棠、林长民 (宗孟),并转国民外交协会说明和会对中国极不公平,请警告政府,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在和约上签字。
  
  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5月中旬,梁启超自上月再次前往考察西欧北部战场,此时返回巴黎。归途中曾游卢梭故居。
  
  6月6日,梁启超离巴黎前往英国。次日,到达伦敦。12日,前往爱丁堡。16日、24日,分别参观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
  
  7月1日,梁启超致电汪伯棠、林长民,请转告南北当局,速捐私见,以谋统一。
  
  7月6日,梁启超游览莎士比亚故居。
  
  7月12日,梁启超离伦敦返至巴黎。14日,参观法国国庆和凯旋典礼。
  
  7月18日,梁启超离巴黎往比利时等国游历。26日,赴比利时外交部宴会,并觐见比利时国王。
  
  8月1日,梁氏游览荷兰海牙。7日,返巴黎。
  
  8月21日,梁启超往瑞士游览。
  
  9月11日,梁氏往意大利游览。
  
  10月11日,梁启超返至巴黎,居两月。
  
  12月10日,梁氏离巴黎往德国游历,12日抵柏林。
  
  1920年(民国9年)四十八岁
  
  1月9日,梁启超由德国返巴黎。
  
  1月17日,梁氏由巴黎往马赛。23日乘船归国,3月5日抵沪。
  
  三月中旬,梁启超致函徐世昌总统,请释放去年 “五四”运动被捕之学生。
  
  3月19日,梁氏至北京,向大总统徐世昌报告游欧的经过。24日,返抵天津。
  
  4月,与蒋百里等组织共学社,编译新书,并以“培养新人才,宣传新文化,开拓新政治”为宗旨。
  
  7月24日,梁启超致函梁伯祥、黄溯初,商请罗素来华讲学之事。
  
  9月5日,创办讲学社。
  
  10月18日,梁启超致函胡适,谈本人所著的《清代学术概论》已脱稿,并准备对胡适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提出评论意见。
  
  1921年(民国10年)四十九岁
  
  1月19日,梁启超写《复张东荪论社会主义运动》一文,表明对社会主义运动思潮的态度和主张。
  
  是年秋,梁氏应天津南开大学的聘请,在该校主讲中国文化史。
  
  10月10日至12月21日,梁启超应京、津学校邀请,曾先后七次前往讲演。
  
  1922年(民国11年)五十岁
  
  1月,梁启超所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是月,梁启超前往北京大学,以《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为题,向北大哲学社作了讲演。
  
  从 4月1日起,梁氏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济南、苏州等地进行了二十多次的学术讲演活动,内容涉及教育、美术、宗教、文化、先秦政治思想史以及杜甫、屈原的研究等方面。
  
  6月10日,梁启超致函黄溯初、张东荪、张君劢等商谈时局问题。
  
  8月2日,梁启超赴南京,后转至上海、南通、武昌、长沙进行讲学。内容是关于新文化和社会、政治问题,至9月中旬返回天津。
  
  10月下旬,梁启超又赴南京东南大学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并听欧阳竟无讲佛学。
  
  11月,因讲学过于劳累,在南京患心脏病,但讲学仍未完全停止。
  
  1923年(民国12年)五十一岁
  
  1月,梁启超发起创办文化学院,自任院长。
  
  2月,经朱兆莘的推荐,梁启超成为万国著作家俱乐部的名誉会员。
  
  4月,梁启超在北京西郊的翠微山养病。
  
  5月20日, 梁启超致函邀请到天津漫游的康有为至翠微山小住。后与康二度会晤。
  
  6月,梁启超自北京翠微山返回天津。
  
  9月起,梁启超在北京清华大学讲学。
  
  11月4日,梁启超与同人于6月开始创办的松坡图书馆在北海快雪堂正式建成,梁氏亲临祝贺。
  
  11月10日,梁启超在北京中国大学讲学,谈中国人格教育之两大出发点---善论与性恶论。
  
  1924年(民国13年)五十二岁
  
  1月29日,由梁启超与同人发起的戴东原诞辰二百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举行。梁氏撰《戴东原先生传》及《戴东原哲学》。
  
  4月,梁启超撰写《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4月26日,印度诗人泰戈尔于4月12日到达上海,下旬抵北京。是日,梁启超和蒋百里等在北海静心斋热烈欢迎泰氏。胡适等四十余人作陪。梁氏在欢迎会上谈中印文化之交流。
  
  9月13日,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病逝,梁甚为悲痛,作悼词一篇。在为夫人安排墓地时,还悄悄地考虑自己的后事,---把准备将来要与夫人合葬的方案,告诉了全权负责营造墓园工程的仲弟启勋。
  
  1925年(民国14年)五十三岁
  
  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14日,梁启超亲自前往吊唁,并向负责招待的汪精卫询问孙中山病逝的情况。梁听到孙在临终前仍呼“和平”、“奋斗”、“救中国”等语时,甚为感叹:“此足抵一部著作,并足贻全国人民以极深之印象也。”
  
  6月初,“五·卅”惨案发生后,梁启超极为愤慨,与朱启铃、李士伟、顾维钧等发表共同宣言,并写了如何应付上海惨案等有关文章。
  
  6月22日和26日,梁启超连给胡适两信,并附上自己新近所作之词,征询胡氏意见。
  
  9月初,开始主持清华研究院。
  
  12月上旬,梁启超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1926年(民国15年)五十四岁
  
  1月5日,梁启超写信给儿子思成,谈到林长民遇难之事及办理善后之情况。18日,梁氏致书张国淦,请为林长民募集赈济之款。
  
  2月17日,梁启超因患便血病,入北京德国医院医治。
  
  3月16日,由于血尿不止,梁启超转入协和医院医治后,因检查膀胱没有发现问题,便确定是肾有问题。
  
  是日,梁启超被割去右肾一枚,但仍未查出病因,血尿现象继续存在。
  
  4月初,梁启超就任北京图书馆馆长职。
  
  4月18日,梁启超致函袁守和,商谈拟接受美国耶鲁大学所赠名誉博士学位之事。
  
  8月20日,梁启超在北戴河休养一段时间后,返回天津。
  
  9月初,老友伍连德(台山县人)到天津看望梁启超,知其已割去右肾。伍进京后到协和医院观察过梁被割去的右肾,见此肾无丝毫病态,便断定是协和医院疏忽,错割右肾。伍当即把协和医院这一错误告诉了梁本人,并嘱梁要认真休息,减轻一半工作量。但梁没有真正按照伍的意见办,身体略为好些,又夜以继日地埋头写作。
  
  9月7日,梁启超回到清华大学。
  
  9月中旬,梁启超接受司法部长罗文干的聘请,就任司法储才馆馆长。
  
  10月15日,梁氏致函张东荪,谈及北京图书馆的经济问题。
  
  11月8日,梁启超率松坡图书馆同人纪念蔡锷逝世十周年。
  
  11月11日,梁启超致函江翊云,商讨北京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合并之事。
  
  1927年(民国16年)五十五岁
  
  1月17日,司法储才馆开馆。
  
  1月26日,梁启超在给儿女们的信中,提到准备主编《中国图书大辞典》和《中国图书索引》二书。
  
  3月8日,康有为七十寿辰,梁启超往上海祝贺,并撰寿文一篇、寿联一对。
  
  3月31日,康有为在青岛逝世。
  
  4月17日,梁启超与其他康门弟子在北京畿辅先哲祠,为康有为举行公祭。梁启超撰祭文一篇和挽联一对。
  
  7月,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通过梁氏关于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的提议,并给予津贴。
  
  1928年(民国17年)五十六岁
  
  1月上旬至下旬,梁启超入协和医院检查身体并输血。
  
  2月12日,梁启超写信给梁思成,对他婚后游历提出建议。
  
  3月,梁启超的长子和林长民的女儿林徽音女士在加拿大结婚。
  
  4月26日,梁启超在给梁思成夫妇的信中,告知自己的病状和提出他们婚后职业等事。
  
  6月,完全辞去清华研究院各事。
  
  8月24日,因旧病屡发,请辞《中国图书大辞典》编纂工作。
  
  9月7日,梁氏接北京图书馆来函,仍请维持续编《中国图书大辞典》之工作。
  
  9月10日,梁启超开始编写《辛稼轩先生年谱》。
  
  9月27日,梁氏因痔疮剧痛,入京就医。
  
  10月5日,梁启超返回天津。
  
  10月12日,对于《辛稼轩先生年谱》的编写,梁启超因病重而搁笔。编至辛稼轩五十二岁,为最后之绝笔。
  
  11月27日,梁启超的弟弟启勋到天津探望,见其兄无法起来,病情甚为严重,遂偕至京,再入协和医院就医。病势日重,并新发现痰中有“末乃厉”(mo─nelli)菌极多。
  
  12月7日,梁启超的小便忽又堵塞约30小时。后病情似有起色。
  
  1929年(民国18年)五十七岁
  
  1月15日,梁启超的病势垂危。他嘱咐家人:在病源未发现前,如其病不治,则以其尸身解剖,务求病源之所在,以供医学界之参考。
  
  1月19日,下午2时15分,梁启超在北平协和医院逝世。当晚10时许,胡适从上海抵北京,马上前来探望,可惜梁的心脏早已停止了跳动。
  
  2 月 17 日,京、沪同时开追悼会,文化界和军政界的要人几乎都出席,敬送祭帐和挽联,对梁启超一生的贡献加以肯定和颂扬,盛况空前。说明梁启超是一个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学者。
 报人(九)唐才常(1867~1900)
  
   清末维新派领袖。他属于维新派左翼,是富有斗争精神的维新派政论家。字黻丞,后改佛尘。著文常署“拼游子”。1867年5月12日出生于湖南浏阳县城的孝义里。贡生出身。唐才常青年时期就表现出天赋很高,聪敏过人。1886年他20岁的时候,参加童子试,在县、府、道三级考试中都名列第一,当时被称为“小三元及第”,认为是“二百年来所未有”,一时传为佳话,而唐才常抱负甚高,对这乱世功名,视若浮云,并不重视,只不过应付而已。 早年就读于长沙校经书院、岳麓书院及武昌两湖书院。1894年肄业于两湖书院。
   中日甲午战后,他愤然指斥李鸿章“奸臣卖国,古今所无”,并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谭嗣同在浏阳兴办算学馆,提倡新学,在长沙办时务学堂,编辑《湘学报》。次年又创办《湘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民权思想及君主立宪制度。
   他于1897年创办《湘学报》旬刊,每月出版3册,先后共出45册。他以“讲僻子”为笔名,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西方的民主政治,抨击封建专制制度,鼓吹维新变法,分析问题切中时弊,文字简洁明了。该刊出版后,影响很大。谭嗣同曾经称赞说:“湘人风气果开,自《湘学》出版,读者咸仰湘才若在天上”。唐才常论著,观点鲜明,文笔锋利,其弟子邹柽贤将其文章搜集缩印成《觉颠冥斋内言》一书,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一本论文集。后来,唐才常和谭嗣同等人于 1898年于长沙创办了《湘报》,市湖南第一份日报,每日1期,共出177期,唐才常任总撰述。该报当时公认为湖南倡言改革及变法维新的先导。
   1898年,与谭嗣同创办南学会、群萌学会,成为南方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同年夏,欲赴北京参与新政,行至汉口,得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失败后逃往日本,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接触。他立志“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1899年,他与康、梁商定在长沙两岸各省起兵“勤王”,是年冬与林圭回国。1900年在上海组织正气会,后改名为自立会,联络长江中下游会党,入会者达10余万人。自任总司令,设总机关于汉口。7月,又邀结社会名流和会党首领在上海张园召开国会(亦名“中国议会”),容闳和严复为正副会长,唐才常任总干事,宣布“保全中国自立之权,创造新自立国”,拥护光绪帝当政。会后赴汉口,组织自立军,任诸军督办,拟于8月9日起义。因待康有为汇款接济,起义延期。8月21日晚被张之洞逮捕,次日被害。著有《觉颠冥斋内言》等。有《唐才常集》。
  
附录:(唐才常法庭慷慨陳詞)
    1900年瀏陽唐才常在漢口策划自立軍起義時被捕,張之洞特派鄭孝胥去審問。鄭孝胥曾參與戊戌變法,與唐才常有交往。審判開始,唐才常突然說:“請問今天審我的法官的姓名、籍貫、身份。”兩旁的衙役惡習洶洶地吆喝起來,鄭把手一揮,對唐說:“我是鄭孝胥,福建人,原大江蘇候補,現調湖北,是個候道。”唐才常聽了,大笑:“原來你就是鄭孝胥,失敬得很。戊戌那年,皇上(指光緒對)召見,特旨賞你一個道員,派到總理衙門,可就是你嗎?”鄭點。
   這時,唐才常突然站起來,大聲說道:“你原先也是我們的同志了。我這番來武漢起義討賊,為的什么,應該向你宣布一下。張之洞說我們造反,其實我們是討賊。討的哪一個?就是拉那氏。她不但是我們中國的罪人,也是滿清列祖列宗的罪人。她斷送也台灣、斷送了遼東半島……”
  
   唐才常慷慨陳詞,滿堂衙役為之動容。鄭孝胥覺得不妥,忙說:“唐先生說,我原是你們的同志。假如你是罪人,我也不免罪人的嫌疑了。所以我今天沒有資格審問你,只好向總督請求回避。”說罷,匆匆宣布退堂。
 报人十)谭嗣同(1865一1898〉
  
    清末最激进的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出身官宦家庭。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与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等号称“晚清四公子”。
    少先后师事欧阳中鹄、涂启先、刘人熙等浏阳学者,并结交义侠大刀王五,深受他们学术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好任侠,喜词章,富于思想。他博览群书,研读过张载、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著述,从中汲取了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重民思想,为日后提倡变法维新奠定了某些思想理论基础。
    二十至三十岁间,为父命所迫,曾六赴南北省试,因不喜科举时文,屡考不中。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 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成《仁学》2卷,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1897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主办《湘报》,以及延年会、群萌学会等,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当这些维新活动遭到守旧派的反对和攻击时,他与之坚决斗争,认为“今日中国能闹到新旧两党流血遍地,方有复兴之望”。
    1898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生平遗著编入《谭嗣同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