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的财商作个“体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15:06
财商“体检”
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些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所接受的财商教育不尽相同,其营养状况也有所差异。
下面,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按不同的出生年代为区分标准,分别选择个案进行采访,看他们是如何接受理财教育的,现在的财商状况如何,然后请我们的“体检医生”做出诊断。与此同时,做一次小规模的抽样调查(注:本刊于2005年5月8~13日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人财商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35份),点面结合,以求描摹出某一年代出生的人的财商特性。
* “体检医生”:
沈勇:北京普纳天成理财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研究员、
吴雪征:建设银行北京分行资深客户经理
刘娟:北京普纳天成理财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资深理财师
陈毅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生于1960‘s
6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逐步繁荣的全过程。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生活匮乏和精神追求的至高无上,给他们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因此在理财观念和行为方面,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较深,多注重储蓄和节俭。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见证者,逐步接受到很多的新鲜事物,虽然整体上趋于稳健,但依然有不少人在尝试多种不同的投资方式。
根据调查结果,在162名6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当中,赞同“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占80.6%;认为“钱是万恶之源”的占7.9%;坚持“人为财亡”的占8.3%。
6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过规划或咨询。53.4%的人表示“没有,以后也不会考虑”,12.8%的人表示“没有,但以后有可能考虑”。从近5年的薪水变动看,6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薪水在上升,但也有一部分薪水持平,甚而在下降。这表明,6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在职场上积累了很多资历,部分人在职场上已实现突破,获得了薪水的大幅提升;另一些则因体力与知识结构开始走下坡路,薪水持平甚至下降。
6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近80%的人有过不同的投资经历。在不同的投资领域中,人数最多的是股票和实业投资,分别为32.9%和20.1%。受访者普遍不愿为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部分人认为能够承受一定的风险,还有一些人则是对风险极度厌恶。
该年龄段的人普遍遵循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在受访者中,很少有超前消费的行为,刷卡透支更是为他们所难以接受。究其原因,60年代出生的人很多还是享受福利分房的优惠,贷款买房的少,大多没有还贷压力。而且很多人买车也是一次性付款。所以,没有大额贷款需要每月偿还。这使得60年代出生的人对贷款与透支消费普遍难以接受。
在储蓄上,该年龄段的人很多坚持适度储蓄,也有一小部分人的储蓄率很高(占12.7%)。这可以说跟他们小时候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等密不可分。
另外,6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缺少保障意识,尤其是很多人没有考虑过金融保险。在受访者当中,40.2%的人认为“最大的保障就是多挣钱”,更有33.1%的人坚守着传统的自然保障观念,认为“听天由命、养儿防老”。
我的存钱罐总是空的
文/ 孙凌
“体检”人:江蔚
性别:男
年龄:40岁
职业:咨询公司中层管理人员
收入:1.5万元左右/月
江蔚的父亲是转业军人,在一家国企工作。上世纪70年代时,国企的职员相当于现在的外企白领,军人转业后的工资又比地方高,江蔚记忆中父亲一个月能拿50多元钱工资。江蔚的母亲是教师,月薪30多元,与普通市民相比也算高收入。所以,江蔚童年时代的家境在同学中已经算很好了。
小时候,江蔚最大的爱好就是足球,而且踢的不错,被业余体校选中。每周有三个下午去少年宫踢球。每到这时候,江蔚的爸爸就会给他5毛钱,让他买些吃的。别小看这5毛钱,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巨款”了。每次踢完球,江蔚都会将这5毛钱的“巨款”全部用来买零食:花生、酸奶、面包、巧克力……第二天,爸妈想起来的时候也会问上一句:昨天买什么了?他们问的原因是怕江蔚把钱留下不花,担心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运动量太大,营养跟不上会伤身体。所以,对这5毛钱,江蔚一直都抱着“不花白不花”的想法。
那个年龄的孩子都会有个小猪存钱罐一类的东西,老师也号召小孩节俭储蓄。江蔚也曾经拿到过这样的存钱罐,但几个月下来里面往往空空如也。因为那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存钱的动力。存钱应该是为了买某种喜欢的东西,而他当时除了足球没什么特别喜欢的,球衣和球鞋也不需要自己费劲存钱来买。当时,国家对运动队的孩子是有补助的,他所在的少年宫发运动衣,每个月发一双鞋,有时发些巧克力补充营养。有这些补助,江蔚觉得已经足够了。所以,存钱罐最后还是“空空如也”。
财商状况分析
财商
目前看法
专家诊断
储蓄观
“有钱就先放在活期存折上。结婚前把钱放进银行里,由银行替我保管;结婚后将工资卡交给老婆。”
有储蓄意识,但对储蓄结构没有合理安排。对储蓄的时间和类型认识不够全面,而且对太太的理财能力过于信任。是疏于理财一族的典型代表。
消费观
“小时候就没有攒钱买东西的习惯,现在依然没有。参加工作后,也没有过钱不够花的感觉。30岁之后,就再没被任何奢侈一点的消费品诱惑过了。不习惯贷款消费,家中的车是一次性付款购买的;而房子只供了4年的贷款,后来有多余的积蓄就将贷款都还清了。”
消费理性和保守。消费观念传统,没有充分体现灵活性。
投资观
“自己理财属于稳健型,很少进行投资。即使投资也只会拿出积蓄的一小部分,赔了赚了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以前投资的时候喜欢听取朋友的意见,结果买股票先赚后赔了。所以投资变得更加谨慎,会多听听专家的意见。”
投资风格稳健,有投资意识。 基于过去的投资经历,应该多多总结,适当转变投资组合,降低风险,以符合自己的风险偏好。
保障观
“对于养老保险之类,我现在还没想清楚要不要购买。”
保障意识淡漠,对将来没有清醒的认识,而且没有制定完善的退休计划,对未来保障功能缺乏的后果缺乏危机意识。
总结:江蔚小时候家境较好,有多少零花钱就花掉,没有养成很好的“积财”习惯。而且从小到大从来不曾感受过经济上的窘迫和压力,并且现在的经济条件也很好,自然对今后家庭的经济风险不敏感。在消费发达的今天不会利用银行信贷提前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投资上听朋友和专家的,保障上听单位的,缺乏自己的主见和规划。他的整体财商水平中等。
建议先提高保险意识,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一个安全的保障;再根据自己的资产状况和每月收支结余,积极规划自己的消费和投资。
我是一个理性消费者
文/ 孙凌
“体检”人:叶蒙
性别:男
年龄:37岁
职业:工程师
收入:1万元左右/月
叶蒙的父母是机关干部。在叶蒙的童年时代,机关干部还没有国营企业的工人挣得多,经济上也因此经常是捉襟见肘。直到现在,他还依然记得,每个月初发了工资,父母会坐在一起商量这个月的支出计划:哪些东西一定要买,哪些钱要花——包括寄给老人的钱,家里的吃饭开销,还有房租和水电费。换季的时候,有计划地给他和哥哥添些衣服。扣除这几项必不可少的支出后,叶蒙父母每个月的工资也就所剩无多了,经济上时常会感觉到窘迫。
尽管父母收入不多,开支不小,但只要有余钱,依然会去储蓄。他们去银行的时候总是带上叶蒙。年龄小小的他看着大人把钱放在银行存折里,然后一脸欣慰,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让他对银行产生一种亲切与信任感,同时,他也不自觉地相信,存钱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小时候,叶蒙偶尔会有一点零用钱或者压岁钱,因为数额太小,大都被拿来买东西吃和买书。还有一点点余下的硬币被他丢进存钱罐里。叶蒙有过一个存钱罐,曾经存了满满一罐钱,现在成为他心爱的收藏品之一。另一项“收藏品”就是叶蒙的集邮册。他从小学开始集邮,已经集了满满三本。其中还不乏目前市场上比较珍贵的邮票。现在谈起这段“收藏”史,叶蒙真有点后悔自己当初没买几版猴票。80年第一版猴票上市的时候,在小摊上廉价地吆喝着出售,现在这一版猴票的价值甚至可以媲美一幢房子了。
财商状况分析
财商
目前看法
专家诊断
储蓄观
“储蓄很重要啊,结婚前我的工资卡都是交给妈妈帮我保管的,结婚后顺理成章由老婆来管理。银行让我有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所以我觉得存钱应该是一种好习惯。”
乐于储蓄,有良好的储蓄意识。
消费观
“我是彻底的理性消费主义者。我会根据需要,制定预算,量入为出。不习惯提前消费、也没有用过信用卡。现在我有房子和汽车,但都没有为它们而背上过一分债务。”
消费观念比较保守,但是消费很有计划性,量入为出,属于理性消费。
投资观
“几年前投资股票赚了一些钱,但是在2001年熊市开始时我已经抛售了自己的股票。投资一定要懂得‘放手‘,这是自己总结过来的经验吧。”
有比较成功的投资经验和个人主见。风险偏好适中。
保障观
“除了单位购买的社会保险之外,自己买过10万元养老保险,兼顾投资理财与养老。”
有一定的保障意识,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了基本的准备。但是在家庭整体的保障上依然没有很好的计划。
总结:叶蒙从小家境较为窘迫,父母亲花钱、攒钱都有详细的规划,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理财启蒙教育,使他不仅学会了积蓄,还学会了邮票收藏。但叶蒙的消费观打上了典型的六十年代的烙印——不进行任何的消费信贷。应当说,只要考虑到现在和未来的收入状况,适量的消费信贷也是合理的。此外,在投资方面他有一定的成功经验和眼光,可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他的整体财商水平较高。
如果叶蒙能在投资上再下点功夫,找出几个适合自己的投资渠道,那么理财的效果会更理想。
——生于1970‘s
这一代人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视现实的社会里。他们和60年代的人相比,虽然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好处,有零钱花、有学上,但尴尬的是: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国家却不包分配了,只好拿简历四处打工谋生。所以,造就了他们对待金钱的双重标准: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从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危机感很重的一代,事实上也是如此。
在289名7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当中,多数赞同“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观点,具体比例是70.3%。有18.0%的人不愿透露自己对钱的看法。从不同性别看,对钱的认识的差异性不大。
70年代出生的人,多数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规划,但也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做过职业规划,但已经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从最近5年的薪水变动看,85.2%的受访者薪水都有所增长;其中,男性薪水的平均增幅超过女性。这主要说明,这一年龄段的人多数已度过了职场新鲜人的阶段,通过一定的积累,逐渐进入第一个职位上升期。
7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63.1%的人进行过投资。我们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受访者中,很多人十分注重自我发展方面的投资,占到69.8%。这个年代的人投入大量的钱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一份“钱途”不错的工作。另外,他们热中于投资教育的原因跟他们从小受到的“知识就是财富”此类教育不无关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人中间很少有人购买股票、基金、房产等投资产品。
从风险偏好看,近90%的人表示对风险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同性别对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不大。
该年龄段的受访者中,80.9%的人选择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非常节俭和特别超前消费的人并不多。选择“适度储蓄”的和选择“存不存钱无所谓”的差不多各占五成。
在保障意识方面,61.3%的人选择买保险,33.4%的人则是把多挣钱作为最好的保障手段。
花钱带来的快感
文/ 张浩
“体检”人:李萌
性别:男
年龄:27岁
职业:IT公司职员
收入:5000元/月
在IT公司工作的李萌,钱“来”得多“去”得也多。每当不愉快的时候,他就会冲向ATM机,取出一把红色的钞票,心中的郁闷在钞票花出去的一刹那变为美妙的享受。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李萌就开始体会到花钱的快乐了。“那时候我喜欢上了玩电子游戏机,但家里怕耽误我的学业,不给我玩游戏的钱。于是,我就把每天早上把用来吃早饭的钱省下一部分来玩游戏。” 李萌说那是他懂得理财的开始,但后来父母剥夺了他理财的权力,没收了多余的钱。出于对快乐的渴望,李萌想出来一个“变废为宝”的招数,在父母不注意的时候把家里的废品带出去卖,用赚到的钱去打游戏机。
但李萌后来上寄宿学校后,发现有人比他更能赚钱,“每个学期末,学校都大扫除,大家就把自己的破鞋旧衣服扔掉,这时候我发现有一个男孩专门捡我们的破鞋,我知道他想卖破鞋赚钱,但捡破鞋这活很脏、很没面子,而且一双鞋卖不了几毛钱,就没当回事,但我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学校有几千名学生,扔掉的鞋就有几百双,全被那个男孩搜罗走了。”从那件事后,李萌得出一个道理:如果想赚更多的钱,就得转变思维方式。
大学毕业后,李萌选择进入了一家IT公司工作。为了赚更多的钱,仅在工作一年后,李萌就开始在周末给朋友做网站赚钱。但李萌说:“这部分收入很不固定,运气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揽到2、3个网站,运气不好的时候半年都找不到生意。”
财商状况分析
财商
目前看法
专家诊断
储蓄观
“储蓄应该是我30岁以后的计划吧,现在还没考虑那么多。其实我储蓄是相对被动的。将来会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储蓄。”
储蓄观念淡薄,储蓄手段缺乏。没有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并没有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消费观
“我的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是同步上升的,赚得越多花得越多。我是典型的月光族,就像《2046》里的梁朝伟,‘月初是穿花蝴蝶,月底是半死不活‘。”
过于前卫的消费观,消费没有计划。不懂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这容易陷入无法应付突变的危险境界。
投资观
“一般意义的投资是‘钱生钱‘,但是我更重视对自己的‘智力投资‘,它所能带来的收益在某种程度上讲要比金钱投资要高。所以凡是与我工作相关的培训课程,我都会尽量投入。我没有买过股票、基金一类的金融理财产品。因为对它们不了解,这样风险太大。”
投资理念太过谨慎,风险承受能力过低。过于自信智力投资的回报。
保障观
“千万别和我说保险,公司帮我上三险都几年了,我却连三险都认不全。我现在身体健康,赚钱能力强,等30岁以后再考虑保障的事也不晚。”
保障意识过于单薄,保险知识匮乏,对于保险保障基本功能缺乏基础的认识。
总结:李萌童年的经历直接影响着他现在的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幼年时期金钱带来的快乐直接导致了他现在用消费换快乐的行为方式。而且他的收入在同龄人当中属于中上等水平,对今后的经济信心也比较高,目前又没有太多的经济负担,身体也健康,所以,储蓄意识和保障意识都比较淡薄,消费比较随意,是典型的月光族。对尚处于青壮年时期的他来说,目前还未有过多压力,但他将要面临结婚,生子,赡养父母,退休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目前的理财方式远远达不到今后的生活所需,而且这种理财方式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是最低的。
总的说来,他的财商水平较低,基本不具备理财知识与能力,投资手段单一,投资理念“单纯”,没有忧患意识,对未来收入能力过于乐观。
“棍棒教育”带来的财商
文/ 张浩
“体检”人:田津
性别:女
年龄:31岁
职业:财经媒体编辑
收入:约1万元左右/月
田津是一个努力挣钱的人。人们都知道“棍棒出孝子”的道理,听完田津的故事后,你也许会有新的体会,小时候受些皮肉之苦,不仅对培养孝心有帮助,而且还能激发人的财商。
小时候无辜的皮肉之苦,让田津开始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电影,我向父母要了2毛钱买零食。由于手头没有零钱,所以我妈给了我5毛钱。她一再叮嘱回家后要将剩余的3毛钱还给她。我于是开玩笑说不还,然后趁机跑掉。谁知道我妈撂下手里的活就追了出来,我被她捉到以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严厉的斥责……”田津现在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依然感觉似乎就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后来她发现,妈妈“揍”她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怕她养成浪费的坏习惯,而是真的在乎那3毛钱。
为了不让父母“扣”一辈子。田津从那件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想尽办法多赚些钱“孝敬”父母。她表现出了很强的赚钱欲望,小学没毕业,田津就跟同学合伙去做批发冰棍的生意。“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跟同学去逛街,看到同班的一个男同学在卖冰棍。我觉得他很了不起,这么小的年纪也能自己赚钱。于是,我要求帮他卖冰棍,然后分成,没想到他竟然同意了。第二天,我就戴上太阳帽,跟他一起上街去卖冰棍,那个暑假我赚了20多块钱,最后全都交给了父母。”
财商状况分析
财商
目前看法
专家诊断
储蓄观
“我一直都有储蓄的习惯,现在每个月都会将固定比例的收入存到银行里。我的储蓄相对有计划性吧,像我现在存钱主要就是为了孩子日后的教育基金。”
有较强的储蓄意识和储蓄习惯,而且兼具合理性与计划性。
消费观
“父母那一辈的人比较能吃苦,但我和他们的想法有所不同,我觉得人要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享受生活。所以我会适度超前消费,攒钱买一些名牌的衣服。这主要是为了出去采访的时候,能给人留下衣冠得体的印象。”
追求生活质量,懂得适度消费提升生活品味。对未来创业的辛苦有充足心理准备,并且有暂时承担生活品质下降的能力。
投资观
“自己的赚钱意识比较强,有机会一定不会放过。当‘老板娘‘自己创业开店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比起其他的金融投资方式,我还是觉得实业投资比较实际和可靠。”
投资意识浓厚,虽然倾向较保守的稳定投资方式,但风险承受能力较强。
保障观
“我一直都在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保障问题,但我不相信保险,总感觉保险是骗人的把戏,真出了问题保险公司很难兑现。”
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但对保险行业了解有偏颇,致使保险手段无法与她正确的保险意识相匹配。
总结:小时候的经历让田津从小就认识到了钱的重要性,从此有了挣钱的欲望和冲动。她不仅努力挣钱,而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储蓄,同时也考虑到自己和家人的保障问题。作为7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田津具有很现代的消费观念,会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会享受生活,比较注重个人的形象。总体而言,财商水平较高,理财意识浓厚,虽与理财专家还相差一段距离,但颇具理财高手的潜质。
投资理财手段还不够科学,目前尚未有能力自我创业,处于财富积累阶段,而且自身赚钱能力和欲望强烈,风险承受力应该较强,应该将资产适当投放在风险较高、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上。另外,要多了解保险知识,善于利用保险的储蓄与保障功能。
——生于1980‘s
他们大都是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无微不至的呵护中成长。父母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从小到大一直没有为钱发过愁,也没体验过物质匮乏的艰苦生活。这样一路走来,他们一方面在人格上都比较独立和乐观,而且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另一方面当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以后,却往往发现自己实在太“晚熟”了,很多事情都会向父母求助,从买房、买车到结婚。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
他们愿意消费、敢于消费而且毫不掩饰自己对消费的追求和欲望。不过他们中大部分人依然是理性消费的,他们会有计划地攒钱去买名牌;疯狂刷卡的“血拼”族毕竟还是少数。在115名8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当中,主张适度消费的占58.7%,喜欢超前消费、刷卡消费的占23.1%。
对于储蓄,他们大都抱着“能存多少就存多少”的想法(占61.9%),这反映了他们没有很好的储蓄计划,一旦抵受不了物质的诱惑,收入很容易就“月月光”。
现阶段,大部分人都处于事业发展的萌芽期,由于没有良好的储蓄基础和资金实力,所以都没有真正涉足投资领域。但是,他们普遍都对投资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其中不乏高风险偏好者。选择“为了高收益,可以承担高风险”的占32.3%。
但80年代出生的人,不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打算。在受访者中,68.2%的人曾做过职业规划或进行过咨询,20.9%的人表示“以后会做这方面的考虑”。
在保障方面,多数人偏重在金钱上寻找安全感,购买保险的意识比较差。52.8%的人认为,多挣钱是最好的保障方式。
我为“血拼”狂
文/ 殷丽萍
“体检”人:张雅西
性别:女
年龄:22岁
职业:ABB公司销售专员
收入:4000元左右/月
雅西是那种个性鲜明的女孩子,快人快语,让你过目不忘。春季最时尚的衣装在她身上能穿出模特般的效果。谈起自己的童年往事,雅西总是面带微笑,她的童年生活似乎没有任何不快乐,她就是那种成长路上一帆风顺的典型。
雅西的家庭在她小时候已经进入“小康”水平。父母只有她一个宝贝女儿,所以在很多时候都尽量满足她的要求。上小学5年级的时候,雅西有了自己第一笔零用钱。雅西记得那时候爸爸的安排是:每个月让自己先报告一个“预算”:包括她要买的文具、书、零食等;然后爸爸根据这个“预算”给雅西零用钱。当然这个“预算”的限额也是由爸爸管理的。
不过,雅西无奈地感叹说,她每次总会让爸爸“失望”。虽然每次报告“预算”的时候,雅西都想好了怎样花这个月的零用钱,但是总有各种“额外支出”发生。像这个月有朋友过生日,生日礼物自然少不了;看见商店有一个漂亮的小发卡忍不住诱惑买了下来……算下来每个月雅西的这笔零用钱总会超支。
一旦零用钱超支了,雅西的办法就是在爸爸面前撒娇。爸爸出于对自己的疼爱,每次总是不忍心责备,只能不断地提高女儿每个月零用钱的“预算”。所以,对于雅西来说,她从来都不担心自己多花钱。
财商状况分析
财商
目前看法
专家诊断
储蓄观
“我每个月的工资基本都贡献给‘血拼‘成果了,‘月光‘的我现在基本上没有存款。没钱的时候可以向父母或者男朋友求助啊。”
没有储蓄的观念。用“今日事今日毕”的思想看待金钱的获取与支出,却没认识到当自己不能挣钱的时候仍然是个支出者。
消费观
“我对购物最没有抵抗力,看见喜欢的东西总是不假思索地买。价钱不是问题,大不了还可以刷卡买,刷卡买东西感觉真的很好,似乎是在花别人的钱,一点都不心疼。”
消费毫无计划,随心所欲。实际上自己拥有的金钱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奢侈消费只是一时的快感,失去的是不会复得的财富资源。
投资观
“现在都没有积蓄,等以后有钱了再做打算吧。投资对我来说比较陌生。虽然知道有钱了尽量要实现‘钱生钱‘,但总感觉做投资的话风险会很高。”
从投资的层次划分,可以分为用体力、用智力和用资本,越靠后增值的能力越强,可惜雅西做了主动的放弃。
保障观
“我现在还很年轻,让我买什么人寿保险、大病保险感觉都太早了。而且即使我现在生病也不会有太大成本。暂时不会考虑购买任何一种保险。”
保障观念薄弱,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风险,可是一旦造成损失,损失的大小是相同的,雅西忽视了这重要的一点。
总结:雅西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在理财方面还是个“小朋友”。其实在童年时代,父母对其的理财教育很有远见,但是由于父亲的心软,再加上本来就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导致雅西非但没有养成理财的好习惯,反而依赖心理越加明显,从依赖父母,到了依赖另一半。儿时的家庭教育并没有促成理财观念的养成。
另外,她之所以敢成为月光族,是因为她有依靠的经济后盾――男朋友和父亲。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结婚之后,女月光族的理财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到那时理财观念还不改变,由于用钱的地方很多,就会经常遇到一些经济压力。
建议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同时适当进行储蓄。与男朋友可以共同计划两人的开销。另外加强自己的保障,购买这个年龄阶段适合的保险产品。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文/ 殷丽萍
“体检”人:林宇
性别:男
年龄:24岁
职业:中国移动网络工程师
收入:5000元/月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岁月,林宇觉得自己总是和别人有些“不一样”。
小学时:别人的书包一年换一次,他的书包用了三年;别人用活动铅笔了,他还在用削好的普通铅笔;别人有掌上游戏机时,他只能偶尔到外面的廉价游戏厅玩一玩……
中学时:别人的零花钱都是父母给的,他的零花钱却一直都是自己赚的;别人暑假都在疯玩,而他的暑假却在打工中渡过……
大学时:别人热衷考托福、考GRE,他却在潜心研究股市;别人参加社团活动不亦乐乎,他却愿意做“兼职打工皇帝”……
所有这些“不一样”或许都源自于林宇的家庭。林宇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教师虽然拥有很高的职业声望,但是收入并不高。而且家里有生病的奶奶需要照顾,也算是个不小的负担。
林宇觉得自己从小就是个比较懂事的孩子,他知道不能乱花钱,也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为讨零用钱而撒娇。他唯一一次向家里提出要求是想买一台掌上游戏机,那时林宇正上小学5年级,掌上游戏机正在同龄的男孩中流行,大家都以拥有一台游戏机为荣。林宇少不了受到影响,当他在同学家“领略”过游戏机的魅力之后就更加无法自拔了。一向不对父母提要求的林宇竟然鼓足勇气向父母提出想要一台掌上游戏机。
父母的反应却让林宇有点意外,他原以为父母会觉得玩游戏会影响学习,不会答应他的要求,但没想到父母竟然一口就答应了!一个月之后,林宇得偿所愿,拥有了一台最新款的掌上游戏机。那时候父亲的话却让林宇印象深刻:“爸爸努力做的科研项目总算有回报了,能让你开心我们也高兴……” 林宇忽然明白,这是爸爸辛勤工作赚钱为我买的!
林宇本来个性就非常独立,从那次以后,他确定了任何时候都要“自食其力”的决心:自己想要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但总不能都让父母来满足自己。上中学后,林宇就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中学时他在快餐店打过工、送过报纸、做过街头问卷调查;上了大学就升级为在网站做兼职网管、翻译外文技术书籍……因为兼职多的缘故,那个时候他在班上可算是个“高收入人士”。
林宇最得意的还是自己在大学时的“股民”经历,他曾经用3000块的兼职收入开了一个股市账户,在2000年股市还未进入熊市之前,林宇还曾经小赚过。他觉得那个时候的炒股经历激发了自己对投资的热情和兴趣,也锻炼了他的投资触觉和灵敏度。
财商状况分析
财商
目前看法
专家诊断
储蓄观
“我很重视储蓄,每个月会存工资的30%左右。工作两年多,单纯靠工资、奖金的存款原来大概有5万左右。我存钱的主要目的是想积累一笔原始资金进行投资。”
由强制储蓄转变为自觉储蓄,而且储蓄的目标明确。由于正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林宇的储蓄观是科学、合理的。
消费观
“我不会冲动购物和消费,我买东西基本都是有计划的。我喜欢买运动鞋和太阳眼镜,这些东西不单纯可以用来消费,还有收藏价值。对于贵的东西,一旦锁定目标后,我会努力存钱去买。”
消费上有独立意识,但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不忘追求投资价值。消费比较理性。
投资观
“有钱了一定要投资,即使很多方式和渠道都是陌生的,但是总可以学习啊。我觉得自己是个机会主义者,现在靠一点一点积累财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时候投资只要抓准了机会就会有不错的收益。目前没有任何负担,所以我不介意承受高一点的风险。”
敢于接受新的事物和承担一定的风险,同时又不失理性。
保障观
“单位为我们提供的保障比较全面,除了一般的三险以外,还有医疗报销等制度,所以目前我暂时不需要购买保险。对国内保险公司现时推出的产品没有信心,要买保险还是再等等看。”
有一定保险意识,但对风险的识别能力较差。
总结:林宇现在的理财观念和行为与其儿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正是其儿时生活的艰难,更主要是其父母“自立自强”的亲身示范,让林宇从小就有了依靠自身实力改善生活的独立意识。从之前依靠体力挣钱,目前正在向依靠知识和资本挣钱的更高层次迈进,相信林宇在财——生于1990‘s
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最大的今年15岁,最小的今年只有5岁,属于少儿期的未成年人,也就是说,他们个性的种种,都尚在行成中,不论是消费意识,还是储蓄观念,或是保险意识,都还没有较明晰的个性,一切行为皆因境而生。
从金钱观看,在69名90年代出生的受访者中,持什么样观点都有。但显然,他们的观念都受到了父母的直接影响。这些受访者,绝大多数都没有形成投资及保障的概念。
至于消费方面,不计成本而追求高档消费的占相当比例,约有46.9%。而为了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把自己节省的零花钱攒起来的人也不少,占受访者的63.8%。
实现我的“钢琴梦想”
文/ 杨其川
“体检”人:童晖
性别:男
年龄:13岁
职业:小学六年级学生
收入:每月有零用钱100元
爸爸在一家著名报社当记者,妈妈在一家外企工作的童晖,13岁的年纪,已有1米5左右的个头,看起来聪慧灵气,也很懂事。
前些日子,他在一家琴行看中一架钢琴,特别喜欢,要价1万多元。但是,可以由他自己支配的零用钱,每个月就100元。这100元零用钱,他每个月买完零食、玩具和学习用品之后,往往不会有剩余。即使从现在开始,把每月的100元零用钱一分不花地攒起来,也起码要过两年才能买得起那架钢琴。但他一时还下不了决心开口向爸爸妈妈要钱。他的爸爸妈妈都来自福建的农村,虽然在北京学习生活的日子算起来已经有8年了,但是在童晖的记忆中,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一直在教育他要节省花钱。小学近六年来,每个月所给的零用钱,始终都是100元,爸爸妈妈还常交待他说:不是重要的东西不能随便买。
可是,钢琴算不算是重要的东西呢?这些天来童晖常常在放学后跑到琴行去看那架漂亮的钢琴,过过眼瘾;同时心里不断地想:什么才是“重要”的东西呢?他觉得,如果现在要是一下给他5000元的话,那他肯定会先存起来,这样就可以不用向爸爸妈妈开口要钱了,或者少要一些就可以买到琴。
不过,谁也不会平白无故地给他5000元,所以他还是想找个爸爸妈妈都高兴的日子,向他们要钱,把他喜爱的钢琴买回家来。因为,他反复思量后,还是觉得花钱买下自己喜爱的钢琴是值得的。因为,爸爸妈妈也常和他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增强涵养。不过这时候童晖还不理解什么是情操和涵养,但是他感觉这毕竟可以学到本事。以学本领为目的,爸爸妈妈肯定会拿出钱来买钢琴的。
财商状况分析
财商
目前看法
专家诊断
储蓄观
“如果现在一下给我5000元的话,我会把它存起来,因为我看到一架我非常喜欢的钢琴,但要1万多,我知道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所以我从没向他们提起过。就凭现在每月100元的零用钱,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存到钱。”
童晖有了一定的独立理财意识,但还没明白“日积月累”的储蓄道理。
消费观
“我的零用钱多数用来买玩具。零用钱是每月按时给的,并且有绝对的支配权。但是,现在很多好的玩具都很贵,一百块钱连一件都买不了。这个时候,我只好望着玩具兴叹了。因为,我爸爸妈妈每月只给我这么多。”
消费上,童晖已经知道要比较玩具的价格。而且会适当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投资观
“你说如果我把我过去的玩具一款款地保存起来,将来会不会像古董一样可以卖很多钱?”
童晖开始明白“投资”的终极目标是“增值”。
保障观
“我可没想那么多,我还是一个孩子,这些是爸爸妈妈会去想的事。”
基本上没有保障的观念。
总结:由于父母给的零花钱较少,在消费上不能随心所欲,只能买一些便宜的东西。要买贵重的东西,就要通过平时攒钱,对于储蓄的目的有了粗浅的理解,有了初步的储蓄意识。但对于投资和保障,童晖要么不理解它们的真正涵义,要么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与自己无关。这些反应与他的年龄是相符的。
可以看出童晖的父母正在有意识地培养童晖的理财意识,目前的主要策略是严格控制童晖的资金数量,但在如何使用上,父母应该加强对童晖如何正确行使“花销主权”的辅导。
务自由的路途上能有出色的表现。
我对钱没概念
文/ 杨其川
“体检”人:陈艺华
性别:女
年龄:10岁
职业:小学3年级学生
收入:每月有零用钱200元
尽管很爱吃零食,但陈艺华看起来并不胖,笑容灿烂,声音清脆,穿着一身连衣裙,娇滴滴的实在是活泼可爱。
在她看来,爸爸很有能力,很会挣钱,也很疼她;当中学老师的妈妈,较为严厉,但也算很依顺她的。只要她喜欢什么,他们总能设法令她如愿以偿。尤其是她爸爸,由于平时很忙,在家里的时间不多,因此,与她相聚的时候,总会给予特别的疼爱。每每这个时候,她就趁机向爸爸撒娇,说自己看上了哪款玩具、游戏机,或者衣服之类的,爸爸会毫不犹豫地买给她。
在开始懂事以来,她买过和弄坏了多少玩具,她已经无法记住,要数,恐怕也数不过来了。因为只要手头的玩具玩腻了,她就会到爸爸跟前去撒娇,随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如愿以偿。她认为好看的衣服也是想买哪款就买哪款。爸爸曾经说过,买衣服就要买高档的,因为高档的衣服不会对皮肤有害。关于这个理论,她可记得牢了。妈妈有时候要是反对她买贵衣服,她就会把爸爸的这个理论搬出来。妈妈于是会想:穿好点,对皮肤又不会有损害,女儿又喜欢,这样也更体面,为什么不买呢?所以最后还是女儿说喜欢什么就给她买什么。
今年已经10岁的陈艺华,可不知道节省、储蓄、保障之类的词语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这些词语背后涵盖的是什么。
财商状况分析
财商
目前看法
专家诊断
储蓄观
“我这么小存什么钱呀?我可不操这份心了,我爸爸是做生意的,有的是钱,怕什么?做生意会有风险?我可没想过,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该买,没必要存钱。钱是永远存不住的,存在那里又没用。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后,钱才是钱。
小学3年级每月就有200元的零花钱了,钱来得太容易了。而且如果钱不够还可以再向父母索要。所以陈艺华基本上没有储蓄的概念。
消费观
“我每个月大约有200元的零用钱,但是我十天半月就花完了。看到想买的东西,零花钱不够的时候,我就会找我爸爸要。我爸爸最疼我了,我每次向他要钱都会给我。我妈妈就不一样,我向爸爸要钱的时候都不能被她知道,否则会骂我的。”
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超支消费是家常便饭。
投资观
“投资?我可不懂什么叫投资?是不是像我爸爸一样做生意叫投资呀?”
其实工作、做生意的确是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陈艺华对投资有了一些概念,但并不了解其实际意义。
保障观
“有我爸爸妈妈就可以了,有他们在,我就不用发愁了,他们是我最好的保障。”
由于年纪还小,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求助于父母,所以基本上没有保障观念。
总结: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相对比较多,花钱基本上是随心所欲,没有计划性,自然对储蓄的必要性加以否定,不能形成哪怕是最初步的储蓄意识。在投资和保障上更认为那是父母的事。可见,父母对子女金钱意识的教育和控制对孩子的理财能力有显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