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被定格的青春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45:17
乔丹——被定格的青春记忆(2009-09-10 22:52:14)

标签:乔丹 体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f5e7f70100evwr.html?tj=1

分类:NBA

 

 

谨以此文纪念迈克尔·乔丹荣登名人堂

 

有关乔丹的一切,都已经定格。仿佛露出影像的相纸浸入定影液,所有一切都停留在过去的瞬间。

 

2000年以后喜爱上NBA的球迷,很少有人能体会上一辈球迷对乔丹的感受。因为他们钟爱的球星,绝大多数仍在打球。差不多五六年后,这些球迷才会逐渐和乔丹迷们有共同语言。

 

事实上很多看乔丹打球的人已经不看篮球了,在他们还没有成为一个纯粹的篮球迷时,乔丹就突然离开。即便他后来穿着另一支球队的球衣复出,那些关于公牛队的传奇仿佛和那个身体略微发福的乔丹无关。90年代中期的乔丹迷们,现在很多把业余时间放在高尔夫球场,或者马场。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记忆,乔丹属于上世纪90年代那一群特定的人。

 

有关乔丹的那些传奇,已经以各种形式停留在报纸、杂志、录像带和电脑硬盘上。伴随那些重大事件的感情水分逐渐蒸发,传奇开始风干。真正留在脑子里的挥之不去的记忆,似乎总和自己的经历有关,因此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历史。

 

十一年前的1998年,我还在《中国体育报》,从国际部调到球类部。那时候,这家并不甘于在市场中死亡的国家机关报决定顺应越来越热的篮球热潮,每周一次让出四个大版(一个大版相当于现在《篮球先锋报》两个版面),出一份《篮球周刊》。

 

这份“报中报”在错误的时间诞生,因为它第一期出来以后,就遇上NBA史无前例的罢工。原本在11月初开始的赛季迟迟没有开始,当时CBA的职业化还在萌芽中,远没有现在热闹。

 

没有人知道新的赛季何时开始。在过去的三年中,乔丹和他的公牛队在中国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篮球热潮。如今在很多单位已是中坚力量的人,当时不是在大学,就是在中学,他们都记得自己逃课看球的经历。突然间没有篮球,没有乔丹,没有公牛队,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

 

《篮球周刊》不是一份独立的报纸,只有四个版,相当于现在的八个版。从它诞生开始就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但理想往往会在现实面前粉身碎骨。

 

每天在焦虑中关注着NBA和球员工会的谈判进展,那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不是乔丹,而是大卫·斯特恩和工会干事长比利·亨特。当时已经有互联网,虽然速度很慢。新年过后,1999年1月的一天,坏消息中最坏的消息来了:乔丹要宣布他第二次退役。

 

当时公牛已处于树倒猢狲散的局面,“禅师”杰克逊不再续职,皮蓬反复闹着要离开不想续约,罗德曼已在和湖人接洽。乔丹的立场很鲜明,要回一起回,要散一起散,如果没有“禅师”,他就退役。

 

你知道他总有一天会宣布退役,但这一天真的要来,而且在篮球的寒冬季节到来,你只有雪上加霜的感觉。

 

1月14日《篮球周刊》有一期报纸,但乔丹退役的新闻发布会在13日中午。根据时差推算,发布会的时间正好在北京时间的1月14日凌晨1点。

 

以《中国体育报》的习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所有的版面会在12点以前全部付印,以赶上清早上摊。当时的球类部主任张平平(现《篮球》杂志主编),副主任张乐年(现《中国体育报》副总编),我和我的同事徐梅(现供职于《南方人物周刊》)、颜志强(现在英国留学)等,专门向总编室打招呼要求在凌晨2点付印。1点的发布会,2点付印,估计会有半小时左右的发布会时间,这意味着我们只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操作。

 

我们的办公室只有一台电脑,上网靠拨号,而且是分机,先要出《中国体育报》的总机,然后接通国家体委的总机,再接到能上网的分机号码。我坐在电脑跟前,时刻关注乔丹的发布会何时开始。

 

所有版面都做好了,除了头版。我们已经放好了一张照片,乔丹的大头照,照片中他侧脸冷眼看着镜头。我们开了一个天窗,只剩下五百字左右。

 

 乔丹和他的妻子朱安妮塔在退役发布会上。

 

1点钟,没有开始,1点05分,还没有开始。和现在不同,那时候没有视频直播,所有的消息要等待美国那边的记者往网上发送。我不记得是ESPN还是YAHOO的篮球网站,先打出一行字:迈克尔·乔丹马上要宣布永久退役。点开这行字,里面的新闻是旧的。这说明已经在更新了,但只更新了标题。

 

差不多过了1点30分,内容逐渐出来。乔丹和他的妻子朱安妮塔来到芝加哥联航中心篮球馆,公牛队特地在球馆的地板中央安排大型新闻发布会。乔丹含着泪在讲话,但我们听不到,看不到,只能等美国的记者把文字发上来。

 

1点45分左右,更新的文字陆续出来,乔丹含泪(也是通过美国记者描述)说着他的决定。文字里有大量的客套话,但每一句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在这些文字出现时,我同时开始敲打中文。由于紧张,我的手都有点发抖。善解人意的徐梅在我身后站着,说“你不要紧张啊,没关系”。

 

差不多2点,英文差不多更新完了,我的中文稿也完了。付印。那天我们的心情和平常付印完不同,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这也是《篮球周刊》第一次加夜班那么晚。从职业上讲,我们尽了做记者和编辑的最大努力,我们是以抢新闻的态度去完成这天的工作;但从情感上讲,我们的工作代价是一代巨星的职业生涯结束。

 

几天后,我们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一位小姑娘写的,大意是说:“今天早上,我骑车去上学,无意中看了一眼报摊,看到你们的《篮球周刊》有一大大的照片,几乎占了四分之一版面。那是乔丹啊,我知道一定发生什么大事了,抢过来一看,原来乔丹退役了!我当即站在那里,号啕大哭起来。”

 

 公牛队在体育馆为乔丹举行退役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