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鹤:评教授为什么用量化标准(南方周末 2009-2-4)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40:42

电子报刊>>电子报>>南方周末>>第1303期

【社会把脉】评教授为什么用量化标准

作者: 周振鹤 2009-02-04 20:25:55 来源:南方周末

按照现今标准,我的导师谭其骧肯定评不上教授。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是因为学术权威性的流失

如果按照现今标准,许多过去的学术权威在今天都是评不上教授的。在复旦大学,当教授的必要条件最近定为十篇论文 (其中必须有两篇发表在权威期刊上,其他在核心期刊上)、一本专著、主持两个省部级科研项目。我不知道其他学校标准如何,想来也一定大同小异。按照类似的标准,我的导师谭其骧先生就评不上教授。他事实上是在当了三十多年教授后才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版,四十年后该图集的公开版才出版,而且严格说来他一世没有专著,论文集《长水集》也直到1980年代才出版。我们很惭愧:有了好几本专著,写了许多论文,也主编了好些书,结果呢?我们有他老人家的权威性吗?没有。

为什么过去凭几篇论文就可以评上教授而现在不行?因为过去学术水平的高低自有公论,一篇优秀的论文可以胜过几部无用的专著。学术上的少数重要发明远胜于数量庞大的重复研究——前者对学术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后者只是资源的浪费。学术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显然是水平的高低而不是数量的多少,但水平的高低谁说了算?在学术权威性已经流失的今天,没有人说了算,那么量化考核就自然大行其道了。我们既无法评定某甲的一与某乙的一,哪一个分量更重,便只好退而求其次,肯定某甲的二胜过某乙的一。这样一来,简单是简单了,易行是易行了,可结果是某乙再不去追求高精尖的一,而宁愿去追求粗制滥造的二三四五了。这样的制度长期实行下去,恶果很快就会出现。那就是国家领导人也觉得痛心的事:在处理四川地震后的堰塞湖时,我们不得不租用外国的直升机。

科研成果量化管理的弊病并非没有人明白,而是即使明白了,也拿不出其他手段来替代。最近中科院院长已经表态,不再单纯以数量来考核了,这当然令人鼓舞。但我对此并不太乐观,因为学术权威性的流失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一千多年前的《切韵》一书今天已经不存,但其序言却流传了下来。该序记载了隋代一些语言学家会聚于陆法言家里,讨论如何确定标准语音的事,其中有这样一段:“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多么神气,多么有底气!现在还有语言学家敢说出这样的话来吗?

数年前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很烂的汉学史,大家心知肚明,几年来也没有人公开批评过,也许因为实在太烂,连批评都没有兴致,直到最近,才有人很温和地指出其中一些硬伤,不料作者立即出来反驳,认为批评容易创作难,完全一副鲁迅所嘲讽过的厨子模样,做了难吃的菜还不许吃客批评:“你来做做看!”在这样的氛围下,要不以数量计成果,不以量化的标准评教授,恐怕也难。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

http://www.infzm.com/content/2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