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早期教养观念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55:57
婴幼儿早期教养观念研究——基于对15位祖辈和父辈家长的访谈

      [摘要]随着政府和社会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逐渐关注,对该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采用半开放型访谈法,就婴幼儿早期教养观念这一问题对15位祖辈和父辈家长进行了访谈。研究结果表明,两代家长,特别是父辈家长有较进步的早期教养观念。他们普遍认识到早期教养的重要性;除了依靠专业机构外,他们主要凭经验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早期教养,尤其注重品德、交往能力、性格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他们希望通过提供适宜的学习活动、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尊重孩子主体性等方式让孩子在3岁前快乐地成长。但家长要践行进步的观念则需要更专业的早教信息和更系统的早教指导的支持。     [关键词]婴幼儿;早期教养观念;家长;访谈       一、研究缘起       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开端重要”的观念深入许多家长的心中。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独立性、自主性、意志力、自信、乐群合作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近年来,上海等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开办早教机构并予以规范。在这种背景下,早期教养便成了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谈到婴幼儿早期教养,必然会涉及孩子的家长及其家庭。婴幼儿身心尚不成熟,思维能力和活动独立性差,对家长依赖性强,因此家长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极其重要。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由婴幼儿和家庭教养者所构成的家庭环境对婴幼儿发展的作用最大。在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父辈家长平时大多工作繁忙,婴幼儿在大多时间里由祖辈家长照看,父辈家长常常利用周末在早教机构参加亲子活动。两代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养中处于最核心地位,与孩子的互动最频繁,情感最深厚,他们共同承担教养责任,都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把研究点聚焦于两代家长。       两代家长的教养观念如何,目的或期望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开展早期教育的?弄清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有效地对家长开展亲职教育(家长教育)和早教指导,提高整体育儿水平。通过检索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发现,有关“婴幼儿教养观念”的研究极其缺乏。有文献在对家长进行相关调查,探讨亲职教育和隔代教育等问题时偶有涉及早期教养观念的内容。也有一些对教育观念的研究包含了整个0~6岁学前教育阶段。本研究不是从研究者的视野来探讨父母的教养观念的,而是用质的研究方法,把话语权交给正深刻体验着教养过程的家长们,以呈现和分析他们的“教养叙事”来回答本课题的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在欧美国家,“早期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are)是指由专业人士对0~8岁儿童提供的所有保育和教育的服务项目,这里的教育包含“教”和“育”两方面。而我国一般把这个阶段的教育称为“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或“早期教育”,通常还把它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阶段。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概念中的“早期教育”往往在年龄段的划分上含糊不清。有人认为这个概念可特指0~3岁婴幼儿教育。本研究使用“婴幼儿早期教养”这一概念,既把本研究的年龄段界定在0~3岁上,又突出“养育”(保育)在婴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的获取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质的研究中对社会现象、社会事实的描述、分析和意义解释的路径,采用有访谈提纲的半开放型访谈法,对两代家长进行正式访谈。对某些问题的访谈采用的是控制式投射法。       (二)资料收集       1.访谈问题       依据访谈宗旨,共设计了6个基本问题:(1)有人说“3岁前孩子尚小,照顾好日常饮食和身体健康就可以了,不用这么早教育”,您的看法呢?(2)现在家长普遍认识到早期教养的重要性,您觉得为什么重要呢?(3)您平时怎样开展早期教育?(4)您希望通过早教促进孩子哪些能力的发展?(5)您觉得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更利于孩子成长?(6)有家长说“孩子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关键是要发挥自主性”,对此您怎么看?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会根据对象和情境适当加入一些追问。       2.访谈对象及记录方式       为方便取样,研究者首先选取了自己比较熟悉的南京市某幼儿园的亲子班和南京市某高校的大草坪两个地点作为访谈现场,共选取了15位家长作为访谈对象,其中亲子班的家长9位,其他家长6位(他们的孩子未参加亲子班)。祖辈家长6位(4男2女),在资料分析中分别记为GF1~GF4,GM1~GM2。父辈家长9位(5男4女),在资料分析中分别记为Fl~F5,M1~M4。另外,家长的选取也考虑到婴幼儿的年龄差异,0~2岁和2~3岁两个年龄段的婴幼儿家长均有。       四、有关两代家长早期教养观念的分析与讨论       (一)早期教养的基本观念       1.“关键期”“小时候可塑性大”“三岁看大”等观念使家长认识到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重要性       访谈中祖辈和父辈家长都十分肯定婴幼儿早期教养的重要性,但问及原因,只有少数家长能够回答。第一,有的家长认为“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因此非常重视婴幼儿这一关键期的教养。如GFl说:“从小不开发智力,大了就迟了”;又如GF3认为孩子在关键期对外界会很敏感,他说:“婴幼儿早期教养很重要,是因为这个时候大脑很敏感,很容易接受外面的东西,智力很容易开发。”       第二,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如F1认为:“孩子小,不理解大人的想法,当你去引导他,他就会向你引导的方向发展。”第三,有的认同“三岁看大”的观念,认为早期形成的某些品质影响将来发展。如M1说:“大家说,三岁看大,我觉得有道理。性格和生活习惯在年幼时就已经形成,对以后有影响。”       研究者认为,家长重视婴幼儿早期教养的确是件好事,但不能夸大早教的功能,更不能迷信某些早教机构打着“0~3岁是培养神童的关键期”的幌子而对孩子发展抱有过高期望。“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所属成员国曾经对0~8岁儿童早期教养效果作过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早教对儿童发展(尤其对经济贫困家庭的儿童发展)短期效果明显且稳定,而长期效果证据混杂。早教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效果在小学或中学则会减弱或消失,但当儿童遇到高难课程或高级学习任务时,早教的成果就发挥作用了,而且早教对儿童社交能力和性格发展的正面影响能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我们要正确客观地认识早期教养的作用。       2.祖辈家长重“养”轻“教”,而父辈家长“教”“养”并重       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充分考虑婴儿的身心特点是实行“保教结合”的基本依据,家长对此有何看法呢?       经访谈了解,不少祖辈家长重“养”而轻“教”,如GF4只关注婴幼儿身体保健方面:“孩子小,容易生病,三天两头感冒什么的!照顾好生活,保证身体健康就行了,在家不用教什么,到了幼儿园再说吧。”有的则认为保育是教育的前提,过分教育而不顾孩子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会适得其反,如GF2说:“我们主要是保证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孩子精力充沛了,你教什么他都能记住。有的小孩没休息好、玩好,就没有精神,你教什么都没有兴趣,给他灌输多少东西他也不愿意记。”越小的孩子生理条件越不成熟,自我服务能力越差,就越需要成人在衣食住行、卫生保健方面悉心照料。在结束对祖辈家长的访谈之后,研究者采用控制性投射的技巧访谈父辈家长:“有人认为家长在早期照顾好孩子的膳食营养、卫生保健等日常生活就行了,至于教育,等孩子大些了再说。您对此怎么看?”       访谈结果表明,所有的父辈家长一致认为婴幼儿早期教养中保教要并重。其中F1的话比较有代表性:“这(保育和教育)是同步的。身体很重要,但只是一个方面,孩子社会交往、智力发展也很重要,少不了教育。”       研究者认为,值得关注的是,访谈中父辈家长都坚持要“保教并重”,但在实际教养中,尤其遇到有关“教育”的问题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是缺乏足够的专业育儿知识和技能,他们往往只能在“做中学”。因此,父辈迫切需要专业教养信息和教养指导的支持。据有关0~3岁婴幼儿家长早教知识和服务需求的调查表明,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该调查发现,家长对早教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66.4%,了解的多是一般的普及性知识,对较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因此他们对专业早教服务的需求迫切。       (二)早期教养目的之一:培养良好的社会性、个性品质与开发智力并重       开发智力,开发大脑潜能历来是婴幼儿早期教养讨论的主题,但访谈发现家长对婴幼儿的习惯、人际交往、品德、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格外关注。他们认为这些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品质同智力一样对婴幼儿适应社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1.培养良好的习惯       被调查家长普遍认为婴幼儿的习惯包括吃饭、睡觉、穿衣。上厕所、劳动卫生等生活习惯,礼貌打招呼的交往习惯和不抢别人东西的品德习惯。如GMl说:“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吃剩的果皮、玩剩的纸屑要及时收拾,吃饭时不剩饭不浪费,有规律的大小便,自己穿衣服、穿袜子等。”M4对“习惯”的解释比较宽泛:“孩子的习惯很重要,比如睡觉习惯、礼貌习惯、不能和小朋友哄抢东西、打架啊,这些都是以后做人的基本原则啊。”可见,家长对“习惯”的理解包含了广泛的意义。       研究者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责任在家长。家长尤其要注意婴幼儿的“第一次言行”,给予及时的强化或者批评制止。       2.培养良好的品德       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上,F5认为好的道德品质对孩子发展有深远的意义:“现在这个阶段,做人的道理比学知识有用多了。古人学孔孟之道,做事先做人。”F3认为培养道德品质最基本的是培养“是非观念”:“要培养他道德方面的是非观念,正确引导和规范其行为,不让他走向邪路。”       研究者认为,2岁前婴幼儿对主客体的认识尚未分化,随个人的需求而活动,处在“无律”阶段,自我意识尚未发展。他们没有和成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只是随心所欲地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没有道德价值判断,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直到3岁左右他们才仅仅能根据家长的判断作出“是非”“好坏”的判定。所以提醒家长不要总是以道德标准审视年幼孩子的言谈举止,动辄厉声批评。3岁以后可以适当告诉孩子一些“是非”“好坏”等简单的标准,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的道德观念。       3.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家长认为人际交往能力与智力同等重要,希望孩子能使用礼貌语,掌握协商、谦让、分享、自主表达意愿等交往能力。访谈发现,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动机之一就是希望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如M2说出了交往能力的社会适应功能:“人际交往在现在社会中是最重要的,这方面能力好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培养交往能力跟培养智力的意义差不多。”GF2认为:“现在小孩还小,天真无邪,我们教她礼貌方面的知识。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就是要懂礼貌。”M3则表示:“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主动表达意愿,想要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漂亮等,希望他与别人能自主交流。”       研究者认为,家长认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并注重从日常生活的礼仪礼貌做起,这固然是好的。然而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家长更应该关心婴幼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和接收婴幼儿发出的信号,并作出及时恰当的回应。       与同伴交往方面,有研究表明:10个月前的婴儿的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和物品上;10~18个月的婴幼儿能有意地发出一些行为并注意到同伴的反应;18个月后的幼儿则更倾向于与同伴交往,突出表现为幼儿间的合作游戏,互补互惠的行为明显增多。       基于此,家长应意识到交往能力要在交往中获得,应鼓励婴幼儿与同伴交往,为婴幼儿提供交往机会。       总之,研究者提醒两代家长:第一,培养非智力品质是孩子终身的事情,不能局限在0~3岁;第二,培养孩子的协商、合作、谦让、分享等交往品质要考虑其成熟水平和早期心理特点。3岁前的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很难采择他人观点,他们的移情能力低,不能体察到他人的情绪和思想,通过教育来引发亲社会行为比较困难。因此,3岁前家长能够做到的是带孩子到人际环境中,鼓励其与人交流,但不必在意效果,切勿操之过急。       (三)早期教养目的之二:“激发兴趣,减少学习压力,培养快乐的情感”       1.多数家长有矛盾心理:“教育环境所迫才框着孩子”,实际希望他们“轻松快乐地成长”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教育体制很大程度上仍是“应试取向”。访谈中许多父辈家长不希望给孩子太多要求和压力,期望他们轻松快乐地成长,然而“环境所迫”,不得不“框着”孩子。这实际上是社会环境对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和孩子皆有压力。如F4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很累,失去了应有的快乐。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从幼儿园起家长就开始‘框着’孩子,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M1的感想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父辈家长的矛盾心理是孩子3岁以后开始产生的。家长和3岁前的婴幼儿都很轻松快乐,自3岁进入幼儿园起就开始面临种种压力了,因此可认为在前三年里,家长会尽量给婴幼儿提供一个轻松快乐的生活环境。对此F2也有同感。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方能缓解矛盾心理       虽然“环境”如此,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孩子在学习中过得快乐些,或者让他们“伴着快乐学习”。对于如何缓解这个矛盾心理,家长们自有答案。F2这样解释孩子的“兴趣”:“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愿意学,不喜欢的不学。就像吃东西一样,不喜欢吃的放在嘴里也会吐出来。”F1认为游戏能激发兴趣。F4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兴趣和快乐教育的关系:“家长有时会逼着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时间花费在做有兴趣的事情上,孩子就会认为他的生活是快乐的,和家长相处也会融洽,这反倒会促使他多学一些东西。”正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所说:“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用兴趣诱导孩子快乐学习。”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压力要靠兴趣化解,婴幼儿的早期教养更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行快乐教育——这种观念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教育。       虽然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减轻婴幼儿的学习压力,培养其快乐的情感,但仍有个别家长出于攀比心理给孩子巨大的压力。有家长认为孩子发展得好,有出息,能光耀门楣。从GFl谈自己儿子的成功事迹就可见一斑:“就像我儿子在深圳做全国销售部经理,其实这个位子很多人都有实力做,但只有他略高一筹,才做到这个高度。我们看到孩子发展到这种程度很满意。对于小孙子来说,投入这么大的财力和精力培养他,就是希望开发他的智力,让他长大了也有出息。这样我们脸上也有光。”       (四)早期教养的内容观       当问到“您平时是怎样开展早期教养的”这一问题时,几乎所有家长都回答寻找合适的教育内容来开展早期教养活动。对资料进行编码后我们发现家长选择的教育内容可分为几大类,其中礼貌用语,协商、分享等交往能力和道德教育的内容较受重视。此外,教育内容还包括健康教育、艺术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等。       研究者认为,家长凭借经验或书本、网络提供的教育信息来选择教育内容,虽然可以相对划分出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但随意性很大。对于婴幼儿来说,参与家长提供的任何一个领域的教育都是全身心的“浸入”,可以得到相对全面的发展。       (五)早期教养的玩具观       在回答平时如何对婴幼儿开展早期教养的问题时,只有很少家长谈到了玩具的话题。对资料编码后我们发现,他们对选择玩具有以下看法:好的玩具要具有安全性、益智性、适宜性、低结构性、可反复操作等特点。如F1表示:“孩子的玩具有很多,现在也买一些相对开发智力的,比如拼图、积木等,还有要考虑玩具是否安全、所适用的年龄。”M2则指出:“对于玩具最大的感觉就是要适合孩子的年龄,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我感觉真正耐玩的玩具都是那些需要动脑筋的。”由此可见家长从婴幼儿的喜好和需要出发对玩具作出的经验性判断还是比较正确的。       研究者认为,婴幼儿早期智力发展有两大方面:一是运动能力,二是动手操作能力。3岁前婴幼儿的认知处在感知运动阶段,“智慧源于指尖”,低结构性和可操作性的玩具是婴幼儿锻炼手指和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玩玩具能促进大脑进一步成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六)早期教养的环境观:和谐的家庭氛围利于婴幼儿成长       家庭是婴幼儿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对他们来说家庭不仅仅是一座房子,还象征着安全、舒适和愉快。M4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孩子一回到家里看到爷爷在看报,奶奶在做家务,家庭成员和谐,会感觉很舒服,心情也会很舒畅。如果爸爸妈妈天天吵架,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F5从反面说明了这个观念:“我不相信那些暴力的、不和谐的家庭能培养出很优秀的孩子。”       研究者认为,家庭和工作单位是直接影响父辈家长生存状态的两个微观环境系统,如果父辈家长不能处理好与祖辈家长、单位成员的关系,不能胜任工作和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则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和睦及其生存状态,最终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父辈家长必须尽量避免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调解与老人在日常生活和孩子教育上的冲突,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七)早期教养的个体发展观       1.家长提供发展条件,关键要靠孩子个人努力       不少家长都认为提供的经济条件是个体发展的外因,如果孩子个人不努力也是白费。孩子必须学会独立,不能依赖家长,他们必须通过提高个人能力和实力来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F1认为:“现在父母工作都不错,但孩子如果不努力,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样会被社会所淘汰。GF4说:“对孩子也没有太多期望,我们尽可能创造环境,但关键还是看她自己。”可见,多数家长都认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内因比外因更为重要,成功最终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       2.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独立性       孩子如何做才具备发展的“内因”呢?不少家长认为“独立”就是“内因”,即一切靠自己而不依赖家长和他人,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F1郑重地说:“一个人要经历风雨才能见世面。光靠家长,是不会有大出息的。脱离了家长就要靠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M1就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说出自己的看法:“孩子如果被家人保护过多,在家还比较活泼,到外面就放不开,与其他孩子相处比较羞怯。在家里他跌倒了,没什么问题的话我们都不去扶他,让他自己爬起来。吃饭时,让他自己吃,慢慢培养他的独立性。”       研究者认为,孩子生来就具有“独立”的内在需求,如果家长从小宠爱孩子,孩子便有了“靠山”的观念。继而家长就会认为孩子不够独立,又给予更多的“包办代替”,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能导致孩子泯灭独立性,失去发展的内因。根据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论,3岁前孩子正处在“基本的自主感”“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孩子的自主感。在此之前孩子的依赖性很强,当他们学会说话和走路,能比较独立地探索世界时,便处处想显示自己的力量,有时还会拒绝成人的要求,这样他们也能感受到自主的力量。如果家长控制约束过多,批评过多,孩子便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一种羞耻感,无法获得自主感,也就可能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中独立性的缺失。    

婴幼儿早期教养观念研究 婴幼儿早期教养观念研究——基于对15位祖辈和父辈家长的访谈 0-2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手册1 “早期关心与发展”的内涵与0~3岁婴幼儿教养理念 让每一位孩子拥有人生的最佳开端——记闵行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与服务工作 让每一位孩子拥有人生的最佳开端——记闵行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与服务工作 00 起步之路如何走——上海关注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的评述 起步之路如何走——上海关注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 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的研究 - 市级规划课题 - 上海普教科研网a 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的研究 - 市级规划课题 - 上海普教科研网m 解读《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 《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 0-3岁婴幼儿早期潜能开发优化环境策略 平衡板 华幼国际婴幼儿早期发展中心 平衡木 :华幼国际婴幼儿早期发展中心 早期教养环境准备的物品清单(参考) 婴幼儿 卓别林喜剧电影对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的影响 中共早期组织研究的新进展 感统教材系列华幼国际婴幼儿早期发展中心 早期阅读——婴幼儿期的重要课题 - 小精灵儿童社区orz 纫教系列 早期阅读是婴幼儿期的重要课题 从脑科学研究及其理论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 从脑科学研究及其理论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