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崛起与软辐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00:23

硬崛起与软辐射    作者: 马克     2009-08-26

    中美产业力量变局“中国最高级别智库”欲建大国软实力中国如何炼成“软实力”——回看三十年思想线索图片

    1970-2008年中美日三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


    如果不能找到简单明了、易于传播,又具有深邃哲学基础的语言来对中华文明进行概括,并将语言的感召力转化为行动的感召力,经济的复兴就不可能升级为文明的复兴,而没有文明复兴作保障,经济复兴也就很难持久不管是 2009年还是 2015年,中国制造业超越美国都指日可待,甚至GDP,这个更加综合的经济实力指标,中国超越美国也将在这一代中国中年人的有生之年变为现实。

    这两个超越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奋斗,当然意义巨大。但过分陶醉,就会变自信为自大,进而忘乎所以。毕竟,物质产出只是硬实力,历史上,船坚炮利的国家甚多,基业长青的却少有,秘密更多在“软”而不在“硬”。

    软硬之道,涉及到观察世界的方法,比如金融危机下的美国,其实,只要把视线放宽到大萧条之后的历史,就会发现,每次危机过后,这个国家都会变得更加强大。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一条经济巨龙,中国的经验在发展中国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鸣,在发达世界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

    但是,经济的复兴能否顺利升级为文明的复兴?中华文明能对世界产生与西方文明一样的感召力吗?
文明的感召力其实就是“软实力”。该理论的提出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认为,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具有“一种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的吸引力”。
中国是否具备这种吸引力呢?

    直到19世纪末,整个东亚文明圈都处于中华文明的辐射之下,中国的政治制度、伦理文化被周边国家普遍模仿,并形成一种稳定的朝贡体系。

    20世纪是西方文明发展至完善状态并赢得全面优势的世纪,在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法治的价值观基础上,西方文明发展出一套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成熟模式。到20世纪末,全世界200个国家中的六成以上接受这套模式。

    中国是惟一一个没有接受西方模式却又蓬勃发展的世界大国。在经济上,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已经与西方世界接轨。但在政治上,中国顽强地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在价值观的表述上,从官方到民间,中国都越来越多地回归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中共高层智囊、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先生在2005年底有篇影响广泛的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文章,文章说,中国和平崛起最深刻的内涵,“就是同当代人类文明相交汇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这一复兴将“点燃人类文明之光”。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也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使用了“软实力”概念。他在做十七大报告时用了一个章节来谈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这个报告中,他还再度提及了3年前提出的“和谐社会”概念。
在民间层面,香港大学教授甘阳先生提出了他的“儒家社会主义共和国”概念。他认为,中国以儒家为主干的“儒道佛互补”的古典文明传统和中国的现代社会主义传统是中国最基本的软实力资源,这两个传统的叠加就是“儒家社会主义共和国”,它同样可以成为“普世价值”。

    也有相当多人认为,现代文明的核心概念就是民主、自由、法治、人权,而没有民主政治,这些概念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并且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只能是民主政治,脱离民主政治的市场经济,必然走上权贵资本主义的不归路。

    中国之外的观察者也注意到了伴随着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一起上升的中国软实力。约瑟夫·奈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当天发表的文章中列举了一系列中国软实力的象征:北京奥运会、高行健、《卧虎藏龙》、姚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两百多家孔子学院、3倍于10年前的在华外国留学生、增加到每天24小时的中国国际电台的英语播音。但他仍然对美国的优势充满信心,因为“中国没有好莱坞那样的文化产业、大学的水平与美国相距甚远、缺少NGO组织、政治上正受腐败和不平等的困扰,缺乏民主、人权和法治。这些都使中国的软实力只能吸引专制和半专制的发展中国家,在西方则缺乏魅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郑永年教授则在早先的文章中指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经济接受多于政治接受,很多国家只是把中国认同为一个可以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市场。这种认同和价值观方面的认同不是可以同日而语的。要让国际社会接受中国的价值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在这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学习西方的话语体系——巴拉克·奥巴马仅用寥寥数语,就将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梦”的内涵说得清清楚楚。奥巴马是这么说的:

    “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中这些简单的话语便是理解美国人的开端,它不但表达了我国政府的根基,也表达了我们共同信条的实质。

    所谓“美国梦”,就是这样一种信心:通过勇气、汗水和智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受命运的限制。并且只要每个男人和女人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整个社会就会欣欣向荣。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的繁荣取决于拥护这些价值观的男男女女。我们政府的合法性取决于这些价值观的实践程度。

    显然,如果不能找到同样的语言——简单明了、易于传播、富有感召力,但又具有深邃的哲学基础——来对中华文明进行概括,经济的复兴就不可能升级为文明的复兴,而没有文明复兴作保障,经济复兴也就很难持久。

    当然,再华丽的辞藻,再美好的愿景,如果不能知行合一,就只是有害无益的乌托邦。
那么,一个具有全球感召力的文明应当建立在什么样的基座之上呢?
基座的最底部,是宗教和哲学。往上一层,是经济制度。再往上,是政治制度。最上端,是文化表现——文学、音乐、电影、建筑、服装、生活方式……

    中国刚刚纪念了改革开放30周年,世界仍在竭尽全力地和金融危机搏斗,几千年来,中国与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密不可分,两百年来,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伟大的复兴——经济的复兴和文明的复兴。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寻根——中华文明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应该是怎样一种取舍融合的关系?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