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幸福的股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5:05
股民在股海里“打拼”,都有一个共同目的——追求幸福。然而,真正通过炒股或在炒股“过程”中获得幸福的却并不多。

  我妻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自她炒股以来,我就很少见她因炒股而感到满足甚至幸福。今年以来的7个多月时间里,她已取得1倍以上的收益——不仅跑赢了指数,把去年的亏损全都补了回来,还高出我这个有十多年股龄的老股民好几个百分点。按理说,她应该感到高兴、幸福才是。但事实上,每天下班回家,只要一提起股票,她却不是埋怨就是悔恨。

  尤其令人费解的是,在本轮暴跌前,她已成功“逃顶”。原本满仓持股的她,于8月初大盘见顶3478点的次日,抛出了八成股票(以次高点17.60元的价格卖出了全部同方股份(600100)),持仓降到了两成,躲过了大盘和个股连续3周的单边下跌,保住了胜利果实。要是别的股民,能有这样的操作,高兴还来不及。但她依然闷闷不乐,没有半点幸福的感觉。周末在家,还时常责怪自己:要是上周四(20日)大盘跌至2761.40点时买入就好了。显然,成功“逃顶”的她并不感到幸福。

  类似“不幸福的股民”,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

  在股市,“做错了”不幸福,“做对了”为何仍然不幸福呢?

  最近,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的是詹国枢在《经济日报》供职期间“发明”的“幸福公式”:幸福=供给/需求。其中,“供给”是指一个人在衣食住用行等物质生活以及在安全、归属、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生活方面的各种供给;“需求”则是指对于以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据说,用这个公式可以衡量一个人究竟幸福不幸福。

  根据这个公式,詹国枢还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幸福与供给成正比。即,在人的需求大体稳定的情况下(分母不变),你所能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越多,供给越是充分,你就会感到越是幸福。其二,幸福与需求成反比。即,在人的供给大体稳定的情况下(分子不变),你的需求和欲望(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越是强烈,你就会感到越是不幸福。”

  由此看来,妻子炒股之所以很少感到幸福,不是因为“分子”太小(炒股业绩差),而是因为“分母”太大(期望值高),所以幸福指数就很难提高,才会感到不幸福。

  其实,这个“幸福公式”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也同样适用于投资领域。无论大盘是涨还是跌,不管收益是正还是负,许多股民之所以常常缺乏幸福感,原因往往不仅在于投资收益低,还在于期望值过高

  在实际投资中,大家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触:有的股民尽管投资收益不高,但总能理性面对,坦然接受,即使在熊市中资产大幅缩水时,也始终保持乐观,因为他们对投资结果的期望值设定得很低;有的股民却正好相反,尽管投资收益不低,但总是愁眉苦脸,时常抱怨指责,即使在牛市中市值大涨时,也始终看不出有一丝幸福,因为其对投资结果的期望值设定得很高,希望自己持有的股票天天上涨甚至涨停,希望自己“一买就涨,一卖就跌”,甚至希望别人的股票天天跌,最好跌停。这种情况下,幸福指数始终高不起来,投资者就永远不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所以,要想做一个幸福的股民,就要提高幸福指数。一方面,要增加“分子”,即通过加强学习、提高技法,千方百计地增加投资收益;另一方面,还要降低“分母”,即降低预期,调低目标。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减少“分母”比增加“分子”更重要、更实际。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即使你的投入、付出很多,但结果却并不以你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比如,熊市下跌期间,无论你怎样努力,也很难增加收益。此时,要想提高幸福指数,除了降低预期,别无他法。

  减少“分母”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股民可根据自身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比如,采取“对冲法”,即日常炒股时,将股票、资金控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无论行情大小、市道好坏,都既不满仓也不空仓,做到“涨——有股票在;跌——有资金在”。此外,还可以采取家庭成员间对冲、不同股票间对冲等。对冲的出发点正是通过降低期望,提高幸福指数。

  总之,股民在股海里“打拼”,为的就是幸福。在不切实际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与其痛苦下去,不如采取更加务实的姿态和更加积极的行动,通过调节“幸福公式”的两个主要元素,使幸福指数“上涨”甚至“井喷”,成为一个幸福的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