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春桥与翁吉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19:46
文章内有部分乱码,请修改完整后,重新发送。
郧西在线 www.yxol.net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guaziyeye@qq.com
渡春桥与翁吉士
鄖西县是秦岭南麓汉江北岸的一个小县,由十堰市坐汽车向西北经鄖县,两小时可到。进了县城,在光明街口下车,向北进入光明街,走到头,就到了老北街。老北街窄狭偏僻又弯曲,两旁都是老房子,门前坐着打牌的老人。曲径通幽,走到街头就看到了渡春桥。
渡春桥,单孔石桥,不大,宽五尺,长两丈,高丈余,两側刻斗大<渡春桥>三字,颇遒劲。登桥,就见桥栏上有向对八石柱,刻四联,立意高远,曰:
三千年前会秦楚,五百里内划荘園。
遊勝有人揽月宫,问津此处近天河。
解鞍得句秦淮海,题柱谁才杜少陵。
汉上丈人日抱瓮,商山太老行千足。
桥虽不大,但县志记载,乃清道光年间(1840年左右),当时在任知县翁吉士所建。时值春荒,以工代赈,故桥名渡春。距今一百六十余年了。所以,该县于1985年公布其为首批保护文物。现在保存完好。
桥,座落在一条名曰小河的小河上。小河虽小,它是天河 的支流,而天河是汉水支流,汉水又是长江支流,所以,这小河水最终还是大海的一部分。而且,一百多年前,它一定也是滚滚滔滔,桥下有人捕鱼行船。要不然,渡春桥不会修得一丈多高。特别是,这河正横在县城北关外,隔断了进城的大道,而这大道,又正是汉水流域通向关中平原的交通要道,‘三千年前会秦楚’,当年,苏秦张仪也都在这条道上奔波过的。所以,渡春桥虽小,它沟通了当时中国的秦楚两大经济区,而这两大经济区,不但孕育了两个大国,而且还制造出了伟大的始皇帝,所以,桥的价值不言而喻,它决非是单纯的政绩工程。而且,就当时而言,建桥的难度也不小,据说,建桥的青石条都是从四川运来的,这话似有道理,笔者曾走过鄖西不少地方,的确未见过那样的青石。
渡春桥自从建成,就是鄖西县的一个旅游景点。它面对春山北依黄山,山上郁郁葱葱;岸上水边,古柳行行。在青青垂丝的掩映中,露出了一洞石桥,桥下流水滔滔,桥上行人不绝。又与黄山坡上的‘思退亭’(该亭遗址已不可寻),相互辉映,景色更加迷人。于是,‘柳桥渡春’就与‘黄山晚照’一起,成了鄖西十景之首。渡春桥、思退亭吸引着当时的诗人骚客,在县志中留下了不少诗词,现录几首如下:(暂缺)< br>  如今,301省道(鄖漫路)早已修通,高速公路也已开工,秦楚交通不再靠渡春桥了,但是,渡春桥作为一个标志仍屹立在那里。一九九七年小河涨水,上游百米处的水泥公路桥被冲毁,而渡春桥却安然无恙。公路桥被冲毁后,该县又原址修了新的公路桥,恰在72公里桩处,命名为‘迎春桥’,大书在桥拦上,寓意颇深。
这几年,鄖西县城发展很快。上游迎春桥处,沿公路已成街道,两边店铺林立,热闹繁华。沿下游,右岸是宽阔的公路,左岸,百米远处是个小公园,游人如织,再向前,是菜市场,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而渡春桥,它仍静静地坐在岸边的几棵古树下,静静地。
去年,笔者又到鄖西看渡春桥。那时,正是暮春,阳光被絮一般的薄云滤过,被网一般的柳丝滤过,它是那样的柔和;而那穿过柳丝,掠过水面,又钻出桥洞的轻风,又是那样的清新。我上了桥,四周一片静,静得连风声水声都听不到,我手撫石拦,不经意间,思绪又链接上了历史,秦国的士兵,楚国的商人,在我身后轻轻飘过,无声无息。
我下了桥,就去拜访夏家老人,老人世居渡春桥头,抗美援朝曾渡鸭绿江,复员后当工人,现已退休养老。他的老伴为我们泡来了新茶,我们就坐在桥头边、古树下、顽? 吓侍钙鹄矗指宜灯鹆擞仔∈痹诙纱呵畔孪丛璧氖拢炙盗宋碳拷ǘ纱呵诺拇怠K担薅纱呵攀保嗣巧嫠樱S腥搜退溃懈鲅退拦恚牢烫乔骞伲头傻剿霞遥盖淄忻危肭蠼ㄇ牛盖子执鸥烫烫拖戮鲂奈僖蝗卧旄R环剑朔蚰呀ㄆ鸲纱呵拧S炙担沤ǔ珊笠鹎殴爸Ъ埽y西人没见过拱桥,怕塌下来,翁太爷搬个椅子坐在桥洞下,说,拆!塌了先砸死我。
他说的翁太爷就是知县翁吉士。据县志载,翁,字惠农,福建侯官(今福州/闽侯)人,和林则徐同时代又是同乡,不知有何瓜葛否。曾两任鄖西知县,政绩卓著。他除了建渡春桥外,还有重修了黑龙庙和建立了四十八道卡子,等等。
黑龙庙建在县城东五里处的山墚头上,面对激浪河,是通向陕西照川的主要通道,庙门前有戏台,飞檐画栋。解放后,是一所小学。笔者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庙中见到重修碑记,上刻,某年翁吉士率乡绅到黑龙片求雨,路过此地,见庙年久失修,遂带头捐廉,其他乡绅亦慷慨解囊,庙宇遂得重修,云云。十八年后,笔者故地重游,学校扩建,庙宇戏楼荡然无存。
四十八道卡子,则是在全县交通要道建立关卡,向过往行商收税? 赡芤舶ㄐ∩绦》泛妥圆韵呐┟瘢y西县地处秦楚古道上,地方财政想必收入不少。笔者曾在太阳关见到一个关卡遗址,也就是在山垭处向左右垒起一米多高的石墙,中间留一米多宽的通道而已。
最值得称道的是翁吉士重视教育,他在县城内修建了第一座‘考棚’,一举结束了全县考秀才无考场的历史。虽说那只是三间瓦房,但在一百六十年前的小县城里,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历经沧桑,这‘考棚’在现在的县实验小学的校园里,一直保存到二零零零年。脊檩上那墨写的,道光某年月日翁吉士修的字样,尚隐约可见。二零零零年,该校新建好了逸夫楼,为了美化校园,拆掉了。一些教育工作者,拆掉了一百六十年前的考棚,无知得可怜。邵逸夫先生如果知道此事,也一定会觉得可惜的。
翁吉士有政绩,故百姓对他感恩戴德。县志上对他的评论是:‘甫下车(暂缺)。’离任时,乡绅们送了万民伞。未逝世,鄖西人就为他建立了生祠,四时焚香,祠是一间瓦屋,连在考棚左侧,那年拆考棚时,一起拆掉了。县志记载,他的一个门生夏(暂缺),曾为他作了传记(暂缺)。翁吉士是个七品知县,任职在一个偏僻小县,他却用这平台,延长了生命,扩展了生命。
上世纪六十年 代前,鄖西人多知道翁太爷,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他本人已经被神化。例如,有一个传说说,三官乡有一条山岗,叫老龙头,挡住了人们出山的道路,于是,人们就去挖断它,开一条通路,但是挖不开,白天挖开,晚上它又自动长了起来。多亏了翁太爷是深谙奇门遁甲的法官,到场施了法,这才挖开了。一位老农民曾指着那挖开的通道给笔者看,它就在由蒿坪河到三官殿的山路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知道翁吉士的人已不多了。有鉴于此,十年前,县文化局的徐文正先生,曾将有关翁吉士的传说,收集整理,打印成册。十年过后,现在,这本书也见不到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