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法指导(朗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5:2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让掌握现代文学习的方法之一。
2. 通过朗读实现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第一步。
3.让学生明确对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途径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朗读技巧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同学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现代文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呢?在讲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先阅读一篇文章。
读出声儿来
钱钢
我们中国人,把“看书”叫作“读书”。顾名思义,“读书”就是要把书念出声来。你瞧,“书声琅琅”、“抑扬顿挫”,这些词儿,都形容了老辈人读书的情形。不过,这些年里,对这种读书的情景,较多的确是针砭与讽刺:“摇头晃脑”、“拿腔拿调”,读书读出声儿来,仿佛只是穿长衫马褂的老古董们干的迂腐而过时的事。
我反对扼杀青年活力的“老古董”。可是,我赞成读书读出声儿来。
我的母校——杭州市西湖小学,有几位从军队文工团转业的语文老师,他们极重视学生的朗读,我的班主任卜庆荣;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当她站在讲台上,充满感情地领着我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常使我们想起,卜老师家墙上那张她当年在舞台上报幕的照片。像导演训练演员一样,她严格地(甚至是过分严厉地)要求我们读书、背书。直到今天,我还能记起她教我们朗读《狗又咬起来了》、《大嫂,停下你送行的脚步吧》等课文的情形——课文是记不真切了,深深印在记忆中的是那动人的语调。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音调”。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音调”都像音乐般优美。
老作家孙犁写过一部名为《铁木前传》的中篇小说,作品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活泼的。然而,在你那鼓胀的白帆上,就没有经过风雨冲击的痕迹?或是你那昂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的阻碍吗?有关你的回忆,就像你的负载一样,有时是轻松的,有时也是沉重的啊!
我曾多次阅读《铁木前传》。每次,我都要高声朗读这段结尾。正是在那种“读”的愉快中,我体味到了孙犁语言的清新。
我还喜欢高声朗读高尔基的《意大利童话》,特别是其中的第十一篇,描写了一位母亲亲手杀死了已成为敌人领袖的儿子——
这时候,她用自己的黑氅盖住他的身体,在他心口刺进了匕首,他的身子抽搐了一下,立刻死了——她是熟悉儿子的心窝的。…………
以后,她紧紧握着那把被他的血----当然也是她自己的血----所温暖的匕首,刺进自己的胸口,依然很正确地刺中了心窝----创痛心窝是容易刺中的。
我还喜欢朗读沈从文的《从文自传》。
我还喜欢读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集》。
我还喜欢朗读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如华山的《英雄的十月》。
记得有位老同志曾对我说,中国文学有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诉诸听觉。诗,自不待说,从话本发展而来的小说,同样鲜明地保留了听觉艺术的特点,如明白、晓畅、上口等等。
其实又何止是中国的作品如此?不久前,我听我的一位邻居用俄文背诵莱蒙托夫的抒情诗,那音调是那么优美迷人,以至于我的那位邻居坚持认为,俄文是世界上最富韵律感的文字。
其实又何止“文学”如此?好的演说词,好的报刊言论,好的日记、书信,甚至好的理论书,都能使人在听觉上获得美感。
读书读出声儿来,就是说,要从少年时代就培养这种美感。
我永远感激我那位敬爱的卜老师,她使我和我的同学们从小受过严格的朗读训练。长大成人后,提笔写作,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的音韵旋律就会在耳畔萦绕。
当然,有些“音调”终究会显得陈旧过时,束缚自己的文笔。那么,就捧起新的优秀的书籍再读吧,去寻找新的气韵,新的音色。不消说,还是得“读出声儿来”。
这是一篇强调朗读的文章,告诉我们朗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种方法。作者从中国人读书的传统到学习语文朗读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阐述,有认识,有实例,很有说服力。读过此文,你明白作者所阐述的“读出声儿来”的道理了吗?不妨将上面这篇文章也出声地读一读,试一试读出声来到底感觉如何。
二、朗读技巧的把握
朗读是一门艺术,严格说来有许多需要把握的技巧。因为我们此处所说的朗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朗读,而是为阅读现代文作准备,所以,只要掌握简单的朗读方法就可以了。
(一)朗读前的准备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像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4.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二)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
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因此停顿的时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安排。
(二)重音
1.不同重音决定不同含义
同样一句话,如果把不同的词或短语确定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确定重音的依据
一般来说,根据语意和感情处理重音的时候居多。
(三)语调
为适应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总是要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形成了语调。
四种基本的语调
语调是千变万化的,它的基本类型只有以下四种。
1、平调——语调平稳,没有什么重读或强调的显著变化。一般的叙述、说明,以及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等思想感情的句子,用这种语调。如: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已》)
2、升调——语调由低逐渐升高。常用于表示疑问、反诘、惊异、命令、呼唤、号召的句子,如:
“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契诃夫《变色龙》)
3、降调——语调由高逐渐降低,末了的字低而短。这种语调常用来表示肯定、祈使、允许和感叹的语气,如: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都德《最后一课》)
4、曲调——语调曲折变化,对句了中某些音节,特别地加重、加高或延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调子。这种语调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反语等较为特殊的语气,如: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鲁迅《故乡》)
除上述内容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节、情感及人物形象,选择不同的语速,使文章通过朗读完整地呈现其思想内容。
三、朗读与动笔能力的结合
朗读可以提升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果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记录感受的尝试,则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