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恪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09:11

一、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二、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 
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 
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三、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四、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 
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 
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 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 
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五、修身先正心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传7) 
【注释】 
  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忿懥(zhl):愤怒。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埋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这凡句后来成了成语和名言,用来生动地描绘那种心神不属,思想不集中的状态,是教书先生在课堂上批评学生的常用语言。)
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

六、孔子育人的思想政治原则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 孔子弟子记述 孔子言论、行事和孔子应答弟子,以及弟子互相议论孔门学术的一部书,不仅在历史上被纳 入“十三经”,而且成了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宝典。既然如此,作为大思想 家、大教育家的孔老夫子在育人上有哪些思想政治原则值得我们后来的教育者汲取呢? 

己立立人
  这是孔夫子对“仁”的一种界说。因为“仁”不仅是孔 子思想 的核心,而且也是他育人的道德准则。当弟子子贡和他探讨什么是“仁”时,孔子说:“夫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在 孔子看来,仁人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仁人想要自己立于天地之中,也希望别人能立于天地 之中;自己想要通达幸福,也希望别人通达幸福。能够将心比心,就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 法了。由此看来,所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就是要求人们不要有忌恨之心,要像爱 自己那样去爱别人,至少要做到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施加于人,要有宽恕之心。子贡曾问 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一句话,“己立立人”的原则,就是爱己爱人的原则,用现代的时髦话 来说,就是让世界充满爱。  

损益忧乐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坚持发扬有意义的行为以便给自己带来真正 的快乐和幸福,去掉不良的有害的没有意义的行为以便给自己免除忧患烦恼。孔子说:“益 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即告诫人们: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应该与正直的人交朋 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样你就会幸福、快乐。与阿谀奉承的人 交朋友,与两面三刀、阳奉阴违的人交朋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就一定会吃亏上当, 给自己带来痛苦和忧患。因此,不可与这样的人交朋友。但人的快乐也有优劣之别。孔子又 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 乐晏乐,损矣。”(《论语·季氏》)就是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 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结交许多有益的朋友为快乐,这样就 会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如果以骄傲自满为快乐,以游荡玩耍为快乐,以饮食荒淫无道为 快 乐,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此一原则,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中,对青年学子的 教育可谓切中要害了。 

改过迁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受教育者来说,无论干什么事情免 不了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实行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人改正错误 的原则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过,则勿惮改。”(《论语·学 而 》)就是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畏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 两种道德为主。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因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 灵公》)。意思是说,有错误而不改正,那个错误便真叫错误了。当然,能否正确对待错误 , 这与一个人的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孔子又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子 罕》)这段话的意思是,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话,能够不接受吗?改正错误才可贵。顺从自己意 愿的话,能够不高兴吗?分析一下才可贵。盲目高兴,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实际不改,对 这种人,孔子自认为他是无法对付的了。 

杀身成仁
  追求“仁德”、实行“仁政”,以实现安宁太平的社会秩序, 是孔老夫子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中梦寐以求的夙愿。为此,他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 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认为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 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孔子育人的这一思想政治原则,对后人影响极大,为正义而牺牲生 命,成了一切仁人志士的人生哲学。《宋史·文天祥传》:“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孔子的 学生曾参对“杀身成仁”的思想政治原则作了进一步地发挥。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 毅力,因为他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于天下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 是担子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路途遥远吗?用曾子的这一段话,教育学生认清新科技革命的 发展趋势,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学习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为振兴中华,争 抢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难道不是当今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修己安人
  如果说“己立立人”、“损益忧乐”、“改过迁善”、“杀 身成仁”诸项思想政治原则,着重个人修养的话,“修己安人”及后面所述的几项教育原则 就侧重解决的是“个人与他人”、“自我与群体”等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彼此间结成的社 会关系了。子路曾向孔子请教何谓“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又问:“如斯而已乎? ”答:“修己以安人。”三问:“如斯而已乎?”答:“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这就是孔子“修己安人”的原则。从孔子回答子路的问话中,可以看出修己的内容是恭敬 , “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而四灵毕至矣”,但恭敬必须有一 定 的节制,没有礼仪去规范,“恭而无礼则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 民以时。”这就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具体表现。而修己安人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 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榜样去带动受教者。用孔子的话来说:“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 语·子路》)因此,要修己安人必须从正己正人着手。只有正己,才能正人。这样,大家都 正了,社会才能安定团结,稳定向前。为此,孔子对修己安人的原则还作了三种规定和要求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善 举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问孔子:“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忠心效力和互相劝勉,该怎 么办?”孔子答:“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人民对待你的行政命令也就会严肃认真了 ;你孝顺父母老人、慈爱儿童孩子,他们也就会对你忠心效力了;你提拔好人做官,教育能 力差的人,他们也就会努力劝勉了。”这就是孔子对修己安人、修己修人的深刻解释。 
   
用礼贵和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 公十一年》))根据这一规定,“礼”涵容了社会组织、政治体制、社会秩序、教育后人等上 层建筑。因此,“礼”在《论语》中被提到非常的高度来使用。孔子甚至用“礼”来给“仁 ”下定义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 动。’”(《论语·颜渊》)在这里,孔子把“礼”当作“为仁”的前提,克己复礼成了“为 仁”“归仁”的标志。人们的一切视听言动都要建立在“礼”的基础上,并以“礼”为准则 。显然,孔子所讲“礼”与《左传》上所讲“礼”又有了一定的区别,指向了人们的行为规 范。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其意为,恭敬、谨慎、勇敢、正直可以说是人的四种 美德,但如果恭敬而没有礼去规范就会劳苦疲倦,谨慎从事没有礼去引导就会变得胆小怕事 畏葸不前,勇敢而缺少礼的限制约束就会犯上作乱,正直坦诚而缺少礼的指导就会尖刻伤人 。作为领导者,如果能做到厚笃亲、亲爱人,那么人民自然而然就会趋仁向爱并敦厚了;如 果还能做到不遗忘老朋友、老同事,老百姓之间的感情也就会不刻薄淡漠而厚道了。在此, 孔子不仅强调礼的重要性,而且也说明了“礼”主要指人的行为规范和心理需要。那么,如 何 用礼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做到“齐之以礼”呢?《论语·学而》上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 所说的“和”,不仅仅是和睦、和谐,而且指从容不迫、合于中道,使“过之者俯而就之, 不至焉者而及及之”(《礼记·檀乡》)。由此可知,礼的施行要以不偏不倚 合乎标准才为贵 ,这就是先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值得赞美的地方,尽管大的礼仪有三百,小的威仪有三千, 但只要把握了标准,礼的大小巨细都能准确无误地施行。当然,知道了标准还不够,还必须 用礼仪来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做到“恭不劳、慎不葸、勇不乱、直不绞,民化而德归厚矣 ”。否则,只看到“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就如同“台湾 问题”,不能只提“和平统一”,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而节”,才可谓“礼 之全体也。” 

里仁尊贤
  里仁,就是居仁;尊贤,就是尊重人才。孔子在《论语·里仁 》中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 安仁,知者利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富与贵,是 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 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其意是说,人们居 于仁道就是美德,有了这种里仁的品德就能给人们增加智慧。反之,不择仁道居住,哪里会 给自己增加智慧,使自己聪明起来呢?所以说,“择不处仁,焉得知?”(选择住处,没有仁 德 ,怎么能是聪明呢?)不居于仁道的人是不可能长久居于穷困境地的,也不可能长久居于安乐 之中。有仁德的人安仁道,实行仁道仁德他便心安理得,不实行仁道仁德 他心中便不安宁 。聪明的人利用仁道仁德会给他带来无穷的利益,因而他便实行仁道仁德。因此,立定志向 实行仁道仁德仁行,绝对不会有坏处。发大财做大官是人们的愿望,但是如果用不正当的手 段来升官发财,这是君子所不能接受的。贫困和卑贱是人人都讨厌的,如果处在贫困和贱位 ,君子就只能用正当的办法去克服,而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脱贫致富。君子不能抛弃仁德 ,抛弃仁德仁道,怎么会有好名声呢?君子应该时时刻刻坚持仁道居于仁德。而要居于仁道 施行仁德,就要向贤人学习,尊重贤人。用孔子的话来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就是看到品德好的人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到品德不端者,就从内心反省,看自己有 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及行为污点。孔子在回答子贡有关“为仁”的问题时还说道:“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事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再次 强调了事贤敬贤的重要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宽容不愠
  读过《论语》的人,可能都不会忘记《学而》开篇的三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第三句话,即“别人不了解我,我心中并不怨恨别人,这难道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此就是宽容不愠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它要求人们在坚持自己正确立场的前提下,以“海 纳百 川,有容乃大”的气度,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快乐生活,以造成一个“多元一 体”的美好社会环境,来调适在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的那种紧张关系,求同存异,宽 容忍耐,做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就是说,对已经做了的事不再指责,正 在完成的事不去谏止,过去多年的事不再算老账,这样就能“宽以得众”。这种宽大的胸怀 ,宽容的态度,不但对于我们今天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适用,而且也是每个教育工 作者教书育人应具备的风度。 

当然,孔子育人的思想政治原则不只是这八个方面,笔者不过择其要而撰述。因为,要能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更加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把其中的无数珍品认真挖掘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加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