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两低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36:35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两低现象(2009-08-17 03:41:15) 标签:经济 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率 杂谈  分类:三农问题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两低现象

 

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因

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确保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的总体部署,并把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再次凸显了农村工作的重要性。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35%,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究其原因,除了各种体制因素外,主要还是由“两低”造成的,一是科技人员想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激励低;二是农民想要使用粮食增产新技术的需求低。这“两低”不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要想得到大幅度提高可谓难上加难。

1.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动力低

发达国家之所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主要原因是其具有特殊体制。如美国的大农场、大公司多采取农工商一体化的形式,这些大公司有自己的科研部门,直接根据生产的实际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所以,无论从项目投入,还是设计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很容易转化为生产力。而我国涉农公司大都比较弱小,能够直接进行研发的更少。由于农民的力量有限,农业科技只能依靠院所进行投入研发,这些院所获得科研投入后,大多数只满足于获得专利或发表论文,对于成果的运用没有硬性的要求,即使有要求也难以考核,成果鉴定大多也是走形式,很难起到真正监督的作用。近几年,我国虽然进行了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激励科技人员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采取专家大院、科技园区、改变农技推广体系、改变科研院所机制、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等,这些改革措施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还有慢长的路要走。

2.农民对粮食增产新技术需求低

农民对粮食增产新技术方面的需求低,也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核心原因之一。虽然粮食安全问题很重要,但目前的市场并没有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反映出来。我国的粮食价格多年来一直在低位运行,致使农民劳作一年的收入还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加之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民很难从粮食生产中赚到钱,这就导致了农民没有任何动力去使用农业新技术,更别说去主动获取高产的增粮技术,即使被动获取了高产技术,也不能使农民的整体收入增加多少。比如19995月,江苏省物价局、粮食局下达的夏粮收购通知显示,每 50公斤中等质量标准红小麦收购价和保护价为56元,2008年这一价格提至72元。10年间,小麦价格涨幅仅为28.57%。而现在日本、韩国的大米都相当于20 ~30元人民币一斤,我国的粮价太低造成了农民对粮食增产新技术的需求严重不足。

与此同时,农民对蔬菜、养殖等新技术的需求相当旺盛,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新技术能够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据《经济参考报》的记者在河南、山东、陕西等省采访时了解,回乡农民工在创业中“弃粮改菜”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回乡农民选择种大棚蔬菜的特别多,他们认为种植大棚蔬菜与搞其他项目相比,投入较少、技术易学、见效快。农民除了种菜外,还把种植粮田改为发展苗木、果业,甚至在粮田里盖起养殖场,有的养猪、养鸡,有的搞特种养殖等。

二、有效提升我国粮食增产技术创新的建议

为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粮食增产技术创新,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多方面齐头并进。

1.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提高农民使用粮食增产新技术的关键所在,应是及时调整国家低成本的粮食安全战略,有计划、大幅度、逐步地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只有农民从种粮中获得了高收入,他们才有动力和能力应用粮食增产新技术。为此,国家要采取多种措施,给予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更多的补贴,大幅度地提高种粮农民的收益,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对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

2.提高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激励机制

为解决科研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进行综合改革,包括未来我国在项目管理方面应该进行更多的创新,诸如采取部分科研经费与企业结合,由企业组织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等;另一方面,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取得重大生产效益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使他们可以从自己的成果中得到真正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