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著:狠抓就业促发展 服务经济育人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47:51

 

       狠抓就业促发展 服务经济育人才  
阮成国在《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

上所作的经验发言

(2003年11月4日)

 

 

    新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国家开发扶贫初期全县经济状况是“三个不过一”,即全县人均收入不到100元,财政总收入不到100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个亿。在国家大力扶持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提出“兴田足食、兴山富民、兴工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我校根据这个战略和上级职教发展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为新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融教学、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办学思想,以抓就业拉动学校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共为社会培养了9800多名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其中1200多人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230多人成为各类专业户,20余人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和“专业技术优秀人才”称号,我们还与县劳务公司合作,共向境外输出劳务人员2800多人,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为“科教兴县”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校先后被省政府授予“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围绕当地经济培养人才,围绕学生就业搞好教学

    我校立足于本县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偏低、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基本县情,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走出了一条适合老区、山区、穷区实际的办学之路。

    首先,围绕新县经济,灵活设置专业,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建立起以林果为龙头,农牧为骨干,培养乡镇企业管理人才和农村科技人才为目标的专业体系,把种植、养殖、林果、农村经济管理、电脑财会等几个专业作为长线专业和拳头专业,紧抓不放。还开设了服装裁剪、机电、宾馆服务、建筑、旅游、烹饪、音乐、美术、幼儿教育等面向社会的短线的专业。

    其次,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广泛开展短期培训,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我们坚持“长班与短班结合,固定办与流动办结合”,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办好全日制学历教育班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办实用技术短训班。我们先后开办了家电维修、微机应用、食用菌栽培、淡水养殖、板栗、银杏栽培、茶园管理等培训班67期,培养实用人才4320人。95年食用菌短训班结业的王雷同学,回家后从事蘑菇生产,年获纯利1.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围20多个村民组200多个农户种植蘑菇,户户都增加了经济收入,出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喜人局面。我们根据季节时令,定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山坡园林,采取讲座与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近年来,通过流动办学推广实用技术31项,培训农民5300多人次,无偿帮助群众修剪果树25700多株,板栗整枝4000多亩,进行家禽家畜防疫61300多头(只),直接为群众创经济效益1200多万元。

    第三,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技能,紧紧围绕就业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关键环节,是解决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针对学生就业要求,我们十分注意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大实验、实习设施建设。我校先后建起了实验楼,装备了物理、化学、校园网、电教室、形体室、服装设计室、画室、琴房等。根据种、养专业教学、实习的需要,建起了51000平方米的种养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体现出一专多能的思想,种植专业实习基地,以林为主,种植了银杏、板栗、猕猴桃、葡萄、中药材、苗圃、农作物、蔬菜等。养殖专业实习基地有猪场、鸡场、渔塘,兽医门诊部等。两个基地的建设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为学生实现一专多能创造了条件。为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我们还经常开展专业技能考核、技术能手评比、专业技术大比武等活动,以活动促教学。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校做到“四个一”,即在学好一个专业的基础上,参加一个课外活动小组,搞好一个家庭实验项目,掌握一项实用技术。为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真正能够掌握几项专业技能,我们还对毕业生实行“三证”齐发的办法,即学生要想拿到毕业证,必须首先拿到专业技能合格证和至少一项实用技术的结业证。

    二、面向国内外市场,拓宽就业渠道

    学生到职业学校上学的目的是求知就业,最终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为此,我们把毕业生就业放在学校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根据新县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低,就业压力大的实际,近年来,我们在立足当地经济建设,培养落地型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合与协作,借助联办单位的优势,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具体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跟踪服务工作。校长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负总责,  一名副校长专抓此项工作,就业指导办公室不靠不挂,独立办公,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办公地点、办公经费和工作制度。

    二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政策优势,与用人单位和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我们先后与县劳动人事局、县科委、县农委、县商委、县乡镇企业局、国有林场等十几家单位联合办学。联办学历班15个,短训班54期,培训学员2900多人。这些毕业生经考核合格后,由联办单位负责推荐、安排工作,很好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三是与劳务公司联合办班,培养涉外劳务人员。93年以来,我们充分利用我县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的优势,与县劳务公司合作,成立了新县劳务就业培训中心。先后联办涉外劳务培训班84期,培训学员4200多人。学员毕业后,通过县劳务公司安排到境外就业。目前,我校学生出境从事劳务的有2100余人,占全县劳务输出人数的80%。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埃及、以色列、科威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收1000多万美元,为全县人均增收近300元。劳务输出已成为新县的支柱产业。由于我校毕业生技术过硬,纪律严明,适应能力强,近几年对外输出劳务的规模不断扩大,仅2002年,就输出涉外劳务人员840人,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涉外劳务人员回国后带回了新的思想、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1997年,从阿联酋回国的建筑工人张成东,利用自己创造的收入和学习的技术及其管理经验,创办了新联建筑公司,  目前该公司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  解决就业人员100多人。从日本回国的蔬菜工人康传友,建起了20多亩大棚蔬菜,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劳务输出为新县和新县职业高中争得了荣誉,拓展了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激发了在校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

    四是建立人才供求“信息库”,走校企结合的办学之路。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我们每年都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市场调查,获取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与有关企业签订用人合同,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和“订单”设置专业和确定招生对象。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人才,我们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经用人单位考核合格后,依据合同安排到用人单位就业。在涉外劳务输出培训方面,我们通过县劳务公司与新加坡立希公司、日本大山株式会社、韩国助立发公司等国外公司建立劳务培训关系,与北京燕兴公司、中建总公司和几家省级劳务公司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我们还为河南羚锐集团、河南安太集团、新县宾馆等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经销人员、宾馆服务人员等。我们还将本校毕业生的专业、兴趣、爱好、就业趋向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建立“毕业生档案信息库”,利用信阳茶叶节及各地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等宣传媒体广泛对外宣传,让外界了解我校毕业生情况,与用人单位签订供求合同,为毕业生寻找就业门路。

    三、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是把职业道德课和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教育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观念,弘扬艰苦创业、敬业乐业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提高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在教学组织上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变原有的固定教学班为动态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兼顾基础,逐步分流”,每位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和志愿,入校后都有一到两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使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二是将优秀毕业生的事迹进行整理,编写成书,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吸取他们创业的成功经验,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我校毕业生周德根因专业知识过硬,毕业后被县农技中心选中,他能钻研,肯吃苦,技术全面,进步很快,现任农技中心副主任,主管农技推广工作,有两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已成为信阳有名的青年农业专家;我校毕业生秦喜堂,在校学习期间多次获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奖,毕业时被县科委聘用,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我们将这些优秀毕业生的事迹进行整理,编写成《群英荟萃》一书,作为教材,学生在了解了他们事迹后,深受教育。

三是邀请优秀毕业生和成功企业家到校为学生作报告,现身说教,用他们的创业历程去教育和激励在校学生发奋学习,立志创业。如我校毕业生施宏斌,毕业后,承包了千斤乡黄庄水库的部分水域,从事特种养殖和淡水养殖。年产值达35万元,年纯收入达13万元。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到他承包的养殖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已有134名毕业生承包了有关乡镇、村、组的水库,池塘、荒山从事淡水养殖和林果业开发,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了面向市场需求和服务当地经济需要的办学规律,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效益。目前,我县已形成初中毕业生争报我校、生源连年暴满的可喜局面。今后,我校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为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