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9年5次上调水价 水企亏损遭质疑(中国经济周刊 2009-8-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7:41
兰州9年5次上调水价 水企亏损遭质疑http://news.QQ.com  2009年08月17日00:20   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我要评论(232)

这是自2000年以来,兰州物价部门第5次调整城市供水价格。

 

7月20日下午2点40分,甘肃省兰州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公开听证会正式举行。甘肃省物价局有关人士表示:此次兰州居民水价调整幅度最终是多少,将在听证会中听取各方意见,待修改完善后再确定。

此前,2005年12月起,兰州市物价局将兰州市居民用水价格从0.9元/吨调整为1.45元/吨。实际上,在当时,加上每吨水需要缴纳0.3元的污水处理费,兰州市民最低生活用水价格为1.75元/吨。而今年4月1日起,兰州市城市居民污水处理费每吨由0.3元上调为0.5元,目前兰州市民最低生活用水价格为1.95元/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兰州,这个西北5省省会城市中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倒数第二的城市,水价跃居第二。

成本增加成水价上调主因?

在听证会上,甘肃省物价局向媒体解释了上调水价的三个原因:供水企业在扩大供水、提高水质、强化供水基础等方面加大了建设投入;政府价格政策调整以及电、煤炭、药剂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维护费用等增加;此外,兰州市现行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利于水资源节约。

此前,甘肃省物价局公布了两套调价方案:把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由现行的每立方米1.45元分别上调至1.75元、1.85元,提价幅度分别为20.69%和27.59%,居民人均年增支分别为12.17元和16.22元。涨价后,居民年水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61%和0.64%,尚低于国际上公认有利于节水标准的2%。

在物价部门和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下称“兰州威立雅”)罗列的涨价理由中,“成本”成为了关键词。那么,“成本”究竟是哪些内容呢?

负责兰州城市供水的兰州威立雅由原兰州供水集团与法国威立雅水务(黄河)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法国威立雅”)于2007年合资组建,获得30年的供水特许经营权。法国威立雅拥有其45%的股份。兰州水务集团始建于1955年,员工近3000人,曾是不堪重负的国有供水企业的典型。而法国威立雅则是世界水务行业的龙头,目前在中国拥有20个运营项目。

两者的“弱强联合”,一度引起广泛争议。威立雅以17.1亿元的高溢价取得兰州水务集团45%的股权,数倍于招标竞争对手。当时已有人质疑,“除了提高水价,兰州威立雅还能靠什么收回投资?”

自法国威立雅进入兰州以来,兰州水价至今还未上调。7月20日的兰州水价听证会,预示着新一轮调价的到来。

早在2008年9月,兰州市物价局就向省物价局转报了兰州市建委《关于进行兰州市供水价格调整调查的请示报告》。报告称兰州威立雅自2007年以来,由于各种原材料价格以及人工成本大幅上涨,致使企业供水成本达每立方米1.95元,与现行水价倒挂,造成企业严重亏损,运营困难,要求将兰州市供水价格调整至每立方米2.16元。

根据企业财务报表显示,兰州威立雅2008年实际售水量约为2.1亿立方米,售水收入2.88亿元,售水成本3.46亿元,亏损5791.21万元,每立方米亏损0.276元。兰州威立雅申报的单位供水成本为每立方米1.95元。

7月16日,甘肃省物价局公布了甘肃省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队关于兰州威立雅供水成本监审的报告。经审核,企业2008年实际亏损数为5484.59万元,每立方米亏损0.261元。因此,兰州威立雅审核后的单位定价成本为每立方米1.72元。其中,2008年实际单位供水成本为每立方米1.633元,2009年新增单位供水成本每立方米0.086元。

《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到,在整个关于水价涨幅的争议中,兰州威立雅的企业亏损及成本预算成了最大的焦点。

是什么原因导致亏损呢?是监管性的亏损、管理上的亏损,还是社会责任上的亏损?老百姓所看到的,只是亏损前提下,一轮又一轮的水价上涨。

“在听证会上,我们要求兰州威立雅出示过去两年的企业报表,但最终,我们什么也没见到。”兰州市消协秘书长房青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听证会上反对涨价的兰州银笛乐器有限公司代表曾明注意到,在兰州威立雅提供材料的末尾,有一句很显眼的话“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提供的供水成本相关原始数据的真实性由该公司负责。”

“为什么真实性是由公司自身负责的?数据真实吗?”,曾明提出质疑,“企业每年的折旧费是5000多万元,光自身折旧费都负担不起,水企的欠债如此多,又是怎么获得兰州30年的供水特许经营权,控制了多个省市的供水行业的?”

企业成本缘何转嫁给消费者?

富有戏剧性的是,本次听证会上,14名代表中只有2位反对水价上涨,大多数代表都对水价上涨表示了理解。

同意涨价的消费者代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何文盛认为:“并不是涨价不合理,而是水价的定价机制不尽如人意。所有的担心都来自于公众对水价成本明细的不知情及对涨价可能成为供水企业转嫁不合理成本的猜疑。”

“如果能合理阐明涨价理由,即使每吨上涨1元钱也是可以的。”何文盛认为企业提供的涨价理由不充分,“涨价不是手段,对于企业而言,应实现内部管理,稳定自来水价格,调价频率要适当。”

多数消费者代表认为,公司本身人员成本过高等因素并不应当成为水价的一部分,让老百姓来承担。西固区福利路街道红星社区居民陈胜英等消费者代表非常关注供水成本,他们提出,水价适度上涨可以理解,水企的亏损依据是什么?这种亏损有多少是公司本身机构臃肿、生产效率不高等自身管理不善造成的呢?

水价的成本应该如何计算?上涨0.3元或是0.4元的依据又何在?代表们提出,应该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水价的成本进行监审,并对供水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和核算,向公众公布。

“我们合资以来,这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针对兰州水价此番上涨,兰州威立雅董事长孙晓霞这样解释道:过去兰州市工业用水占总供水量的70%,从1998年开始企业用水量大幅度下滑;由于电、煤、油各种原材料价格及人员成本大幅上涨,加之大规模更换管网及老化设备,增加了企业供水成本,造成企业严重亏损。

在听证会上,兰州威立雅代表表示,在兰州威立雅成立之时,兰州市建委曾要求企业提高供水质量,加快高坪地区、和平地区和安宁地区供水工程建设,解决边远地区、新城区供水问题。

为此,兰州威立雅先后投入资金进行或参与了榆中供水扩建工程等一系列工程,还投入资金1200万元,建立城区管网水质检测点81处,以定时检测供水水质。

而兰州市将逐步开始户表改造,据测算每户需要改造费用2800元,全市居民用户户表改造的费用达9.6亿元。投入庞大是事实,但对基础性建设的投入,是否应由消费者和企业承担?

甘肃永盛律师事务所代表张笑妤表示不反对涨价,但觉得0.3元的涨幅还是有点大。“解决企业亏损,不能仅靠市民承担,政府应加大投入,不应该将企业投资的亏损由市民承担。自来水属于公共事业性项目,而且还是招商引资项目,政府财政支出应当占据主导地位,不能推行‘你请客我买单’的模式。”

水价调整究竟何去何从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参会的消费者代表几乎都在他们各自居住地小区里做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大多数住户对水价上涨持反对意见。

“在听证会前,我征求了一些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的意见,大家普遍担心水价调整后,其他行业也会产生连锁反应。”房青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房青州强调,水价调整最好能够逐步到位,建立相应的民生价格体系,采用阶梯递增的方式,或按兰州市居民年收入比例,调价不超过0.06%。考虑到企业实际遇到的困难,听证会上他一再表示,“对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的两种调价方案,我只能无奈地接受第一种(每吨上涨0.3元)方案。”。

水价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水价调整带来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在调整幅度和步伐上必须慎重。代表们纷纷表示,调价应该更多考虑工薪族和社会最底层的承受能力。张掖路街道曹家厅社区代表刘燕萍介绍说,据听证前对社区2400余户居民调查,有95%的居民认为不应涨价,3%的人表示无奈,2%的人认为无所谓。

几位代表建议实行阶梯式水价,超出用水部分再行加价。此外,政府应加大自来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要让老百姓多掏水钱来为供水企业建设埋单。

甘肃省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此次调整方案获得通过,省级物价主管部门将再次对水务公司的财务进行全面复核,并考虑从明年起对水务公司建立定期成本监审制度,进一步加大水价成本监审的透明度。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包锐 李开南 ★冯雪/兰州报道

http://news.qq.com/a/20090817/000059.htm
兰州9年5次上调水价 水企亏损遭质疑(中国经济周刊 2009-8-17) 洛阳仅1名听证代表反对上调水价引发争议(经济半小时 2009-8-17) 兰州水价成本构成依旧一团迷雾 企业亏损要市民承担 每桶58美元低储备价曝光 石油巨头亏损说遭质疑 中国经济周刊:美国在技术层面上已经破产 中国经济周刊:美国在技术层面上已经破产 河南济源:黄河第十次调水调沙结束(组图) 稀土!稀土!-中国经济周刊 陈良飞:冒名上大学路线图(新世纪周刊 2009-5-18) 持续亏损遭质疑 三元收购三鹿缘何未现1+1>2 经济眼:威立雅“暗算”兰州水价? 华中科大校长开学典礼上讲话 出现82次“质疑”(图) 华中科大校长开学典礼上讲话 出现82次“质疑”(图) 华中科大校长开学典礼上讲话 出现82次“质疑”(图) 华中科大校长开学典礼上讲话 出现82次“质疑”——中新网 华中科大校长开学典礼上讲话 出现82次“质疑” 商业周刊 2007年对中国经济的五大展望 调查称汶川地震校舍损毁比例为政府建筑4倍(中国经济周刊 2009-5-25) 《中国经济周刊》:张维迎的底线 《中国经济周刊》:张维迎的底线 罗洁琪:山东新泰提拔六名“80后”遭质疑(新世纪周刊 2010-3-1) 《亚洲周刊》专栏作家许知远质疑“中国崛起” 商业周刊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出炉 华为上榜2008年12月17日 我国城市自来水价面临上涨趋势 调水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