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领导房里一坐,数字就出来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50:19
一点五

今年国家统计局的上半年GDP一公布,有记者敏锐地发现,各省上报的GDP之和比国家公布的多出1•4万亿。这1•4万亿是个什么概念呢?按2008年各省GDP排行,它居于上海之前河南之后,位列前10名。一不小心就为中国人民统计出了一个“经济强省”,也别怪人家要“抹黑”咱们的统计数据。

面对质疑,国家统计局的官员说,中国有十多万人从事统计工作,因此美国政府需要三个月才能统计出来的数据,中国政府只需要15天——居然比“好五倍”还多出一倍。人道是“万丈高楼从地起”,这十多万统计队伍中的基层人员,是如何工作的呢?本人曾对此有过数次真情访谈。

俺有位同学,在乡镇政府工作,虽然已届不惑之年,仍只是个“一般干部”,这反而让他“平易近人”,相对于其他“同学官员”,我与他关系更好。这家伙在乡镇从事统计工作快20年了,以前叫“统计干事”,后来改名叫“统计站长”,把他自己说,也就是叫上去好听些而已。从他那里我陆陆续续了解到乡镇统计是如何的一种状况。

同学说,他的本职工作,也就是统计工作并不忙,每个月一次报表,领导一般不看,由他自己报,领导只关心年终报表,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乡镇在全县的排名,因此他的日常工作或“驻村”,或“挂厂”,或“搞计划生育”。

我曾问他年终统计是如何弄出来的,他介绍说,一般要开一个会,在会上进行统计,各村与镇里主要企业的会计参加,给他们每人一份报表,他说一般只需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填完,然后他进行汇总统计。汇总好后送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审核,领导以此为“蓝本”,在上面确定总产值、农业产值、工企业产值、农村人平纯收入、增长率等主要指标,然后他反过来“分摊”到各村或企业上去,一个乡镇一年的统计就这样竣工了。

同学说早年领导比较头疼的是“农村人均纯收入”,为了实现每年的“增幅”,传统手法有二:一是提高农作物单产;二是在农作物面积上做文章。他说,扩大双季稻面积、减少中稻面积,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如一个村本来有1000亩中稻,统计时全部改成双季稻,这样一来产量立即翻番,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就上去了。至于旱地,农民种没有种、种多少,都不管它,有多少面积,在统计表上就按照一年里“家作物”的自然季节全部“种满”,他说这样也能“有效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同学坦承,近年来最好统计的反而是“农村人均纯收入”,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各村外出打工的都不在少数,于是在这个项目上想增多少就增多少,想怎么增就怎么增,因为“打工收入”是个无底洞,怎么报都行。

在每年的统计年会上,派出所也会派人参加,它们要统计每年的“人口”。同学说人口统计的水分同样充足。早些年农村要收人头税,各村会尽量多报死亡,少报出生。中央取消人头税后,这个已经不是问题了,但办法总没变化多:如出生要与计划生育率挂勾,这是“一票否决”的大事,必须按领导统一口径报,很多当年出生的都不能报,要过了“计生考核年”才能上报。又如派出所有自己内定的死亡率,各村不能突破,加之近年来这个死亡人数要与县民政局的火葬人数挂勾,因此“死亡”起来也很困难。

同学也讲过一些乡镇统计的“潜规则”,如新领导上任的第一年,可以乱报;第二年要适度增长;第三年需要特别慎重,因为这一年领导可能会被提拔,必须根据“领导意思”报,这涉及领导的“政绩”,马虎不得,这往往也是乡镇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份。同学说他最初工作时“很傻很天真”,总是先统计再送领导“斧正”,混了几年后变聪明了,每年上报统计年报前,他会主动到领导房里坐一坐,跟领导敲定好各项经济指标,然而分解下去,再统计上来,他称之为“到领导房里一坐,数字就出来了”,同学说这样才不会走回头路,又快又好。

我曾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年受到的自然灾害比较重,农业产值与农村人平纯收入还如何增长?同学笑道:这你就不懂了,在我们这个行业,有句话叫“大灾大丰收,小灾小丰收,无灾更丰收”,管你什么灾,只要领导决定丰收,就一定能丰收。



此文文责整体由良民一点五负担,欢迎各位网友转贴:)
也欢迎光顾一点五的低俗博客:http://blog.sina.com.cn/cbsxp6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