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吃蛇的风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51:22
 

     粤人食蛇,是从古越族的先民中遗传下来的一种饮食习惯。但尽管如此,广州人吃蛇却是清末民初才重新普遍起来,这大约与全市最早的蛇餐店——蛇王满的开设有很大关系。因为不少人虽然爱吃蛇,但不敢杀蛇,更不懂如何烹蛇。蛇王满蛇店1855年在广州开设第一间专营蛇业的店,收购各地和省外蛇货,以制造蛇胆陈皮末、三蛇酒,但蛇肉难以找到出路,只好熬成大锅汤出售。由于食法单调,少人问津。后来将蛇拆骨撕肉,加入鸡肉丝、火腿丝、猪肉丝、冬菇、木耳、马蹄等作配料,熬成蛇羹,店内摆上几张木台,专供顾客尝试。由于配制得当,美味可口,食客逐渐增多。“蛇王满”的三蛇羹不久就驰誉全广州。此后,广州著名酒家大三元、南园、北园等,都群起仿效。每年秋冬季节,就把三蛇羹作为名菜,广招食客。

    广州人吃蛇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古墓的挖掘证明这一点。吴震方在《岭南杂记》说,“岭南人喜吃蛇,易其名为茅鳝”。虽然广州地区的蛇品种有上百种,但人们吃的多为七八种。秋冬之际蛇会长肥,营养丰富,炒、烹、羹、炸、汤等都各得其适,广州的酒家都把它当名菜。抗战前,广州英美烟草公司中方经理江孔殷,宴请美籍经理,因席上有蛇馔,把美籍经理吓得要退席。江孔殷笑着向他作保证,并签上个“吃蛇安全保证书”,那位老外才战战兢兢地吃了,吃地之后,不禁啧啧称赞“妙极了”。当年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来广州,宴会上给他吃了蛇羹。初时伏罗希洛夫也是心惊胆跳,浅尝即止,随后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因为太美味,他吃得多一些,还闹了肚子。清末广州文人胡子晋写的《竹枝词》说:“烹蛇宴客客如云,豪气纵横自不群。游侠好投江太史,河南今有孟尝君。”

      江太史指江孔殷,外号也叫江虾、白霍杲(念“搞”),曾与康有为公车上书,出面支持黄花岗建墓,受孙中山赞扬。民国后拒绝做官,在河南同德里的“太史第”居住,出过不少“太史菜”,其中就有蛇羹。年轻时一次在村里闻到扑鼻的香气,原来一家农户在烹蛇。江与他谈条件,让农户把烹调方法告之,免他的田租。江孔殷学了之后,回去再改造,以蛇为主,加鸡、鲍、瘦肉、火腿、花胶、冬菇、木耳、冬笋、陈皮,再加菊花、柠檬叶一起熬制。菊花是自己种的,叫“鹤舞云飞”,风味特别。这款蛇羹果然出了名,1929年香港《华星报》刊登广告说“广州四大酒家每年制作之菊花五蛇羹,系用巨资,聘请江霞公太史之厨师传授制法,久已驰名遐迩。自分设南园、大三元、文园各酒家来港,每年于秋末冬初,三蛇已肥之际,必依法烹制应市,近已出世。曾尝试者,莫不交口称赞”。江孔殷还写过一首《蛇餐》的诗:“海上应酬各一筐,蛇肥偏值蟹多黄。行厨南北鱼虾艺,当道东西赤白妨。青竹蛇须防妇口,白花木不入儿肠。胆尝只合疗风疾,莫误客成做秘方。”(青竹、白花皆毒蛇名)

老鸡焖榕蛇

     广州人现在吃蛇,比起以前来,已有很大发展,除了三蛇羹外,还有炒蛇丝、蛇汤、酿蛇脯、炒蛇皮等,有一百多个品种。如再配以各种猫、鸡、鲍、参、水鱼、山瑞等山珍海味,可做出千变万化的丰富蛇宴。勇敢者可吃显形蛇肉,即可以在盘中看到蛇的完整的原形;隐形的吃法,吃完了还不知是蛇。现场杀三蛇胆配酒,在广州的酒楼食肆里更令人叹为观止。席间,一个师傅提着一个笼子,里面装着三条活蛇,一条是眼镜蛇,一条是金环蛇,一条是“过树榕”,师傅随手抓起一条,左手捏着蛇头,一脚踩着蛇尾,在蛇腹中按一下,用小刀划开一个小口,轻轻地挤出一粒如菩提子般大小的蛇胆,放在白色的小碟里,接着把三颗碧绿晶莹、带着温热的蛇胆剪破,倒入一个盛着米酒的瓶子内拌匀,然后分给席上每人小半杯品尝。蛇胆酒甘凉,没有苦味。蛇胆若制成干胆,可保存一年。食用前用剪刀剪开,泡入开水或酒中隔水蒸数分钟,有驱风活络、活血行气、镇咳止喘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