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宣讲提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09:02
2010-8-24 10:59:23   (阅读次数:590)
(河南省宣讲稿2010年8月17日)
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了总结讲话。会前7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开启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必将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是全国教育系统的中心工作。下面,我就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关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时代背景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85年5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4年6月、1999年6月,分别召开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三个关键时刻,召开三次重要会议,颁布三个纲领性文献,推动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时隔11年,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关键的最后10年,教育开始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我理解,主要基于“四个迫切需要”。
一是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中,知识和创新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谋划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其作为抢占国际竞争有利位置的重要举措。谁占领了教育、科技的制高点,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和忧患意识,及早谋划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要在2020年(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
三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需要。教育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随着知识、技能的价值越来越充分显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群众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
四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开辟了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一个体系(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实现了一个转变(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够科学,大而不强,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根本原因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规划纲要、召开了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改革,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关于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主要特点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得很成功,教育规划纲要各方面评价都很好,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为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始终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进行。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规划纲要制定指明了方向。2008年8月以来,温家宝总理作为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组成),主持研究制定工作,先后发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两篇重要文章,多次召开有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科学家、企业家、农民工等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听取各界意见。刘延东国务委员担任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副组长和工作小组组长(工作小组由14个部委负责同志组成),先后召开上百次调研、咨询、征求意见和文本修改会,广泛听取境内外各方面的意见;主持召开了10次工作小组会议,对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重要政策措施进行综合协调。
今年4月15日、5月5日,温家宝总理先后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送审稿。5月27日、6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规划纲要送审稿。在四次审议会议期间,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对修改完善规划纲要、对开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开放、民主、透明的方式,为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过程中,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广纳群言、广集众智,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采取开放方式,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学生及家长的意见,重大问题要在全社会公开讨论。按照中央的要求,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可以用“四个广泛”来概括。
一是广泛发动各界力量。动员5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近2000人直接参加11个重大战略专题调研;组织中央有关部委、各省区市和近百所高校开展调研;邀请100多位海内外各领域的专家开展咨询;委托8个民主党派中央、4个社会研究机构、6个教育学会开展平行研究;委托60个驻外教育处组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开展比较研究。
二是广泛深入开展调研。既在教育系统内部大中小学开展深入的调研,又充分征求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既安排部署7个分领域专题规划,又安排9个省区市研究制定分地区规划;既在国内开展全面调研,研究不同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又总结了包括欧洲、美洲和亚洲等不同文化传统国家的教育发展特点和趋势。深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调研,形成了500多万字的报告。
三是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分别在境内外召开座谈会、研讨会1800余次,参与人员35000余人次。邀请数百位知名专家学者、有关部委部门负责同志、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分阶段直接参与规划纲要起草修改。文本初稿形成后,有660多个单位、1800余名各界人士提出意见建议6100多条。文本前后进行了40多轮大的修改。
四是广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2009年1月7日至2月28日,向全社会进行了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看法210多万条。2010年2月28日至3月28日,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进行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直接收到意见建议2.79万条;从网络、媒体累计收集评论看法约249万条。据腾讯网和人民政协报联合调查显示,社会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的满意度为73%。
这次研究制定规划纲要,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是历次制定规划纲要所没有的,体现了“五个结合”:把满足人民群众愿望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把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相结合、把广纳群言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把听取教育系统意见与听取社会各方面建议相结合、把充分讨论与凝聚共识相结合。
第三,牢牢把握基本原则,为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这次的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体现从现在起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10年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考虑。在研究制定过程,始终自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注重体现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总体部署。概括起来:一是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思想基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有力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和国内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努力把握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纲要的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体现雪中送炭。五是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需要,充分考虑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改革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和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努力冲破陈旧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七是坚持依法治教,体现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注意与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纲要相协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
社会各界对以民主、开放、透明编制规划纲要的方式高度评价,对规划纲要文本充分肯定,认为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回应了人民群众关切;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既有长远战略谋划,又部署近期任务;既有理论上的创新发展,又有扎实的政策举措,有许多亮点和创新点,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规划纲要表达了中国跻身世界最好教育行列的长远思路;世界银行认为,规划纲要提出许多新颖的改革思路,教育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经合组织认为,未来10年教育将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关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主题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主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些基本精神集中体现为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6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阐述了教育的重大作用,全面提出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号召全党全社会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谋划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阐述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讲话内涵丰富,重点突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总结讲话,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要求,着重强调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这次会议是一次高举旗帜、坚定信念、明确方向的会议,是一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会议,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会议。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从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教育的地位、目的、动力、途径、关键等方面提出了5个十分重要的结论: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些重要结论弥足珍贵,已经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得到体现,更要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中牢牢把握并不断丰富发展。
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科学论断,深刻地阐述了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为我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体现为”五个必须”:
第一,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什么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强国必先强教。规划纲要提出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推动科学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什么是优先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三是怎样做到优先发展。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问题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30多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是改革的结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始终不渝坚持改革方向,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改革的思路是,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注重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推进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第四,必须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保障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推进思路是: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性教育需求。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一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二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体系,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逐步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覆盖。三要切实解决特殊群体的上学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努力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四要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第五,必须重视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要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要强化质量意识。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二要明确质量标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积极开展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符合实际、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三要加强质量保障。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四要紧紧依靠教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进一步激发和保护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是一个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来教育改革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这“五个必须”始终贯穿于规划纲要的全文之中,体现为规划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实现重点任务的两大重要保证。
四、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
教育规划纲要除序言、实施外,由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4个部分组成,共22章、70条。
总体战略是教育规划纲要的总纲,系统阐述了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主题。指导思想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二个层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三个层面是阐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工作方针为20个字,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里,我重点说明一下战略目标。
科学合理地确定战略目标,是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前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总体战略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重要基础。“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具体细化为5个方面:一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二是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三是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四是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五是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这些发展目标的具体指标,表述在规划纲要文本关于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两个专栏中。
五、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8项发展任务,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及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继续强调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任务。二是突出了终身教育理念,首次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进行系统规划,从而构建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体系。三是特别强调教育的薄弱环节,对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列专章予以规划。
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五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六是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这里,我重点说明六个问题。
第一,关于学前教育。在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中,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均列首位。社会反映的主要意见是:入园难、入园贵,管理不规范,教育资源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要求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加强管理。规划纲要从实际出发,在发展目标上,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在办园体制上,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在工作思路上,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兴办幼儿园;要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要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提高规范管理水平;要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等政策措施。在工作重点上,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考虑到学前教育普及难点在农村,设计了“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
第二,关于义务教育年限。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同志建议将义务教育年限从9年延长至12年,其中有的建议向下延伸到学前教育,有的建议向上覆盖到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基本制度,不仅具有普及性、免费性,还有强制性、统一性。综合目前的国情国力考虑,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今后10年,国家仍然坚持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步伐,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甚至免费。
第三,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是一个长期未解决好的问题。规划纲要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出发,明确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责任。即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科学设计课程和教材难度、建立监测公告制度、规范各种社会补习和教辅市场等措施;学校要做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等工作;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简单以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得将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作为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第四,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这是一个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分配不均衡,家庭对子女期望过高。规划纲要提出了远近结合的解决思路。近期主要采取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县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办法。远期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第一轮征求意见时,社会对择校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时,各界希望这些措施尽快出台。
需要说明的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均衡发展,主要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包括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目标是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并逐步扩大范围。
第五,关于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这是伴随城镇化进程必然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两个群体。规划纲要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方面,切实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建立健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
第六,关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国际社会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本世纪初,中等发达国家已达46%,世界平均水平为25%,巴西为25.5%,墨西哥为25.4%,埃及为35%。我国目前为24.2%,实现40%的目标,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基本要求。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从目前的1.23亿下降到8700万人,减少3600万左右,维持目前规模,毛入学率也会自然提高到34%。也就是说,达到40%的目标,实际只需增长6个百分点。按照规划纲要的设计,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包括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在内的继续教育和研究生专业学位(指工程师、医师、律师等)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公办高校本科规模相对稳定,10年增加不到2个百分点,主要用于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支持应用学科、薄弱学科和教育欠发达地区,以促进整个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六、关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系统设计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明确了6项重点改革任务。一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强调更新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二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思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四是改革办学体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支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五是改革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六是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这里,我重点说明五个问题。
第一,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个问题重要而复杂,关系各级各类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规划纲要从德才兼备、文理兼融、独立思考要求出发,提出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改革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规划纲要在全面部署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专门设计了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争取近些年有所突破。
第二,关于高考改革。高考改革社会高度关注,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考定终身”、省际入学机会不公平、加分政策过多过滥、高校招生自主权不够、考试内容和形式不利于素质教育等。规划纲要按照高考制度必须坚持、高考改革势在必行的原则,提出:一是按照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二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是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高考压力;四是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是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的“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择机会。考虑到高考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政策性强,规划纲要提出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改革总体方案,指导改革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第三,关于高校行政化问题。这个问题社会议论较多,看法不尽一致,主要是不赞成政府有关部门管理学校、学校管理内部事务时,过多采用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规划纲要从实际出发,提出: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改进管理高等学校的方式,进一步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单一的直接管理向善于运用综合手段管理转变。三是高校应当面向社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办学。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实行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四是要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克服行政化倾向。
第四,关于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办支持民办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在政策上,要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清理并纠正各类歧视性政策;要制定完善各类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出资、捐资兴办教育;要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民办非营利性学校要给予大力支持。在管理上,要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积极探索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办法。在目标上,要鼓励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五,关于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政府要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学校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重点是:一要改进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把该管的管好,把该放的放开,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二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与责任,重点是扩大省级政府统筹教育的权力,加强省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促进省域内教育合理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七、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6项保障任务。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二是保障经费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完善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机制;加强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四是推进依法治教。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加强教育执法、教育督导和监督问责。五是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安全稳定。六是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10项改革试点和10个发展项目。这里,我重点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这一目标自1993年提出10多年来,各方一直十分关注。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规划纲要的一个亮点,就是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12年实现4%,并保持稳定增长。温家宝总理指出,规划纲要特别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4%的目标,这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总结讲话和贯彻落实教育工作会议和规划纲要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如何实现4%、如何用好4%提出了明确要求。社会各界对此高度评价,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令人振奋和鼓舞。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年均保持19.61%的增长。即便是在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在削减教育经费,但我国中央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3.6%。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要靠政府投入拉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要靠财政资金支持,而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相对较低,财政部门压力很大,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现在,到2012年实现4%只有不到三个财政年度,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必须研究一些特殊政策,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统筹兼顾加以落实。同时,要健全体制机制,切实把经费配置好、使用好、监管好。
第二,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社会各界对教师问题十分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都强调了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广大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纲要提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规划纲要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一是完善教师准入、退出制度,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优化教师队伍总体结构;二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激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三是完善农村教师津补贴标准,加快周转宿舍建设,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四是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办好师范院校,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第三,关于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10个发展项目和10项改革试点。这次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特点,坚持远近结合,既设计好10年发展的长远目标,又注重搞好近期安排,让老百姓看得见、得实惠、有信心。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专门设计了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10个发展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这是本届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载体。
为了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成立了由中央和国家机关20个部门组成的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还将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咨询论证。
八.深入学习贯彻领会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仅对推动我国未来10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场壮观精彩大剧已经拉开了序幕。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要把战略构想变成美好现实、把各项部署变成实际行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崇高,需要我们付出巨大努力,扎扎实实地抓好贯彻落实。
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教育工作摊子大、任务重。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78万所,教育人口2918.63万人,占总人口的29.28%。其中,在校生2789.38万人,教职工129.2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努力,河南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谱写了新篇章,为全省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河南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加强,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教育体制改革扎实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育公平取得实质性进展,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河南教育实现了“六大跨越”,即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办”到“政府办”的跨越;职业教育实现了由薄弱徘徊到集团化快速发展的跨越;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办学主体实现了由单一的政府办学到多元化办学的跨越;教育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普通教育体系到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跨越;教育发展推进河南实现了由文盲、半文盲大省到教育大省的跨越,由人口大省迈向了人力资源大省。全省每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达230人,其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为138人。每万人口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在校生人数达392人。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8年。
一是义务教育成就巨大,全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学校办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实现了农村最好的房子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公共财政支撑义务教育的框架初步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坚定步伐,全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全省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比例超过45%。二是职教攻坚成效显著,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实施职教五年攻坚计划,不断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逐步得到认同,战略地位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性转变,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三是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河南省委、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全省人民的强烈愿望,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加大投入,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前,河南高等教育薄弱,1978年,全省仅有高等学校24所,在校生2.73万人。目前,全省普通高校发展到107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27.9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02%,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四是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基本形成。2009年,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发展到7034所,在校生270.52万人。中外合作办学在校大学生超过6万人。五是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六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逐步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教育摆在公共财政体系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逐年增长。
深入学习领会全教会精神、实施教育规划纲要,首先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要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提高认识,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坚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抓住关键,落实教育各个发展的任务要求。更新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凝聚合力,明确发展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结合河南人口大省,受教育人口多的实际,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四个重在”,落实四大任务的基本工作思路。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这一工作思路指导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
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关心、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二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方向。结合河南实际,科学规划谋划好河南教育改革发展,认真修订完善河南省《教育规划纲要》。促进领导干部学会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自觉遵循和运用教育规律办事,努力提高领导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创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构筑新的发展优势,推进全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四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业。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河南教育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今后要结合河南受教育人口多的实际,努力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同志们,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也必将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世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翻开了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出实施方案,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投入,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落实好。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全面推动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宣讲提纲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宣讲提纲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二十八: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来赣宣讲全国教育工...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二十:王立英在甘肃宣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七:袁贵仁部长在北京宣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十:袁贵仁部长在新疆宣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六:刘延东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十六:林蕙青在江苏宣讲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十二:陈希在青海宣讲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十八:袁贵仁部长在贵州宣讲全教会和教育规划...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三十六:强国必先强教 切实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落实好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远程专题培训的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十一:教育规划纲要的形成过程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三十三:《教育规划纲要》解读——教育经费何...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八:为什么要制定颁布教育规划纲要?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二十六:党中央、国务院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四十:《纲要》实施——问效于民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十九: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规划纲要...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三十四:绘就十年蓝图 开启教改征程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十五: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战略...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二十九:严隽琪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三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系列报道之四十三:创新人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