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杂谈12:如果真想弄明白李德胜说的是什么 请读博客杂谈全系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43:56
博客杂谈12:如果真想弄明白李德胜说的是什么 请读博客杂谈全系列    [原创 2005-09-13 14:19:26 | 发表者: easelong] 
虽然在博客杂谈9:博客杂谈今天休息  中我已经说了自己的写作策略,但我觉得可能强调的还不够,博客杂谈系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无奈的是读博客杂谈系列的人似乎并没有拿他当作一个系列来看(这点从各篇的浏览量也看得出来),可能因为互联网海量信息导致人的阅读习惯都是蜻蜓点水。单纯在每篇文章里强调通读全系列似乎不太管用,把这个事拿出来单独说说。
举个例子,从keso的网摘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9月中旬写作提纲:假如我是VC,关于博客的一些想法 。
文中1、2没的可看,3、4,我也同意。5就有点意思了。
“有人鼓吹:由于blog的发展,未来“区分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分界线不复存在,大众传媒的概念已经被颠覆,blog创造了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
至今我还没看到别人鼓吹这个,文中所指,自然是区区在下了,呵呵。不过说句实话我到不认为自己是在鼓吹,我不过是陈述了一下事实。曾经一再强调不要断章取义和不通读博客杂谈系列就评论,本不想说在这个问题,不过keso网摘既然把这篇文章捡了出来,自然是有其代表性,看起来这个问题实在比较大,而且这个例子比较典型,拿出来说说。另外,也算续一下博客杂谈9:博客杂谈今天休息,进一步解说博客杂谈写作思路。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先将原文摘录如下:
5、关于博客的一些想法:
有人鼓吹:由于blog的发展,未来"区分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分界线不复存在,大众传媒的概念已经被颠覆,blog创造了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呵呵,90%以上的blog日访问量不会超过10个ip,这些blog是媒体吗?显然不是,他只是陈列在一个有100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中的一个书,每天有5000万人来看书,哪些书会被看到?有多少书会被看到?作为读者你需要什么?写书的人是1000万个,看书的人是5000万个,看书的想看真正好的书,看书的人需要的是导航,高质量的导航,所以,我看好新浪,也看好博客中国,门户是一种人工导航模式,他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导航,他才是真正的媒体。
1000万写书人中,有900万人写的书是别人看不到的,放在图书馆和放在你书房的抽屉里效果是一样的,被人看到属于小概率事件。而这900万人中,有500万是希望能够被别人看到的,写东西本来就是用来展示的,怎么办?
这段文字看似反驳的有理,其实则是没有看懂我的意思。首先“区分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分界线不复存在,大众传媒的概念已经被颠覆,blog创造了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
这段文字在博客杂谈8:博客来了,传统媒体能不没落么?  里是以引文出现的,目的是要为了说明
“从用户角度分析,博客传播最突出的改变就是博客传播时代只有用户,没有受众。每个博客都是信息的制造者、评论者、传播者,接受者和组织者”
在博客杂谈8后面我还补充说到,“一些未来博客传播时代的“媒体”都被我加上了引号,是因为我对博客传播时代还能不能叫媒体心存疑问。如果给这篇文章起个更有冲击力的名字也许应该叫做《博客导致“媒体”消失?》” 只有这段引文的表示的未来“媒体”,没有被我加上引号(因为是引别人的)。
我倒有些佩服作者“断章取义”的能力,单单把这句拿出来说事,呵呵。(说“媒体”可能消失是因为,如果群智组织真的发展成熟,而博客又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的话,专业的“媒体”可能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因为有“体”,才能说是“媒体”,博客传播时代,媒体作为一个实体,很可能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媒体的概念可能就不存在了。)
很多人可能都没注意到后面的说明,尤其关于博客的一些想法 的作者庞升东还是位百万富翁,自然日理万机,呵呵。关于博客的一些想法一文认为的媒体,自然是指blog作为自媒体,这个意思。“90%以上的blog日访问量不会超过10个ip ”自然是blog不能成为自媒体的一个很好的论据,但问题是我从来就没说过,单一的blog能成为媒体,而是说每个博客都是信息的制造者、评论者、传播者,接受者和组织者。
即便是 “区分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分界线不复存在,大众传媒的概念已经被颠覆,blog创造了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这段引文,也没有说blog“是”真正属于大众的新媒体,而是说blog“创造”了真正属于大众的媒体。不客气地说,如果认为这段引文是在说单纯的博客是媒体,那一定是您理解有问题。
实际上博客杂谈系列早就说过单纯的博客不能成为媒体,只要稍微抽点时间读一下博客杂谈全系列,就很容易看到我对自媒体的看法。我从经济或者说是运营和个人看法的有限性两个方面谈过自媒体不成立的原因。认为不但那些浏览量低的博客不能成为“媒体”,即便那些浏览量高的也未必就能成为“媒体”。
博客杂谈4: 博客即SN(社会性网络)上 中谈到
脱离简单的日记而成为一种自媒体,当然是很多人的梦想,但问题是,又有多少人有这个能力和愿望让自己的博客成为一种“自媒体”呢?另一篇我很喜欢的小文“为什么都Web2.0时代了,人们还是读的多写的少?   ” 简单分析了一下另一个中国博客策源地的donews各板块的浏览量,虽然简单但是很能说明问题,文末提出了三个疑问。
从严格意义上讲,个人博客能不能成为媒体的答案是很清楚地,那就是不能,媒体需要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还要有商业模式,说商业模式太抽象,说句大白话,如果一个人只做是天天写博客,谁给你开钱生活呢?所以自媒体的提法起码在现阶段实现不了的。当然博客具有自媒体的性质,这我也没必要否认,现在的所谓自媒体博客,更多的是充当了“意见领袖”。这点在后面还要继续解说。最后,肖容写出了他所认为的第三层境界
而在博客杂谈6:web2.0的核心特性是社会性与群智组织中又说到:
自组织概念似乎过于注重个人的力量,和自媒体是一对概念,我对自媒体并不看好,也就倾向于不用自组织这个概念。无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也不可能拥有全部的知识,那么他对事情的看法就只能是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因此可以说是片面的。只有将很多人的知识和智力组合起来,才有可能得出较全面的结论。群智组织比自组织更贴近实际。
当然了,这些分析更多的是理论分析,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如果不是要建立理论体系而只是解说我的想法的话,比如写个标题“博客为什么不能成为自媒体”,也许我会用这个例子(这例子不错,很有说服力)。
以上文章链接都已给出,到目前为止,我写的所有文章都是发布之后没有修改过的,文中疏漏的地方我都用评论或者外传的方式作了说明,而对原文支字未改。(估计有不少错别字呵呵)
而后面这段:
“显然不是,他只是陈列在一个有100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中的一个书,每天有5000万人来看书,哪些书会被看到?有多少书会被看到?作为读者你需要什么?写书的人是1000万个,看书的人是5000万个,看书的想看真正好的书,看书的人需要的是导航,高质量的导航,所以,我看好新浪,也看好博客中国,门户是一种人工导航模式,他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导航,他才是真正的媒体。”
所提到的问题,博客杂谈系列也是有论及的。
博客杂谈6:web2.0的核心特性是社会性与群智组织中谈到:
“但是仅仅靠个人组织,信息组织的效率是比较低下的。很多人都认为博客群众有很多草根精英的杰作,但是没有办法将他组织起来,所以干不过传统媒体。在如此海量的信息中查找精华文章,显然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做到的。只有通过群智组织,用web2.0的各种技术,包括网摘,SNS等等,才有可能。”
我想庞升东所谓的人工导航,与我说的信息组织虽然提法不同,意思是差不多的。正是因为庞所提到的问题,和我对博客的观察,所以才提出了群智组织这一概念。(关于群智组织到底什么意思,还是看看前面文章吧,再说一遍太累了。。。。犯懒)
实际上博客杂谈8:博客来了,传统媒体能不没落么?  我想强调的核心不是媒体的没落,而是传播方式的改变,媒体的发展是渐进的,而传播方式的改变则是革命性的,它改变了游戏规则(又重复说了。。。)我想在博客杂谈10:从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中这个问题得到了更详细的阐释。
人与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之一就是每个人定义的概念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词语所指代事物的认知都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所以理论才需要明确的定义概念,运用术语来说明问题,否则就无法讨论。这也是我在博客杂谈系列里要自己定义一些概念的原因,如果不明确定义概念,是说不明白问题的。
不过,也不能排除争论的另一个原因是故意曲解、偷换概念,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立场和想法,我也不认为能左右每个人的想法,神仙也办不到,博客杂谈系列只要能影响一部分人,我就很知足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博客杂谈提出的理论太超前,这倒是我希望看到的。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后,并没有立即引起很大的反响。只是因为当时德国物理学的权威人士普朗克注意到了他的文章,认为爱因斯坦的工作可以与哥白尼相媲美,才使得相对论成为人们研究和讨论的课题。
直到6年之后的1911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等通过观察全日食,才证实了爱因斯坦预言的正确性。
直到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时,相对论依然没有获得完全的承认,19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公告中说,由于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所以决定把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他。光电效应的科学意义根本无法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论相提并论。因此后来的科学家普遍认为,爱因斯坦够格获奖,但诺贝尔委员会选错了奖励项目。
这样的例子在科学史上比比皆是,即便是在诺贝尔奖历史上也屡见不鲜。理论是具有超前性的,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寻找事实来证实,才能证明其正确性。我的期望倒不高,20年后回头看,能证明我的看法有些道理,也就心满意足了。(互联网发展速度快,也没准用不了几年呢)。不过,我很早买过一张盘,名字很怪,叫做《22世纪杀人网络》,包装和剧情说明也很烂。过了一段时间,它成了经典,叫做《黑客帝国》。
关于博客的一些想法文中“鼓吹博客创造新媒体”的质疑就是我在此前说过的,一个比较典型的“鸡同鸭讲”,这是一个我已经预见到的问题,不过此问题比我想象的要大。虽然一再说,还是没办法,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博客杂谈系列的影响力在扩大,今后恐怕一定会出现我预见不到的问题(这倒是可以预见的 呵呵)。只不过我希望(哎也只能希望)今后想评论的读者能够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动不动就说人“鼓吹”或者一幅不屑的神气,要知道,您见解可能高明,但别人也未必就一定就是枪手和傻瓜,谢谢!
标签:  博客杂谈  博客杂谈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