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毛泽东的晚年情结——家天下的回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19:51:43
[转贴]毛泽东的晚年情结——家天下的回归
文章提交者:云之扬 加帖在 史海钩沉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近读邓小平女儿毛毛(邓榕)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二版。毛毛是邓小平的第三个女儿,大名是邓榕,1950年出生。该书值得一看与思考。
书中叙说,可以归纳为几点。
a) 毛泽东的晚年情结——家天下的回归
中国有两千年家天下的历史,虽然百多年来也渗进了一点民主的思想。表面上看,“人民当家作主”的口号整天挂在各级领导人的口上,就像当年英国首相,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彻而夫人来北京会谈关于归还香港时的感觉一样,她看到到处都是“人民”的字样,“人民政府、人民汽车、人民公园、人民邮政、人民银行、人民——,” 数不胜数,比任何发达国家都更强调“人民”的地位。但骨子里面,还是封建主义,家天下的独裁占主导地位。外来的民主主义思想不容易渗透,倒是与之相近的法西斯主义却很容易和原有思想结合起来,使之变本加厉。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一段历史,就是这种思想结合发展到极至的表现。1969年国庆前后,我和朋友讨论时,就说这是一种“封建法西斯主义”,可惜当年的读书笔记已经零散不可寻了。
毛泽东曾经很准确的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历史也证明这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孕育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这种思想传播到东方,得到了极大的响应。
毛泽东以他特有的魄力和魅力,领导着一个集团,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并取得了胜利。他意图能够突破马克思的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在封建社会的生产经济基础上,跳跃资本发展的社会阶段,直接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例如网上流传毛泽东在1959年有这么一段话“大概十年左右,可能产品非常丰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从吃饭、穿衣、住房子上实行共产主义,城市乡村一律叫公社,不叫工厂,大学、街道都办公社,如鞍钢叫鞍山公社,不叫工厂。”是否真有这段说话不得而知,但绝对是他的思想。当时的社会没有这个经济基础,基层人民只求吃饱肚子,不奢求其他消费品,就像我们当年整天挂在嘴上批判的赫鲁晓夫“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在思想认知水平上,社会意识主流仍然停留在当官就是人民的父母这种封建的水平上;在政治的诉求上,广大群众也没有自觉的要求民主的意识。归纳一句:群众还是“群氓”。历史证明,毛泽东不能超出了这个“社会存在”对他的影响。他(或者是毛泽东的小团体)其实还是在这种“社会存在”的条件下,以一种君临天下的权威在指挥着行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的“四个伟大(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和“四个统一”的口号,其内涵当然可想而知了。以毛泽东的伟大尚且不能冲破社会存在的约束,实现从封建社会阶段直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两级跳的梦想。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后的,现在所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过是政策的制订者给教条主义者一个“美丽的谎言”而已。戳穿了说其实是走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而已。
到了晚年,毛泽东完全回归到了封建社会家天下思想范畴,真正的成为了“孤家寡人”。这本书中叙说了:
1、 江青的女皇梦,不是痴人说梦
据当时报道,江青在1972年以后,利用批林批孔的机会,多次宣传女皇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并且私自接受美国作家罗克珊•维特克的采访,在国外出版发行了《红都女皇》一书。她敢于公开宣称:“女人可以当皇帝,即使在共产主义时代,也可以有个女统治者。”“男人应当靠边站,将来让女人来管事”(【美】罗斯•特里尔《江青正传》P260 310)。后人批判江青的女皇梦,说是痴人说梦。其实,她的“梦”是有所本的呢。书中叙说:“对于江青,毛泽东心里充满了烦恼,但更多的,则是忧虑。毛泽东对于江青的感情是复杂的。早年,毛泽东不让江青过问政事。发动‘文革’时,他起用了江青。对于江青的顽劣本性,毛泽东知之甚深。但毕竟,江青是他的妻子。纵有千种不满,万般责备,毛泽东对江青,还是保护和有所倚重的。他可以不见江青,可以批评江青,可以节制江青,但是,对于包括江青在内的他的家人,他的心中,总是存有一份任何外人替代不了的依眷和信任。这种依眷信任之情,越到晚年,越加浓重”(P297)。有烂泥扶不上壁的怅然之感。关键词是“起用”。
1974年12月26日,周恩来“与毛泽东推心置腹的长谈了。一向顾全大局的周恩
来,坦诚而严肃地向毛泽东谈了江青和张春桥的历史问题。毛泽东表示,他已经知道有关江青、张春桥有严重政治历史问题的情况。是的,毛泽东早就知道江青和张春桥有历史问题。当初,为了用江青和张春桥等人发动‘文革’,毛泽东不让提这个问题。到了现在。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毛泽东更不会提这个问题了”(P330-331)。1975年5月,“毛泽东为了支持邓小平而批评了江青,他只是杀一杀江青的狂妄气焰,节制一下‘四人帮’对‘安定团结’的干扰,给邓小平创造一个能够工作的气氛,但他绝对不是要打倒江青。他希望通过这次批评,江青能够有所收敛,邓小平也应该满意了。他甚至希望从此江青和邓小平能够冰释前嫌,在未来进行合作,起码也要相安无事”(P363)。关键词是“节制”、“在未来进行合作”。
“他(毛泽东)先选刘少奇,后选林彪,相继的失败,使他难于再相信任何一个
个人,也再不会把权力相对集中的赋予任何一个个人。如果说,以前他也曾注意过在他以下的权力的分散与平衡的话,那么,到了此时,他就更为介意各派政治力量分野与相互制约。为使国家机器继续运行,他用忠诚厚道的‘老臣’;为使‘革命’路线得以保证,他用他认为忠于这个路线的新兴力量”(P214)。朕即天下的典型表现。关键词是“老臣”、 “新兴力量”。
“林彪的地位出问题,林彪紧张,江青高兴,毛泽东忧心”(P178)。关键词是“江
青高兴”。
“毛泽东对王海容和唐闻生说:‘江青有野心。她是想叫王洪文做委员长,她自已做党的主席’”(P324)有没有弦外之音?美国人罗斯十分诧异地说:“这是第一次说出了不能说出的可能性。但是,毛泽东当时并没有采取任何决定性的措施去遏制江青的野心”。关键词是“做党的主席”。毛泽东的惯用手段:打招呼。
“毛远新自从当了‘天子近臣’后,心甘情愿地为‘四人帮’充当工具。当然,毛远新也不是‘无私’地为‘四人帮’效力。他一跃进入中央核心,野心和对权力的期望值都大大提商,他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毛泽东身后,在江青当了‘女皇’之后,他也要在政治权利的中心分一杯羹。毛远新真是‘不辱使命’,新来乍到,便开始发挥作用了”(P414)关键词是“毛泽东身后”“女皇”。

2、毛远新的皇太子地位安排。
“1975年下半年,毛泽东的病情加重,行动说话都已经十分困难。根据他本人的
建议,由他的侄子毛远新担任他与中央政治局之间的联络员。毛泽东的这一决定,表明了一个在他心头解不开的情结。这就是,经过林彪事件,毛泽东不会再把权力给予一人之身。在政治大局上,他采用的是让不同的政治势力相制衡的办法;在个人信任上,他最终选择的,还是他自己的亲人。这种情况,越到毛泽东的晚年,越加严重”(413)。关键词是“侄子”,“最终选择”。
“毛泽东让毛远新当他的联络员一下子把毛远新提到屮央政治权力的核心部位。毛远新以毛泽东侄子的身份,不但成为毛泽东的传话人,而且成为仅有的几个能见得到毛泽东、可以和毛泽东说得上话的人”(P413)。关键词是“一下子”。
1975年11月,当听到毛远新汇报有关邓小平的问题时,毛泽东生气了。“但是,他实在是年事已高,实在是不愿意把它精心安排的‘平衡’的政治格局再次打破。说句大实话,他已经没有精力,也没有心力,再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格局的重组了。”于是,他安排毛远新找邓小平等人谈。“他对毛远新说:‘你找邓小平、汪东兴、陈锡联谈一下,说是我让你找他们(还有李先念、纪登纪、华国锋,到我这里来),当面你讲,不要吞吞吐吐,开门见山,把意见全讲出来。’”他“希望邓小平和其他的人,能够听进毛远新的意见,能够接受毛远新的意见”(416)。为什么如此苦心孤诣的安排?关键词是“听进”、“接受”。

二、邓小平的韬晦——“永不翻案”。
下放江西的三年多时间里,邓小平怡然自得的参加工厂劳动,做家务,伺弄小菜园、侍候老人小孩。书中记载1969年10月,他夫妻和继母三人被“疏散”到南昌附近的新建县“监管”居住、劳动。“父亲虽已六十五岁,但却是唯一的‘壮丁’,重一些的活儿全由他也做,如拖地板、劈木柴、砸煤块等等”(P140)。“院子后面,原有一个木头板子搭的仓房,正好放买来的煤和木柴。父亲找一个大木墩子,用斧把木头劈砍成小木条木块。再找一个硬地,用锤于把大煤块儿砸碎。他和妈妈一起。再把这些生火用的柴和煤用大竹筐装好,堆放柴房里”(P147)“妈妈洗平时穿的衣服。洗大的床单、被里的时候,父亲就帮着用清水漂洗,两人再一起拧,一起晾晒”(P147)。1972年6月,妹夫和妹妹先后到江西来探望他,邓小平就亲自下厨和面烧火做饭。还做了红烧肉,狮子头,牛肉加西红柿的“意大利”面条。“前明(妹夫)来了,父亲就去厨房,说:‘前明爱吃饺子,包点饺子’,说着就拿盆舀面。前明看见大哥为他做饭,赶紧帮着和面。前明从来没有做过饭,这下要帮大哥,却笨手笨脚地把面和稀了。父亲看着前明弄得一手的稀面,一副不可开交的样子,就说:‘不会弄!掺点干面不就行了。一点都不聪明。’在大热天里,大哥穿着一件破了几个大洞的老头汗衫,虽然满头大汗、但却熟练地烧火做饭”。“二姑姑来了,全家又是一阵兴奋。二姑姑特会干家务活,她要帮父亲做饭,父亲不让。要知道,现在做饭可是父亲的‘专利’呀。父亲给二姑姑又做红烧肉,又做狮子头,还做了牛肉加西红柿的‘意大利’面条”(P227-229)。
但是,邓小平也没有停止过向中央写信“表态”。“转眼间,来江西一个月了,一直忙忙碌碌,安排生活和劳动的事,该给中央写封信了。父亲详尽地把他来到江西后的生活一一写上。信中他说过得非常愉快,是真心话。新的生活,劳动的锻炼,与工人们的接触,无不令人耳目一新,总的来讲,心情是愉快的”(P148-149)。
早在1968年,专案组要求他写意在整他用的《自传》时,邓小平“在被迫检讨的同时,父亲以他特有的政治敏感,感觉到那甚为微妙的毛泽东的‘区别’对待。而以几十年的政治阅历,他十分清晰事物所存在的复杂性和反复性。在当时那种危难的政治形势下,他要求的无非是一条,争取留在党内,保住这政治上的最后一道防线”(P77)。此后,他多次向毛泽东上书表忠心,还“保证永不翻案”(P115)。在得知林彪折戟沉沙文件后,邓小平清醒的认识到:“林彪自爆后,毛泽东必然要重新考虑政治安排和人事问题,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机,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时机”(209)。“两天后,父亲提起笔来,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关于林彪反党集团的决定,写道:‘林陈反革命集团这样快地被揭发被解决,真是值得庆幸的大事。如果不是由于主席和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及早地察觉,并且及时地加以解决,如果他们的阴某得逞,正如中央通知所说,即使他们最终也得被革命人民所埋葬,但不知会有多少人头落地,我们社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会遭利多少曲折和灾难。现在终于解除了这个危险,我和全国人民一道,是多么的高兴呵!’”(P208) 书中说道“邓小平的表态,一定在毛泽东心中留下了印象。其一,邓小平是愿意做自我批评的。毛泽东认为这一点很重要,他在以后的讲话中还曾提到此点”(P115)。邓小平很清楚得知到,“要想复出,阻力依然很大,如果不去争取,机会就会瞬间即逝。林彪自爆后,毛泽东必然要重新考虑政治安排和人事问题,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机,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时机”(P209)这很清楚地体现了他的“黑猫、白猫”理论。关键词是“区别”、“永不翻案”。
  
三、晚年的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关系
书中对晚年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关系有如此叙说:“一方
面,毛泽东继续坚持‘文革’极左错误;另一方面,他又支持周恩来主持全面工作和进行解放干部的工作。毛泽东对于周恩来,是既不满意,又离不开。不满意的是,他觉得周恩来与他的一些想法相距甚远;离不开的原因,是到了此时,整个党、政、军包括外交方面的工作,以及台前幕后全国大局的维持,全靠着周恩来以其耿耿忠诚和超负荷的辛劳极力支撑”(P261)。关键词“既不满意”、“又离不开”。

四、搞掉周恩来得最后一次试探
1973年,毛泽东会见基辛格后,指示周恩来接着与基辛格会谈,书中叙述“会谈十分辛苦,一直进行到凌晨。会谈后周恩来稍事休息,一大早又再次与之进行会谈,并到机场为基辛格回国送行,送行回来后,周恩来到毛泽东住处准备向毛泽东报告时,毛泽东已经睡了。后来毛泽东认为周恩来没有立即向他报告此事,并认为会谈中有‘错误’,便雷霆震怒,说要召开政治局会议批评。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周恩来”(P287-288)。“对于批周的会,毛泽东先说:‘这次会开得好,很好。’接着他就批评江青一伙说:‘有人讲错了两句话。一个是讲十一次路线斗争,不应该那么讲,实际上也不是。’‘一个是讲迫不及待,她自已(指江青)才是迫不及待。’‘批周’事件就这样结束了。毛泽东对于周恩来,既离不开、又总不满意,实质上觉得周的思想跟他不相容,太‘右’。他要批周,却绝不会打倒周”(P289)。而 2003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毛泽东传》引用1973年12月9日毛泽东同比兰德拉等谈话记录曰:“总理啊!”毛泽东指着在座的曾向他汇报有关情况的几个人说:“现在的小将不好惹呢。”“把他们提起来,整了你自己,也整了我。”而同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1997年出版的《周恩来年谱》对此的记载是:“11月17日,毛泽东根据不可靠汇报,误认为周恩来在与基辛格会谈中说了错话。——提议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它的意见。晚,根据毛泽东指示,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毛泽东对中美会谈的意见,并介绍同基辛格会谈的情况,会上,江青斥责周恩来是‘右倾投降主义’。”“九日,陪同毛泽东会见比兰德拉国王和王后”。并没有提及有关内容谈话。“批周,却绝不会打倒周”,不见得。关键词“立即报告”、“雷霆震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