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鸿雁:母亲唤你回家吃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5:48

母亲唤你回家吃饭

类别:社会民生 作者:秦鸿雁 原创 浏览量:809  发布时间:2009-08-03
版次:GA29 版名:广州读本 头条 稿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近日,这个12字的短帖在网络上迅速蹿红,短短两天,回复数300621,点击数7607617。就在该帖逐渐退烧的时候,北京一传媒公司突然自爆是他们制造了“贾君鹏”,目的是帮助一款游戏保持关注度和人气。

    新年开工,柳条编织店的老板温树光中午特地给工人买了一条大鱼加餐,平时工人都是每个人做一个自己吃的菜下饭。本报记者 明剑 摄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梁清 摄

    中山大学本科生综合类专场招聘会上,临近中午,饥肠辘辘,各位女生也放下面子露天吃饭。 本报记者 谭伟山 实习生 周强 摄

    2009年7月15日中午,逢源正街,一名老婆婆在西关大屋的趟栊后吃饭。本报记者 赵炎雄 摄

    一位工人端着饭盆坐在江边吃饭。本报记者 韩涛 摄

    “很多个月才遇上在家吃一顿饭,回家吃那天,妈妈就会觉得是什么特别日子到了,三个人吃饭,会准备5个菜。”她掐指一算,上一次在家吃妈妈做的饭,已是今年农历春节大年初三的那顿“开年饭”。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近日,这个12字的短帖在网络上迅速蹿红,短短两天,回复数300621,点击数7607617。就在该帖逐渐退烧的时候,北京一传媒公司突然自爆是他们制造了“贾君鹏”,目的是帮助一款游戏保持关注度和人气。据称,该策划“总计动用网络营销从业人员800余人,注册ID20000余个,回复10万余条”,这个创意也让他们赚了“6位数”。

    虽然,这可能真是幕后推手策划的一起网络事件,且不乏有网友怀着恶搞的心情去点击和跟帖。但它却勾起了我们那温暖的童年记忆,将“回家吃饭”的话题引入我们的视线。每天回家吃晚饭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渐成奢侈。

    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答案没有人能说清。

    公务员:

    陪吃陪喝真的很辛苦

    晚上7点,吴先生跟家人围坐在桌前吃饭。在这个家庭里,如斯温馨时光,大多数只有周末才能看到。因为一个星期,他至少有三天晚上献给了工作上的应酬。他自己说,是“献给了五粮液和茅台”。吴先生是某机关的一名处长,在“酒精考验”的餐桌上,他只能身不由己地端起酒杯。“陪吃陪喝,真的很辛苦。我真希望相关部门出台强制措施,公务员中午不能喝酒,晚上宴请也只能喝红酒。”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愿望,他身边绝大多数公务员也有这样的愿望。

    动脉五粮液,静脉流茅台

    无论是上级部门来检查,还是兄弟单位来考察,吴先生少不了接待,饭桌上自然要敬敬酒。上级官员可以“随意”,但接待的人为了表示尊重或者表达感情,大多“先干为敬”。若是人家来回敬,他们抿抿嘴,负责接待的吴先生可得喝完。若是来一个代表团,开两桌,一圈下来就是一二十杯。若是中间还需要搞搞气氛,比如有老乡,有校友等突发性的敬酒,“怕是要三十杯才能下得了场”。

    虽然应酬较多,自诩“酒量不错”的吴先生,还未曾出过特别的洋相。但他的一个公务员好友某天参与单位的接待,负责开车。因喝得过多,回家途中实在撑不住,就将车停在路上呼呼大睡,直至第二天清晨七八点,才被拍车窗玻璃的交警吵醒。

    吴先生经常自嘲:身上动脉里流的是五粮液,静脉里流的是茅台。

    他也发愁,喝酒就是喝身体,再好的身体天天这样喝,过不了几年,不是喝出酒精肝,就是喝出胃出血。还有人得了痛风,反应也变慢。时间一长,干部队伍就会受到损失。他说:“我们很希望有人能发明一种既能表达感情,又能不伤身体的东西,让公务员们少遭罪。”

    一餐晚饭串四个场

    即便一周只有两天能保证回家吃晚饭,但吴先生认为跟以前相比,已是进步。

    据称,在升至处长前,吴先生到乡镇挂职锻炼。一周才回家一次。在镇里的生活,午饭晚饭全是应酬。他记得,最多的一餐晚饭,自己赶了四个场。“因为市里和某区共四个部门下来检查,我受镇领导委派,只能一个场子一个场子地串,一杯杯地敬酒,一个场子串下来没有二三十杯酒下不了台”。

    吴先生感慨,基层这样做,也是不得已。现在接待喝酒也成了交流的一种方式,而且接待还讲究级别,公务员们苦不堪言。比如区县来一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最起码是要副镇长或者书记陪同,这才叫“领导重视”。若只是科长陪同,对方可能会不高兴,镇里也怕以后不好开展工作。镇里架不住,每个月就自己到批发酒的市场批发。镇里饭堂再建几个小单间。凡是十人以下的团都在单位内部搞定。一个月下来,节约的经费达到两三万元。

    基层单位招人希望能喝酒

    吴先生说,最苦的应该是机关接待办的人。

    在这些部门工作的人中,有时候简直就是拼身体。现在一些街道,一些乡镇或者其他的基层部门,通常会安排一两个专门陪酒的人。他们根据领导的意图,让来检查来视察来参观的人们喝好,同时还要学会搞气氛,比如适度地表扬自己的领导,突出所在单位的优势。有些单位在招大学生进基层时,还会捎带问一句“会不会喝酒”。吴先生说,“这一现象也证明了这种需求的旺盛。”

    柳先生也是公务员,一周至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吃晚饭。不过,与吴先生不同的是,他的晚饭时间献给了工作和朋友。

    “因为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处理,偶尔同学朋友聚会。”柳先生入职时间不到七年,科级。“因为工作很满,每周至少有两个晚上加班,另外,工作节奏很快,朋友同学间见面不易,故吃饭也变成了与朋友交流的一种方式。”

    柳先生说,因自己天天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回家吃晚饭的概念不是特别强烈”。相反,加班可以为未来的工作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且即便是应酬也“可以成为交友、开拓视野、增强知识的一部分”。

    广州大学生:周末难回家吃饭

    有多久没回家吃饭了?面对这个问题,王林要思索一会才能给出答案,虽然家在广州,但要回去吃上一顿饭并不容易,最近一次,已是两三个星期前。

    王林是广州某高校大三学生,广州人,平日在大学城上课。虽然家在天河,但算下来他每个月回家最多两次。他把原因归结为:“学校的活动多,回家不方便,加上父母工作忙,在家也总是一个人。”

    认识王林的人管他叫“活动达人”。大三的课程少,他的时间都用于小山一般高的学生工作与应酬中。学生会、足球俱乐部、院报记者团让他忙得团团转。

    王林说,即使放假,他也有一半时间呆在学校。今年五一劳动节,学校放假五天,同学基本都已回家,王林却有整整三天是独守宿舍潜心记者团的“排版”工作。

    其实,即使有空闲,王林也宁愿待在学校,除非零花钱用完了,才回去一次。王林告诉记者,回家总要挤上一个多钟头车,而且父母经常不在家,他们工作忙,一个月至少出三次差,一出就是两三天,就算不出差也时常加班。

    在家里,王林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好,电脑搬去了学校,电视父母要看,想聊天找不到人,有时做饭也没人陪着吃,只能自个儿看看书。

    久而久之,王林也习惯了少回家。与此同时,他还认为:“成天在家的男人没前途。”他说,在他身边,不少广州本地的朋友都有这样的观念。

    年轻白领:加班成“家常便饭”

    “女,回家吃饭吗?我今日煲咗菜干汤,买咗排骨啊!”“唔返啦,今日好忙,你地食先啦!”几乎每隔三两日,郑晴晴就会在傍晚时分接到妈妈的来电,已经一年多没有回家吃饭的习惯,她每次都是这样回答妈妈。

    “很多个月才遇上在家吃一顿饭,回家吃那天,妈妈就会觉得是什么特别日子到了,三个人吃饭,会准备5个菜。”她掐指一算,上一次在家吃妈妈做的饭,已是今年农历春节大年初三的那顿“开年饭”。

    “平时不觉得有什么,但回头想一想,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城市里面很特别的一类人。朋友之间,像我这样一年在家没吃上几顿饭的,确实不多。”为什么有这个不回家吃饭的习惯?她把最大的原因归咎于她的这份工作。

    大学毕业两年多,晴晴一直在广告公司工作。刚开始,天天加班的日子导致自己三餐食不定时,父母在家等她吃饭、往往要等到晚上九十点种,“后来我加班的时间更加频密,确实不忍心父母饿着肚子等我,就让他们先吃,我回家后再吃,他们也逐渐习惯了。”

    工作大约半年后,她放弃了晚晚夜归夜食的习惯,选择了在公司订餐、下班和同事消夜的生活,“那时候,一周大概有两顿饭是回家吃,3晚加班,周末就和一班朋友约会饭局、各种应酬。”

    一年后,结识了一个稳定的对象,晴晴恋爱了,男朋友亦是同行、但不同公司。晴晴回想,自那时起,无论加班或不加班,两个人都会抓紧晚上仅剩的几个小时拍拖,“回家的时间就更少,跟男朋友和父母吃饭也是在外面吃。”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回想起来她觉得变化很大,“以前是不回家吃饭要给家里打电话,现在,是回家吃饭才会给家里电话。”

    销售业务员:辞掉万元月薪回家喝汤

    “这个时代,打着工作的旗号,谁都有借口天天不回家吃饭。”傍晚6时,26岁的K EN提着公文包,在公园前地铁站匆匆上了车。两站路后,K EN便能到家。在餐桌上等待他的是妻子和快到3岁的女儿,还有那用瓦煲盛着的香喷喷的萝卜炆羊腩。

    “不只是吞咽合胃口的饭菜,还咀嚼细品着全家的感情。”KEN与妻子有个约定:无论每天工作有多忙,都要尽量抽空回家吃晚饭。

    同住的岳母有一个“拿手好戏”———萝卜炆羊腩。KEN对这道菜非常迷恋。“只要在提早两小时说,家里做了羊腩,我便会馋得心急如焚般想回家。”

    然而,从事销售业务的他发现,想安坐家中叹这道美味,真的越来越难。“想再赚多一些,应酬便随之翻倍地增加。”这边,与业务上的客人火热地喝酒、唱卡拉O K;那边,家里餐桌上的羊腩煲早就凉了。

    有一天晚上10点,KTV里的业务应酬告一段落,同事们决定继续在房间里唱歌放松。但K E N的心早就“飞”回家了,“10多个人,只有我提出要走,大家都觉得扫兴。”

    回去的路上,KEN就暗下决定要辞职。事实上,这份工作月入过万,对于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算得上是梦寐以求。

    现在,KEN考上了公务员,换了一份时间固定、月入约4000元的政府机关工作,几乎每天都可以按时回家吃晚饭。

    “钱不是最重要的,有些东西用钱弥补不了,例如一家人的感情。”他说。

    国企办公室主任:“大内总管”有家难回

    作为这家有着上千员工企业的“大内总管”,对内他需要综合协调,为“一把手”做好服务,涉及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外还要理顺好各种社会关系,为企业的发展争取更多资源。

    四年前,老陈当上这个办公室主任后,回家吃饭的次数就急剧减少。两年前,企业从黄埔搬到南沙后,除了周末,他基本上就没怎么回家吃过饭了。

    “不是不想回去陪老婆儿子吃个饭,可这工作性质,也是身不由己啊!”说到回家吃饭这个话题,老陈似乎一肚子的苦水。

    家住黄埔的老陈,每天要在8点半老总上班之前赶到办公室。因此只能是6点半准时起床,简单梳洗吃点早餐就匆匆出门了。尽管有私家车,老陈一来嫌开车太累,二来觉得费用太大,因此他基本上都是到家附近等公司的上下班接送车。

    一上班,办公室各种各样的事就来了,送文件、写材料、陪同视察、安排应酬……光这些杂事就让老陈折腾一整天,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五点半,他觉得很快就过了,但别人下班了就可以回家,老陈可没这么洒脱。

    他曾估算过,他每周那五个正常工作日,基本上有三天晚上是要出去应酬的,剩下两天晚上要加班。“这些应酬太多了,有时是上面来检查,有时是谈订单陪客户,有时单位搞些活动,全都得办公室来安排。”老陈说,“这没应酬的时候就得加班,赶会议材料,领导有时很认真,我们就得反复修改,忙得太晚了,就只能住在厂里了。”

    而到了周末,领导也要陪着客户,到周围的从化等地度度假,联络联络感情,作为办公室主任的老陈自然也无法缺席……

    眼看儿子就要上高中了,老陈也很急,老是不在家,老婆意见也很大。“没办法,只能是一有时间就回来多陪陪他们,意见大归意见大,他们还是能理解我的。”老陈无奈地说。

    外企高管:一周回家两三天

    虽然才30岁出头,但陈先生已经是某外资企业广州办事处负责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有一手傲人厨艺。可惜的是,没有多少人有机会品尝———“我现在5天工作日里,有2-3天可以回家吃晚餐,”他说,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外应酬,有时是工作对象,有时是朋友。

    不在外面应酬的时候,他就会顺路接了老婆,一起早早回家。“只要我和她妈妈有一个人在家,我女儿都会觉得很高兴。”陈先生表示,在女儿出生前,他回家吃饭的次数更少,一周只有1次。有了女儿后,他也希望有更多时间陪家人。

    “回不回家吃饭是可以取舍的,一定要应酬的就要应酬,可以推掉的,那就回家吃。”陈先生说,他就知道有位做生意的老板,可以把所有的应酬都推掉,回家吃饭。“这个可能要看能力问题,如果所有的工作问题都能在上班时间解决掉,为什么还要出去吃饭应酬呢?”

    陈先生说,其实谈起吃饭的问题,他不是最典型的人物代表。他的工作身份既不是在最上层,也不是在最下层。所以他回不回家吃饭既不能影响公司的命运,也不会危及自己的饭碗,因此自己做取舍的程度会高些。

    环卫工:做饭不能与家人同吃

    “来广州十来年了,也没有什么积蓄。”来自梅州的张姐做了一个摊开双手的动作,手上戴着当天收拾垃圾时发现的一串手链。前一阵子,张姐身兼两个小区楼道清理垃圾的工作,另外还要去一家饭店里帮忙洗菜、洗碗。饭店周一到周五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晚上6点到10点是工作时间,周末时间还要延长。

    “其实我更喜欢在饭店吃饭,在饭店工作包吃,大师傅做的比家里味道好、品种多。”张姐说。但那一段时间她很辛苦,也顾不上回家做饭,经常是她买菜回家放在桌上,再由家里13岁的小儿子做饭给当保安的父亲吃。但是这个小儿子比较调皮,时常玩到很晚才回家。

    工作太辛苦,再加上要给家人做饭,张姐辞掉了饭店的工作,现在每个月挣千来块钱,但以前能挣两千多元。

    现在,张姐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来到工作的小区。两个小区离得很近,每个小区四栋楼,一栋楼有十层,没有电梯。张姐的工作就是早上将这八栋楼的楼梯逐层用拖把拖一遍,然后将垃圾站的垃圾徒手清理分类,将纸盒、纸箱之类的垃圾压扁扎捆。垃圾站的蚊蝇肆虐,张姐从头到脚全副武装。

    清理完这里的垃圾,张姐上午的工作就算完成了,然后去菜市场买菜,回家做饭。这一顿饭,就是全家一天的伙食,中午吃不完,晚上接着吃。两三个菜一个汤,一天的饭钱将近20元。张姐说:“我们打工的嘛,吃得不会太好。”

    晚上这顿饭,张姐通常赶不上和家里人一起吃,因为家里人吃晚饭的时候,她还在熟睡。醒来后,张姐便再次来到工作的小区,用扁担逐层将楼道上的垃圾担下。

    ■记者手记

    难忘妈妈的饭菜香

    看到网上流传的热帖“回家吃饭”,我感觉很漠然。屈指算算,从上大学到工作至今,将近10年的时光一直在外单身度过。原本属于自己的回家吃饭幸福时光早已远去。

    儿时,每到放学,最盼望的就是饭桌上的时光。回家第一件事,定是跑进厨房,掀起菜罩,赤着手,捻起几块午餐剩下的肉丁,就着西红柿汤和几块土豆大嚼。而妈妈总是追在后面笑喊“脏,先洗手!”钻进小房间写作业,耳边总是回荡着厨房里妈妈炒菜的声音。鼻子耸耸,“嗯,今晚煎鱼了”;再嗅嗅,“哈哈,糖醋排骨”。

    每到晚饭时,端饭到客厅,老爸总是边走边用筷子敲打碗沿,发出叮叮的脆响。我总是循声而出。一边嚼着爸爸从外面买回来的烤鸭,再偷偷瞅两眼电视。那简直是一天最美好的瞬间。就这样,直到我离家到合肥上大学。

    从那时起,每年,仅有假期回家那几天才能再吃到家里的饭菜。每次回家,妈妈就会做满满一桌菜,爸爸也会一箱箱从楼下拎回我爱喝的饮料。工作五年,一直忙碌,吃饭成了应付差事。偶尔,妈妈会来广州小住。她总是大包小包地把家里的豆饼、萝卜干、咸菜带来。

    “都是我自己做的,广州没得卖”,我总心疼她行李太多,她也总如此辩解。她在广州时,我下午总是早早回家。没什么比母亲给我打开门,看到一桌子已经做好的饭菜更幸福了。我很少做饭,母亲每次来广州都要帮我添置一些锅碗瓢盆。她总是很心疼我又乱花钱。妈妈在的日子,酸奶瓶子里放着洗衣粉,雪碧瓶装调味料。电饭锅、灶台干干净净。她总唠叨,广州的米没有家里的好,广州的肉没有家里的新鲜。家里的老爸晚上一个人吃什么?“他有吃不完的饭局,走的时候我把冰箱都塞满了,什么吃的都有。”每当这时,她都会这样安慰我,也安慰自己。

    回头想想,眼前总晃着妈妈做的那满满一桌菜,耳边总会响起爸爸用筷子敲打碗沿的叮叮声。

    统筹:本报记者 陈良军 林劲松

    采写:本报记者 秦鸿雁 伊晓霞 游星宇 张立璞 刘黎霞 李晓瑛 谭希莹 李健 实习生 曾繁莹 张莹琦 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