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01:58

 

《鸿雁》

 

整理上传民乐专辑的时候,意外发现本地硬盘中,一首《天上的风》飘在文件夹外面,多半是因为时间仓促,无暇顾及让它落了单,这才又把它所属的专辑《蒙古心弦·马头琴》听了一遍。 

记忆中,只在童年的一个秋天,随哥哥到近郊的一条河边去玩耍时,见过大雁。秋天,正是它们历尽千辛万苦,列队迁徙的季节,而这些年,城市里再没见过大雁从不失信的北往南迁,或许,并非是大雁不会经过城市的天空,大概只因为天空是城市中慢慢消失的景,明知抬头也没有怡眼的蓝,更或许,目标在路的尽处,除了低头走路,偶尔抬头,也只是望一眼目标,于是就忘了,头上还是有一片天的。

记不得在哪儿看过,雁阵总是以6的倍数组队,其中的奥秘,没去深究过,但关于雁阵的排列,在幼时父亲是给我讲过的,幼雁、弱雁夹在健康成雁的中间,父亲说,健康的成雁翅膀宽大有力,扇动时带动的气流就托起体弱的小雁,在漫长的迁徙中不至于使它们失群。后来,在书里读过大雁是“仁义礼智信”兼具的动物,我想,任何一种赞誉,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世间没有无因的果,也没有无果的因。

关于大雁,似乎能说的话太多,但一直以来,我的记忆中沉睡着两段故事,一经《鸿雁》中那一声裂帛的雁鸣触碰,就在刹那间苏醒,而醒来后的记忆,却是这夜阑人静时,说不清的疼。

陆游有两句诗,是关于雁奴的——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在夫家客厅的墙上有一幅楹联,是外祖的老友为他的生日所作,龙飞凤舞写着“松性澹逾古,鹤情高不群”,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夫在闲暇时就望着那幅楹联琢磨其中的章法,后来用硬笔写了那两句送我,随我辗转,到如今,日光蚀损得字迹浅淡,早已失了原来的模样,而中间蕴含的,是这些年我始终能读懂的东西。可是,多少人知道,夕阳残照中冷峻的遗世独立,也会有“鹤媒”的勾当,当满场为一段爱情叫好之时,谁会知道,那是不是别有用心的捕鹤者所设下的圈套?反而是体态如鹅的雁群中守夜的雁奴,彻夜不眠,三番两次经捕雁人的诱骗,却忠于职守地向雁群报警,这种尽职尽责最终却被误认为是谎报,雁群众怒,剩下的,就是雁奴畏缩躲闪群雁的围啄。人,之所以以为是万物之王,就是自以为是地秉持着这种“智慧”,任意去改变其他物种的命运,这种兵不血刃的智慧之下,却掩盖着无尽的欲望——这就是自然法则,虽然残酷,却必须遵循,因此,智慧可以至高,品格才是无上。

陆游的一生,数难加于身,是压抑悲愤的一生,在他写下“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时,是表明了心志,亦是悲叹了无奈。

另一段故事,是我读到的一篇散文中的一段,说村里的人都喜欢捕大雁,一为保护麦苗,另外雁肉也是一种美味,笔者在年幼时对雁肉垂涎,笔者的父亲就给他讲了这段大雁的故事:笔者的爷爷在田间捡到一只受伤的大雁,带回家用绳子拴在院子里,夜里另一只大雁飞来,两只雁在院子里鸣叫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爷爷去看时,发现两只大雁的脖子缠在一起,绞死了。惚恍记得,那篇散文是叫“怀念”的,是怀念家乡的山山水水,亦是怀念那种类雁的忠贞不渝吧?!

此情此景,人间可有?

曾经,我为北方的文化缺氧感到遗憾,北方的粗犷,缺少含蓄,因此,吝啬着自己笔墨来为北方赞叹一声,但此时,我不能不说,疆域造就的、北方的大气和豪爽中,绝不缺少感情,千里驰骋的草原之上,是蒙古人的情怀,《鸿雁》一曲,马头琴的低回婉转不失细腻:一声雁鸣多少年,往南飞,心向北——这就是音乐所给我的,闭上眼睛就能聆听的文字,并用音乐和文字践行着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