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专家:别碰你不熟悉的“新”产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51:29
 2009年07月25日03:10   东方网 华之杰

  金融领域一个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就是,它永远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产品,让人们耳目一新。在这个数学家汇聚的地方,任何一个新产品背后都有无数的推理和运算支撑着,并且大家都以创造“无风险套利”的产品为荣。

  问题是如果银行或者金融公司可以“无风险套利”,那么那些风险去了哪里?谁是这些“无风险套利”的对手方?如果投资者没有下定决心变身为金融界精英的话,加拿大理财专家建议还是离某些“新”产品越远越好。

  打着ETF名号的衍生品

  加拿大Trinity Financial Services Inc.公司的资深理财顾问孟珺丽(Jasmine Meng)日前在接受CBN采访时首先谈到了ETF。“ETF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产品,它是交易所交易的基金。大部分都与某些特定的指数相联结,于是也有人模糊地称它为指数基金。”

  人们喜欢交易ETF,首先是因为指数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小于个股的变化,而且趋势相对明显和稳定,适合长期持有。其次ETF的管理费用低,方便购买等。“渐渐地,人们并不满足于简单地追踪指数的基金,于是有不少公司推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ETF,这些基金不但可以成倍数地追踪标的的价格变化,而且标的也不再局限于股票指数或者商品现货价格。这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加拿大市场上的HOU了。”

  “如果有人告诉我他在交易ETF,我通常会问上一句,是在交易HOU吧。九成以上投资者会兴奋地问,你也知道这只基金?如果我接着问一句,你知道它背后相连的投资产品是什么呢?只有不到一成的人可以告诉我,是石油期货。是的,您没看错,它背后联结的不是什么股票指数,而是石油期货。”

  最近ETF资深分析师SCOTT BURNS撰文,要求将新型的ETF改名为ETDF,即为交易所交易衍生品基金(EXCHANGE-TRADE DERIVATIVE FUND),因为这些新型基金打着“基金”的名义却行着衍生品的勾当,让许多投资者误以为这些是普通的共同基金而损失惨重。

  她强调,如果投资者购买ETF的初衷是因为它们结构简单、追踪可见指数、费用便宜,那么请不要考虑任何成倍数变动的ETF,也不要考虑任何与期货相连的指数。在投资某只ETF之前,请务必查清该只基金对应的标的到底是什么。

  “迷你债券”不是普通债券

  提起2008年掀得市场人仰马翻的金融创新产品,投资者一定会想到这个:雷曼公司的迷你债券。

  迷你债券的标准定义是:信贷挂钩票据(Credit Linked Notes),它的回报和赎回安排同相关发行机构的信贷挂钩,如其中一家公司未能偿还贷款,需要重组债务甚至不幸破产,都会严重影响到这一类“债券”的派息和继续运作。而信贷事件的定义,包括公司破产或无法偿还贷款,或者需要提前偿还个别债项等情况。投资者最后取得的金额,会视乎个别信贷挂钩票据的结构而定。

  “与一个公司组合挂钩的信贷挂钩票据,如果没有出现信贷事件的话,投资者就可以取得高息和本金;但如果发生一宗信贷事件,该票据的息率便会跌至零,最后取回的金额可能远低于其本金,甚至可能损失所有资金。”

  说得简单一点,有人这样解释这种产品。一个人跟雷曼公司买了债券,但是并不相信它,因此要求买个保险,如果到期雷曼不可以将本金还给他,则由保险公司负责支付。如果雷曼可以连本带息地支付,那么保费由保险公司白赚。而迷你债券的购买者就是这整个过程中的“保险公司”,如果雷曼没事,投资者获得保费——即迷你债券的利息;而如果雷曼出事呢?那要看对方可以追回多少资产了,最坏情况:投资者的本金全数赔光。

  “问题在于,购买迷你债券的人就因为这‘债券’两个字而误将它解读为‘普通债券’。于是才有那么多大爷大妈将自己将来养老的本钱都投资进去,最后却血本无归。而银行仍然一脸无辜地说:我在债券前面加了‘迷你’两个字呢,您应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

  孟珺丽表示,而投资者所迷信的除了“债券”这两个字之外,恐怕还有“银行”这两个字吧。有多少人认为只要是“银行”,就不会有误导,就不会有风险,就会有保障。要知道银行的销售代表也是靠佣金吃饭的。但事实证明,银行也会在一夜间灰飞烟灭,连同“迷你”不偿命的债券。

  “打折买股票”实为复杂衍生品

  和“迷你债券”的模糊名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打折买股票”。内地资产过千万甚至是过亿的富豪,透过香港某些银行购买了“打折股票”,合同签的只是1000股,却将自己几千万的身家全数葬送。

  这种散发着迷人魅力的产品被称作是Accumulator,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它是一种极高杠杆的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投行会跟你说,我这儿有一只股票,卖10元钱一股,但由于您是我的高端客户,所以我给你打折,8元钱,每天买入1000股。投资者初听了之后,一个个热血沸腾,这真是不错的买卖,买这个产品,市场上10元的东西,我可以8.5元甚至更低8元就买得到。况且只买1000股,能有多大的风险呢?”

  “投资者以为自己购买的产品就跟普通股票一样,只不过支付的价格还比普通股票更低。但糟糕的现实是,投资者的买入价格并不随股票价格的下跌而下跌,并且要以相对很高的价格连续购买一年。2008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无数只股票的价格下跌超过50%,客户不得不以高价及双倍数字每天买入。当投资者以8元的价格买入市价只有1元的股票时,谁在用8元的价格卖给您呢?就是卖给您合同的银行。”孟珺丽分析指出。

  “这种合同的威力究竟有多大?赔掉千万港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有人给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的产品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做我迟点杀死你(I kill you later)。”

  “存款、债券、基金、股票,人们习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投资产品的风险,从低到高。但是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有某种产品可以有股票的收益却只有存款的风险,或者用某个美丽的名字覆盖了真实的产品时,请记住‘too good to be true’时,务必揭开它的面纱,看清楚‘美人’之后再把毕生的积蓄投下去不迟。”她最后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