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熟悉的将军------董振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7:26:45

董振堂

  董振堂,字绍仲,1895年生,新河县人,是共和国早早陨落的将星。192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在冯玉祥部任职。1930年,任国民党26路军25师73旅旅长。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黄中岳等一起率领26路军官兵在江西宁都举行武装起义,参加红军,并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担任全军后卫,曾三次率部过草地,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1936年1月,任红军第五军军长。8月,奉命率部参加西路军。1937年1月,攻占甘肃省高台县城后,被国民党马步芳部2万余人包围,董振堂和3000多名将士壮烈殉难。董振堂是我省参加过长征的最高级别红军将领。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了河北籍参加过长征的最高级别红军将领董振堂的家人和故乡。
  站在釜东排河大堤上放眼望去,釜东排河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排水功能,河道里没有水,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的玉米地。大堤的一旁,一条柏油马路弯弯曲曲地伸向南部一个人烟稠密的村庄,村庄的名字叫西李家庄。被誉为红军长征“铁流后卫”的董振堂,就出生并成长在这个村庄。

◎热血青年投笔从戎

  9月18日,记者敲响了董振堂之孙董乃华家的房门。这是石家庄市一座普通的老房子,客厅最显眼位置悬挂的照片上就是董振堂,这也是董振堂戎马一生留下的惟一一张照片。从照片上看,董振堂祖孙长得很像,浓密的眉毛向上高挑着,十分有神。
  今年63岁的董乃华说起从未谋面的爷爷,充满着敬佩之情。董乃华出生时,一家老小正在外颠沛流离,他一开始姓姥姥家的“赵”姓,1946年在冀南区政府的帮助下,一家人才回到新河老家重新安定下来,给他改回“董”姓。祖父的事迹,董乃华主要是通过家人、与祖父一起工作过的人的讲述,以及书本的描述中知道的。
  “我从小就知道爷爷牺牲在战场上,三爷爷(董振堂之弟董志堂)经常给我们讲起爷爷的故事。老爷爷是习武之人,会用大片刀,爷爷小时候也学过些武艺。当时,家里并不富裕,爷爷13岁才进学堂。读书时,大爷爷(董振堂之兄董升堂)和爷爷兄弟俩共用一个书包。”董乃华说,祖父董振堂1913年高小毕业考入冀县中学,毕业时获得“优秀模范”的称号。1917年考入清河陆军预备学校。1921秋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参加冯玉祥国民军。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国民军在绥远丘原誓师向甘肃、陕西进军,同北伐军南北呼应。

◎宁都起义投奔苏区

  董乃华介绍,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冯部黄河以南的残余部队被蒋介石收编调往山东济宁地区,董振堂任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25师73旅旅长。1931年春,蒋介石下令调26路军南下江西进攻红军,企图让这支杂牌军和红军相互拼杀两败俱伤。第三次“围剿”失败后,26路军移到被红色区域包围的宁都县城。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26路军广大官兵纷纷要求北上抗日,保卫家乡,但遭到蒋介石的斥责和重兵阻拦。董振堂在困守宁都的几个月中,面对红军的宣传和革命活动,他看到了中国希望之光。1931年12月14日,26路军1.7万名官兵在赵博生、董振堂的指挥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投奔苏区,并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任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1932年5月升任第五军团总指挥。从1932年7月到1934年9月,董振堂率部参加了赣州战役、漳州战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几乎所有战斗。1932年4月,董振堂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征中的“铁流后卫”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统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董振堂任总指挥的红五军团担任全军的后卫。1936年6月,红五军团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并得到“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长征中,红五军团在湘江血战和金沙江阻击战中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
  1934年11月底,红军向国民党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突进,由于前面部队携带了大量“坛坛罐罐”,行动迟缓,不能迅速过江,加重了红五军团的掩护任务,根据中央“掩护部队应不顾一切阻止及部分地扑灭尾追之敌”的命令,董振堂率部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残酷的血战。当时红五军团仅有第13师、第34师两个战斗师,兵力约1.1万人。当他们掩护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后,34师已被敌军重重包围。最终,第34师包括师长陈树湘、师政委程翠琳以及5000名红军战士全部阵亡。董振堂所率红五军团以惨重的代价为红军渡湘江做出了英勇悲壮的贡献。
  1935年4月底,红军渡金沙江时,中央红军趁滇北防守空虚,决定兵分三路,从3个渡口同时渡江,董振堂的红五军团负责掩护军委纵队从中间的皎平渡渡江。按照这个部署,红五军团在江南岸的石板河一带掩护3天便可撤防。但渡江行动开始后,第一军团找不到渡船,架了半截的浮桥又被江水冲垮,第三军团也无法架浮桥,于是中央军委命令第一军团沿江而下,第三军团沿江而上,都改从皎平渡渡江,而皎平渡仅有6只小木船,渡江所需时间延长,因此,董振堂率部在防御阵地一直坚守了9天9夜,连续3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圆满地完成了保障红军主力渡江的任务。
  1935年8月,党中央毛儿盖会议后决定,将一、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1936年1月上旬,红五军团奉命同四方面军的33军合编为红军第五军,董振堂任军长。同年6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由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等人的坚决斗争,张国焘被迫同意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

◎血洒高台壮烈牺牲

  1936年10下旬,红军2万余人,奉中共中央军委指示西渡黄河,进军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937年1月董振堂率红五军一举攻占了甘肃高台县城。正当高台人民欢庆胜利之时,敌军马步芳等部约2万余人包围了高台,经过9天9夜的激战,由于敌众我寡,被迫入城坚守,在敌强大炮火的攻击下,至20日高台终于失陷,董振堂和3000多名红军将士全部壮烈殉难,时年42岁。
  董乃华说,祖父牺牲后,国民党将祖父的头颅在高台县挂了很多天,姑姑目前还保存着这张照片,“用铁丝捆着两个耳朵,吊在城墙上。家人每看到这张照片,都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还说,后来叶剑英等人特意到高台寻找过祖父的尸体,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找到。
  董振堂牺牲后,毛泽东曾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