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汇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19:24

文言文知识专题及训练

【学以致用】  ....阅读文言文,非一日之功。其能力的提高一定要多多拜读古典名著。多看一些历史事故,多积累一些历史素材,多思考一下其中的哲学意蕴,能力自然会提高。

1.翻译全文并解释加点的字,说说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旷论学      刘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乎?”
  平公曰:“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乎?”

【题解】 师旷是晋平公的臣子,他是个盲人。论学,是说他对学习的看法。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说苑》,作者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今江苏沛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以通达能文应选。居官三十多年,做到光禄大夫、中垒校尉。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校阅群书撰成《七略别录》(简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所写著作较多。《说苑》共二十卷。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资料,足以发人深省。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知识】恐已暮矣:恐,恐怕。暮,晚。
  何不炳烛乎:何,为什么。炳,点燃。炳烛,这是使动用法,“把蜡烛点燃”。
  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戏,戏弄。君,古代帝王、诸候。
  盲臣安敢戏君乎:盲,瞎眼。因师旷眼瞎,所以自称盲臣。
  如日出之阳:如,象。阳,日光。
  孰与昧行乎:孰与,一种凝固形式,主要用来比较,当“比……怎么样”讲。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进一步扩大学生们文言文阅读,提高提炼文言文主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 知之乎?……是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 担中肉尽,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5、 对镜花黄。……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渡,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逆东,一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饰以玫瑰,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

[学以致用]

1.翻译下面这段文字,想想内容会给我们什么启发。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游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题解] 庄子家中贫困,去向河监侯借粮,但是结果是耐人寻味的。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迹不甚详。只是在《史记》中说他是宋国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作过蒙漆园吏,楚威王听说他有才能,想让他做相,他辞去不干。另外在《庄子》书中说人他家贫,也就是这篇文章中说的  “庄周家贫”,他为人旷达,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庄子》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书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组成。这些故事含义深刻,脍炙人口,取材广泛,设想奇持,意境开阔,描写生动传神。富有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知识]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故,所以。往,去。贷粟,借粮。监河侯,监河的官。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将,将要。金,这里是封地交纳的税金。金,金属货币,不是黄金。子,人称代词,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间。
  来,子何为者邪;来,这是呼唤鲋鱼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为者邪,这是为什么呀?邪,同“耶”。
  我,东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岂有,可有。斗升之水,一点点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动用法。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将要。吴越,这里指的是水乡。激,震荡,推拥。西江,大概指吴越之西的大水,即长江。可乎,可以吗?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失我常与,我失去了经常作伴的(指水)。常与,常在一起的东西。我无所处,我没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还不如先到干鱼让去寻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实际的话没用。

[概括提要]
  这则寓言用讲故事的形式反驳监河侯的不切实际,只说空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话说的非常轻松,但是理由却显得更加充分。讽刺了空话的无用而可笑。这则寓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庄子哲学宏伟阔大,他给我们无穷的遐思和启发,有兴趣同学请阅读《庄子-秋水》。

[题解]    教,指的是教学,学,指的是学习。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各据所闻而撰写,由西汉戴圣纂集。也叫《小戴记》或《小戴礼记》。  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礼仪制度的重要资料。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常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即使。嘉,同“佳”,好的。肴,鱼肉类的荤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够之处。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已。
[原文参考对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详见《文科爱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中考复习轻松把握 文言文总复习5天计划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殊不知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因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在复习中按照5天计划再进一步。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人教版为例,古文19篇,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文言文理解指导

1、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不厌  、  学而时习之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④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⑤《论语》的"论"读lu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⑥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溅溅;《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①《桃花源记》中哪几个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③《桃花源记》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④《桃花源记》中哪几个句子描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⑤《桃花源记》中哪几个句子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⑥《桃花源记》中哪几个句子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⑦《桃花源记》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②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⑧《桃花源记》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⑨《桃花源记》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⑩《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1)《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文章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12).《桃花源记》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豁然开朗;老死不相往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13).把《桃花源记》四段的大意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①发现桃花源、②访问桃花源、③离开桃花源、④再寻找桃花源 (14)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4、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③《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④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①周敦颐《爱莲说》(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 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本文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④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

6、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中可以判定老妇人后来的确被抓走了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一诗所叙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有名的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中,诗中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7、 请写出《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请写出《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请写出《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请写出《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 请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今之燕赵与古之燕赵有什么区别?今之燕赵: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古之燕赵: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作者写此序的意图是什么?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第一段以古代河北看,董生北去定合得来: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自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 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第二段说风俗教化古今不一定相同,董生北去合不合得来不一定: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况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 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 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第三段要董生去吊望诸君之墓,劝“屠狗者”出来做官,道出本文真意——挽留之意: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作者写序所送的董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董生自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 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

10、《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语句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1、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选用《〈孟子〉二章》中的名句回答)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作者指出在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二章》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2、《醉 翁 亭 记》中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岳阳楼记》中,作者用“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 仲 淹在《岳 阳 楼 记》中所写的那样,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岳阳楼记》一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中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荡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岳阳楼记》中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中心观点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5、《墨池记》中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上取得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墨池记》中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间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16、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广开言路,第二条建议是严明赏罚第三条建议是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述的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17、《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调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附相关资料:

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必能裨补阙漏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同舍生皆被坚锦绣                 辑以羽翠

项为之强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汤熨之所及也                     火齐之所及也

止露尻尾                         便要还家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写出划线词的意思

学而时                       晏婴,齐之辞者也

 

而知新                       桓侯使人问之

既克之,问其                   人庄

决然舍去                       广数言欲亡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             力拉崩倒之声

肉食者谋之,又何

 

目似瞑,暇甚                   醉翁之不在酒

 

杂然相                         先生不知何人也

潭中鱼可百

 

其两膝相                     至陈

 

死,死可国乎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

 

此诚危急存亡之               长风万里送

 

不亦                         稻花香里丰年

诣太守,如此                   鸡鸣见日升

 

之者不如乐之者                 收吾骨瘴江边

 

王命急宣                       说处杀虎斩蛟

异二者之为

 

潇湘                         意有所

 

寻向所                         在千里

处处

 

全性命于乱世                   太尉以为教而辱教之

富贵,无相忘

 

太尉苟以为教而辱教             鄙有二僧

怅恨久                         当余从师也

吾欲南海

 

受任败军之际                   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真无马也                        人视端容寂

善者而从之

 

溪深鱼肥                        饮少辄醉,年又最高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杂然前陈者

云归岩穴瞑

 

属予作文记之                    

扶苏数谏故                      怪之矣

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不臣卑鄙

 

置土石                        又何间

惧有伏

 解释划线词

一鼓作气,而衰,三而竭          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旦日,卒中往往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扁鹊望桓侯而还                  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

蜀之有二僧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写出划线词的意思。

一狼其中

口有百舌,不能其一出也

公将

小信未孚,神弗

其一坐于前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将军身被

贤臣,小人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

所以心忍性

必先其心志

渔人甚

 标出下列句子的节奏(用“/”表示)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补出下面句子省略的成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

 

附答案

增,增加   横,梗塞  弼,辅弼  俱,全、都  嘱,嘱咐  遍,遍及  缺,缺点  倡,倡导  披,穿着  缉,连缀  僵,僵硬  彰,显扬、著名  悦,高兴

旋,掉转、转身  烫,用热水焐  剂,汤剂  只,只  邀,邀请  返,往返  

慧,聪明  无,没有  屈,弯曲  横,与竖相对  饲,喂  现,显露、表现  

叛,背叛

复习、温习  通晓;  旧的知识  特意  缘故、原因  故旧、老友  所以  故意;

一会儿  夹杂  参与;  神情、态度  情趣;  赞同  处所  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挨着  等到;  同样  等同、一样;  战胜  打败;  时候  秋季;  高兴、愉快  谈论  讲、解释  传说;  爱好  易于、便于  美好;    到;  标记 

心意、志向  做标记;  苟且  如果、假使  如果;  指“我”(苏辙“)  

语气助词,为了凑音节,不译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去、往、到;    

向;  难道  这个  他们的;  表并列,可不译  表递进,而且  表转折,却 

表修饰,地  表承接,不译;    凭借  因为  已经  以致  认为;  哪里

  在那边;

两次  案件  即使 父亲 妻子和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更不必说  交错相通 

到处  可以凭借  扩大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出身卑微    护城河  边境  有雄心壮志的人

打洞  说出  击鼓  赐福  像狗一样  用箕畚  铁甲、武器  亲近、疏远  伏兵

使……惊动  使……劳苦  认为……奇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他们)(他们)(渔人);  (鼓)(鼓);  (之,指公子扶苏) (个)(张)(把)

(块)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首先,整理课文当中的句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最后,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只有课内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课外文言阅读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天:课内语段阅读的把握
  语段阅读也是在整篇课文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课文诵读已让同学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诵的语句联系起来,它们是相通的。答题时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题也就不会难倒我们了。

附相关资料:

2006年中考古文(20篇)知识点、考点集锦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

   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大纲规定的20篇古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子、字体工整、字迹清晰。注意面具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补充事例及名言。)

   附:近几年已考文章,不考阅读知识,但要背诵文中的名句。2002年《陋室铭》、

   2003年《曹刿论战》、2004年《五柳先生传》.重点复习文章为(1-8篇)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

   一、《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二、《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1、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山水游记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小石潭记》。

   2、重点字词; 惴:惧。 栗:战栗。 遂:于是。 缘:沿着。 

   斫;砍。 穷(穷尽)回溪。 更:进而。 漫漫:任意。 向:从前。

   衽席:席子。 攒(聚)蹙(收缩)。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冥合:暗暗。 岈(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 洼(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然。

   觞:酒杯。 就(接近)醉。 以志;记。因(因为)坐 特立:独立出众

   若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若穴。 颢气:弥漫于大地之间的大气。

   箕踞(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或坐着)而遨(游戏)。 施施:漫步徐行的样子。

   心(精神)凝(凝聚安定)形(形体)释(解脱)

   3、 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指遭到贬谪的意思)人。

   4、重点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翻译: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翻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我都游过,可我却未曾知道西山的奇怪特别。

   (3)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翻译: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 

   (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

   翻译: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众,不和小土丘为伍。

   (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我的思想遥远得与天地大气成为一体,而不知它的边际,我的意念广大得与造物的上天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6)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翻译:苍茫暮色,从远而近,直到什么也看不见还不想回去。

   (8)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翻译: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道我从前没有(真正)开始游,(真正的)旅游从此开始。

   5、理解背诵。(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2004年河北省理解背诵考题)

   (3)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语句是: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作者对西山宏伟气象进行赞美并寄予自己心志的句子是(也是登高远望后看到西山地势高峻,气象阔大后产生的感受句子):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写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6)写宴饮之乐的句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6、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7、文章写法欣赏:(1)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概写,总述未识西山前的游览情况。为下文正面写西山怪特作铺垫,引起读者注意。

   (2)第一段最后一句的作用(过渡,引起下文)。又包含什么哲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或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或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3)作者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题,并紧扣“始得”结构全文,作者的用意是:突出作者发现“西山怪特”的欣喜之情。

   (4)本文是记西山之游,却先记众山之游,这是为什么?描写永州众山,烘托西山怪特,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5)文章的思路:本文先写偶得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与自然的融合,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6)结构:第1段概写,是为了总述未识西山以前的游览情况。

   分四层第1层(第1句)写获罪谪居的心态。第2层(第2句)写漫游。

   第3层(第3-5句)写游赏的率性。第4层点主旨,振起下文。

   (7)“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此句在文中有那两层意思?一是:总结(点出)西山的特点—高而独特。二是:流露作者性情—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比喻自己卓尔不群人格、表现自己不俗的志向。)

   三、《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 :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 

   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四、《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

     像你这样不走运,凡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感到惋惜的,更何况是那仁义出乎本性的燕赵之士呢!可是我曾听说社会风俗总要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候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你这次前往(的所见)来测定一下吧。董生啊,愿你好自为之!

   我因你此行而有所感慨。请代我去凭吊望诸君乐毅的坟墓,并且看看市井之中,是否还有像从前那种隐居屠狗的志士?(如果有),请代我向他们致意:“现在有圣明天子在上,可以出来做官了。”

   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马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 解释加点字。序:文体。 河北:黄河。 连:屡次。

   称:著称。 有司:主管的管员。 利器:喻杰出的才能。 矧:何况。

   勉乎哉: 努力呀。 易:改变。 恶知:怎么。 有合:受到赏识。

   聊:姑且。 谢:致谢。 仕:做官 恶:怎么。

   望诸君:乐毅。 仕:做官。 爱惜:同情、惋惜。 谢:致意。 

   兹土:燕赵之地。 郁郁适(到)兹土:忧郁的前往这个地方 。 易:改变。

   3.重点句子 翻译。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 吾知其必有合也。译: 我知道他一定会受到赏识重用的。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4、 理解背诵: (1)文中能表明董生此去河北“未必有合”原因的句子是: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与古所云邪

   (2)作者写此序的意图是什么?(用原话回答)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委婉道出了作者殷切的挽留之意)

   (3)写董生遭遇的句子是: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4)作者认为董生能得到赏识的句子: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5、思考(1) 作者反复说“董生勉乎哉!”他真的是对董生远去燕赵之地表示鼓励吗?

   不是,作者这里是委宛的希望董生能够留下来。

   (2) 第一、二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对董生进得劝说

   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对董生进行劝说。

   (3)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一句真的是叫董生去劝喻那些燕赵之士归顺朝廷吗?其弦外之音是什么?

   不是,其弦外之音是希望董生能留下来,为朝廷做事。

   (4)作者写序所送的董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才能而不能施展,(怀才不遇),有理想抱负。

   (5)本文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开篇,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2分)

   为本段认为董生此去一定有合作铺垫,也为下文转写现在“今不异于古”作铺垫,是全文立论的根据,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6、讨论。(一)作者写此文的意图:(1)劝阻董生游河北。(2)希望董生能为天子效力。

   (二)董生去河北的原因:董生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

   (三)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反映当时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的社会现实。

   (四)作者认为董生前途有望的根据是什么?答:(1)自古以来,燕赵之地有许多感慨悲歌之仕,董生会遇到知音的。 (2)董生具有杰出的才能, (3)当今有圣明的君主,董生总会有出仕机会的。

   (五)谈谈你对韩愈委托董生吊望诸君之墓的认识?(1)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生,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2)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生,有才能的人终会有用武之地。

   五、《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六、《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阅读课)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 (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4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

   6、 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 

   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 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1、练习,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七、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八、《墨池记》(曾巩)

     一、作者、作品

   曾巩,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他应人之邀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就勤学苦练的精神展开议论,以勉学劝善。

   二、重点字词意、句意

   隐然:缓缓高起的样子 洼然:低而深的样子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写)

   羲之之书(书法)晚乃善(好) 岂有:莫非,或者。 固 :本,原来。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叫做王羲之的墨池。曰.......者,叫做........。

   方羲之之不可强的仕:方,当.......的时候。方(方形)而长

   尝极东方:曾经遍游东方(的名胜),极,穷尽。 娱其意:娱乐他的心意,意思是使自己心情愉快。 

   则其所能:译:那么他所擅长的。 能:能做的事,这里指写字。

   虽一能(一技之长)不以废:虽:即使,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使它埋没。

   岂其学不如彼邪:译: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学固岂可以少哉:译: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译: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

   以精力自致者:译:是自己用精力取得的, 致,取得,达到。

   于楹间以揭之:揭:揭示 推王君之心:推,推究,考察。 尚:尊重,推崇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影响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庄士:庄重自持的正直人。

   三、 背诵理解;(1)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揭之的目的是什么?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翻译: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的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四、说出文章的主旨句,并翻译

   主旨句: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翻译:这样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

   五、思考。1、本文阐明什么道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2、写本文的原因:(受王君盛的委托)州学教授王盛从而光大王羲之墨池,勉励后人勤奋学习努力深造道德。

   (3)本文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勤奋进取。

   六、开放题。1、结合自己生活谈一下读本文后的最深的感受。(勤学苦练才能取得成功或…………)

   2、请在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九、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十、醉翁亭记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ù)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 伛偻(yǚ lǚ) 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7:十一、岳阳楼记     一、生字

   谪(zhé)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 心旷神怡(yí) 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 浩浩汤汤 (shāng) 潇(xiāo)湘 属 (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七、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分)

   十二、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一、选文出自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 

   二、重点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七里之郭 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

   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 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震慑)

   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 9 、亲戚:骨肉兄弟。 

   10.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2、寡助之至:极点。 

   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4、 兵(兵器)革(甲衣) 15、池:护城河

   固:巩固。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它的意思

   1. 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四. 重点句翻译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理解背诵。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③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四、思考、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 ,从中可反映出孟子

   民贵君轻的 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五、运用。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十三、《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阅读课)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 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流辈:同辈的人。 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3、重点段翻译。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十四、《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

     1、文学常识。作者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

   2、 解释重点字词。 为文:写文章 以为:认为 致:获得 善:善于 

   充乎:在 疏荡:洒脱跌宕、洒脱而不拘束。 岂:难道 溢:流露 见:表现

   其:自己 自广:扩大自己的视野 陈迹:过去的事迹 汨没:埋没 称:相当、配合。 

   恣观:纵情观览 慨然:感慨的样子 京师:京都、国都 

   宫阙:宫殿 巨丽:极其美好 恃:依靠 四夷:四周的少数民族

   惮:畏惧 何为:有什么用 光耀:风采 升斗之禄:一官半职

   自壮:自己鼓励自己 通习:通晓 向:从前 优游:从容闲暇 

   苟:如果 辱教之:屈尊教导我 气: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

   3.思考、   (1)本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作者的观点):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孟子善于提高内在修养和司马迁善于丰富自己的外在阅历事例,说明两种不同的养气途径,都可以达到文气充沛的效果。

   (2)作者认为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各有什么特点?

   孟子: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

   (3.)“求天下奇闻壮观”、“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强调了什么?生活体验、交流(或客观阅历、与人交流)对一个人创作、做学问的重要作用。

   (4) 本文第2段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代自己漫游的原因并为下文渴望见到韩太尉做铺垫。

   (5)除文中作者的观点外,你认为写文章时“养气”的方法还有那些?如: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和段落,丰富自己的语言;博览群书,汲取精华;关注自然、社会、人生,多观察,多体验;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力求有创意等。

   (6)作者写所见山之高,水之大且深的目的是什么?称颂韩太尉,表明自己想得到他的接见。

   4、理解背诵。

   (1)《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表明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一句话是: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5、运用.人们常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结合语段,谈谈这句话在写作上给你的启示。

   答:只要答案中含有“丰富阅历、拓展视野,文化积累、社会生活积累”等写作的促进作用,即可给分。例如:一个人能够游历名山大川,欣赏祖国河山壮美秀丽,丰富阅历,拓展视野,与博学、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可以增长学识,修身养性,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可举实例,也可谈认识。)

   附译文:太尉执事;我喜欢写文章,考虑这个问题非常深入。 (我)认为文章是由气形成的,但是(如果不先养气),文章不是可以凭学习就可以写得好的, <而)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孟子说“我善于修养自己正大刚直的气。”今天我们看他的文章,(觉得)宽厚广博,(气)充满在天地之间,与他本人的气大小相称。太史公司马迁走遍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杰才俊交游,因此他的文章疏朗宕荡,很有奇特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习做这样的文章吗?他们的气充盈于内心而流露于容貌上,运用在他们的言语中,又表现在他们的文章里,而他们自己却不知道。

   6. 翻译下面句子。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我的正大刚直之气。

   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所以他的文笔洒脱跌宕,很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诸子百家的书,即使没有不读的,但这都是古人的过去的事迹,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北看黄河的奔流,感慨想见古代的豪杰。

   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然后才了解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

   2.翻译下面句子。(划线)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全国人依靠他可以无忧无虑,周边的少数民族因为畏惧他而不敢轻举妄动。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况且人求学,没有立下远大的志向,即使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因此希望看见贤人你的风采,听一句你的教诲来自我激励,这样以后就可以说是看尽天下的雄伟景象而无所遗憾了。

   十五、《论语十则》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⑾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十六、出师表(2000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重点实词。

   臣本布衣:平民 。 躬耕:亲自。 以驱驰:奔走效劳 。 倾覆:兵败。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大。 失义:适当恰当。 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 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刑赏:罚。 

   以遗:给予。 夙夜:早晚。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表明。 之慢:怠慢、疏忽。 以咨诹(询问)善道, 雅言(正言) 之理:治。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

   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1、 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 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6、特殊用法:之秋:时。 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猥(这里指:降低身份)自。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7、 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8、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 

   。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 ,其原文是 。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 。 文中 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 。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

   另一种说法: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十七、《陋室铭》(刘禹锡 唐)(2002年河北省中考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十八、 《爱莲说》 (宋代哲学家 周敦颐)(2001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

      一、 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 分) 

   1、 益: 副词,更。 2、 植:树立。   3 、鲜:少。 4、濯:洗涤。 5、 亵:亲近而不庄重。  6、 妖:妖媚。 7、蕃:多   8、宜:应当 9、独:只,仅

   二、翻译: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第五天:课外语段阅读的把握
  不要被课外语段所吓倒,其实有很多课外语段并不比课内所学的难,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相信同学会轻松度过这一关。
  首先,同学需要有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的积累,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了解这些文章中的重点实词(以课内有的为主),会翻译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并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积累一些故事,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也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何乐而不为?
  其次,你还要找10篇未读过的文言短文,开始强化训练。拿来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一边浏览一边将你知道的翻译出来,而不翻译的词先抛到一边,一遍下来,文章大致写的内容应该理解得差不多了。然后第二遍再仔细阅读,这回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遇到熟悉的实词可以好好想一想在哪篇文章中学过,遇到一词多义的实词可以比较一下用哪一个意思在此处最恰当。读完后如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那就要上下句联系,推测它的大致意思。读完第二遍后,就可以做习题了,最难的容易失分的习题莫过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即挖掘短文的寓意或主旨,同学应注意要将文中的某个人的某种行为加以概括引申,进而扩展到“告诉人们做事要怎样,不要怎样。”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啖粥而读                 音:            义:          

辄以水沃面               音:            义:          

食不给                   音:            义:          

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5.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

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阅读训练】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  回答下列的问题。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4.  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答:                                                                            

(九)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  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一0)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                   

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

(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  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

(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吾悉能志之     音                   义                 

李生说之曰     音                   义                 

不应而还       音                   义                 

迨年事蹉跎     音                   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答: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  翻译句子。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辞以军中多务  B.以残年余力  C.或以为亡  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         

3.  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成语:               

4.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一八)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一九)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凡得学者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吾徒相教                    ④徒以有先生也                  

2.  翻译句子。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                                                                         

3.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二十)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采稆负贩                             ②忘恩负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④曹刿请见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性质讷而好学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                            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

苦渴无日

译文: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译文: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答:                                                                                            

                                                                                               

(二一)推敲《诗话总龟》

【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 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阅读训练】

1.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怅恨久之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               

观者讶之                                                    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3.  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

答:                                                                                           

(二二)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阅读训练】

1.  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  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  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二三)诫子书《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阅读训练】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静以修身                                                  

②     俭以养德                                                  

③     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     非宁静无以致远                                                                

2.  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二四)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译文:                                                                                 

4.  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                                                                                   

答案:((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四)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五)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  2.C  3.C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七)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八)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九)1.①向②怎么;开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点燃蜡烛2.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一0)1.离开  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见译文  3.D4.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

(一二)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  天才出自勤奋(一三)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一四)1.①zhì;同“识”记  ②shuì;劝说  ③xuán;同“旋”,转身  ④cuō tuó光阴消逝  2.D.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4.C  5.要点: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一五)1.①提出疑难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知识  ④判断,解决  2.C.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  (一六)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进  ③虽,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一七)1.C.  2.涂通“途”;邪通“耶”。  3.①读书具分别炻日,就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算法呢!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4.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不论事务有多繁(一八)1.①蚤同早  ②亡同无 2.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过失,错误  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不迁怒,不贰过。 (一九)1.①能够 ②得到 ③白白地 ④只是  2.①狐儿容易悲哀,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二0)1.①背 ②背弃,辜负  ③见同“现”④拜见 2.C 3.①苦于没有时间 ②见译文 4.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二一)1.B 2.①想到②锻炼,此指反复思考 ③惊讶 ④详细 3.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忙,只要肯抓紧学习,就必定学有甩获。

(二二)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二三)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 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二四)1.拿 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精选题(附答案)

( 四)阅读《管宁割席》,完成15—18题:(岳阳市)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A.又尝同席: B.宁读如故:
16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17.翻译“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一句。

18.故事中管宁、华歆两个人物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你从中得到的体会。

答案:15.A.曾经 B.原来、以前 16.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17.译:管宁把席子割开,两人分开而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18.从择友的角度: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交友应慎重。从思想品德修养的角度:应加强自己品德修养,学习应专注,这样才能成才。从学习环境的角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 五)阅读下列诗文, [乙]: 蔡磷坚还亡友财
徐珂
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④而致之。
注: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2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亡何,其人亡 (逃走)
B.且父未尝语我也 (告诉)
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父亲)
D.卒辇而致之 (送还)
23、.对上面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诺责,孰风义”。
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
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纸上。
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
丙] 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②秋风。
注:①垂緌:緌(ruí),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所以说“垂緌”。②藉:凭借。
24.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

25.第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9.用手分开 从前 20.D 21.B 22.A 23.B 24、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 25.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

(二)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③下人:迁就他人。
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避免。
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尽:都。
C.其弟子谏日…… 谏:规劝。
D.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正因为。
3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3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答案:26.A(A代它B把;因为。c被;给。D代它;的。)
27.①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②庞然大物:指高大的东西。也用来形容外表强工团大实际却很脆弱的东西。
28.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29.B
30.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31.A
32.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33.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

(乙)阅读李肇的《王积薪闻棋》,回答问题 
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②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③。”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④,意思皆所不及也。
【注释】①王积薪:围棋高手。②道: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唐代围棋棋盘纵横各十九道线,双方均在横竖线交叉点布子。这里,婆媳分居两室,都是心中虚设一盘,攻成过程全凭记忆。③伏局:认输。④复其势:复验那盘棋的局势。意思是按自己暗中记忆的,把那盘棋重新布子走一遍。
4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宿地逆旅 ( ) ②良宵难遣( )
50.从本文结尾“意思皆所不及也”,可见媪妇二人棋艺之高,你认为她们技艺高明具体表现在何处? 

51.选文短小精粹,趣中寓理,从王积薪最初“自谓天下无敌”,到自叹棋艺不及媪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甲) 43.(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 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44.①长,这里指身高②穿戴③偏爱④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45.能围绕内容或写法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46.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47.“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48.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乙) 49①旅店②排遣,消遣(意思对即可 ) 50此题能答出隔墙下棋之意即可。示例:婆媳隔墙下棋,手中无子,心中有棋,进退取舍,全凭记忆。 51.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示例:天外有天,不可孤芳自赏。(或艺海无涯,不可夜郎自大。)

(二)阅读《刺客列传》选文,完成 69— 71小题。 
刺客列传(节选)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⑤就⑥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⑦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⑧,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败北:战败。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④坏:倒塌。⑤北面:面朝北。⑥就:趋向,回到。⑦倍:通“背”,违背。⑧快:快意。
6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以勇力事鲁庄公。( )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
7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71、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66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67.①这个消息(或这件事) ②聪明 68.①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拿去攻打宋国。 ②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的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明白事理。 69.①替……做事(或侍奉) ②结盟(会盟或订约) 70.①曹沫是鲁国的将领,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 ②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 71.具有胆气过人,精于谋划,以死卫国的性格特点。

(十六)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 80— 84题。(乐山市)
岑文本官高而忧
岑文本①初仕萧铣②。江陵平,授秘书郎③,直中书。校省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时颜师古谙④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与枢密。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非勋非旧,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有来贺者,辄曰:“今日也,受吊不受贺。”江东之役,几所度支,一以委之,神用顿竭。太宗忧之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俄病卒矣。(选自刘肃《大唐新语》)
注释:①岑文本(595~645)。②萧铣(583~621),隋末起兵重立梁国号,建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市)③“秘书郎”“校省”(检校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侍郎”“中书令”,均为唐朝时的官职。④谙:熟练。
80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B.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C.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D.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
8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长于文诰,时无逮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其母怪而问之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8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省李靖骤称其才 称:称赞
B.及迁中书令,归家却有忧色 迁:降职远调
C.恐不与我同反 返:同“返”,返回
D.俄病卒矣 卒:死
83、下列对文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陵平,授秘书郎。
译文:江陵平定后,岑文本进入朝廷任秘书郎。
B.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
译文:唐太宗说:“我自己选拔一个人,你(颜师古)就不再担任原职了。”
C.今日也,受吊不受贺。
译文:今天,我只接受安慰,不接受祝贺。
D.非勋非旧,滥登宠荣。
译文:我既不是功臣,又不是皇帝的老朋友,却乱用职权得到了很多的恩宠。
84、下列对文意解说不正确的一句是
A.岑文本一直都在唐朝当官,并多次受到朝廷的奖赏。
B.岑文本当上中书侍郎,原因之一就是唐太宗不想让颜师古官复原职。
C.岑文本被提拔到中书令后反而感到忧虑,可见他不是狂妄自大的人。
D.综观全文,岑文本的后半生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概括。
答案: 80、D 81、D 82、B 83、D 84、A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郭林宗至汝南①,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③,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⑥深广,难测量也。”
注:①汝南:地名。②袁奉高:和后文的黄叔度都是郭林宗的朋友。③鸾luán:车;轭è:驾车时套在脖子上的曲木。④弥日信宿:指住了几天。⑤陂bēi:池塘。⑥器:气量、气度。
8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鸾不辍扼 辍: 
(2)诣黄叔度 诣: 
90.你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做人应当具备哪些美好的品质。(答出一个方面均可)(3分)
答案: 8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6、(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87.例如:《红楼梦》曹雪芹(每答对一处得1分。)
88、(1)化作春泥更护花 (2)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 (3)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4)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9.辍:停止诣:到、去、前往、拜访 90.此题答案可多元化,学生言之有理,答对一点即可。例如: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学会与人相处等等。

2004年全国重点省市中考文言文试题精选精解解

一、 莆田市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7~10题。(18分)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何岳得金不昧

何岳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②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注】①封识:封存的标记。②俟:等待。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 羊子尝行路 B.还以与妻    

何岳尝夜行            因托以寄去

C. 还以与妻 D.羊子感其言

   遂以还之               闻其侄以他事南来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6分)

(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答:

(2)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

答:

3.请谈谈乐羊子妻是如何巧妙地劝诫丈夫专心完成学业的。(4分)

答:

4.乐羊子与何岳都有拾金不昧的美行,但他们的做法不同。请你对这两个人的行为作简要评价。(5分)

答:

参考答案:1.(3分)C

2.(16分)(l)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2)拾到银子却没人知道,那银子就都是我的了,又怎会贪图这几两银子呢?(每句各3分)

3.(4分)乐羊子妻用纺织作比,说明读书应当日积月累,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大意对即可)

4.(5分)乐羊子是因妻子的劝诫才没有占有拾金的。他乐于接受批评、勇于改过的精神是可嘉的,但他以丢弃失物来显示自己的清白的做法不妥。(3分)何岳行为端正,处理方式稳妥,从不贪图他人财物。(2分)(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

附加题(1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6分)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

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  ‘尔养马而死,  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分)

   答: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2分)

    答:                                                                      

  (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际点符号的位置o(2分)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2.对对联。(4分)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          

参考答案:1、(1)2分    (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

    (2)2分    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3)2分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错、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值为止)

    2、4分    宽对即可。

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二、 杭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BC(4分,各2分)  2.AC(4分,各2分)  3.C(3分)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
    (6分,各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3分。意思符合即可)
七、文言文阅读(共15分)
   (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分)
   (龚自珍《己亥杂诗》)
   1.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1分)
   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参考答案:(一)1.浩荡(1分)  2.D(2分)  

(二)1.①凭依(或:凭借、依仗)②美丽(若答“友好”也可给分)(2分)  2.A(2分)  

3.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翻译: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或: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3分)  

4.空一:从容出游,怡然自得(或:舒畅自如,游兴极浓等) 空二:千丈见底  

空三:幽静(或:寂静、静等)  

空四:鄙弃名利(或:淡泊功名、淡泊人生等)  空五:皆生寒树(5分)

九、无锡市

 (一)(10分)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      )

③公将焉之  (     )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      )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             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2分)

参考答案:1.①约定   ②下雨   ③到……去,往     ④难道,哪里(各1分)

    2.A(2分)    

3.(魏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2分,意思对就行,“之”的指代义要译出。)

4.言而有信,或讲信用。(2分)

十二、武汉市

文言文阅读(15分)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4分)
   ①辐腐而轮败 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 固: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 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顾: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
   ②及寇兵侵其境
   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5分)
   答:① 
   ②
参考答案:1、(4))①坏、毁坏;②本来;③模仿、仿效;④理睬。
   2、(6分)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②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
   3、(5分)①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①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十五、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后问题。(6分)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2分)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4分)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参考答案:(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分。多答少答扣1分。)

   (2)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十九、(二)阅读《商汤见伊尹》一文,回答1---3题。(6分)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令彭氏之子御  御:驾车      B.伊尹,天下之贱人也  贱人:出身低贱的人    C.彼受赐矣  赐:恩惠,恩德     D.因下彭氏之子    下:下令

2.请将“君将何之?”一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中,作为君主的商汤有什么特点?试概括:(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1. (1)希望;(2)同“悦”,高兴;(3)明智,聪明;(4)引见

2.  D  两次(A中两个“为”一是“替”.一是“造”;B中两个“以”

         一是介词“用来”,一是动词“认为”;C中两个“之”一是指“这件

         事”,一指“他”)

3. (1)先生有什么见教?(2分。译对“夫子”、“何命”1分,句意、语

         气1分)(2)我已经对大王说过这事了。或:我已经向大王禀报过这件

          事了。(2分。译对“既”“言”1分;句意1分)

4.  (1)智、仁、忠、强、义。  (2分。写出两个得1分,写出四个可得2

          分)(2)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坚守正义、善于说

          理(能言善辩)、机智等。(2分。只要答出以上一点可得1分,答出两

          点可得2分)

(二)1.  D(“下”是“使……下车”之意)      

2. 君王(大王、您)将要去哪里(到哪里去)?(译对“之”“何”可得1

          分,句式1分)

3. 贤明,敬重人才,嫉恶如仇。(答出“贤明”或“敬重人才”即可得2

          分;答“嫉恶如仇”也能得2分)  

二十四、湖北省鄂州市

恶少年愠其诞,瞳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  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惟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

1、用“/”正确标出 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号求救于人甚哀。

1、译出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相去各里所。

②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1、试分析越巫夜归遇鬼后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选文说说越巫是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1、号求救于人/甚哀   

2、①相互间隔一里左右(1分) ②头胀痛得厉害,走路都不知道走到哪里了。(2分)

3、越巫心理变化过程:先是强作镇静,再就是心慌意乱,最后是丧魂落魄(或六神无主)。

越巫是一个既无真才实学,又胆小如鼠的江湖骗子。

二十八、江西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17题.(12分)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 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 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 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②刘王献(huá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  ③芒(juē):草鞋. (④《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 ⑤萧琛:南朝人. 】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闻 沛 国 刘王献           聚 众 讲 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少:               ⑵从:                  ⑶善:

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                        (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                  性格.(2分)

4.选出对画线句子” 王献       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 刘王献       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

B. 刘王献       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C. 刘王献       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

D. 刘王献       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  】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       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2分)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2分)

参考答案:1、闻/沛国刘王献/聚众讲说

2、年少  跟从 好

3、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朴实

4、D

5、因为范缜表现非常优秀与别人不一样而学习非常勤奋,刘献感到很惊奇。

5、 言之有理即可。

三十四、锦州市

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6分)

  晋王述①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②,所受赠遗③千数百条。王导④戒⑤之,答曰:“足⑥自当止。”时人未之达⑦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⑧,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⑨。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⑩,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矣。

                    (选自《滹南遗老集》,作者王若虚)

  [注]①王述,字怀祖,晋朝的大官。②求试宛陵令:求得宛陵县的县官。③遗:此处读
“wèi”。④王导:当时的丞相。⑤戒:劝告。⑥足:富足。⑦未之达:即未达之,不明白他的品格。⑧绝伦:超过一般人。⑨叹:赞叹。⑩节:节操。著:写。陋:没见识。

  (1)解释文中标红字的词语。(2分)

    遗:          尝: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2分)

  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穷而不贪才值得赞扬。

  B.作者认为贪足之后才不贪,算不得廉洁,不值得赞扬。

  C.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算不得廉洁。

  D.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是值得赞叹的。

参考答案:(1)遗:赠送或给予。尝:曾经。

   (2)王丞相(“王导”或“当时的丞相”)劝告他(或“王述”)。(他)回答说:“富裕之后自然就不再受礼了。”(答出大意即可)

(3)D

三十六、宁波市

(一)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词的意思。(4分)

①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②素悍勇而轻齐                   

△                            △

③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④士卒亡者过半矣                  

△                            △

2、下列句中加△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齐使田忌将而往                   魏将庞涓闻之

A、             △               B、            △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子将安之

          △                                 △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C、           △                 D、                    △

      其如土石何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                               △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二)善呼者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①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

②汜:河岸。

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2分)

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      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

   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  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2分)

     与之弟子籍。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     B、给他弟子的身份。

     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       D、给他弟子的书籍。

4、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2分)

                                                                   

参考答案:

(一)1、①向西进军  ②轻视  ③通“趋“,疾走,追逐  ④逃亡,逃跑   2、A

3、(庞涓)和他的轻快精锐部队把两天的行程并在一天来追赶齐军。(译文意思接近即可)

(二)1、C   2、A   3、B   4、例如:①公孙龙知人善任,广纳贤才,能用人之长。②善呼者为谋求职业,勇于自荐,以发挥自己的才能。③公孙龙收罗“鸡鸣狗盗”之徒,浪费了人力资源,助长了人浮于事的风气。(任选一个人物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三十九、太原市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13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注〕   

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zhèn):皇帝自称。

1.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甲〕文写宋濂                            的故事;〔乙〕文写宋濂                            的故事。(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2)色愈恭,礼愈至        至:                             

(3)濂具以实对            具:                            

(4)间问群臣臧否          臧否: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语必须准确译出。(4分)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诚然,卿不朕欺。

                                                                                    

v【帮帮你】请联系《隆中对》中“时人莫之许也”和《送东阳马生序》中“弗之怠”两句的翻译来

做(2)题,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1.艰难(谦恭)求学诚实待君

(大意对即可得分,每空1分,共2分)

2.(1)担心(2)周到(3)全,都(或通“俱”)(4)善恶

(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每小题1分,共4分)

3.(1)等到他(老师)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大意正确1分,译出加点词1分。每小题2分,共4分)

4.示例1:从〔甲〕文中我得到的启示是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

示例2:从〔乙〕文中我得到的启示是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紧扣文意谈出启示2分,语言表述1分,共3分)

四十三、泰安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问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1、 参考答案:同“弼”,辅佐     边境

2、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

四十四、[附加题]   (10分)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一(2)题。  (6分)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  ①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 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参考答案:(1)    4分    ①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2分。句中的“雨”、“公”、“焉”、“之”都能正确翻译的给满分;错一个扣0。5分,扣完为止。)

    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2分。句中的“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

四十七、     (二)    南歧之见 明·刘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 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3分)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3分) 
参考答案:(一)1.有时(或许)     喂养(或通“饲”)     等同(或“—样”) 
   2.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评分标准:第1题每格1分,共3分;第2题3分,得分点为:“安”、“求”正确解释各1 分,疑问句句式特点1分;第3题3分,每一方面1分,意思接近即可。 
   (二) 1.D 
   2.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觉得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 
   4.因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他。(或“见怪不怪,见不怪而怪之”;或“以错误的标准看待事物,正确的反而是错误的了”。) 
   评分标准:  第1题3分;   第2题2分,每处1分;   第3题3分,得分点“求”、“去”、“尔”、“反”、“以……为”以及疑问句式特点各0.5分;   第4题3分。得分点:南歧人的生活环境“人人皆病”,给1分,“外方人”是正常的,给1分;整体表述1分。意思接近即可。


  如果这五天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循序渐进地将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归纳之后,相信你的文言阅读能力将飞跃一个层次。最主要的是,你的思路理顺了,对整个文言部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就能更好地跟随老师进行下一轮的深入复习,相信今后的学习会轻松得多。我们还需看到,这种自我归纳整理不仅让同学在中考前受益匪浅,更会将打好的坚实的文言基础带到高中的学习中去,让你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