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质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40:24
对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质疑

我在《关于“创造国际储备货币”的经济学理论思考》中,批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不懂什么是货币,提出了让世界各国(地区)央行决定本国(地区)纸币的“含金量”,签订各国(地区)纸币与黄金直接兑换的国际条约,建立国际金融新体系的九项建议。

“经济学家”嘲笑规定纸币“含金量”,实现纸币与黄金直接兑换的固定汇率制度是“倒退到金本位时代”。现在的“经济学家”哪有一点真才实学?他们全是助桀为虐的御用文人。

平心而论,我的建议谈不上什么“理论创新”,不过是拨乱反正而已。

事实上,早在纸币刚流行时,英国伟大经济学家李嘉图就已经指出:克服滥印纸币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办法,莫过于规定发行纸币的银行必须按照纸币面值兑现真金白银。

现在的“经济学家”将市场上流通的纸币称之为“货币”,并声称“货币”已经与黄金脱钩。例如中国的“高级政治经济学”说:

“如何认识货币的本质,向来是货币理论的难点。马克思曾引用英国国会议员格莱斯顿的名言:受爱恋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问题而受愚弄的人多,来说明货币本质问题的复杂性。”(303页)

“关于社会主义纸币的价值基础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早在列宁时期,苏联就发生过关于苏维埃货币的性质和发行基础问题的争论。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的著名论文中对这场争论作了理论总结。但在理论界对该问题的讨论并未因此而终结。苏联、东欧国家以及我国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纸币的价值基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意见分歧很大。特别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黄金不再直接作为货币商品后,对该问题的争论也就更加激烈。

我国在人民币发行之时宣布人民币与黄金脱钩,在实践中也从未规定过人民币的黄金量,因此,在人民币的价值基础问题上,出现了所谓黄金派与非黄金派之争,在非黄金派中又出现了众多的理论解释,莫衷一是。”(第324-325页)

“如果把人民币的价值基础确定为黄金,就会有很多问题搞不清楚,包括:假如人民币代表黄金,那么每单位人民币到底代表多少金量?假如人民币代表一定金量的价值,人民币的价值将随着黄金的价值升降而升降,但事实并非如此,等等。

纸币无疑是没有价值基础的。

纸币不可能成为贵金属的价值符号。”(第330页)

“高级政治经济学”语无伦次,信口雌黄。

中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时,当务之急是对中国“经济学家”、政府官员进行经济学ABC的启蒙教育。

货币是黄金。

货币的本质是从黄金矿脉勘探、开采、选矿一直到提炼出99.9%以上高纯度黄金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各国(地区)央行发行的纸币是“贵金属的价值符号”,是黄金代表。

纸币不是“没有价值基础的”,而无疑是有价值基础的。正如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提货单、票据等等,它们虽然不是货物本身,但谁敢说它们“是没有价值基础的”?谁敢丢失它们?

站在经济学理论高度,目前世界上所有流通纸币都只是“银行券”而不能称之为“货币”。因为现在世界各国(地区)流通的纸币上都没有标明其是贵金属代表,更没有标明其所代表的贵金属重量。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纸币上不标明其是贵金属代表,以及其所代表的贵金属重量。这为各国央行高管及政府官员滥印纸币,巧取豪夺提供了天赐良机。

中国大陆流通的人民币,来自货真价实的银元。所谓一元人民币,本意就是一块银元、一两白银。按照现在国际通用的计量标准,就是31.25克白银。

可是,由于“在人民币发行之时宣布人民币与黄金脱钩”。滥印人民币就成了政府官员搜刮民脂民膏的秘密武器。人民币的计量尺度“元”早已名存实亡。现在100元人民币也换取不了一块银元、一两白银。

20023月,中国人民银行开放的黄金市场上,黄金价值78元人民币/克。人民币的“含金量”为0.0128克黄金/元。

2006年12月,黄金价值上升到了156元人民币/克。四年时间,人民币“通货紧缩”了一半。人民币的“含金量”锐减为0.0064/元。

2009年3月,黄金价值彪升到了210元/克。人民币的“含金量”再次“通货紧缩”为0.0047/元,仅仅为2002年3月的37%。

短短七年时间,人民币“通货紧缩”掉了63%,年均“通货紧缩”9%。

对于中国“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大吹大擂的“经济增长速度”,撇开其它种种文过饰非、假冒伪劣不论。仅仅从人民币年均“通货紧缩”9%这一点来比较,就足以令人目瞪口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过是利用“通货紧缩”人民币的“含金量”来欺世盗名罢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可是,2008年1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条就是,“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造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

国务院官员不是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而是要像过去蒋家王朝一样滥印“金圆券”,“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

今年10月,中国“经济学家”、政府官员要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建国之初,一元人民币价值6.25KG大米。现在我们老百姓手中一元人民币,连0.6KG大米也无法买到。60年来,人民币“通货紧缩”了10倍以上。

可是,国务院官员还要“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国务院官员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不法之徒制造假币,同三鹿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有什么区别?

我们普通老百姓还要不要生活下去?

中国“经济学家”、国务院官员是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在蓄意制造国际金融危机?

今年3月的中外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笑谈“没有罗盘的航船,只有逆风没有顺风。”请问温家宝总理:

你治国的罗盘是什么?

你要将中国这艘航船驶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