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20:59
什么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国际期货  时间:2010-08-28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叫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在设立货币政策的时候会将目标放在一个特定的短期利率水准上,央行通过向银行间市场注入或者是抽离资金来使该利率处于目标位置。此时中央银行希望调控的是信贷的成本。

  而定量宽松货币指的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将政策关注点从控制银行系统的资金价格转向资金数量,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维持在宽松的环境下。对于这个政策而言,“量”意味着货币供应,而“宽松”则表示很多,当然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自己的指标。采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意味着放弃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因为对于央行而言,他们不可能既控制资金的价格又控制资金的数量。

[编辑]日本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最先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是日本。在2001年日本央行作出了这样一个惊人的举措,他们采用了一个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在零利率基础上实行的进一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应对出现的通货紧缩,而在此之前并没有哪个国家尝试过这种政策。其做法是将大量超额资金注入银行体系中,使长短期利率都处于低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对抗通货紧缩。

  量化宽松政策在刺激经济走出通缩方面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低利率有利于企业将成本维持在低位,也有利于促进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充足的资金还可以使背负着大量不良贷款的日本银行业无需担忧流动性问题,可以在化解不良贷款问题上采取较为主动的行动,推动金融业乃至其他产业的结构重组。[2]

  日本的实践证明:金融危机会极大地打击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信心,市场的“去杠杆化”过程会很漫长,因此在一定时期内金融市场的交易很难正常;另外,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货币市场的自由化,一个国家无限制增加流动性供应未必能够刺激银行业对本国的放贷。也就是说,当货币的回报率境外与境内存在剪刀差时,货币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境外。

[编辑]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3]
  历史表明,“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不会极大增加本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由银行业内部流向社会需要时间。当银行业账面资产膨胀、信心恢复、放贷冲动增强后,首先得到贷款的很可能不是实体经济的“最饥渴者”,相反,那些虚拟金融市场的大鳄们可能得到的更多、更早——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金融机构或是准金融机构。而当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开始尝到甜头,对客户发放贷款也从谨慎变得随意时,社会整体的流动性泛滥就不可避免了。而在这时,其本国仍可能没有通货膨胀,或没有高得吓人的通货膨胀。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可以将流动性在很短的时间集中到一个点或几个点上,又从这个点很快地移动到另外的点上。就像过去几年,全球虚拟金融市场轮番炒作,新兴市场国家一个接一个地发生经济过热。而在流动性泛滥的源头——日本、美国还在讨论通货紧缩为什么挥之不去时,全球能源价格已经疯狂上涨几倍了。

  因此日本过去10年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历史告诉我们: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于向全世界发行本币,最终是向新兴国家输出通货膨胀。

  而为什么新兴国家容易形成流动性泛滥的“洼地”?为什么新兴国家容易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呢?因为在这些国家中,货币市场的回报率以及市场可以炒作的“题材 ”比发达国家要多得多,而且它们的经济体已经对过热失去了“免疫力”,一点就着;由于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劳动力价值上存在巨大“鸿沟”,新兴经济体的物价上涨的“潜能”非常大。所以,发达国家输出流动性,自己的物价可能还没有上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受不了了。

  更为重要的是:当发达国家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发展中国家一定会被迫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否则必将引发输入性的货币升值。因此,“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损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