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矮化中国网民的素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41:13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网民人口总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的2.11亿。半年来中国网民的增长数量更是惊人,达到了2500万,相当于平均每秒增加两个网民。CNNIC信息服务部主任王恩海甚至预言,最迟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将居全球第一。

  面对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有互联网分析人士提醒说,这些数据并不足以支撑中国成为“互联网强国”,理由是网民的综合素质和网络产业化水平还很低。相对于庞大的网民基数,中国网民从事网络购物、支付、招聘、旅行和商务比率低;超过三分之二的网民接触网络是为了娱乐。

  虽然这个说法看似符合中国网民的现阶段表现,但却存在一个被忽略的前提和一个被放大的偏见。

  一个被忽略的前提就是中国网络的发展阶段。从网络进入中国开始到现在,其间的经历时间非常短。截止2006年上半年,统计中国能够上网的计算机数超过5500万台,与此对应的是,按照CNNIC定义的网民数量,2006年底预计超过1.5亿。这个数字意味着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至少要承载着两三个网民,许多人与其他人共同拥有一台上网的计算机。这部分人群中包括基数极大的网吧用户。

  现在,无论你走在中国的那个城市,网吧的生意都异常兴盛。这种状况究竟会维持多久,可能最终还得看个人电脑的拥有率以及网民对上网费用的心理调整。

  网民人数快速增加,凸显出了如今中国人对于这个新生事物的认可和热情。最大的变化就是,网络让一贯内向的中国人变得“开放”了。不论是交友还是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这种开放实际上都是一种开放思想的体现。与身体解放相对应,网络娱乐化在表达着人们的意见。当然,其中也可能会掺杂一些人所谓的“娱乐至死”,但即使是这样,也仍然掩盖不住人们对于外界事务前所未有的热情。

  一个被放大的偏见则是,在互联网的庞大体系中,中国和西方是存在差异的。西方网络环境中,网民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距离很近,而中国的网民单就一个署名的问题,也会思前想后。受社会文化综合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更偏向于做避开社会责任的群众,于是,也就间接形成了一种现象“人人都想上位做到塔尖,但几乎人人都其实是塔底”。

  放在网络里,似乎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在BBS里发言,做一个非署名的“群众”。哪怕他的观点根本不会引起某些人的不安。

  如果你认为被忽略的前提和被放大的偏见,还不能够说明中国网民的真实素质,那还可以看看网络里正在发生的变化:先前的虚拟网络生活正在往现实的生活靠拢。上网方式和需求也在逐步多样化,单纯的娱乐价值、商务价值并不符合众多中国网民的实际需要。

 

  尽管有一大堆的数据在说明中国的网络产业化的低水平,以及不够理想的分布状况,但也应该看到,网民的急剧增长对于中国这个正处于转型期的国家而言,改变更多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观念与思维,至于人们是选择商业价值、娱乐价值或者其他,都难免过于牵强。仅凭一个数据就去做分析,然后轻易给中国网民扣上一顶“素质低”的帽子,实在太过武断和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