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时代的阅读焦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6:22:12
按照莫言和大江健三郎的说法,写书的人是地老天荒之际跑来向你报信的人,这信息也许是好消息,使你神旺气壮;也许是坏消息,让你灰心丧气。书籍是心灵的安慰,书籍使精神壮丽,书籍让人类不再孤独;风水轮转,沧海桑田,人们读书的心态和想法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是为什么呢?继续使用莫言的比喻,是因为现在报信的人太多了,而且报信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人们留给书籍的位置越来越小。诞生百余年的报纸就不用说了,恨不能用文字将你拉到现场的时效性才更像一个兢兢业业的“信使”,只是它所传达的消息与精神无关,与心灵更无关;广播用真实的声音在人们耳边试图激动人心,它也曾做到过,当年全国在同一时间一起聆听某一部小说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了;曾有人说“电视使人弱智”,可是现在绝大多数人都甘当弱智或变成弱智,人们宁愿在只能挑动泪腺或笑肌却不能触动心灵的肥皂剧里打发四十五分钟,也不愿在《红楼梦》里感受爱情或听莎士比亚讲一讲人类亘古不变的美好与邪恶;网络世界里什么都有,好像每个人都拥有,其实到头来只不过是虚拟,搜索引擎可以瞬间圈定某一知识范围,那也不过是百分百的实用主义,“经眼”而难以“入心”,网络上谁都有权发言,迅速及时的口水的狂欢淹没了大师们时间过滤后的伟大作品;多数人已经有了手机依赖症,手机没电或不在手边就像丢了魂一样焦躁不安,铃声一响所传达的指令甚至比饥饿或疼痛在体内的反应都要迅速……
而这仅仅是不同的媒介,现如今各项媒介互相结合是大势:视频,手机报,报纸电子版,网络广播……哦天哪,这个世界真的是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给书籍或阅读留下位置。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地球村在信息的大网之下越变越小,非洲索马里难民的痛苦就像自己邻居一样惹人同情;这又是一个信息简约的时代,一条短信七十个字可以代替柔情蜜意的情书或情节曲折的新闻。迅速,便捷,速度,越来越快的历史车轮把阅读远远抛在了身后。
优雅的读书人茫然了,焦虑了,慢条斯理,直抵心灵的阅读难道真得就无法挽回了吗?
遥想不远的当年,“全民阅读”根本不用提倡,钱钟书或者马尔克斯的作品就像现在的青春文学,不敢说人手一册但至少在社会上很轻易的就引发潮流;人们视阅读为自己的本能与事业,现在则变味变得很厉害。那时读卡夫卡读海明威读铁凝贾平凹余华张贤亮,多多少少显得庄严与神圣,有如接受施洗。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就觉得又多了一种人生。如今的人们,已经找不到深堕其中、浑然忘机的典型表情:激动,欣幸,亢奋,陶醉,狂喜,感悟,抖擞精神奋斗,收拾行囊上路……没有了,都没有了,那是上一代人的幸福互动。
可是现在呢?一个短篇小说引发全民大讨论的事情绝不可能了,能让多数人共同感慨的是股市和物价。每年新书的品种据说有22万种,读书人寻觅拣择的时间占去多半,“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全国大大小小的媒体都在做新书推荐,真真假假眼花缭乱的书评背后又有多少利益关系,普通读者就不知道了;广播在深夜众多药品广告之中偶尔会有软软的声音播一两篇甜甜的所谓心情散文,可是那种“甜”却是“只溶在口不溶在心”;电视上的读书节目一个接一个停播,仅存下的也在苦苦挣扎,做的内容也越来越不受读书人待见;访谈、讲坛却多了起来,不一定有资格的人在屏幕上代替大众阅读,那些把“诺”称为“yes”“兵部尚书”称为“国防部长”的人面对古人不知是洋洋得意还是面有愧色,天天在电视机前对韩信或曹操的权诈之术耳熟能详的观众也许连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分不清。四大名著的影视剧每个寒暑假都会占据电视频道的半壁江山,可是真正读着文字和林妹妹一起哭过,和孙悟空一起闹过的孩子又有多少?“影视改编权”成了作家们提高生活水平的救命稻草,更有甚者把剧本稍一修改就当小说发表,人们一边看电视一边说太假,却没人在字里行间去发挥自己真实的想象力。网络论坛里谈论阅读的内容不在少数,可是说起某一本书,那些夸夸其谈的高手们却打开另一个网页去求助于百度或谷歌。太浮躁了,太急功近利了。
生活太丰富了,眼花缭乱之间大家一起迷失了方向。报纸上,电视里,网络中,到处都能看到与阅读相关的内容,可是就是没人静下心来捧起书本。
如今的读书更像一次就餐,一次消费,一种排遣,一个习惯需要。如今的书也大多是工具——《细节决定成败》《如何做一个好员工》等等药方一般的书恨不能药到病除;是玩物,是华丽的空酒瓶,是酒店附送的礼品。至于定时地买书,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身份标志,就像正宗的英国绅士看待奔放的意大利人,尊重但不喜欢。
个人是渺小的,谁也无法对主流文化和支流文化全面打量,手大捂不过天来,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中间商。人们被高度繁荣的现代社会伺候着,也被它异化着。
轻松化的阅读,游戏化的阅读就像生活的调味品。从亲历庙堂到隔山取火,似乎是某种自然规律。现代人太忙碌了,要操心的事情比书籍重要得多。不是吗?每个人都是这么想的。
可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听书”的过程虽然很实惠,但从小处说可能漏掉了更有趣更个性的细节,往大处说就是不自觉地被讲书的人、渠道牵着鼻子走,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预设立场影响人于不知不觉之中。信徒不应该通过牧师去认识上帝。王朔说,读别人的书就是让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脑子里跑马,那么叫写书的人在自己的思想领地跑马本来就亏了,何必还要受这些二手渠道的盘剥!
怎么办呢?尊重知识吧,尊重创造知识的人吧,尊重知识的载体——书籍吧。虽然空前的繁荣带来了空前的混乱,但至少繁荣里面也有不少机会。最后要说的是,尊重不是供入庙堂,而是让它发挥它本来的作用,不用高看也不用藐视,把一本书放到和你的生活平行的位置,一本书的一生,最好的情节莫过于被更多了解它的人阅读。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36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