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叔叔的铅皮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3:38

彼得叔叔的铅皮屋 ----2008万里行(3)

 

文/抒萱

 

6/25/09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我的2008万里行不想介绍美国名胜风景,只想介绍几个普通的美国人,也就是我们称为草根、草民的生活,特别是两家美国农民的生活。

 

美国的农民很神奇,2百万农民养活3亿人口外,还能有25%农产品出口。美国农民的成分也和我们传统观念不一样,一部分美国农民世代务农;另一部分,由城市人口、退休人员返乡务农。因为农民人口少,不仅我没有接触过,美国本土人对农民的认识也很肤浅。虽然我们对美国的农民了解得不多,但是从表面的了解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里的城乡差别很小,当年我的公婆来美国访问,参观完一家农场后,我婆婆用浓厚的山东口音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都没解决的城乡差别,人家不是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吗?我们常说的共产主义指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消灭三大差别,我怎么看到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先实现了呢?是我们制定的共产主义目标是按资本主义的生活水平定的,还是资本主义本身的优越性高于社会主义?一辈子为“革命”忘我工作的公婆带着这种疑虑回国了,而我因此加深了要了解美国农民的想法,一位朋友听说了,2008年底邀我随行去德州的农民朋友家做客。

 

德州是美国除阿拉斯加外最大的州,现有人口2千2百万人,除了休斯敦、达勒斯、奥斯丁等大城市外,绝大多数为农业区。德州以牛肉生產聞名,平均每年輸出1千600多万头頭牛。公路两旁都是牧场,牛啊、羊啊、马儿自由的活动;偶尔还有鹿场。

 

第一位造访的农民是朋友的叔叔彼得和他的一家。

 

 

彼得叔叔今年82岁了,中等个子,他的眼睛生了白内障,看上去有点混浊。老人说话带有浓厚德州口音,从他慈祥的面容,让人想起我的爷爷,很有点东方人的味道,后来得知老人有1/4的印地安人血统。

 

据说彼得叔叔年轻时英俊又幽默,娶到了当地最漂亮的姑娘,成家立业时从父亲那里得到5英亩地,在上面盖上一座小木屋,木屋藏娇。为生活所迫,彼得叔叔到处打工,50多年前,休斯敦正在发展建设,彼得叔叔组建了一个筑路工程队,从本地找了些穷人家的小伙子,从日出干到日落,每周7天不休息,干几个月,完成一项路段,回家休几天,再回到工地上接着干。虽然筑路的活又累又脏,但是收入也不低,50多年前,一个壮工的工资每小时2.50美元,每天十几小时,还管一顿饭,对于急于挣钱养家的彼得叔叔太合适了。几年下来,彼得叔叔怀揣着几千块美元回到家乡,在自家5亩地的周围又买了些地,盖起了鸡笼,养鸡、养牛;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自己自足。

 

彼得叔叔有两个女儿嫁到几百里以外,太太去世后,他把一生积攒的地卖掉,搬到离女儿们比较近的地方。他的外孙子是他一家中过得最好的,外孙在外经商,把家建在德州南部的大平原,置下300多亩地,盖了一座很大的山庄,孙媳从德州的休斯敦来,平时在家料理家务,照料家里的100多头菜牛和奶牛,十几匹骡马。同时她还是当地的职业足球队队员,她的两个女儿,彼得叔叔的重孙女为饲养展览用的猪、兔子、小马等小动物,学校还给了5000美元的奖学金。

 

按说彼得叔叔来这里和儿孙们同住,理应住在他们的大庄园里,可独立惯了的老人,让孩子们在农庄边上建了一座铅皮屋,他就住在这里。那个星期天,我们来到彼得叔叔的铅皮屋外,等候他的女儿,女儿的两个儿子和外孙们来参加每月一次的家庭聚会,领退休金的彼得叔叔执意要请我吃德州的汉堡。他的重孙女热情地骑着四轮ATV带我参观牧场,她一边开车风驰电掣在满地牛粪的草地上飞奔,一边打着唿哨招呼着她心爱的马群。当我们回到铅皮屋外,马群已聚集在附近,一匹白马特别引人注意,透明的金色眼睛,就像一对宝石,被德州火红的太阳晒得红彤彤的五年级女孩子告诉我,千万别盯住马的眼睛看,马儿被盯急了,它会撩蹶子的。一头黑色的公牛,耳朵上有个大大的黄色号码牌子,一步一步地朝我们走来,不紧不慢地嚒、嚒地叫着,彼得叔叔说,中午我请你们吃汉堡,我家的老公牛提意见呢!顺便提一下,德州人管午饭叫“晚餐”,当时接受彼得叔叔的邀请时,我差点把时间搞错。

 

别看彼得叔叔今年82岁了,去年刚刚做了冠脉手术,饭量可不小,一份汉堡包,外加佐餐的玉米、薯条,除了饮料,老人家还要了一份专门为老人、儿童准备的免费甜食。因为满口的假牙,他吃的很慢,但是还不耽误他不时地和孩子们斗嘴,说不过孩子们的时候,老人有句口头谈“待会儿再和你说,没看我正忙着呢”。

 

午餐当然不会让他老人家请了,客气地德州佬也不会让我这位客人请饭。大家争着付小费,彼得叔叔看见上有三、四个5元的票子,教导儿孙们,小费要付,也不能给太多了。坐在他旁边的女儿拿起一张5元的票子,塞进老人的衣兜里。回来时幽默的彼得叔叔念叨了一路,“我请客,不但没花钱,还赚了5块,下回我还要请客”。

 

回到彼得叔叔的铅皮屋,我四下打量,这是我在美国20多年见过的最破的居室。铅皮的外墙已经破旧退色,红色的铅皮屋顶的一角翘起来了,木头的阳台已经倾斜,屋后的鸡笼据说已经变成仓库;一辆丰田小卡车和一辆四轮代步车是老人的远行近步的工具;一只白狗和两只矮脚灰狗是老人的伴侣。当老人邀请我们进室内小坐,好奇心促使我欣然赴约,全然不顾朋友要告辞的暗示。

 

屋内比起屋外来要好很多,这是一个包括厨房厕所的一居室,四周用木制内墙装修,四四方方的一角被隔成洗漱间,另一半为厨房,厨房和洗漱设备应有尽有,只是比较老式和零乱;一个在美国绝对没见过的,烧木头的取暖炉和长长的烟囱让我想起30多年前插队的生活。这决对比我插队时的条件好得多。铁架子的钢丝床头是一台窗式空调机,除沙发外,室内最引人注目的是46寸的平面大屏幕电视和彼得太太的大照片。墙上挂满了家人的照片,女儿、孙儿的结婚照,重孙家庭照。一张退色的二战时期军人照是彼得叔叔在二战时牺牲的哥哥。

 

和同一牧场上的豪宅相比,这座铅皮屋更像仓库,而豪宅内至少有6个卧室,照料老人的孙媳要求老人住到她家的外围客房,便于照料,可老人挽言拒绝。老人说:和你们住在一起,我不自由,每个月聚一聚就行了。老人每日和他自己的伙伴们聊天、下馆子,周日女儿和孙子孙女们会来打理家务,送些吃的喝的,老人既享受着儿孙之福,又有自己的小天地,没准还会和女朋友约会呢。

 

彼得叔叔可算是美国典型的穷人,没有家业没有遗产,每月从政府领退休金不会超过1000美元。可他不愁吃喝,有地儿住,医疗有保险,去年刚刚做的心脏手术他几乎没花一分钱。最近听说彼得叔叔因胰腺癌又住院了,所以赶快把介绍彼得叔叔的文章写出来表一表我的心意。

 

穷困的彼得叔叔,也是我认识的人里最快乐的人。从餐馆出来时,彼得叔叔和搀扶他的重孙女有说有笑,还跳起舞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离开彼得叔叔的家在去奥斯丁的路上,朋友有点儿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他的家族来自英国,来到美国后,祖先得到了几百英亩土地,家人习惯于靠山吃山靠地吃地的生活方式,不求创业;子孙繁衍,财产瓜分,有的地发现了石油或天然气,那些家族就发达富裕了,而没有那么幸运的家庭仍然过着同样的生活,到他父辈的四个兄弟,每家只有5英亩地已不够生活了,他和他的兄弟姊妹才离开家乡到外边谋生。在朋友的家乡,以他的家族姓氏命名的墓地就有好几座,这个世代务农的家族到了彼得叔叔这一代彻底地改变了。


彼得叔叔的铅皮屋

站立者为彼得叔叔


彼得的两个兄弟(摄于2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