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 - 中国经济不可能率先反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00:13
2009-06-12 | 中国经济不可能率先反转 欧美经济的表现好于预期:5月份反映生产、新订单等状况的指数出现增长;企业的存货在减少;4月份建筑开支增长0.8%,而此前是预期下降1.2%;个人消费开支4月份下降0.1%,降幅小于分预期的0.2%。路透社报道,全球主要国家5月工厂活动较之前几个月表现不凡,产出萎缩速度远没有严重衰退期那样迅猛。一向悲观的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克鲁格曼,几天前在伦敦经济学院发表演说,预言美国经济可能会在9月前结束衰退。而刚刚公布的消息是,英国5月份的GDP环比上涨,虽然不到一个百分点,却是令人惊喜和振奋的。

西方国家的传统是报忧不报喜,新闻媒体“唯恐天下不乱”,奉行“人咬狗才是新闻”的准则,它们的信息,我以为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它们的经济数据,不单是官方公布,更有民间众多研究调查机构参与,数字没有造假的必要和可能。

虽然美国和欧洲的政府也采取了救市措施,花了不少钱,可是,花钱受到严格的约束,美国国会就否决过奥巴马的花钱计划;而钱也基本投给了金融机构,一旦经济好转,这些钱都可以收回来。

反观我们,情况相反。5月份的CPI,同比下降1.4%,PPI继4月同比下跌6.6%。也就是说,无论上下游经济,都在继续恶化。

三十年来,中国是全世界经济增长的明星。增长当然必要,没有增长,失业率将上升,酝酿严重的社会问题。

但是,由上级制定增长指标,层层分解给下级完成,这个模式至今没有根本改变。这几年也意识到单纯增长的弊端,也说不以GDP增长作为考核的地方官员政绩的唯一指标。可是,不过说说而已。你真的没完成指标,不如上任增长的快,上级是很恼火的。

主动造假,提前出数字,是地方经济统计中的老毛病。根子在于,地方GDP统计本来没有任何意义,也不可能准确统计。比如,各个地方之间的“进出口”怎么算,就解决不了。

中国人的传统是报喜不报忧。中国的GDP总量大,所以经常挂在嘴边,“今年超过日本”,“某某年以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等等。可是,比GDP总量更重要,更有民生意义的人均GDP,有多少人能说得清?三十年来,我们的速度委实不低,可是,人家也在增长,结果是我们的人均GDP排名,并没有上升几位。根据IMF的数据,2008年中国、日本、美国的人均GDP分别为3300美元、3.9万美元和4.7万美元,中国分别只有美国和日本的9%和7%。2008年中国人均GDP在108位,战乱频仍的伊拉克是109位。墨西哥、巴西、博茨瓦纳、加蓬、南非,都比我们高得多。

习惯了增长,一旦速度下来,就不觉得别扭。所以,去年初,宏观调控的目标还是严格控制通胀,实行从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实际上,当时的通胀已是强弩之末。当下半年经济下滑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的情况下,才紧急转向,以至于推出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

为什么,在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的时候,我们还在控制通胀?

当然跟智囊的水平有关系,他们让决策层很被动。这也难怪,毕竟他们也是靠揣摩上级意图进行研究和提出建议的。

但是,更与我们的看客心态密切相关。因为一直增长,所以,认为可以义无反顾地继续增长,美国危机是它们自己的事,而我们则是“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经济有免疫力”,“可以独善其身”的言论甚嚣尘上。这也麻痹了公众和决策层。所以,当我们决定采取措施,促进增长的时候,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

美国和欧洲、日本,是负增长,我们是增速下降,也就是还在增长。可是,大学生找工作难、民营企业惊现倒闭潮、裁员减薪大面积出现… …。我经常怀疑,我们的统计数据,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

可是,这个“增速放慢”,足以令习惯了大干快上的国人害怕。原来是看别人热闹的,现在才发现自己的问题,比别人更严重。

为什么美国人弄出来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如此受伤?因为在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中,我们一向倚靠的是两个:政府投资(包括对国企的投资)以及出口。

出口占中国GDP的约40%,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20%。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因为出口企业还会产生连带效应,带动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人开始增加储蓄,虽然过程缓慢,可是方向是确定不移的。他们正在减少消费。美国人4月储蓄率从4.5%上升到5.7%,这可是几十年没有过的。他们不再大手大脚了花钱了,而是开始攒钱了,这就是美国人最大的变化。

美国人现在并不在意中国产品是便宜一点还是贵一点,不管便宜还是贵,他们都将减少消费,以做平恶化的资产负债表。所以,我们看到,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的出口以两位数的可怕速度下滑,至今没有好转迹象,比如中国5月出口同比下降26.4%。即使再继续增加出口退税率,恐怕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在今后的几年里,出口增长基本没什么指望。

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刺激经济的方案。这4万亿,中央财政的投资只有1万多亿,其他需要地方政府配套,还需要银行信贷的支持。据报道,地方的配套资金到位率不足四成。中央财政的投资,基本都给了国有企业。比如十大产业振兴计划。

这十大产业,基本都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本来东西卖不出去,现在有了钱,不但可以购买其他国企卖不出去的东西,还可以继续生产自己卖不出去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民营企业大批倒闭,2000多万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可是,国企的日子却过得相当滋润。

据说分配4万亿蛋糕的时候,各地官员纷纷纷纷进京,跑部钱进。这么花钱,能有什么效益。可是,为了增长,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萝卜快了不洗泥。也许经济增长暂时勉强保住了,可是,这样的增长最终表现为大量卖不出去的东西。

政府这么花钱,财政也受不了,所以,我预计,政府的刺激经济方案,不会再继续出台。

货币政策,已经处于极度宽松的状态,曾经的谨慎荡然无存。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就多达4.58万亿,比2007年全年的数字还多20%,各家银行可以说是疯狂放贷。不过,得到资金的还是那些大国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如此疯狂之下,依旧贷款难。这就不能不说是制度性歧视了。

如此疯狂的信贷投放,也不可能持续下去。

现在,大家对把内需作为 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取得高度一致。内需,除了政府购买,就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尤其是居民的消费,这是最根本的经济拉动力量,因为产出只有变成消费品,才完成自己的使命。

在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要增加居民消费,就要增加其可支配为收入,这就要相应减少政府的收入。中国个人和企业的税负,名列世界前茅。《福布斯》2008年世界税收痛苦指数,中国第二。

中国的税制结构,决定了税负必然高。因为我们既征收很高的增值税等流转税,又征收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所得税,而且还在酝酿开征一系列新税。很少有国家两类税并重征收,如美国就没有增值税,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只有少量的销售税和货物税。

多征税也不要紧,关键是这些钱怎么花。法国税收痛苦指数世界第一,可是支出却是合理的。改革以来,中国的GDP每年大约增长9%,税收每年增长约20%,而行政管理费每年增长18%。经济增长的大头,变成了税收,而我们交的税,很多都成了官员的汽车、吃喝,旅游费。关于机关购买豪华车、大吃大喝和公款旅游的消息不绝于耳,可是怎么也刹不住!

这是制度问题,比如,国外的公车极少,官员都是自己买车,即使贵为总理,也未必能随便用公车;除了国宴,没听说哪个国家可以用纳税人的钱吃喝的;公款旅游,更是闻所未闻。

如果不进行税制结构的调整,大规模减税;不进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让纳税人的钱用在公共物品和社会保障上;如果不改变国有银行对中心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歧视;不解决地域性歧视(如户籍制度)。光靠增加财政支出,给国企花钱,我们的经济就不会长治久安。

我更愿意相信,美国的经济会率先复苏。因为它有问题不隐瞒,不怕丢人;因为奥巴马政策得力,出手坚决;因为它的市场依然健康;更因为美国人有创造力,能够开辟新产业。

所以,中国经济反转,仍将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