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应亮和他<好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27:39

转:应亮和他<好猫>

加入收藏

2009-3-21 21:59:00

 

应亮的长片只看过<背鸭子男孩>,早期短片看的最多,他最早的几个短片,我01年在学校策展的时候就放过.当时他也还在校,有件事至今印象深刻.记得当时他母亲因为不了解活动的状况,以为在北大做展很重要,就一直希望我能给开个证明,或是给个证书,对应亮未来发展好.为此给我打了半年电话.可我策的这个展,只是民间活动,跟校方无关.于是很是为难,实在是做不了这样冠冕堂皇的事.

数年后,应亮在艰难的条件下完成<背鸭子男孩>,证明了其才华.这当然远比一纸虚无的证书来得有价值.

但由此却了解应亮母亲的爱子疼子之心,她母亲也一再说到应亮的不容易.

但应亮竟然就这样守着自贡弹丸之地,远离京城喧嚣,坚持创作至今.令人叹服,却依然艰难.

拒绝工业,拒绝商业,好一个独人影像.

后来又有<另一半>,及今天看到的<好猫>.

夸的话,就不多说,我想说几点一直考虑的问题:

 

第一:美学瓶颈?

应亮电影素养的积淀\培养的背景,跟我差不多,无非是贾樟柯,杨德昌,欧洲艺术电影,dvd泛滥的年代...他受前两位导演影像颇大,跟这一代很多电影青年喜好差不多.于是形成固定机位,长镜头,纵深场面调度的美学风格,进而发展至一场一镜.

看<背鸭子男孩>觉得很到位,因为题材跟美学很契合,但到<好猫>,我明显觉得这套美学支撑叙事已很吃力,因为男主角篇内敛,其实内心较丰富,但全片中远景别根本无法令观众catch到人物的情感变化..这个问题在<二东>里也有,不过杨谨后制阶段做了一些"超现实"的补救,虽然看来有些拙劣,但至少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今天应亮在阐释时似乎没有care到这一点.

我觉得美学的坚持固然有必要,但也需灵活.该给近的就要给,走不出这一部,其实就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

不得不说,贾樟柯电影害死人.应亮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

明显贾在<三峡好人>里已有明显调整,因此才一改之前颓势,取得受众方面前所未有的成功.受其影响的年轻导演应该醒醒了.写实风格不只贾氏一家.

 

第二:存活空间?

应亮三部长片,成本从最初的3万到现在10万不到,一直都控制在极低成本之内,之前还能靠影展奖金回收,循环.但前提是作为新导演前两部片,他可以参加一些针对新导演的小影展,可容易拿到奖金.

从今次<好猫>开始,应亮只能参加大影展了.于是数码制作,前卫美学,很可能被文艺豪门拒之门外.因为大影展的主竞赛单元一般只接受胶片拷贝(最多是高清).于是,

只能去一些一些所谓的"数码"单元.<<好猫>>就是去了捷克卡罗维伐利的次单元做全球首映.

<好猫>据如今掌握的信息,没能拿到奖金.只能被影评人赞几句,有蛋用.幸应亮今次剧本预卖给国内一新新的对独立电影狂热的公司天琳工作室,否则下部片资金如何循环?只能去申请基金之类....

如应亮这样,国内没市场,处于体制外制作,国外也只在影展圈传播,不能进入国外市场的文艺片及文艺片导演,其实有很多....都很艰难,出路在哪?我自觉悲观..

 

第三:

创作瓶颈?

应亮的坚持固然叹服,但三部片下来.

我明显感受到创作者的吃力.

首先其作品向来以信息量大见长,今次<好猫>就有奥运,房地产等等..

但自贡毕竟是小城镇,(本来资金已有限制)创作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场景有限,人力也有限.

老这么在根据地打游击也不是办法.就地取材,靠亲戚朋友帮忙,也算是限制上的限制...对导演创作束缚可想而知.

最关键是环境束缚导演的创作视野.这个至关重要.

<好猫>已让我感觉到一点:导演关心的东西,已过时.或者太皮毛,不够透.

单单是社会调查式电影,起码要比观众想得透,挖得深,才OK阿..

 

第四:应亮的商业潜力?

 

应亮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好,综合能力很强.

短片时代,就有获剪辑奖.

其实我有看过的短片里有的很商业....影像凌厉,锋芒毕露.

期待应亮能再这方面再有发挥,个人觉得或许比如今这些老气横秋的影像更适合他.至少他的剪辑功夫会有发挥空间...

一场一镜的电影看的太多,有谁玩的过沟口健二?哪怕做到形似/?

 

具体到片子:

黑猫\白猫的辩证思维挖掘不够,

猫的出现有点诡异,有的地儿好,有的地一般

佛像头其实可以再多用,虽然类似创意也都不知道被人用过多少次,但毕竟除了跟房产拆迁直接关联,也触及文化经济的利害剖析,更触碰到片中一度涉及的因果循环,甚至可往信仰上靠靠...这里边有亲近的底层文化的血缘.

 

摇滚乐的运用,我觉得有些差强人意.创意直接来自蔡明亮.

也是抒情了,但这里显现为强制诉说,全是赤裸的控诉..可见应亮的愤怒,难以压抑.

与导演心态有关,看来对现实的不满跟<麻将>时期的杨德昌有的pk了.

说唱金属带点哥特女声...算是应亮风格目前为止做出的最大调整的明显标志.

确实给影片带来可观性,但每到这个段落.成了mv,可观性还不强..很有点拧吧..

感觉有点山寨文艺片..这不应该是应亮阿.节制的应亮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