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贫困县的苏醒--贾玉文与绝对贫困的5年交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58:47
国家级贫困县的苏醒--贾玉文与绝对贫困的5年交锋 本报记者 张鲜堂 蒙云鹏   2006年06月05日16:58 】

  ■记者手记

  反贫困是人类最大的难题。

  5年前,贾玉文来到山西最穷的静乐县当县长。这是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最穷的30个县之一。“全县只有两座楼,自行车要推着走,逛遍全城一刻钟,街上没有一盏灯。”

  贾玉文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开始他的“静乐反贫困实验”。

  手机公开、街头对话,铁腕治政、激活民心;改制煤矿盘活资源,清除街霸改造县城;用挖煤的钱补农业、办教育;牺牲财政关污企、撵着农民去打工。这些大胆而颇富争议的举措在极端保守的静乐刮起了阵阵旋风,使这块沉睡的土地激荡起来。

  这个晋西北出身的汉子,有着一股《亮剑》主人公李云龙式的愣劲,训人不留情面、做事说一不二。五年来,他用霸气扫除乱象,用对话舒缓民怨,用重教清除愚昧,以实干疗救民生。

  五年来,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刷新着静乐的历史。财政收入五年翻了7倍,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县城面貌大为改观。

  这五年,是贾玉文与贫困肉搏的五年,也是静乐人民开始觉醒、走出极贫的五年。当我们试图给贾玉文勾勒出一个所谓执政的“模式”时,却发现这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极度贫困的静乐犹如一个弱小的婴儿,他要做的是先扶他练习走路,就像保姆一样。这是一项最基础,也是最艰难的工作。他在静乐所做的一切,仅仅在于把负数变为零,即把不正常变为正常,把常识变为习惯,把口号变为行动。

  他的刚毅,他的学识终于使静乐收起顽固,走出原始。今天的静乐正由晋西北的特贫县开始步入忻州市的“四小新秀”;2004年贾玉文被省政府授予“山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静乐的变迁说明,只要执政者到位,发展才不会错位。

  当我们困惑于贫困难治时,当一些贫困区的干部以条件恶劣作为自己不作为的挡箭牌时,让我们看看贾玉文给出的是怎样的答案。

  拔穷根先要定民心

  群众告状成风 干部萎靡不振

  山西第一个共产党人高君宇的家乡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静乐,这个位于晋西北吕梁山麓的小县就在山西母亲河汾河畔。

  然而,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土地在很长的时间里既不安静也乐不起来,极度贫困像魔障一样始终盘旋在它的头上。

  多年来这里的人均收入、粮食产量以及财政收入,在山西省、忻州市都排在最后。到200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仅有2.75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5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81元,这几个数字大体为全国水平的1/4,全省的1/3。全县一共14个乡镇就戴着14顶贫困帽子。用当地干部的话说,在忻州14个县区里静乐一直是“稳坐第14把交椅”。

  上访户堵住县长路

  静乐曾经是一个屡屡发生“闹剧”的舞台,打解放以来这里就没安生过。

  就在这样一个巴掌大的穷地方,曾发生过多起闻名全国的重要事件,诸如十年动乱中的“揪三特”冤案,1986年的大面积毁林事件,1987年轰动全国的大面积中考作弊事件,以及此起彼伏的上访告状。静乐几乎成了中国式内耗的“角斗场”。与政治舞台的闹剧相对应的是,这里的县城房屋乱盖、垃圾乱扔、屎尿乱撒、猪狗乱跑、小摊乱摆、民众乱来。集体上访接连不断,一点屁大的事情都要诉诸于“革命”。当地人说,静乐除了不生产钱啥都生产。

  很长时间,静乐成为山西省委、忻州市委的一块“心病”。

  2001年2月27日,贾玉文到任的当天,刚刚跨进静乐宾馆的大门,就被一大伙上访者挡住,要看看这位“贾县长”是不是一位“假县长”。

  3月中旬的一天,一份明传急电送到县里。

  这是一起由省委书记交办的信访案。案由是这样的:几年前,县营的水泥厂因经营状况不佳,承包给娄烦县一位个体户经营。经营状况刚刚好转,部分工人就向承包商发难,声称要将承包商赶跑。贾玉文上任的那一天,工人将厂部大门上了锁。这期间,数十名工人租用客车先后到省城和忻州市集体上访,省委书记批示限三天解决。

  贾玉文与书记商量出一个解决办法。但在四套班子会上,一位分管副书记因闹情绪想撂挑子。急躁的贾玉文还没等书记说话就开了炮:你到底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你的工作无能,还是别有用心,是给我们俩难堪,还是真不想在静乐干下去了?会场的空气顿时凝重起来。

  贾玉文敢于碰硬的这种作风给静乐阴沉的政治空气刮进了一丝凉风。县委书记也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一场交锋下来,会议做出决定,由县政府发布通告,公开亮出县委、县政府对此次堵厂事件的明确立场,宣布水泥厂后天上午九时整准时恢复生产,无故不到者以旷工论处,当场除名。

  事情很快得到解决。这一起缠绕不已的上访难题,新班子三天了结,把静乐震住了。

  就在水泥厂堵厂事件刚刚平息的同时,鹅城镇风沟村延续三年的农民罢种事件又闹腾起来。

  一年前,治汾工程指挥部在风神山一带建设生态精品工程,搞了1000余亩机修梯田,当时没有进行生土熟化。本村一个在大同矿务局挖煤的工人想回村当干部,他挑唆村民拒绝下种,造成1000多亩土地的荒芜,现在到了又一个下种季节,上访农民提出七项不合理要求。在县委、政府的联席会议上,贾玉文旗帜鲜明,提出了分步化解的实施方案。

  一方面责成分管农业的副书记率领工作组进驻风沟村,与农民代表对话。公安局依法对那位煽动闹事的工人实行拘留。

  那位工人吓得悄悄溜了。与工作组对话后村民开始接受政府的调解意见,事态平息下来。

  解决了几起大型上访事件后,贾玉文觉得不能在办公室等告状,他要到下边听听群众的意见。

  在娑婆村,老党员余八毛对贾玉文说:“静乐有煤,能发电、烧焦炭,有河有坡,能养牲畜、搞种植,条件不差,为啥富不了?还不是人的问题”?

  在杜家村,他找到坐轮椅上访的杜四则。他是杜家村煤矿的老矿工,井下作业时伤了下肢,前年矿上勉强能发点生活费。可是后来杜矿经营不善,连生活费也不发了。杜四则一气之下就组织了轮椅队集体上访。看着杜四则生活无着的样子,贾玉文鼻子发酸。

  当天深夜,他找来民政局长,议了临时救济煤矿伤残工人的事。那一夜,他一个人在静乐地图前走来走去,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一个有山有水有资源的地方,怎么就会穷到这个地步呢?

  贾玉文对县情渐渐理出点头绪:懒惰和愚昧导致了贫困,内耗和腐败消磨了意志,一味求稳怕乱使政府硬不起来,不求进取只等救济让静乐人心颓废。他认为不出重拳,不敢冒险,是不可能激活静乐的。

  产业扶贫才是脱贫关键

  有煤有矿不见钱 有山有水不打粮

  地处煤炭大省,静乐同样拥有十分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早些年,煤炭对于静乐不是聚宝盆,而是个大负担。

  就在贾玉文刚刚上任那阵子,还有一群闹事的队伍,那就是杜家村煤矿的轮椅队。主人都是少胳膊断腿的伤残工人,煤矿一年多开不了工资。贾玉文发现,这些煤矿,百姓和县里得不到多少好处,都肥了个人,全县却抱着金碗讨饭吃。看起来民贫,实际是县困。

  贾玉文咬了咬牙:把煤矿干脆转让给有经营能力的大老板,让他们一并接管债务,包括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

  太原的老板董盛云接受了县里规定的条款,签订了合作协议,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两年时间就起死回生。煤矿活了,退休人员的工资也得以解决,轮椅队再也不找政府了。

  一个成功的兼并案,让渡一块产权,带起一个杜家村工业园区。

  贾玉文从杜家村煤矿由死变活的前后经历中得出一条启示:有恒产者才有恒心。静乐的煤炭资源要从整体盘活,就要理直气壮地请来真正负责任的大老板,放手让大企业去经营,再也不能走滥采乱挖、破坏资源、事故频繁、毁坏环境、效益低下的老路。

  公开招标“卖”煤矿

  静乐有煤矿25座,年设计能力在226万吨以上,以前的小打小闹,年产量只有五六十万吨,经营不下去,张三包给李四,李四又包给王五,倒来倒去,资源开采没有规矩,国家的税费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屡屡发生事故,政府倒成了“救火队”。

  贾玉文思忖着再不能这样糊里糊涂地干下去了。他把改制煤矿、整合资源的想法与有关部门的领导交换意见,大家觉得思路不错,可就怕有倒卖资源的嫌疑。他说:“只要能盘活资源,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老百姓,就值得一干!”

  全县煤炭企业统一改制工作拉开了架势。无论是县办的,还是乡、村办的,都要进行改制。符合条件的,一律实行有偿、有期限的转制,或招标承包,或独资经营,或股份制经营等等,但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必须执行产业规模上档升级的标准,必须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还规定煤矿给所在地的村民每人每年无偿提供1吨生活煤。对那些规模不够、私采滥挖者一律关停。

  为了慎重,贾玉文先选定杜家村、干连沟两大煤矿作试点。在矿工意见征求会上,两矿600余名工人举双手赞成改制。矿工们的赞同,给了他底气。

  干连沟煤矿是一座二轻煤矿,设计能力年产原煤9万吨,长期以来经营不佳,濒临倒闭。贾玉文阻止了矿长曾试图低价转让的想法。他提出公开招标竞标,经过与南方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几轮讨价还价,最后以710万元转让。协议规定,对方必须投入2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要达到30万吨。

  短短半年时间,全县22座煤矿顺利完成了改制。全县改制后的煤矿,陆续注入资金一亿多元,扩大生产规模100万吨。干连沟煤矿的老矿工王亮寿说:“十几年没见到工资了,大家守着好端端一个煤矿四处讨生活,没想到,这一改制,一夜间领到了几万元的补发工资,咱也成了富人了,贾县长真是能耐人”。

  白白送掉焦化厂

  贾玉文在静乐干的最冒险的一件事,就是做主把县政府自家的“孩子”送给了别人。

  1998年,静乐县在上级的支持下,开工建设一项21万吨焦化厂工程,概算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可是上边只投了1900万元就再也找不到后续资金的下落了。

  贾玉文上任后的第二个月,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从政府院里传出,县政府把1900万元的家当白给了太原两家大公司。老干部骂:“这个县长是个败家子。”

  在四套班子会上,贾玉文说:“零资产转让,是让优质资产与强势企业对接,只靠我们的力量,再有十年焦化厂也启动不了。如果这个决策搞砸了,我向市委辞职”!

  两家公司注入资金1.2亿元,把原有的21万吨焦化项目扩大到30万吨,还新建了煤矸石发电厂,不仅安排了当地劳动力800多人,而且当年底,就向财政缴税2000多万元,等于再造了一个静乐财政。

  焦化项目的成功,凸显了贾玉文的胆魄,不少大企业闻风而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投资热,贾玉文又有了一个更大的设想,那就是根据资源布局和县域煤、焦、电、化产业的区域性发展,在静乐建设三个工业园区,即,碾河东部地区,以县发电厂、水泥厂为依托,建设电、化、建材工业园区;汾河西边借助30万吨焦化项目和普能电厂,建设焦、电、化工业园区;以杜家村煤矿为龙头,建设采掘、炼焦、洗煤工业园区。就这样,三大工业园区热火朝天地折腾起来。短短两年时间,省内外17家企业入驻,注入资金4亿多元,仅工业园区每年就为当地财政上缴6000多万元的税金,这相当于他上任时财政总和的四倍。

  这几年,静乐立足自己的煤焦优势,先后引入一批懂管理、懂技术、有实力的大财团,其中山西同煤集团已在静乐投资上亿元,已于2005年正式开工,可望在三年内建成一座年产原煤300万吨的大型煤矿。山东鲁能集团确定在静乐投资上百亿元兴建一座大型火电厂,现在已进入立项阶段,预计几年之后,静乐的财政收入将达到十亿元以上。

  盘活静乐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得静乐的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1500万元一路攀升,2005年,静乐县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

  一年后,贾玉文在三干会上说:“过去别人对静乐说长到短,依我看,东六县、西八县,最有潜力和希望的是静乐县”。这句话,全体干部足足为他鼓了三次掌。

  打掉保守找出路

  静乐之所以穷,不是没有资源、人才,关键是思想保守、观念落后。

  县发电厂建厂几十年,吃不饱也饿不死。2003年,贾玉文出了个一厂多策的主意,该厂就引来5000万元,建起股份制电石厂,全厂产值增加二倍,税收由过去的100万元增加到700万元。由过去单一的小型发电走向了集团化经营的路子。厂长王文轩说,不是没有出路,而是我们没有思路。

  小富即安是静乐人的通病。农民王丙军小打小闹加工小杂粮,赚了几个钱。2003年,贾玉文四次登门鼓动他养殖、加工、营销一体化发展,扩大规模,把眼光放远。可王丙军就是不敢干。贾玉文经和扶贫办协商,为他解决了50万元的扶贫资金才把他激起来。如今的王丙军,年收入超过60万元,而且带富了本村和周边十几个村的百十户贫困户,他们每年都收入在万元以上。群众选他当了村长。他上任后,村里变化很大。王丙军说:“观念更新才能脱贫,我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一个大企业,是贾县长硬拉着我迈出了这一步”。

  牺牲财政停污企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是省城的主要水源。地处汾河上游的静乐,早年在汾河沿岸建起了各种土法炼焦企业100多座,因为穷,谁也没有去考虑生态问题。

  随着省城用水日趋紧张,省政府治理汾河的力度加大,贾玉文认为汾河流域的污染问题该有个了断了。在最初的讨论中,许多人出于对地方利益的保护,不同意关。

  贾玉文说:“说到利益,我更心痛,作为县长,口袋里有了钱,就能办更多的事情。但是不能光看眼前利益,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也该变变了。”

  一次性把汾河沿岸的136座小炼焦企业全部铲除,使静乐每年损失上亿元。这件事让他心疼了好长时间。

  在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县里提出了“林草上山,米粮下川”的发展战略,配合汾河治理和引黄入晋工程,规划在汾河川建设13万亩“田、林、路、坝、渠”五配套的高标准农田,以此推进高效农业的建设步伐,同时把退耕还林工程与移民开发配套实施,提出了“百村万人”大移民,将退耕还林后的偏远山村全部整体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公路沿线和河川区域。2004年又在县城实行了集中供热。为此,省、市专门在静乐召开了现场会,对静乐改善生态环境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县城改造打出政府气魄

  拔掉刺头街霸 贯通十里长街

  静乐古称鹅城,明朝时被称作“荡荡佳城”。

  但在贾玉文接手时,这里却是一幅房屋乱盖,垃圾乱扔,民众乱来的景象。

  不大的城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仅有的几条“断头”路,下水道也根本不走水,“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上世纪末县里曾着手整修旧街道。刚拆头一家就被拦住,闹了二天硬是没拆成。百姓编了个顺口溜:“城隍、土地、判官,治不了街上的乱占”。打那以后,一说起修街,领导们就头疼。

  有天晚上贾玉文到县城散步,找不到个下脚处。他越走心越沉:这样的环境,谁还能提起心劲呢?

  那一夜,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12个字:“高效率、快节奏、强有力、有作为”。

  天一亮他就打电话通知城建开会,并嘱咐办公室把政府行为准则12个字很快做好挂在政府常务会议室的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