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铝失意看中国国家战略的缺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57:42
从中铝失意看中国国家战略的缺失刘罡

力拓毁弃了与中铝价值195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就这项交易公布以来澳大利亚在野党以及某些政治人物对它毫不掩饰的反对而言,可以说与4年前中海油收购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一样,政治因素再度成为中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一块绊脚石。但中铝此次失意恐怕很难再唤起国人的悲情意识,道理很简单,如果第一次被“算计”尚可怨对手坏,那么被同样的手段再“算计”一次只能怨自己没想明白。

中铝此次跨国联姻,单从中铝公司的战术运作上看,似乎并无明显漏洞。交易在力拓最软弱无力的时候达成,“乘人之危”的时机可谓掌握得恰到好处。交易条款的构筑也很理性,没有像中海油当年那样咄咄逼人地寻求控股权,只是寻求两个并不能发生决定性作用的董事会席位,投资分寸应该说也拿捏得合情合理。这桩交易之所以仍然难逃失败命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事务中谋求更大话语权的国家战略没有设计好。

中国由于国情所限,政治上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为“异类”,但由于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日益增大,因此经济上与西方国家的融合、合作是大势所趋。在西方国家主导全球事务这一现实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客观形势下,中国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的国家战略只能是把自己的经济影响力发挥到最大,把自己与西方国家政治差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缩减到最小,这一点中国国家战略的制定者当然心知肚明,但如果主观上把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无限放大、把中西方政治分歧必然产生的经济交流障碍无限缩小,并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国家战略,要想不碰钉子怕也难。

就拿中铝这宗交易来说,中方主事者似乎从一开始就“假设”这是一桩纯粹的商业交易,与两家西方公司间进行的并购买卖无任何不同,你当然可以这样宣传,但如果天真到或者自负到认为西方也会普遍认同你这一观点,那除了再度收获一枚苦果外恐怕很难有其他结局了。反观高盛和美国银行等西方大银行当年入股中资银行的交易,当时这些中资银行刚刚在政府主导下剥离了如山坏帐,其市场价值正面临着普遍质疑,西方银行的入股相当于给了它们一张跻身世界商业银行之林的通行证,其入股价就相当于给这些中资银行确立了保底价,积极意义应该不亚于中铝在力拓身处困境时的“雪中送炭”。但与中国这边由中海油和中铝等企业单兵突进的做法不同,人家西方国家当初采用的却是政府和企业协同推进的立体战略,一方面由美国等国的政府出面压中国开放金融业,扮得罪人的“红脸”,一方面又由商业银行出面雪中送炭,扮“白脸”,这一打一拉中既实现了西方具体银行的商业利益,又最大限度提升了西方银行业的在华整体利益,可以说西方在这件事上实现了企业自身利益和国家战略利益的完美统一。

再看中铝投资力拓这桩交易,企业自身利益和国家整体战略利益明显存在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中国将成为西方资源业巨头的股东,一方面中国又是这些矿业巨头的大主顾,这实际上形成了中国自己和自己斗的尴尬局面,而如果中国用自己在西方企业的持股“暗助”国家的战略利益,那正好坐实了西方人的担忧,这样的“走出去”战略要想不吃闭门羹才怪呢。

如果中国当初换一个思路,由中铝向急需资金的力拓提供铁矿石买方贷款,要它以签订用较优惠价格长期提供铁矿石的合同作交换,在铁矿石价格不断下跌的当时,急需资金的力拓未必不愿意签订这一协议,而这样的协议则会在铁矿石价格日后回升时起到离间力拓与必和必拓间价格同盟关系的作用。如果力拓也顾虑到这一点,中铝则可提议,如果日后铁矿石价格回升使这一低价供货协议对力拓显失公平,中铝则可放弃这一协议,但前提是自己对力拓的债权将转化为股权。当然,这一设想很可能是纸上谈兵的一厢情愿,但我想借此说的是,中国 “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制定者们确实有必要使自己的思维“复杂化”一点,否则中海油和中铝这类交易的学费还会无休止地交下去。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