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战略的几个焦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5:47

中国国家战略的几个焦点

 

一、国家战略的价值

所谓国家战略,即综合一国之力而行之方略。

或许,由于我们长期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有实干而不说空话的政治风格,所以极少有国家战略或大战略之举动。也许是因为我们确实缺乏国家战略的构建宏略,长期局限于陆地地缘战略的框框,所谓自己的事都忙不过来,何苦空谈世界战略格局。或许我们一句不争霸世界的政治宣言,使我们不能口头多谈国家战略相关话题。总之,有关国家战略的东西很少,很隐晦。但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势力集团已经把我们形容为“中国威胁论”,并且经济和军事已经逼迫到了国门。所以,我们就不得不谈国家战略了。

所有的战略都应有一个前提,就是主动策划而行之,而不是被动应付。若是后者的情况,即说明国家战略已经处于劣势,先输了头局。这是十分不利的局面。为政者必须避免之。如果说国家层面既有战略且被执行,则又有及时调整适应时局之必要,所谓不变应付万变之策,其本身就意味着已经被包围了,被迫要变的就是突围或者等死,这就是被动的表现。所以,调整一定要讲究主动性,要以变应变,以己变调动他变,从而赢得战略的主动权。

国家战略运用的基本原则,就是综合力量的运用,不再是军事为政治经济的最后手段,这是错误的认识。应避免出现毕其功于一役的窘境。即不能以政治论政治,不能以军事而论军事,不能以经济论经济,不能以心理而论心理,而是综合国家所有的力量,御敌于外,最好是把战线伸入到敌人的内部。所以,美国人就把国家战略列为军事术语,确实把握住了国家战略的实质。

其实,国家战略本身就是狼性世界的真实反映。

二、对中国战略总目标的再认识

目前,关于中国国家战略总目标似乎存在几种争议。第一种是美国人以己之心臆测中国,以为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就必然会取其而代之,况且这是过去的世界历史一再证明了的,所以美国及其势力集团最关心且提防中国的强大。第二种是相反的论点,认为崛起后的中国不会给美国带来实质性伤害,相反,中美平等还能更好地维护世界秩序,只要美国愿意给予中国平等合作的位置,中国就不会直接挑战美国。第三种观点,是认为中国的强大会是内向型的,也就是地区强国目标,而不是世界强国,只是因为美国长期执行均势战略,不喜欢地区中出现强国,所以造成了摩擦,因而误解了中国。这些观点的深处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看美国如何做,他要和平就是和平,他要战争就是战争。

其实,中国的战略总目标,可以界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世界强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主要地表现在经济和文化上面(具体的目标即21世纪中叶前国家人均实现中等水平,经济总量可能达到世界第一),而军事主要是其支撑,而不是军事化的世界强国。因为中国战略辞典里面还没有所谓地区均衡的概念,中国人的战略要玩的不是均势战略。按照政府正式的说法,是和平崛起、不争霸。

但是,要保证国家战略总目标的实现,并不排除以战争换取和平的军事策略。尤其是新中国建国后的历次对外战争,均说明中国政府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只是到了和平已经愈发困难,必须战争解决困境的时候,中国军队从来都是所向披靡的。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中国政府随时可以调整军事策略以保证其战略总目标的真正实现。如果用历史来说话,那么朝鲜战争是保家卫国境外作战,印度战争是反击战,越南战争是自卫反击境外作战。这就是说,中国人还是更愿意境外作战的。而且,就目前的中国外围局势来看,中国要破局,中国军队更是会把攻击的地点放在境外。

在国家战略总目标下,既定的和平崛起策略可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吗?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和平崛起策略。和平与战争是对立统一的概念。这意味着和平崛起并非是绝对没有战争的崛起。相反,在恰当的时候战争手段反而能促进更大的和平崛起,这才是和平与战争的真理。所以,目前的国家军事战略在继续对强敌保持韬光养晦的同时,对国家局部利益(领土的权益、重要资源的占有、普世观念的播种)要大幅度增强有所作为的能力。不要把所谓局部利益(当时看来是局部利益,时间一久就会体现出全局战略价值)牺牲在理想中的全局观之下。因为全局观还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局部利益才是最真实的;正是许许多多的局部利益,才构成了真实的全局观。所以,坚决不能用理想中的全局观去构成现实的局部利益。这才是正确的战略与策略的关系。

至于如何考量国家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国家硬实力要占据世界格局的优势地位:一是国家经济金融与世界经济金融处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殊(或主导)地位;二是国家以及盟友的军事实力、位置占据相对(或绝对)优势,敌对势力集团不能直接挑战或轻易转换。

二、国家软实力要占据世界普遍价值取向的主导地位:一是国家和民族的价值理念,成为世界主流价值之一;二是中国成功的经验,能让世界为之改变。

三、  中国国家战略层面出现的新态势

根据目前已经表现出来的战略摩擦以及国家既定的战略方针,中国经济金融层面或多或少出现的问题是:

1、外向型经济存在的贸易保护与摩擦将会增大,必须做好经贸金融“结盟”;2、国内经济转型重要方向之一是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的扩张、占有和保护,高端制造能力的迅速提升,而这有必要调整现有的经济产业(包括地区经济区域建设)布局;3、创新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机制,实现应对外部矛盾的同时,维护国内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

经济金融方面的总问题是:国家之间软硬实力的比拼,与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能并行不悖,或者恰当增加国家硬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可以保证国家的长期繁荣吗?国家之间的经贸可以用其它方式结算,并且由此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性或者区域性的经贸模式(国家集团内部经贸区)吗?出口型经济真的需要全球市场(可能的结果是经济帝国),或者国家集团之间的区域经济圈内的经贸就可以保持国内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集团的其它国家也能实现经济增长(例如欧盟)吗?

 

我们认为中国国家战略在军事层面的焦点是:

东南亚方面:1:台湾统一回归,包括解决钓鱼岛问题(突破第一岛链);2:防御黄海敏感区域;3:应对南沙群岛纷争;4、摆上琉球群岛回归问题(突破第二岛链);5、关岛美军基地的敌友态度。

中亚方面:1、强化上合组织;2、跨国际合作。

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

与印度的双边关系。

在诸多方面,中国涉及潜在的敌对国家主要是:美国及其日本、韩国、越南、印度、菲律宾等,但是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美国,次一级的对手是日本。又,越南、菲律宾、印度都是存在变数的。美国在东亚的核心层盟友只有日本与韩国。

中国需要团结的国家和组织主要有:欧盟、东盟部分国家、中亚的土耳其、南美洲的巴西等国、非洲部分国家、澳大利亚等。其中,“丝绸之路”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是我们在西面主要是经贸以及军事上要加强合作的对象。

需要继续稳固的国家有:俄罗斯及上合组织成员国、朝鲜、缅甸、巴基斯坦、伊朗、泰国等。

以上战略层面出现的新态势,造成中国军事方面的总问题是:长期执行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将来可以转化逐步积累起来的各种挑战吗?或者说,所有的战略都有阶段性,现在的新态势是过去制订“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时所没有预计到的,这种本意立足和平发展的战略,已经受到敌对国家提前的挑战,那么我们应该及时纠正自己的战略吗?要纠正战略以适应新的态势,也要有所保留以保持国家战略的连续性,这是明智的,而这就要求准备战争来争取更大的和平。

现在,我们发现:⑴不结盟的负面影响是上阵前才发现没有盟友为你助阵,而临阵抱佛脚容易却被别人忽悠;⑵局部利益容易被大局观所忽视,表现出“含糊”、“软弱”的一面长期以往,就为今后的问题解决留下了隐患,中国政府要明确自己的利益范围,对此不能再含糊、再软弱;⑶中国准备战争后,对世界战略应制订哪些原则,难道还是用英美惯用的均势战略吗?均势战略是主动结盟弱国以遏制强国逞强,以此达到地区平衡,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对手在使用均势战略,我们一则是不能再用均势战略,而是反制均势战略,可谓之解体战略(解体战略的核心就是瓦解敌对阵线,瓦解的方式是综合性的,而以制其要害为上策);二则是必须结盟以扩大自己的阵线(没有同盟就没有外围安全);三则是建立世界新格局(中国力量的体现)。

归总起来,中国国家战略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做世界强国的国家战略总目标,必然造成现有世界格局的改变,将来会形成世界向我一边倒的预期结局吗?或者我们盟友的阵线有多强大,而且必须强大到足以在未来世界立住足,并且可以直接左右世界的未来吗?显然,这要求我们做好自己最擅长的陆地战略的同时,还要做好海洋战略、空天战略的准备,真正建立起全球立体(五层)战略网络体系,并且要有受制反制的能力。

四、  中国国家战略的重点将在泛海洋化

中国国家大战略,总体上讲应坚持经济、外交遍布全球,金融、军事区域化的方针。其中,经济资源要有侧重,外交要有同盟,金融要有防火墙,军事要有压制力量。由于已经拥有强大的陆军并要能保证本土安全,所以中国未来的国家战略将是以海洋为重点,拓展军事战略空间,并且通过海洋战略实现中国国家总战略目标。海洋战略对中国而言相对陌生,海洋战略能力要有实质提升并达到海洋强国水平,将有一个较长的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

中国海洋战略的重点,是要把战略目光放在赤道线附近的广大疆域。我们所谓的海洋战略,实质上是泛海洋战略,是包括陆地在内的广大海洋区域为国家之交通,而军事力量是交通安全的主要保障。海洋战略在军事上要以点(战略据点)带面(战略纵深空间),避免对他国带来领土侵占的嫌疑,又能形成有效的共同攻防体系。因此,海洋战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海洋战略第一阶段,构建近海地区战略平台,以此作为世界强国的起跳板。其主要内容是:打通并建立分别包括日本、台湾地区、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一线的海洋出口或通道,构建呈新月形状的战略平台。故谓之“新月战略”。其要点是:第一重点,始终把解决台湾统一回归问题放在第一位,同时巩固黄海防御,加强南沙群岛的实际控制,包括与巴基斯坦、缅甸、泰国、斯里兰卡、伊朗、孟加拉国等国加强陆海多种深度合作关系。第二重点,清除日本的领土野心,打掉日本与我为敌的趋势。第三重点,与印度保持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对付美国在中国近海四处点火的阴谋,主要策略就是在宣布自己的核心利益和领土主权后,只要有国家挑战我国的核心利益和主权,必痛击之而明誓,以此压制它国群哄。如果中国政府和军队没有这样的坚强决心,美国及其势力集团的阴谋就会得逞,中国的战略空间就会进一步被挤压,以后再想要突破所谓第一岛链,代价就不是一场小的局部战争,极可能演变为全面战争了,到时中国就会被动落入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罪魁祸首的圈套。相反,只要我们表露出领土权益(交通)的绝对信念,首先就在战略上抢占了先机。

“新月战略”涉及的敏感国家有日本、韩国、印度、菲律宾、越南。在此战略阶段,中国要避免多线对抗的局面,集中力量在同一时间只针对一个关键国家。用中医的说法这种战略效果就叫通则不痛。而一旦成功构建战略第一阶段,那么中国的强国之路就已经打通,危险也将随之远离我们。

我们在“美利坚合众帝国衰落的方式和时间”一文中,依据帝国的历史定数,预测最早在2025年前就有新的世界级强国出现。我们认为,中国海洋战略的第一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大体上与此预测吻合。即中国海洋第一阶段战略构建成功的时间,应在2025年左右。

 

海洋战略第二阶段,构建洲际战略机动圈,谓之“十字战略”,作为影响、左右世界格局的基础。即以非洲到南美洲的赤道为横线,亚洲、印度洋、太平洋为竖线,中间交结点在东南亚(即第一阶段战略平台的中心区域)。具体是南海延伸至阿拉伯海的印度洋,在阿曼、吉布提、也门、索科特拉岛等打入几个战略楔子;黄海跨过太平洋至大西洋,与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与古巴、巴西等美洲国家建立利益共同体。

本阶段战略涉及的敏感国家主要是要面对美国。据说,美国直接与中国对抗的战略空间,就在我们的第二阶段里,因为这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实质弱化,太平洋及印度洋受到势力分割,而这是美国所不愿意的(也因此美国要把防务伸至第一岛链,目的也是为保护第二岛链的战略纵深空间),到那时候就要与中国“直接见面”了。

目前,我们与美国的双边关系,应以合作与竞争为主,所谓不卑不亢态度,而美国拟退出的势力范围我们应该介入。今后,应以竞争与合作为主,美国欲保持优势的力量,我们要力争上游,所谓有而优之策略。

我们认为本阶段战略构建完成时间,可能要在2043年左右,而这与我们在“美利坚合众帝国衰落的方式和时间”一文中的预计相吻合。

 

海洋战略第三阶段,建立世界新格局。谓之“中国力量”。即构建完成上至太空下到海底的全方位全球性的利益共同体。与美国、俄罗斯、欧盟、印度、非洲主要国家、南美洲重要国家、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保持特殊的因国制宜的战略关系,共同应对地球面临的威胁以及国家、社会的内部不公正问题。

本阶段战略构建所完成的时间,预计在2061年前。这个时间也是“美利坚合众帝国衰落的方式和时间”一文根据世界历史帝国定数计算出来的。

 

上述三个阶段战略的构筑,由于采用综合手段,并且阶段内容有重叠,所以战略构建内容的时间是不分先后的,可以同时进行不同内容的建构,这样更符合实际需要。

再次强调,中国海洋战略开始突破并构建第一阶段战略时,是异常困难的,我们的军事攻击行动只宜择重集中于关键点一处使用。在我们真正成为世界强国者以前,都不能两线同时作战!这是历史教训。

五、  中国与其它国家、跨国组织的战略关系

国家既立,其战略之首要,是要预防被强国分而化之、围而食之。比中国强大(或者某些方面强大)的国家,是我们首先要预防的。这些国家目前有美国(全面强大)、俄罗斯(部分强大)、欧盟(部分强大)以及日本(部分强大)。次一级的还有印度以及巴西。古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况且国际交往只讲利益为实质,不讲道义为虚名,是我们要牢记的教训。

所以,与其它国家打交道,先防后和、和而备之,总是有益无害的方针。针对强敌的分而化之,应还以统而击之的策略;针对围而食之,应还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故中国战略之设计,可谓之远交(政治、外交相呼应)近攻(有经济、军事的重点打击对象)、稳打稳扎(解决矛盾要从关键处入手)、打入楔子(建立洲际战略基点)、构建圈子(拓展全球战略机动空间)策略。

以上守成策略具体在中国与其它国家、跨国组织的战略关系上,我们认为应如下:

A:中俄战略合作(联盟与合作战略)。

中俄是近邻,曾经是盟友,又曾敌对过多年。根据目前的国际态势,中国对俄罗斯没有领土野心。且俄罗斯的影响主要在赤道以北,重点在欧洲。中国的影响主要方向将在赤道附近,与俄罗斯没有重大冲突。所以,两国联盟是未来相当长期的理性选择。

中俄联盟的方式是政治,合作的方式是经济与军事。

B:中美战略博弈(竞争与合作战略)。美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综合实力仍然会是世界头号强国。但是,美国对世界的控制终究会走下坡路,而中国要在美国衰落的区域及时填补进去,就有必要准备两手策略:一手是主动填补,用竞争的方式强力推进,包括经济金融科技等主要方面;一手是被动填补,用合作的方式替代美国的作用,即美国退出或减弱的地方,我们就想方设法替代进去。因此,中国与美国的战略就是竞争与合作,策略就是他退我进,他进我抗。中美之间的直接对抗尤其在军事方面要尽可能避免。

是以,中美竞争的方式主要在战略方面,合作的方式主要在经贸方面。

C:中日战略博弈(压制与对抗战略)。日本对中国有领土野心,这是中国领导人始终要高度保持警惕的。当中国企盼亚洲共同繁荣,为日本作出过许多让步,结果数十年的所谓中日友好,竟然经不起钓鱼岛一名船长的考验,可见国家之间的交往只是营利而已。可以预计,美国在退出东亚后,必然要留下一个强大的日本,以期与中国对抗而他人渔利。中国为此作好准备了吗?

中国压制日本的方式主要在经济资源控制方面,而对抗的方式则在军事打击力量的准备上。

D:中印战略博弈(合作与竞争战略)。中国处于印度与俄罗斯这两个地理大国之间的特殊位置上,若是战略经营得当,完全可以纵横捭阖,为我所利用。印度要单独挑战中国,是打错了战略算盘。中国与印度要维护合作关系,这既是两大国最好的战略选择,亦是东南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其次,即使是在一些代理人中间有了利益冲突,亦要有进有退,防止过激。与印度的领土矛盾要放到后面,寻机解决。

中国与印度合作的方式,主要是经贸与文化,而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和军事上面。

E :在地区组织上,上合组织是我们必须发展和巩固的重点,应提高中国的领导地位。对东盟既要有压力又要合作,即使不是全部也应部分为我所掌握。其它国际组织不再细谈。

F:中欧合作(合作与远交战略)。中国与欧盟主要的合作在经贸上,且以不损害自己的战略和资源利益为原则。中国不必要介入欧洲事务,与其中最友好的成员国合作也不企望过高,能遥相呼应已经很不错了。

J:中非战略合作(合作与远交战略)。主要是经贸与军事合作,并要与几个国家建立战略关系。

H:中南(美洲)战略合作(合作与远交战略)。主要是经贸合作,并与一两个国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L:中澳战略合作(合作与远交战略)。主要是经贸合作,能再上升到战略合作关系为佳。

对其余国家,中国应当谋求引导其政治外交方向。国际交际的手段主要是政治和经贸。要压制的方式,是寻机择其一而果断出击之,不必要经常威慑敲打。

六、国家战略的棋子

A、战略机动力量与空间

所有的战略都是国家基本力量的综合体现。军事上的战略机动力量则是战略的保证。传统的军事战略机动力量是核武器库,这一般被认为是战略威慑力量。可以经常使用的战略机动力量,是指强大无比的可移动的或固定的军事力量,如激光武器、战略轰炸机群、洲际导弹饱和攻击、航空母舰战斗群、核潜艇攻击群和海外军事基地以及维护这些军事力量的卫星、网络系统,一向被视为战略机动力量。

一度被看好的经济金融战争,则是一项复杂的战略布局,其结果往往难以预料。因此,经济金融战争所谓没有销烟的战争,往往没有军事战略直接有效。但是,金融确实属于国家的战略力量。另外,对敌国的政治颠覆活动或政治扶持,亦是军事战略后的结果,是强化战略基点力量的重要措施。

原则上讲,只要拥有前面列举的军事机动力量,就可视为军事强国。对比之下,中国的军事力量还不完全具备战略机动力量,尤其是缺乏航空母舰战斗群以及战略轰炸机群的规模和突防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战略机动空间。这是我们军事战略力量的短板。

 

B、战略楔子

在世界现代化的五百年间,中国历朝奉行的国家战略,基本上就是陆地战略,海外几无建树,以至于到今天翻开世界地图,海外竟然无一中国稳据之点。这种局面必须被改变。中国在加强陆地战略构筑层层设防、占据陆地战略要点的同时,快速构建海洋战略,打入战略楔子,改变世界力量格局。

战略楔子有两大类,一类是分化楔子,一类是分割楔子。对敌对联盟、敌国国内进行分化活动,可以收不战而胜之效。占据战略要点而分割潜在的敌对势力,可以遏制敌对势力的膨胀。目前,在世界战略要点被列强瓜分后,还有一些潜在的分割型的战略楔子可以为我所用:阿曼、吉布提、索科特拉岛、斯里兰卡、巴基斯坦……

要掌控战略楔子,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达到政治联盟、外交友好、经贸交往、军事配合的目的。

 

C、让海面舰艇无法动弹的战略武器(略)

七:中国国家战略的基础

国家战略以其综合国力为基础,综合国力则以国民状况为基础,而国民状况以人之精神和气节为基础。人无精神和气节的,百事无为,国似散沙,无力一致对外,因此就谈不到什么国家战略了。

真正能谈到大战略的国家,其内部必须具体几个条件:

一是人民心底要有尚武精神,体制和高压是激发不了人民的尚武精神的,需要文化精髓与民族性的共同作用,人民才能在政府的召唤下勇于作出牺牲。光靠职业军人或雇佣军队是无法成为强国的。简而言之,人民普遍要有国家使命感,这样的国民才有斗志,才能有所作为。

二是国家制度先进,国力发展机制健全,国家和社会目标明确,全民同心同德,这样综合国力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简而言之,国家上层建筑要有世界历史使命感,才会结成强国方略。

三是最优秀的本国人才集中在指挥和能发挥出国力的所有重要位置上。贪污腐化坠落滋生在上层的国家,是没有多大能力的。简而言之,国家机器的高效率和强大的国力持续性是国家大战略的根本保障。

四是国家地理位置要有一定的机动空间,小国是无法长期压制住大国的。在世界的舞台上,只有大国的风采。

具备上述四个条件,这样的国家不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出她的重要作用都不行啊。

由此可见,国家的经济、科技、军事力量其实都是派生出来的,是人类需要才产生出来的。而一旦产生出这些力量,又会促进人们对此的不懈追求。于是,人类这个物种的力量就始终处于膨胀之中。国力增长也是同样的道理,国家制订了什么样的战略,其国力就会朝什么方向增长。所以,强国之策就是自身的强大,而不是一戳即破的大气球啊。

对照四个条件,当今中国确实需要改进、发展、谋划的地方还真不少:

第一条,人民心底还谈不到真正的国家使命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而其中又最重要的是大多数劳动人民没有相应享受到国家财富的增长。既然大多数人民没有公民荣誉感,因此不会自发产生国家使命感。这需要社会保障机制和国家宣传教育双重跟进,才能进一步激发大多数人的斗志。

第二条,中国的总战略是振兴中国,做世界强国。这个战略目标能给本国人民带来什么好处,别国又是如何看待中国崛起的,本国阵线的盟友是如何想的,这些我们的心底可能还不很清楚,否则就不会因为美国在东南亚一煽风点火,似乎一下子四周都“不稳定”起来了。我们应该给我们的盟友和潜在的对手,准确传递我们的信息,使盟友的信心更为坚定,使对手的意图举棋不定。

第三条,中国优秀的人群并没有完全处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位置上(平民晋升渠道不通畅),一些处于重要位置的人物变得不优秀了(淘汰机制不健全),这两大弊端必须尽快完善解决。古人有礼贤下士、渭水访贤之举措,肯定不是今天的开门接访呀。民间智囊团的作用不可小视,应建立良好的接纳利用机制。

第四条,中国国土本来是很大的,但是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之下,传统的地理位置优势早已弱化,目前甚至严重到国家处于被强国包围的态势了。

这样一对比,中国政府说我们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位置,确实言非所虚啊。

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只能埋头搞建设,搞人才建设,搞制度建设,搞经济建设,搞科技建设,搞军事建设,搞文化建设,搞社会建设,所有的国家综合力量都要搞上去,所谓硬实力和软实力全都要搞上去,这样才会变成强国。只有别人不允许我们搞综合国力了,不允许我们发展了,我们才需要对抗,才需要突破。否则,我们都只要搞建设,为人民谋福利。因为要变成世界强国,只能从内部做强大,而不是在外面耍花枪。

但是,现在的中国不能只埋头搞建设了,因为别人已经不愿意了,要遏制我们搞建设了。

国家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举国奋争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