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国进民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03:15:53
简评国进民退
文章提交者:温克坚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在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冲击下,三十年经济市场化进程面临重大挫折,其中颇为诡异的就是最近越演愈烈的“国进民退”现象。

根据部分财经媒体的盘点,高速公路,钢铁,民航,地产等诸多领域“国进民退”现象表现的比较显眼。

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域都相继宣布,高速公路建设放弃之前“经营性公路”的投融资模式,转而全部改为政府“收费还贷型”公路,这意味着民营资本将被排斥出局。在钢铁行业,山东的日照钢铁在市场和政府双重压力下被山东钢铁招安;传闻说著名的民营钢企海鑫集团,将要出售给首钢集团,目前双方正在进行谈判。而宁波钢铁也被国资背景的宝钢集团收入囊中,原来的民营股东退出。民营航空业则面临着几乎全军覆没的局面:奥凯航空停航正待重组、东星航空破产、鹰联航空被四川航空重组。

据浙江在线报道,浙江的许多民营企业正在上演“国有化”生存的游戏,沈国军牵手国资背景的京基投,退居为银泰股份第二大股东;绍兴的轻纺城从民企精功集团“回归”国有控股;华立科技被上海国资背景的上海远洋渔业接手…

那么“国进民退”这个市场化逆流背后,到底有哪些推手?也许,从观念变迁,利益结构以及市场的复杂博弈等都可以提供一些理解。

“国进民退”的观念根源是决策层对市场经济的认同开始动摇。从78年以来,决策层对市场经济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实用价值层面,认为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效率比较高,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发展,而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对于市场经济的产权基础,市场经济需要的人的自由以及市场经济内在的道德伦理等深层次价值,则一直局限于少数的自由派学者当中,既有的政治结构本质上与市场经济内在的这些品质并不兼容,因此政治层没有发展出对市场经济的深层认知和信念。由于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等原因,现在的决策层对市场经济的认同度似乎更加肤浅,也因此官方舆论对市场经济的美誉度非常有限,通过炒作负面经济现象从而推导出市场失灵的话语非常流行。由于决策层缺乏对市场经济坚定的信念,容易受到各种美好辞藻的蛊惑,对于行政机关的有形之手缺乏约束。

在这种背景下,原来国退民进的市场化路径基本被放弃,各种以维护国有资产名义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这其中,最 恶劣的角色当属国资委。根据国资委规划,国有企业的优势还将继续扩大,并最终要维持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基础性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同时对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支柱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保持“较强控制力”。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在经济危机导致的经济重新整合过程中,国有资产依靠政策,资金(四万亿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就是典型)等方面的优势,大肆扩张也是意料之中的结局了。
问题是这些国有资产的增加,到底是福是祸?引用一个数据就可以说明问题: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表明,国有企业占用了工业总资产的1/2左右、工业贷款的2/3以上,却只创造了1/3的工业产值。以2005年为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同比,只是分别增长10.7%和17.4%,而同期的民营企业则分别增长25.3%和47.3%。
这些庞大的国有资产垄断资源,扭曲经济结构,挤占民间利益,而最终服务的却只是少数既得权势集团,普通国民根本无法分享到任何利益。当然,这种结果是和既有的权力金字塔结构高度吻合的。

那么,回到开头提到的那么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他们在这种国进民退变奏曲中的角色是什么呢?这里面不能一概而论,那些看似相同的结果背后隐藏着大量复杂的交易,有的是政商勾结,有的是金蝉脱壳,有的是请君入瓮。因此,企业家们有些是受害者,有些是配合者,有些甚至是主动的推手。不过在这个进程中,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市场伦理的失落,经济发展长期动力被抽空。在这个意义上,“国进民退”是一曲共同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