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长板与短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06:08
   我对国学的理解在网上贴出后,有不少网友说我把国学弄复杂了,失去了国学简洁明了的特点,不好懂了,反而让不少对国学有兴趣的人失去了对国学的兴趣,我的努力方向是不是有问题,便有了此文。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构成这个水桶的最长的板,而是取决于构成这个水桶的最短的板。对于国学来说,我们最需要做什么,也需要首先弄清楚它的长板或短板,然后再来看对于复兴国学,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是以人的群形态矛盾为其基本的研究对象的,对人的群形态矛盾的关注和思考是贯穿中国哲学发展的主线。正是由于中国哲学是以人的群形态矛盾为其基本的研究对象的,所以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不同于西方哲学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概括其理论素材和哲学结论的一般方法的。中国哲学是从历史发生的人或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中,概括其理论素材和哲学结论的;当历史上的人或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不足以表达其思想内容的时候,中国哲学甚至还可以通过杜撰一些人和事来表达其哲学结论,自相矛盾、拔苗助长、朝三暮四等成语故事是这样的典型。中国哲学通过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甚至杜撰一些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说明其思想认识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的哲和史、哲和文不分的文化现象,使中国哲学具有就事明理、随缘说法的特点,可以非常方便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可以将其深邃的思想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简洁明了的说明,这是中国哲学的长处,也是中国哲学这个水桶上的长板。但正是这样的长板,同时又形成了中国哲学的短板。
通过历史、现实或杜撰的人或事说明其思想内容的方式,使中国哲学显得非常的散乱和不成体系,这一点我想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也不在此费过多的笔墨。中国哲学的散乱和不成体系所具有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以至于在东、西方文明的冲撞中产生了认为中国哲学充其量只是一些智慧的碎片而已,它并不具有严谨意义上的哲学形态,甚至因此而否认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一个绵延了五千年的文明,没有自己的哲学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况且在这个文明延续的历史过程中,也是不止一次地发生过与外来文明的冲突,每次冲突,最终它都能再次焕发自身固有的生命力,如果这个文明没有自己的哲学支撑那也是不可想象的。随事明理、因缘说法是不可能最终完成中国哲学的理论化、系统化和逻辑化的,因此它也是中国哲学的短板。
通过历史、现实或杜撰的人或事说明其思想内容的方式,也无法完成中国哲学的体、用合一。以往的中国哲学,无论是佛家道家,还是儒家,都是体用分离的,这一点王夫之先生有深刻的论述。“佛老之初,皆立体而废用。用既废,则体亦无实。故其既也,体不立而一因乎用。庄生所谓‘寄诸庸’,释氏所谓‘行起解灭’是也。”,以孟子的心性儒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理学、心学也同样没有做到体与用的统一,“若乍见孺子入井而怵惕恻隐,乃梏亡之余仅见于情耳,其存不常,其门不启,或用不逮乎体,或体随用而流,乃孟子之权辞,非所以征性善也。”,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必须克服这中体用分离的弊端,“君子不废用以立体,则致曲有诚。诚立而用自行。逮其用也,左右逢源而皆其真体。”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明中国哲学之体,然后再来看中国哲学之用,只有这样才能“逮其用也,左右逢源而皆其真体。”。随事明理、因缘说法的方式是无法先明中国哲学之体的。
通过历史、现实或杜撰的人或事说明其思想内容的方式,导致了对哲学经典理解歧义性。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情,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就会有不同的含义,从这样的人和事中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我们不能先明中国哲学之体,那么我们对通过历史、现实或杜撰的故事来说理的中国哲学,就很难得出一致的看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中国哲学自身都无法统一,那么又何谈中国哲学的复兴呢?因此,先立中国哲学之体,然后在就事言理、随缘说法,是中国哲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历史、现实或杜撰的人或事说明其思想内容的方式,也使我们在认识中国传统哲学时,很难把把握中国哲学的内核,很难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哲学。我们知道,一个哲学体系是有不同的方面有机构成的思想整体,通过历史、现实或杜撰的人、事来说理,某一件事情体现的只是整个哲学体系中某一方面的思想认识,这样的说理方式也造成了我们对中国哲学的整体把握和核心把握的困难。
通过历史、现实或杜撰的人、事说理,是国学的长板,正是由于此中国哲学的说理方式简洁而生动;但这也是国学的短板,它造成了中国哲学的不成体系、体用分离、一意多解和对中国哲学整体把握与核心把握的困难。水桶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复兴国学,我们也必须首先补一补中国哲学的短板;如果他的短板得不到修补或克服,那个长板,修得再长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对于中国哲学而言,一个绵延了五千年的哲学思想,甚至在我们补板之前需要先检查一下水桶的底子是不是漏了。心灵鸡汤式的对中国哲学经典的解读,虽然很火,但却不是国学复兴之急需。就事明理、随缘说法,已经被我们的祖先这样说了几千年了,多一个这样的人不见得多,少一个这样的人,也不见得少。相反,补一补中国哲学的短板、甚至检查一下中国哲学这个水桶的底是不是漏了,虽然很寂寞、很枯燥,却很必须、很实在,于丹热的同时也掀起了反于丹热,这样的文化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