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危机见底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46:20

               中国的经济危机见底了吗?
(2009-05-26 00:00:00)

标签:经济 财经 cpi 津巴布韦元 克鲁格曼 中国 娱乐  分类:寻根路上  

  中国的经济危机见底了吗?国人辩驳方兴未艾。莫衷一是之时有人有请来了美利坚“高人”克鲁格曼。

 

  如今,诺奖得主克鲁格曼的“中国之旅”已经结束了,但此行中有三点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行色匆匆,效率高超,吸金亦有术;

  第二,舌战群儒,自说自话,论理更无情;

  第三,便是他给中国经济救市的措施给出的评价。

 

克鲁格曼的看法是,中国在用处理短周期的方案试图解决长周期的问题,“所做的都是短期的刺激计划,但不是根本上的改革”。

 

说起来,克鲁格曼绝非我们某些民粹主义者眼里的“爱国者”,他对美国政府救市措施的指责同样毫不留情,在此次中国之行的演讲观点中也动辄就外汇储备等问题“为中国谋划”,颇有与我们同舟共济的大家风范。然而,我们更需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当代最卓越的经济学者,他对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观点是否也能给我们足够的警示呢?他的判断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的调整周期还远未出现拐点呢?

 

答案在每个人心中。对那些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的人来说,克鲁格曼的说辞简直是胡说八道,甚至居心叵测,他不仅不爱美国,他还挑拨中国;而对那些和克氏持类似观点或对我国经济隐忧有着清醒认识的人来说,克氏的说法无疑是一种善意和睿智的提醒。也就是说,政府相关决策部门的确有必要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和修正去年以来的“刺激计划”、“救市措施”以及数不清的“振兴计划”。

 

事实上,我之所以对克氏的观点感兴趣,一来是想从这位美国经济学顶尖高手那里取经,二来便是因为他的某些观点与我的观察结果类似。 

 

我认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不仅没有见底,而且还有第二冲击波,此其一;其二,由于政府保增长心切,甚至还在扶持民怨较深且在很大程度上绑架了银行业的房地产等行业,对调结构、促内需没有着力,从而耽误了从本质上应对危机的时间,所以我以为经济衰退见底时候可能会延长至2012年。”

 

而且,在我看来,“我国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低工资’模式,这是必须要变革的,而股市如出一辙,现在也是‘高能耗、高投机、高估值、低分红’的‘三高一低’模式,也必须行成人礼,从下蛋公鸡变为真正的下蛋母鸡。”

 

当然按照克鲁格曼的话即是说,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作为晴雨表的中国股市,都迫切需要“根本上的改革”而非继续执行“短期的刺激计划”。

 

当然,这只是多年来我们观察中国经济和股市运行特点后得出的一个大致的结论,中国经济有没有复苏,能不能在短期内复苏,还需要继续观察。对此,除了新科中国首富沈文荣在志得意满之际敢断言“中国经济形势好得不得了”之外,即便是最乐观的“复苏派”,恐怕也不能拍着胸脯做定论。


    数据说话。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四月份经济数据来看,4月CPI同比下降1.5%,PPI同比下降6.6%。CPI与PPI继续双降,发电量同比也继续下降,进出口数据继续萎缩,而即便是在一季度信贷投放放出创纪录的4.58完以后,一季度的GDP比去年同期也仅增6.1%,同比下降4.5%。对此,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李小超的观点是:“尽管中国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困难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需求下降幅度较大,造成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困难增多,经济存在着较大的下行压力……”所有这一切官方数据和解释,至少说明我国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更遑论就是这样的数字,还受到有关国际机构质疑了。

 

令人深思的是,今年以来,众多统计数据出现“打架现象”,多次遭遇大众和专家质疑,以至于国家统计局不得不一次次出来澄清,而结果是,越澄越不清,连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最后都懒得解释了,干脆说“直接从数据上是很难解释的。”

 

其实,对经济增长、工资增长等数据的质疑有许多时候并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仰观于天,俯察于地”即可做到心中有数,即便是本次CPI继续下降后,不也马上有细心的研究者质疑除了猪肉外的百姓消费品是否真的下降么了?难怪有朋友打趣说:“物价降没降,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没提高,问问天天买菜的老太太比问统计局强得多。”而早在2007年年末青年学者冀志罡便针对统计数据修订一事指出:“数据很重要,但仅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有时肉眼的观察比统计数据更可靠,因为大致的对比精确的错要好得多。”

 

那么,为何在CPI\PPI双降的时候,人们不仅认为经济复苏为时尚早且对CPI的统计提出质疑呢?原因就在于央行大放流动性的背后有两大隐忧,而这两大隐忧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力度是比通缩还要厉害百倍的。这两大隐忧分别是,1,银行呆坏账的增加吞噬过去数年银行剥离改制的成果,致使我国如今的经济衰退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虽然和美国等过的危机传导路径不同,但一旦成为现实,内外交困,危机叠加,则势必造成比美国更惨烈的经济衰退。2,天量信贷释放出的流动性暂时支持了股市楼市的反弹行情,但和全球央行一道释放流动性稀释货币含金量的冲动,将最终会随着经济复苏演化为恶性通货膨胀。

 

对此,有人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适度通胀”会造就繁荣,但我要提醒的是,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期间,“适度通胀”极易转化为恶性通胀,而一旦通胀势头难以遏制,货币贬值成为趋势,则本便匮乏的内需将会变得更加匮乏,百姓生活更会坠入万丈深渊。最后的结果便是人见人怕的恶魔:经济滞涨!而在此期间,资产价格或许会涨,股市楼市价格或许会涨,但物价的涨幅将远远超过股价的涨幅,德国在上世纪的恶性通货膨胀期间,股市虽然也大幅上涨,但生活费用上涨的速度却早已是股价涨幅的3倍!看看如今的津巴布韦等国家吧,其发行的津巴布韦元的最高面额已达100万亿元,而在津巴布韦买一只鸡就要1300——1500万津巴布韦元!

 

当然,对这样可能发生的恶性通胀后果,中国央行是高度警惕的,这才有了“去通胀”、“通缩”两种统计指标的监测系统。但是,当短期政策需要甚至政治需要和长期发展战略相悖时,作为执行部门的央行又如何能做到兼顾呢?而去年央行货币政策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也让我们看到了央行前瞻性的匮乏,如此,我们又如何有信心能在释放天量信贷后不对恶性通胀深表担忧?不是么?对如今的股市、楼市来说,全靠流动性支持的这两大市场是不会顾及央行或学者们的忧虑的,对被套者和投机客而言,央行最好月月天量信贷从而把股楼二市再来一个“昨日重现”,然后,“我走后哪怕洪水滔天!”

 

不久前,我曾说过中国股市需要警惕的“阴谋”,最近,又有上海的学者讲到楼市的“阴谋论”,而即便这些阴谋是我们的过虑,但在小摩名嘴对中国股市大唱牛市赞歌的同时,股市却出现了放量滞涨甚至连续阴跌的格局,在在大摩专家唱高楼市的同时大摩却在富力地产等楼盘撤资的消息,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警惕么?

 

更需要警惕的是,为了救急,我们已经释放了四万亿甚至更多流动性,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暴涨,股楼二市出现“小阳春”,但内需和民间投资的相关数据却依旧轻巧、凉快、清淡,以至于新华社《瞭望》周刊也已罕见地连发两篇大作警示盲目推崇“保增长”而忽略了“调结构、促内需”所蕴藏的巨大风险。而在外汇储备使用上,在美国政府开动印钞机打印美元符号的同时,我们却至今仍在不断地购买着越来越稀薄的“美元空气”。

 

我以为,这才是核心的风险,即我们如果不能利用危机的倒逼压力真正完成从“三高一低”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科学集约型、内需驱动型经济结构的转轨,如果我们依旧抱着”唯GDP是从”的发展面子观,不能真正实现“藏富于民”,如果我们不能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则在危机过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可能将失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致富成果,我们将可能沦为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我们不仅会有“后奥运危机”,我们还将会有“失落的十年”……

 

最近,又有专家开始大谈今年经济规模赶超日本的高论,对此,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表示了“不感冒”的态度,因为历史告诉我们,不仅日本为他们当年的盲目亢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且当我们和日本比经济规模的时候,我们还要深深地记住一段历史,即早在上世界40年代我们还在拿着小米加步枪抗日时,日本便有十多艘航母在太平洋上与美军浴血厮杀了,但直到近70年后,图谋大国崛起的中国还没有一艘航母……不仅如此,倒是美国经济学家BradSetser有保留地给我们外管局“测算”了一下,言其在海外的股票投资损失可能已超过800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50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2009年中央财政的科技投入(1461亿元)的三倍多,这个钱也可以为中国制造100艘航空母舰!

 

这,是我在07年接受朝日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到的“大国软肋”,但直至今日,泡沫破灭了,可股灾似乎还未警醒某些好大喜功、讳疾忌医且极爱坐井观天的乐观派国人!

 

  我以为,唯今之计,已到了不破不立的当口,固本强基,还富于民,才是中国复苏经济的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