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武则天——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51:01
  双面武则天——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图]2008-01-17 13:43 百家讲坛"于小丹"蒙曼把武则天评价的很高:武则天的定论就是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她的权力得到了正面运用。在历史贡献问题上,武则天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转型,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型。 这段评论把武则天送上了很高的地位,绝对比伟人的三七开比例还高。但是,历史上,武则天是一个被馊事特别多的历史人物,杀儿子、杀女儿、包养男宠,请君入瓮……

  一正一邪,听谁的?也许风云人物本身就是一个高点击量制造者,毁誉参半是他们的特色,何况她是女性中唯一的NO1!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武则天如此,曹操亦如此。武则天的无字碑之谜,正是她的如此心态之反应。下面由码字小生带您一起熟悉一下武则天的无字碑之谜——  

武则天慈眉善目,樱桃红唇。说她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你信吧?
  
  武则天(624~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14岁时被唐太宗挑入宫选为才人,太宗死后她被逼削发为尼。唐高宗的时候先是封她为昭仪,永徽六年又立她为皇后,参预朝政,她与高宗被后人并称为“二圣”。弘道元年唐中宗即位后,她临服改制。第二年,她废掉唐中宗,另立唐睿宗。载初元年她又废唐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神龙元年(705)正月,大臣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唐中宗复位。唐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此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

  武则天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五月她与高宗合葬于乾陵。令人奇怪的是这位冲破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碎封建时代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宝座,生前唯我独尊,治国安邦的女豪杰,在死后,她的碑上一个字都没有留下,耐人寻味。
 
  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现西梁山之上。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陵墓前有大量石刻,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位于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县梁山上。墓前有两块高均为6.3米的石碑,西面为“述圣碑”,碑文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该碑由7节组成,榫卯扣接,故又称为“七节碑”,碑宽1.86米,重81.6吨。东面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宽2.1米,重98.8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四米、宽一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阳面是一幅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驳若离,若明若暗,模糊不清。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俱备的题刻。那么,女皇武则天立这块异乎寻常的空白石碑,用意何在?成为一千三百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纵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在武则天看来,自己虽是女人,但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绝对优于高宗,而且她统治期间在政治上打击了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 “累朝得多士之用”。她还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这就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而小小的一块墓碑是记不下自己的功绩的。正如明代一位无名诗人在无字碑上题的诗中写的那样:“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惟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
  
 

  武则天无字碑
  “无字碑”,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宽2.1米,重98.8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四米、宽一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阳面是一幅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此说提出的主要依据是:一是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终废唐改周,自立为帝,建立了武周政权。二是,武则天培植自己的亲信,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庭”的旗号,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铲除异己。

  岑仲勉、吕思勉等隋唐史专家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通鉴纲目》和欧阳修的《新唐书》等史籍,认为武则天“即使撇去私德不论,总观其在位廿一年实际,无丝毫政绩可记”。武则天当政时期,“对外族侵凌,全乏对策,而又居心疑忌,秉性残酷,陷人于罪,全凭锻炼;赋民间农器立颂德天枢,铸九鼎,构天堂,对国民生计毫无裨益”,武则天的统治阻滞了贞观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曾失掉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吕思勉还在其两卷本《隋唐五代史》中,把武则天说成是“暴君”,说她“使滥刑,任酷吏”,所谓“识人才”也是她拉帮结伙,结党营私而已。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做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是聪明之举,况且武则天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土,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如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等。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持第三种说法的学者指出:“从唐中宗起,陆贽、李绛、宋洪迈、清赵翼等人都很尊重武则天,对她评价很高。”认为,唐太宗打下的盛唐基础,建立了规模,而“武则天则巩固和发展了这一基础,没有武则天起作用的五十年,也就没有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武则天对唐朝的历史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武则天的错误也是严重的,尤其是其统治后期,朝政腐败,新贵形成,对历史的前进起了阻碍的作用。”由于功过相掺,这些学者认为:“武则天是个聪明人,立无字碑立得聪明,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第四种说法是,武则天生前并没有考虑自己的碑文问题,无字碑乃是他的儿子李显的主张。唐中宗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淫威下惶恐度日,几度险遭毒手。李显对母亲滥施酷刑、滥杀无辜的暴行也是非常憎恨的。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废太子李贤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中宗李显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皇位,贬逐出京。先后二十多年间,李显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以至于每次听到武则天派人来看他,他都吓得胆战心惊。他的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的中宗,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另外李显也难定其称谓,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十六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之下,就只能在高宗的“述圣碑”侧立一块“无字碑”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建立大周朝之后,内心感觉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后将江山归还李氏。但由于自己称帝的这段经历,使她对自己死后的境遇没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责骂其篡位之罪,而且在自己死后,称呼自己是皇帝还是皇后,都难落笔,因为不管这种想法是出于其骄傲抑或谦虚,武则天曾君临天下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权衡之后,还是以无字碑更为恰当。

  近年来,一些史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见解:“无字碑”当初立碑时已经拟好了碑文,但因各种原因碑文没有铭刻到墓碑上,而极有可能被埋藏在乾陵地宫里。仔细观察了无字碑,可以看到“无字碑”的阳面布满了细线刻格子,虽经1300 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比较清晰。根据碑阳面格子的总数算,该碑文约有3000余字。经过一番折磨的中宗,重登皇位后既不能公开发仇视母亲,又不愿为母亲歌功颂德的,于是采取了一个折衷的方法,就是将武则天在世时撰写的碑文以及武则天的《垂拱集》、《金轮集》及其它珍贵史册图册,被一起埋入乾陵地宫。 http://yangchunmei303.blog.163.com/blog/static/3726883520080212323999/   文物最少五百吨 武则天墓开掘时机已成熟?(图)  武则天为何要为自己竖一块“无字碑”?至今仍然是个谜。比较多的一种猜测是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将自己的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去评论,这是聪明之举。
  陕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峡工程”之称。在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稀罕的。半个世纪以来,发掘乾陵始终是个热门话题,随着我国考古技术的进步,让武则天重见天日的时机成熟了么?挖还是不挖?什么时候挖?此时,我们呼吁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再次激活这个话题,旨在审视“科学发掘乾陵”的现实意义。
  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收藏丰富,一男一女,两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间,原封未动。而武则天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更使这座陵墓备受国内外关注。
  中国政府在1957年,就公布乾陵为“陕西省第一批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又公布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拨专款进行整个陵园的维护与修葺,到2004年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00万人次。
  然而,人们在乾陵司马道下车,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体浑然相融的皇家陵园,地宫在哪里?陵寝又在哪里?几乎所有的访客游完之后,都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怅然而归。人们有理由关注的是,陵墓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宝贝?武则天、唐高宗的遗体还能不能见到?会不会出现像湖南马王堆那样的千年女尸?如果就只留下一副尸骨,借用现代化的造形技术复原,能否也让人们重见武则天的真实风采?这其中隐藏的谜团太多了,若能打开,乾陵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 地宫中有何无价之宝?
  乾陵地宫里,到底有多少文物呢?经过这么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资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说,最少有五百吨!这还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条石,而那些造型各异刻有文字的条石,也是难得的文物。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左边躺着唐高宗,右边躺着武则天。
  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细说起来,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惟一敢废黜正统,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则天一人。她66岁时掀翻了李唐龙案,宫门外高悬起武周的旗帜,硬是当了15年皇帝,死后又敢在自己墓前竖起黑色的无字碑,一生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唐高宗李治风流倜傥、病塌上草就遗诏,要把他生前喜欢的字画全部随葬入墓,估计书法大圣王羲之除《兰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带入了棺椁。
  而武则天更是才气横溢的一代尤物,可流传至今的《全唐诗》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诗作。武则天那么多失传佳作哪里去了呢?是否就葬在陵中?这实在是弥天之谜。
  文物专家郭沫若先生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郭老只字未提墓室中那车载斗量的金银珠宝。其实,可以想象,乾陵一开,其间珍宝定会光耀全世界,不弄个世界第九奇迹才怪哩!
  漫漫历史,几多沉浮?对乾陵感兴趣的岂止郭老一人?多少代志士仁人,谁不想在有生之年一饱眼福?
  
唐太宗始,唐朝诸帝多以山为陵,以乾陵最典型。众多的石像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形体,共同构成了乾陵雄伟壮观的气势。远远望去,可看见乾陵的形状恰似一个横卧的女人。
  1960年,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一不小心竟炸出了武则天的墓道口。这个墓道口是真正的国家级绝密,盗墓贼们找了1000多年也没找见,黄巢40万大军挖了几年也没挖出来。此后,人们在这个墓道口上边手植了一棵华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风,已成栋梁之材。


  对一座帝王陵墓来说,墓道口好比一把钥匙,若要发掘,相当完成了一半工程量。如今,乾陵地宫的钥匙已被我们握了40多年,这把钥匙若是让历史上那些盗墓贼拿到手,乾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在我国历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长达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毛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
  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他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
  史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兵丁一古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因为手中有了钱,便驱动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过程十分不顺,遇到的天气总是狂风暴雨,温韬受了惊吓,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学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后却也没能捞得半点好处。
  目前,许多专家认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至于事实是否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只有等到打开地宫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陕西省考古界老前辈石兴邦老先生,几次撰文说,发掘乾陵的各种条件都具备了,时机也成熟了。40多年来,考古界对南唐二陵、明定陵、法门寺地宫、秦公大墓的发掘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完全能够胜任对乾陵的发掘工作。
  发掘乾陵是陕西省政府40多年来的一种官方行为,在花重金撰写几十万字、有众多科学家参与、异常严密的《唐乾陵发掘计划》中指出:所谓发掘,就是在采用密闭系统,阻隔空气流通的有效措施下,只允许两个携带有氧呼吸设备的无菌工作人员(或机器人)进入墓道,用微光摄像器材采回资料就算发掘成功。如何保护,如何展出应根据资料制定。那肯定是若干年之后的事情了,这怎么会对文物有损害?
  乾陵具有全国其他帝陵目前都不具备科学发掘的五个条件:知道主墓室的位置,且准确无误,一打就开;内藏丰富且证明没有被盗过;花重金撰写的发掘方案,和经多方考证的征求意见稿;几十年不间断的上书中央,已引起高端重视;可以证明帝陵正处于损坏之中,而要立即进行抢救的资料。
  在科学发掘乾陵的客观环境已经成熟的情况下,早一天发掘比迟一天发掘要好。“震国之宝”早日面世,对盛唐的研究可以推向一个中西文化比对的高潮;可以提升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声望。更可以有力地促进“西部大开发”;繁荣中国的旅游业。
  对于陕西来说,经济学家和文物工作者们预测,乾陵一开,陕西每年最少可增加五百万游客,五百万游客会带来多么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五百万游客又会给西部大开发带来多少信息、多少投资?而迟迟不能进展的主观原因是某些专家们不愿说明的私心在作怪。他们关注的并不是乾陵能不能发掘,而是对自己有什么实际利益。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http://www.grns.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55&id=19418  武则天墓的风雨护宝人[图] 

  

图片说明:风雨守护乾陵多年的农民吴养志(左)和何生照。

图片说明:默默守护乾陵陪葬墓21年的乾县乳台村支书冯民喜:“看护好这些陪葬墓不遭破坏,就是我最开心的事。”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唐乾陵,不仅是陕西境内唐十八陵中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也是目前惟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2006年7月2日,是女皇武则天与高宗李治合葬封陵1300周年纪念日。

  日前记者来到乾陵,博物馆的同志欣喜地说: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乾陵文物区,大量文物未遭破坏和盗掘,除馆区内严密的安保、技保设施、措施外,而大量分散于田野或露天的珍贵石刻、十多个陪葬墓等文物能在风雨岁月中安然无恙,这应归功于乾陵脚下众多默默无闻的农民护宝人。他们当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世代相传的民间守陵

  2006年6月20日,酷热数日的关中大地,被一场雨浇得格外凉爽。

  上午,在雅净肃穆的乾陵博物馆,正忙着筹备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封陵13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副馆长梁子,指着坐在身边两位年过半百的农民对记者说,他们是祖辈生活在乾陵脚下的农民,也是我们15位农民文保员之一。“在陕西十八座唐陵中,乾陵是惟一没有遭破坏和盗掘的帝王陵。尤其是在这些年,周边地区文物失窃或盗掘案件时有发生,外地一些盗墓贼和文物贩子对乾陵也窥测已久,有的甚至混在游客中来打探乾陵地宫门道等,但都被我们的文保员及时发现或识破而赶走了。这些农民文保员,他们坚守祖训家传,形成了一个群体,自觉自愿守护着陵园,为乾陵文物保护立了汗马功劳。”

  两位古铜色面孔的农民,见梁馆长如此夸赞,一个个憨厚地笑着:“皇帝的墓就在咱眼前,先人们都在保护,到我们手里更应保护好,让更多人来参观,这不仅是为了公家,也是为后辈人积德造福呢!”

  曾在乾县担任过多年文物旅游局局长的乾陵博物馆党委书记马文廷说,乾陵的民间守陵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在唐朝各个时期政府都派有大量人员守护陵园,主要负责保护和修缮陵园。随着时光流逝,朝代更替,这些人的子孙都在陵区周围繁衍生息,默默地守护着陵园。“如今,他们都成为民间的文保员,一代接一代地继续守护着乾陵地上地下的文物,没有他们风雨数十年的默默护宝,乾陵保存不会这样完好。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我们博物馆最可敬的人!”说起这些居住在乾陵周围的农民护宝人,老马更怀着一种特殊的敬意。

  田野文物保护的功臣

  博物馆保卫科的同志介绍说,乾陵文物保护点多、线长、面宽,情况复杂,保护难度比较大。原来,1300多年前,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建造规模非常宏大,气势也十分雄伟。其陵园由两重城垣组成,内城周长5920米,占地230万平方米。城内又分布有献殿、阙楼、回廊、王宾殿、六十一朝臣画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378间。外城周八十里,实际占地约20万亩。陵园内城四门之外及司马道两侧列置有华表、翼马、鸵鸟、翁仲、石狮、无字碑、述圣纪碑等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120余件,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特别是在陵园东南隅的黄土台地上,又呈扇形分布着太子、公主及亲王、重臣陪葬墓,文献记载有17人。陪葬墓区现存封土堆15座,范围北至乾县城关镇东金村殷家,东北至唐僖宗靖陵,东至阳洪镇乳台村东南800米处,南至城关镇大青仁(龙)村,西至城关镇张家堡村东旅游路,整个范围东西5600米,南北3800米,占地2128万平方米(31920亩)。

  偌大的陪葬墓区是乾陵陵园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现存的15座封土堆之外,可能还有未探测到和未发现的墓葬。根据唐高祖献陵和唐太宗昭陵目前发现的陪葬墓数目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推测,乾陵的陪葬墓数目将远远大于文献记载的17座,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无任何封土的陪葬墓。因此,“在这样大的区域内,除了露天和田野众多精美的石刻文物及遗址需要保护外,地下也可能隐藏有无数未知的文物也需要保护,而仅靠国家和博物馆的人力、物力都难以达到全面而有效的保护。因此陵园周围的这些农民文保员,对露天和田野文物古遗址的保护,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乾陵博物馆从分居在乾陵周围的农民护宝人中,挑选了15名思想觉悟、身体素质好的中壮年农民,正式组建了农民文保员队伍,负责看管“大陵”(指乾陵,下同)及陵区田野石刻、古遗址和陪葬墓等,其中8名担负着陪葬墓的看护任务,4名看护石刻。这些农民文保员常年吃、住在陵区,日夜守护巡查在陵区,筑起了一道守护乾陵的铜墙铁壁。

  默默坚持的守陵人

  68岁的何生照老汉,就是这15位农民文保员中的一位。他所住的村子因紧挨乾陵西南角而得名叫西南村。何老汉从26岁起就担任着西南村干部。

  “我们小时候,老人就给我们说过,从唐代开始,大陵一直有提灯巡陵的习俗。直到他们的老爷爷那时,乾陵还有人看管。老人们经常对我们年轻人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不能乱动,否则就要遭天谴。附近这几个村子都是这样给年轻人传的。我当大队长后,守护大陵也成为生产大队的一件大事,队上还设立了文保会,大队长自然成为文保会主任。那时,如果谁翻地、修房挖地基时发现古砖等都要立即报告文保会,我们赶去就要把它立即填了,不能再挖。”何老汉给记者讲起这些保护文物的往事时,显得格外开心。

  有33年党龄的何老汉从村干部退下后,就做了博物馆专职的义务文保员。他所住的西南村中有乾陵玄武门、白虎门等四门遗址,土阕和刻立于唐代的3只石狮子、2匹石马、2只石羊等文物及绿化林带,这都是他看护的范围。每天不分白天晚上,不论下雨下雪,老汉都要在他管理的“辖区”巡查几遍。

  在何老汉简陋的小院子里,已生病多年的何老汉老伴对记者笑着说:他对那些石狮、石马、石羊的感情我看比对我还重,我生病了还得去自己买药,家里事他也很少管,却整天在那些地方转悠。晚上不管下雨下雪,一天不拉地拿着手电筒、狼牙棒(博物馆配的防身器械)又出去看那些宝贝还好不好。有几回冬天下大雪,路很滑,他照样出去,半夜回来后见他摔得浑身是泥,可第二天晚上又出去了,拦都拦不住。

  何老汉嘿嘿笑着说,一晚上不去看看,心里就不踏实。“只要那些宝贝还在那站着,身上没有被碰、刮和乱刻胡写的痕迹,四门遗址也没有被人乱挖,咱回家睡觉就实在了。”记者随老汉所看管的这些文物和遗址巡查了一圈,差不多用了一个多小时。看到老人敏捷行走的身影和仔细观察的眼神,想起在多少个风雨的日日夜夜,老汉为了国家的文物遗产的安全,独自默默地巡回在这条山路上,一种敬意油然而生。随行的博物馆同志告诉记者,这些农民文保员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他们这样坚持多年默默守护文物的精神,的确令人感动!

  48岁的吴养志,是家住乾陵石马道村的文保员。他看护着乾陵御道两旁的华表、无字碑及六十一尊宾王石刻等100多件文物,是乾陵上名副其实的现代“守陵人”。

  在乾陵御道旁,博物馆为他特建了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简易看护房,他从100多米外的家里拉来电线装上灯,就日夜吃住守护在这里,而把家里80多岁的老母亲交给媳妇照管着。旺季时,乾陵游客多,而一些年轻人总是趁人不注意时,想在这些石刻文物上留下“到此一游”的歪笔。夏天的晚上,乾陵又成了人们避暑的好地方,不少骑着摩托车的城里青年人喜欢聚在一起,围在石刻周围喝啤酒。有的人就在石刻上磕啤酒瓶取乐。为了使这些珍贵石刻不受损坏,老吴白天不停转着预防乱写乱画的游客,晚上又守在石刻前驱赶可能闹事的酒鬼。

  每年冬天尤其雪天时,陵上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有人劝他白天可在陵上看着,晚上还是回到暖和的家里住几天,免得冻坏身子,可老吴坚决不肯。依然日夜守护在陵上。白天在游客散去后,他用着自己家的电,开着电褥子取暖。即使躺在被窝里,双耳还要静静听着陵上有无异常的动静。半夜,北风呼啸,他又爬起来拿着自己买的电筒,把那些珍贵石刻仔细照看一边。这样的看陵日子,老吴已坚持了整整数千个日日夜夜!

  “打歪主意就赶紧走人”

  这些年,不少来自山东、河南等地的一些文物贩子怀着鬼胎夹杂在游客中来到乾陵,有的打听乾陵墓道,有的来踩点看路形,但这些人都没有逃过乾陵农民护宝人的眼睛。

  何老汉就经历过几次。一天下午,他正在大陵西边巡查,突然看见一高两矮3个形迹可疑的年轻人,他们不像其他普通游客去看大陵上的石刻,去听导游讲解,而悄悄蹲在陵下的一个山坡上抽着烟嘀咕着。“我觉得不太对劲,就走上前去。其中操河南口音的大个子就递上烟套近乎,问我这乾陵下面都埋有啥宝贝?我说,啥宝贝都有。他们又问,这下面有没有门?门应该朝东还是朝西?我觉得这话里有问题。就告诉他们:我说不清。接着又反问他们:你们想干什么?我们这里有关乾陵墓道等文物的情况不能乱打听,你们要是参观就去陵上好好看,也欢迎你们多来参观,可要在这里乱打听大陵的事就赶紧走人。这里每天每夜都有人巡查保护,想打这里的主意门都没有!”何老汉说,那几个人听完这话后,脸色一变站起来溜得没了影。

  2004年6月,看护14号陪葬墓的文保员胡振峰在例行巡查时,发现一名可疑男子在墓前反复拍照。他上前盘问时,那男子一会说自己是记者,一会又说自己是考古研究专家。但见过多名考古专家的胡振峰仔细端详后,怎么看这人的行为举止也不像考古专家。在仔细询问中,那人边说边用眼睛乱瞟,回话中也出现破绽。细心的老胡发现这人心中有鬼,正准备电话报警时,那人心虚了竟抱起相机跑了。类似的人和事在其他农民文保员看护巡查中也发生多次,但由于这些农民文保员的高度警惕,使这些心怀鬼胎的“游客”最终一个个仓皇逃去。

  “再穷也不能卖文物”

  在采访的多位农民文保员家中,记者看到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富裕,有的人家境在农村甚至是比较差的,但他们却把文物与致富分得非常清。

  距离乾陵约7公里的乳台村,有15号、16号两个相距一公里的乾陵陪葬墓,这两个陪葬墓在乾陵陪葬墓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守护这两个陪葬墓的文保员是今年49岁的村支部书记冯民喜。而担任上这两个陪葬墓的文保差事,又完全是他21年前与盗墓贼英勇斗争的结果。

  21年前,一个秋种的日子。28岁的冯民喜正在地里种小麦。有村民跑来告诉他,在16号墓前的地上听到地下有很大响声,“是不是墓里的宝贝‘翻浪’了?”他赶忙跑去一看,远处的一条暗渠正通向陪葬墓方向,而脚下感觉有人在活动。他敏感地意识到:“可能有盗墓贼从暗渠进去挖洞盗墓了。”于是,立即安排村民去报警,自己死死守在渠口上。30分钟后从咸阳、乾县赶来了100多名警察将陪葬墓团团包围。接着,年轻的冯民喜带领几名警察从暗渠潜入,将6名来自河南、宝鸡的盗墓贼抓获。此后他受到咸阳市委、市政府的奖励,也当上了相邻两个陪葬墓的文保员。博物馆在墓附近给他专门建了个小屋,他搬进去一住就是21年。从此,干完地里活后,不管风里雨里,白天夜里,所有的事就是到两个陪葬墓周围进行巡查。自此后,那两个墓一直安然无恙。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在10年前,他整理庄基地时,意外从地下发现一只高约一米,体长1.5米的石羊。他知道这是文物,为了保护好这只石羊,他将石羊搬回家门口。不久有文物贩子闻讯赶来,一开口就出价10万元要买走。他坚决拒绝了。

  自从石羊放在家门口后,这几年从西安、宝鸡、咸阳又先后来过10多个文物贩子要买走,他仍然一一拒绝。有人以为他想卖更多的钱,也有人骂他傻。冯民喜说:他们说错了,出土的石羊就成了文物。我家再穷,也不会卖文物的!

  当了多年村书记的冯民喜,家庭经济是出人意料的寒酸。全家住在有些破旧的4间偏厦房中,家里惟一的一台电器,是上世纪90年代因保护文物由咸阳市政府奖励他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记者打开后画面不停闪动,几乎不能再使用了。除此之外,记者没有看到一件值钱的东西,而家里的墙壁上贴的两张乾陵宣传画,倒是格外的显眼。说起家里的贫寒,冯民喜说,他这些年只操心了看护陪葬墓的事,家里也没有时间搞什么赚钱的副业,特别是有两个生病的老人要照顾,这两年又先后走了,不多的农业收入都花费在老人身上了,所以日子相对紧一点,“不过慢慢就好了!”

  听他这样说,记者不免有些心酸的开玩笑说:“你把石羊卖了,至少换个好的大电视机,再买些其他的现代化的生活用品啊!”一脸憨厚的冯民喜连声说:“那不行,那绝对不行。上边来人已给石羊照相了,这迟早要上交国家。我现在只能暂时看管和保护好,卖了就是犯法的事!”  从乳台村返回博物馆,和党委书记老马再次说起这些可敬的农民文保员时,他眼含热泪沉思片刻说:他们的精神的确很可贵,我认为怎么赞颂都不过分。正是这些伟大的农民文保员的默默奉献,和他们高度责任心和警惕性,对我们珍贵文化遗产的精心看护,及时防范和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盗窃文物事件。他们虽然只得到国家一点非常低微的补贴,博物馆在逢年过节时给予了一定的慰问,但他们以淳朴和善良回报给国家的却更多。“他们长年坚守在各自的辖区,用自己的忠诚和辛勤劳动,为了守护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在范围如此大的乾陵文物保护区,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群众文保防线,这在全国都是十分鲜见的!”文/图记者李建宁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81741/node81803/node137398/userobject1ai2169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