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耕身:结论含混的地震建筑分析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40:00

杨耕身:结论含混的地震建筑分析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6日08:18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杨耕身

  《中国经济周刊》报道,记者近日获得一份由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震害调查组撰写的《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论文报告。在调查组所调查的54处政府建筑中,有13%(7处)因被毁严重无法修复;在44处学校建筑中,这一比例为57%(25处),是政府建筑的4倍多。

  对此前有关学校建筑质量的质疑,调查组成员之一冯鹏副教授表示,“单纯质量问题不会造成大规模倒塌,原因是多方面的”。冯鹏认为,一是由于教室开间大、墙少,抗震能力比较差;二是和建设年代有关。上世纪90年代初建造的希望小学是按“89规范”来做的,倒塌情况并不严重。而那些不按规范或更早年代建设的学校,则毁坏严重。此外,工程质量也被认为是影响因素之一,“所有的工程都和工程质量有关”。

  大地震过去一年多了,但悲伤并未远去,烟尘并未散尽,仍然有许多东西埋在废墟之下,仍然有许多情绪徘徊不去。或是该篇报道表达欠佳,加之我未亲眼目睹报告详文,仅从报道中我感到专家说法的混乱与不严谨之处。

  “单纯质量问题不会造成大规模倒塌”,这叫什么判断?设想一下,如果校舍的房子大都是豆腐渣做成,水泥标号不合格,或者墙体里没有一根钢筋,这样算不算单纯的质量问题,这样的房子会不会造成大规模倒塌?同时,专家竟然将“开间大、墙少”作为校舍倒塌主因之一。作为一个常识,不管开间多大,只要按要求设计,抗震效果应当是一样的。事实上,专家也承认,那些按“89规范”建造的希望小学,倒塌并不严重。它们难道没有开间问题?再说,一间教室的开间又能有多大,未必大过政府建筑中的大会议室或豪华办公场所吧?

  大量校舍倒塌的现实,如果减去“开间大、墙少”的因素,所得结果怕只是建筑质量问题了。对此,专家似乎也未必能够回避。于是,工程质量也被认为是影响因素之一,然而专家又说了,“所有的工程都和工程质量有关”,这又是一句让人不由得瞪大眼睛的“大实话”。但是它想表达的是什么?所有的工程自然都会与工程质量有关,但到底是关于优还是关于劣?以前文的意思,其所指大概是所有工程都有质量问题。那么依专家的意思,因为悉是如此,所以公众也就大可不必为质量问题而介怀了吧。

  我也注意到,专家调查目标中,仅有44处学校建筑。这个数字之于震灾中的校舍是什么比例?我不清楚,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有关震灾学校的权威数据得以公开。但从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宗晋院士在2008年9月4日回答记者提问时曾经提到的,“上千座的学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得知,44处学校建筑是很少的比重。一种有选择的调查样本,并不全面的调查对象,如何得来更加有说服力的调查结论?

  无论如何,报道显示的大量模棱两可、含混其词、自相矛盾的表述,让人难以相信这样的结论是出自专家之口。在我看来,与其这样游移着,顾左右而言他,倒不如将原因全部推给震灾来得干净。就像此前有四川官员笃定指出的,此次“512”汶川特大地震,地震级别高、强度大,是造成学校受损和其他一些设施受损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原因。

  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但不能有主动说出的假话。专家不专业的表达,正与假话相同,这无疑令人遗憾。如果这种结论就是《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论文报告的核心,则必然让人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