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红:让学习成全你的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0:52:59
作者简介:张达红,教育硕士,福建省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泉州市家教宣讲团成员,惠安县教育视导员。曾赴北京参加教育部九五规划科研课题“综合课与心理发展”现场课比赛,获一等奖。开设县市级观摩课十多节。教育教学论文发表于《教学与管理》、《福建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管理》等CN级刊物三十多篇。曾被评为省优秀班主任、省自学成才先进个人。
让学习成全你的生活
福建惠安实验小学 张达红

做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是我的教学追求,而做一名富有思想的老师,则是我一生的追求。回忆自己的从教历程,是学习成全了我的理想,是学习成全了我的生活。
缘定教育 追寻诗意
似乎是注定要教师,回忆自己从教的历程,从未想过要做别的职业,总感觉自己天生是适合当教师的。因为活在自己该活的领域,做着自己天性中该做的事,总能感觉是自己生活的真正的主宰。一种生活,只要适合自己,只要有自己喜欢的内容,就是最好的生活。所以,从来都是安分守己的,从来都感觉很满足。1987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到惠安实小,这所百年老校以她浓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迎接满怀激情的我。年轻的我,总是试图把生活过得更浪漫些,追寻诗意,似乎也成了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
诗意一词似乎与青春与激情同道,今天,回首当年,恍然有隔世的感觉:在下课跟学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活动课让学生轮流与自己赛棋;周六周日带着一群学生走家串户地家访;为某个自己宠爱的学生剪头发;把学生画给自己的其实是十分粗糙的图片认真地贴在办公桌前、放在皮夹子里;同学聚会时最多的话题是学生,总是把几十个学生讲个遍;寒假暑假里急不可耐地盼着开学,思念着讲台、粉笔与成叠的作业;在学生参赛时(哪怕是年段级别的故事比赛)会紧张得心怦怦直跳;为明天的某项班级活动彻夜难眠……不知什么时候起,在野炊时不再扎进学生堆里,而与其他老师如旁人般地闲谈;接过学生的各式各样的小礼物时不再激动,随手放进抽屉了之;课堂上一切都似乎程序化了,按部就班地讲练;不再有心跳的时候,不再有感动的眼泪和笑容,激情不再了。心,被一层厚厚的老茧包裹着……虽然荣誉纷至沓来,但有时总觉得空落落的,似乎少了什么;虽然被称为优秀教师,总觉得自己的激情留在了从前,而没有激情的教师怎么能说是一名好教师呢?难道说,我就这么走下去?
寻找失落的激情,想念诗意的教育,渴望着激情迸发的时刻,希望以我的真诚,以我的投入,改变我不再感动的时光。于是,我如饥似渴地寻找读物,在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我一次次地放逐自己的思想,信马由缰,待到回归时,我发现,我,听见了自己成长的足音;我发现,诗意的教育将是我一辈子的追求,因为诗意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是唤醒和引发的教育,是精神相遇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是自我实现的教育。
工作,因学习而高效
1989年,我报考了福建师大教育专科自考,开始了与工作同行的学历学习。理论学习一点也不诗意,但我希望在对文凭的追求的同时,能够以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我的工作。在圈圈背背时,我总是不自觉地把所学内容与班级管理、教学工作联系起来,《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这些看似极为枯燥的理论书竟因为有了实际运用而成了我的一个个不出声的老师,站在极高的起点上指导着我的日常工作:我运用语文学习心理,教学生预习整本语文书,充分利用目录、生字表复习全册,我的每个学生都会五种以上的背诵方法,他们懂得根据课文的不同而选择采用  雪球法、逐句背、抓首字法;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学生座位,最优生不能与后进生坐,因为二者心理落差大,优生的优越感会加剧后进生的自卑,我让心地宽厚的中等生与后进生同桌,让优生与习惯不好的调皮聪明生一起,这样来取得双赢;我根据班级管理的原则,组织培训班干部队伍,班级的自理自立使我这个班主任成了挂名的顾问……我所带的班级不但学习成绩平稳居高,参加各种比赛总是拿到好名次,更重要的是,我这个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却教得十分轻松,悠然自得。在经常的一劳永逸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学习的甜头。确实,学习与工作是共生互补的,学习是工作的需要,工作也因为学习而高效。
1990年,我考上了福建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教育、中文两个专业的同步学习,1992年,自考毕业后我又考上了福建师大首届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班。这样,到1995年这六年时间里,我完成了两个大专一个本科的学历学习。水涨船高,有了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与文学功底,加上多方拜师,取学校各位名师之长,我在工作上如鱼得水。每学期我都上公开课,而每一次的对外观摩课比赛课,都是集体智慧在我身上的一次高度凝炼,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我专业成长的一次新的起点。每一次上公开课,就是一次多形式的学习过程,这里面有个人的苦思冥想,有张桂聪、周明珠等名师的指点扶持,有同伴的对话,有切身的体验。一次次的历炼,一次次的破蛹而出。1994年,我被评上了泉州市教坛新秀,1996年,我赴京参加教育部九五规划科研课题“综合课与心理发展”现场课比赛,获一等奖。应该说,我是幸运的,在惠安实小这个优秀的团体里,我犹如一株处于最佳生态位的植物,有足够的阳光、雨露,成长得最为茁壮。在同事眼里,我教得轻松高效;在家长眼里,我是孩子们崇拜的好老师;在学生眼里,我是他们的师长、朋友和知心的大姐姐。
回忆这一段历程,我最大的感受是:学习成全了我。要知道,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质,要体会这种特质,没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没有持续而有效的学习,是不足以奏效的。这种养成期越长,对日后的持续成长愈有助力。正是不间断的学习,成就了我。
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习惯
学然后知不足。2000年,我参加全国联考,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专业。这一次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的全面荡涤、整合。除了学习规定的课程外,利用研究生借书证一次可借二十本书的有利条件,我一头扎进了师大的图书馆,希望能粗略阅遍教育名著。苏霍姆林斯基、昆体良、杜威、马卡连柯、罗素、蒙台梭利、卢梭、巴班斯基……与每一位大师的对话,都令我痴迷,那来自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的教育箴言,似乎是天籁之音,我在激动、震撼中记下了厚厚的几大本笔记。我知道,从今往后,我有了这些大师的倚傍,我的脚步将更加坚定有力。
在读研的第二年,我开始了研究生论文的准备。我也因此成了师大教科院资料室的常客。完成论文的过程也是个人成长的过程,在大量地查阅各种资料的过程中,我经常为专家们的求索精神所感动,为同行们的精辟论断所启发。书本为媒,我仿佛置身于专家群中,与他们交流、沟通、对话,聆听来自学术界最前沿的各种不同的声音,时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完成论文的过程为我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我更加坚定了我的追求:做一名学者型的教师。平时,我也笔耕不辍,并时有论文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上,但这次的写作经历我令终身难忘。选择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向后,单论题的确定,我就与导师反复讨论了五次,查找资料、筛选资料、汇总问卷数据等的艰辛更不必说。特别要说的是,我的导师叶一舵教授给我予极大的帮助,他的严谨治学、谆谆善诱,在学风浮躁的今天堪称楷模。
当我学后归校时,我开始审视我做了多年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并着手重新开始探索。这几年,我们相继进行“家校合作开展心育”,“职称评定时期的教师心理调适”,“当前教师典型人物的宣传误区及对策”“走向生活的儿童个性作文”等一系列实在且富有特色的子课题的探索,其经验论文或者总结均被CN级刊物刊用,学校也被总课题组评为全国优秀实验学校。许多兄弟学校慕名来校参观。
面对一系列荣誉,我始终十分清醒。因为我们知道,不可能通过一次研究解决所有的问题,一直保持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怀疑态度是科研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的幸福应该是不断地被学生超越,又不断地超越自己。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有战胜挑战的成长体验,才有真正的教学生活。这才是教师所应追求的职业感受。
追求最优化  我思故我在
沐浴在新课程的春风里,惊喜过后,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我开始了深入的思考。“谁躲避思想,他就归根结底失去了理解力。我在思想,就意味着在生活。”(雨果)因为真正的学习一定是以批判怀疑的眼光去面对,去打量,接受所见,再筛选出、沉淀出自己的观点。在听过专家讲座、无数遍翻阅新课标后,面对课堂教学实践,我开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当小组讨论轰轰烈烈的时候,我说:有时我们要想出适当的办法来限制那些发言时间过久的人,从而给其他同学的发言留出足够的时间。“如果自由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参与和取得成功的机会。自由讨论是一个值得称赞的理想,但事实上这种自由仅仅是让那些强者炫耀自己而己。”(《讨论式教学法》)
课堂上,教师把“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询问当做“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学生实际,一味地使用,导致教学浮躁空虚,华而不实。我告诉他们:要警惕语文课堂教学的庸俗化,因为真正的对话不在于要证民明一种立场的正确性,而是要将不同观点联系起来,从而通过积极地参与对方的思想而扩展自己的眼界。因此,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恰恰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寻求真知。
面对课堂上许多曲解新课程的景观,如:让学生写两个生字,老师就要求学生,如果觉得自己写得不错,就在本子上画一颗会眨眼的星星奖给自己;读几行字,就要让学生说感想,就奖个智慧星、金苹果;或说一句话,就让全班学生竖起大拇指说“某某某,棒棒棒,你真棒”……我像个卫道者一样,捍卫着语文的教学规律,要老师们注意联系工作实际,以读为本,我告诉他们,语文教学并不能包得太多,揽得太宽,语文对人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发展人的言语能力而实现的,它并不能独自成就育人大业,不能也无法包打天下。
当我作为县课改宣讲团成员、县教育视导员以及县进修学校师训特聘教师四处为人们讲课时,我总是把这一次次宣讲机会当作是一种学习,希望自己的最优化的理想,能够影响更多人。我告诉老师们:发展须扎实打基础;两头兼顾好,发展才能良性循环:基础未打牢,何从研究?功力不扎实,何谈创新?主科不学好,何能跨科?本体不参透,客体何助?静听无所得,何能活动?个体不自强,合作何益?一句话,没有基础,哪来提高?
走进新课程,当老师们因为教材自身存在的不足,现实的教学设备及资源没保证,学生写的能力和意识下降,学生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学风浮躁,理想评价与现实评价有矛盾……诸多问题而烦恼时,我告诉他们:教材,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整合;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游戏;训练,应多一些问题解决;评价, 一味赏识是不够的……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最优化。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中指出:凡是发挥了全部可能性的,可以认为最优化,否则就不是最优化。
当自己的努力使老师们重新思考,对他们有所启迪时,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因为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有思想 ,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千江水有千江月,千江月共一月影。只要有先进的思想在手,又何尝不会妙招迭出,精彩不断呢?
做自己人生的创意大师
学习伴随着我的工作、成就了我的一切成绩时,我也在思考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追求高效的学习,让学习成为生活的方式,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习惯。因为教师是职业读书人,读书是教师的力量所在。读书,会给专业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因为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出来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总是很小心地选择。同时,不断地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知道,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慢咽,慢慢消化。教书是个没完没了的工作,只要你愿意,花的时间和精力再多也不会觉得多。然而我总是相信,优秀的人都是在别人荒废的时间里崭露头角的,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间。漫游书海,有时我会因对比而焦灼,有时我会不断地怀疑自己,有时会找寻到久违的感动,有时会在“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诗意中思绪翩跹,会惆怅,会担忧,会无奈,会惊喜,会焦急,会内疚……我知道:这时,书己经给了我专业的自由,给了我专业的尊严,给了我源源不断的活力。有源者有己。只有有源才能不断攀升与进步,只有那些不断行动的人,才会有自己发展与进步的源泉。
人生是一种创意。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意大师。我力求要多形式地成全自己的学习人生。读书、调查分析、自我观察和反思、听报告、互动、现场听课、专题研究、作规划……这些都是我的学习方式。几年来,我几乎天天不间断地写教育随笔,十几万字的教育随笔叙说了我专业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底蕴
为伊消得人憔悴——有痴劲
北去南来自在飞——有思想
领异标新二月花——有创新
理论的积淀加上实践的探索,几年来,我的教育教学论文不断地被刊用。 《小学教学研究》、《教学与管理》、《福建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管理》、《小学教学参考》、《中小学教学研究》等CN级刊物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人生的坐标,自己描画。天书无垠,行者无疆。一切幸运,都在我们自己的把握中。我相信,从今往后,我将会是一个行者,我要做一名教育的行者。恰如朱永新的诗句中所说的:
我是一个行者,
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
我的脸上带着笑容,
我的心中充满阳光,
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
理想、智慧、激情、诗意和力量。
成长简历:
1989年—1992年,福师大教育专业自考专科毕业;
1990年—1993年,福建电大中文专科毕业;
1992年—1995年,福师大首届教育管理本科毕业;
1993年—1996年,中科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专科毕业;
2000年—2003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专业毕业。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