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美国能源部的华裔新掌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46:52

朱棣文:美国能源部的华裔新掌门作者:梧 桐青年文摘(绿版) 年3期 字数:3795 字体: 【大 中 小 】   2008年12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被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长,成为继赵小兰之后,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部长的华裔人士。朱棣文在物理学界和能源科技领域声誉卓著,但作为美国能源部新掌门,他可以说是一匹地地道道的“黑马”。
  
  “黑羊”年代
  
  1948年,朱棣文出生在美国一个传统的华人家庭。在父母言传身教下,他从小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滋养。父亲朱汝瑾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定居美国。他们家族至少有12位博士或教授,哥哥和弟弟也从小出类拔萃,这都给了朱棣文很大压力,“生活在如此杰出人才辈出的家庭,你常常会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笨蛋,一只‘黑羊’(另类之意)。”
  
  少年时代的朱棣文考试成绩平平,动手能力却超乎常人。上幼儿园时,他喜欢玩积木、组装塑料飞机或军舰模型。上小学时,他整天鼓捣一些用途不明的东西,房间里堆满了金属支架、细小的螺帽和螺钉。他还从午餐费中省出一笔钱来买材料,跟一位同学用自制火箭做实验。
  中学时代,朱棣文最喜欢几何、物理和微积分等课程,因为这些课程都不需要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他有幸遇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物理启蒙老师:托马斯·米纳。米纳老师授课明晰准确,还鼓励学生做一些看似想入非非的实验。朱棣文制作了一个单摆,想用它来测量重力,当然这是异想天开。有意思的是,25年后他也做了同样的事情,这次他成功发明了“激光冷却原子”的方法。
  多年之后,朱棣文深有感触地回忆说:“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兴趣、坚持和开放的头脑,是朱棣文成功的秘诀。
  
  在实验室里工作是人生一大享受
  
  高中毕业后,朱棣文无缘“常青藤”名校,进入一所普通私立高校—罗彻斯特大学。父亲身为理科教授,却并不太赞成朱棣文选择物理专业,他说:“你从小很有绘画天赋,应该学建筑。况且物理学界高手云集,学起来深奥枯燥,如果不是聪明绝顶,很难打拼出一片天地。”
  朱棣文却对物理情有独钟。进入大学后,在良师和物理典籍的指导下,他的科学激情被点燃了。他特立独行,不为备考和学分疲于奔命,经常找教授们聊天。尤其是他敬仰的诺贝尔奖得主,漫无边际无所不谈,不仅开阔了视野,也学会了站在高处思考问题。
  大三时,父亲对他说:“我们朱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在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前,不许恋爱结婚。”1976年,朱棣文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自嘲说:“我是朱家学位最少的,仅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导师尤金·科明斯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大师,朱棣文毛遂自荐当他的助手。科明斯教授破例接纳了他,认为他是自己教过的最聪明的学生之一。
  毕业后,朱棣文加盟贝尔实验室,一干就是9年。在此期间,他参与发明了利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奖提名,被称为科学天才。
  1987年,朱棣文来到斯坦福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位华裔教授,致力于激光制冷技术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他独辟蹊径,后来居上,一跃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除了妻子外,每个好的科学家都有一个‘情人’—科学研究。”这是朱棣文的口头禅。在同事们眼里,他精力过人,是个十足的工作狂。他每周至少工作70小时以上,实验室的灯光经常彻夜不熄。他很少休节假日,碰到实验攻坚阶段,甚至连床都搬进实验室。他有时脑海里盘旋着的都是课题和实验,劳神苦思,甚至“走火入魔”。一次,太太让他给儿子洗澡,他一边洗,一边思考问题,毛巾不停地在孩子身上擦来擦去,没完没了。直到太太生气地提醒,他才回过神来。
  1990年,朱棣文出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成为量子光学界的世界权威。他精湛的实验技巧,被同行誉为“一种技术上的杂技表演”。一般人觉得科学实验枯燥单调,他却乐在其中:“在实验室里工作是人生一大享受!”
  在一次演讲中,朱棣文说:“在我的学术生涯里,已经多次改变研究方向,我总是对全新的事物充满兴趣,越是无人问津的领域,越是充满机遇和挑战。”
  
  用诺贝尔奖金买一辆山地自行车
  
  1997年10月15日凌晨,朱棣文尚未起床,就被电话铃声惊醒。他的研究生打来贺电:朱先生,恭喜您获得诺贝尔奖!
  朱棣文以为是玩笑,后来祝贺电话此起彼伏,这才相信。他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
  朱棣文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参加记者招待会时,他气定神闲,仿佛一位旁观者。会后,他仍背着双肩包,骑着旧自行车,准时去给学生们上课。有学生调侃:“您打算怎么花诺贝尔奖金?”他淡然一笑:“因为是三人瓜分,我只能拿到百万美元的三分之一,‘山姆大叔’再拿走一半(指纳税),余下十多万,除了还贷,用于孩子教育。我只想花上5000美元,买辆心仪已久的高档山地自行车。”
  学生们哈哈笑了。原来名满天下的教授,愿望只是得到一辆自行车!
  身为著名教授,朱棣文薪俸丰厚,但他从不乱花钱,衣服旧了也舍不得丢弃。一次到上海讲学,闲暇时逛服装市场,他讨价还价买了两条牛仔裤。如果不开口讲话,他与普通上海市民没什么两样。朋友送他一包糖年糕,他忘了吃,等想起来时年糕已经变硬。朋友说:“扔了吧,要不吃坏肚子。”他却说:“怎么能把人家的心意随便丢掉呢?食物只要不变质,就能吃。”他吃得津津有味。
  朱棣文平易随和,常骑一辆红色卧把自行车,白衬衫配米色休闲裤,笑出一口白牙,十足一个“酷帅哥”。执教期间,他被众人视为兄长,小孩子打架大人找他评理。新生来了,他跑前跑后安排住宿。员工夫妻不能团聚,他就不厌其烦打报告。为给系里省下经费,开科研会时他不雇搬运工,带头扛着仪器去会场,累得满头大汗。见同事抱怨泡咖啡的水总是烧不开,他拿来家里新买的电热壶,壶盖上贴着纸条:“当壶里的水不到三分之一时,请加水。”一位员工得了严重脚病,双脚溃烂,发出臭味,他亲手帮他敷药,穿上鞋袜。每当朋友登门,他还会围裙一扎,亲自下厨,“叮叮当当”过后,变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盛宴。
  朱棣文酷爱运动,他认为运动可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更好地思考问题。他是网球高手,还自学撑竿跳。每周五他一定会骑自行车到校园,并趁着实验空当“溜车”。在他看来,运动带来的爆发力,如同物理实验中迸发的美丽火花一般,是物理之“力”与人生之“美”的结合。运动不但强健了体魄,还为他赢得了爱情。据说,他与妻子吉恩就是在网球场上结识的。
  让朱棣文非常遗憾的是,身为炎黄子孙,却不会说中文。他十分关注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经常访问讲学,还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新能源部长的“绿色大梦”
  
  能源部部长一职位高权重,不仅管理美国的经济命脉,而且负责核武器的生产和维护。朱棣文获得提名主要有两个原因:他是当今全球变暖和绿色能源问题的顶级专家,在行政管理上也很有经验。
  早在2004年,朱棣文就担任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领导著名的“太阳神”计划,研究如何利用生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实验室拥有约4000名员工和5.21亿美元年度预算。朱棣文担此大任,举重若轻,成就斐然。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峻。身为这一领域的顶级专家,朱棣文忧心忡忡:“气温改变5摄氏度将引发大范围争夺水和可耕地的资源战争,大量人口将流离失所。我们不是在谈论1万人,也不是在谈论1000万人,我们在谈论数以亿计将被洪水永远淹没的人。”
  科学家的责任感让他成为最严苛的环保主义者,能源观也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他不仅反对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也对当下受到追捧的核能和生物能源抱着警惕态度。他向往一种“闭合循环”的模式,即水、二氧化碳、阳光和一些营养物共同作用,把能量“锁定”在碳载体之中,而不会产生新的二氧化碳。在劳伦斯实验室,他把自己的研究重点转到了“合成生物学”上,期待通过生物自身的特性,将各种纤维直接转化为能源。一旦这种技术实现,人类将彻底走出化石能源的噩梦,这就是他的“绿色大梦”。
  尽管困难重重,朱棣文却依然信心满怀。他说:“科学家有责任告诉人们将要发生什么”,“我们不一定是天才,但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我们会时常受到挫折打击,但不要失去执著和热情。”
  (蓝昌科摘自《中国青年》
  2009年第3期,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