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炎迅:天堂口的飙车生活(中国新闻周刊 2009-5-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4:36

天堂口的飙车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14:52  中国新闻周刊

  天堂口的飙车生活

  他们为什么飙车?他们在想些什么?

  本刊记者/刘炎迅 (发自浙江杭州)

  谭卓的死,打破了西湖边原有的生活速度,发动机的轰鸣声仿佛一时间也消弭了。

  警方在事后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胡斌与随行的两辆跑车事发时是在飙车,但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早已认定,那都是飙车惹的祸。

  2006年4月发布的《杭州市公安局关于禁止机动车飙车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认为,飙车“是指以竞技、追求刺激、娱乐或者赌博为目的,机动车在道路、广场、校区等地方超速行驶,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道路交通安全的驾驶行为”。

  而这一次,这个城市飙车者的生活却在这段日子备受关注,

  飙车者

  他说他已经结婚,有了家,要有责任,开快车危险。

  语气如同退隐江湖的老侠客,带着一点沧桑和看破的味道。

  玩车的人都把他叫“宝宝”,而他的原名翁振华,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杭州公路飙车界声名远播,因为两年前,他在开往杭州的高速上飙出了255公里的时速。

  让速度快一些,这是有的。翁振华解释,他现在已经不会在城市街道中开快车,那都是年轻时的往事。

  踩下油门,让指针越过红线,路边灯光在风中拉成直线,街景急速退去,有些失真的感觉。生活如同自由落体般刺激。

  5月7日那晚,胡斌是否如此?按照翁振华的说法是,那条路车多人杂,估计没有哪个高手能跑快。

  翁振华27岁,是杭州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同时还是当地著名的汽车俱乐部FDS的大股东。

  7年前,翁振华买下第一辆车本田雅阁,自此开始了沉迷速度的旅程。

  网上有人传说,5月7日那晚,正是他开着一辆蓝色保时捷,与胡斌飙驰在文二西路上。这让他有些无奈,他说,那晚自己开的是一辆黑色的轿车,事发后才闻讯到的现场,他家就在旁边的小区里,他承认自己有蓝色的保时捷,但当时正在台州,“借给一个朋友搞活动。”

  他几乎没有马6这类车,只把兴趣放在奔驰车上,奔驰S、奔驰SL、奔驰ML,都是他的最爱,因为他最爱的一支F1车队,就是奔驰麦凯轮车队。

  翁振华对他的车呵护备至,一年里砸在保养上的钱,就是50多万。与事业无关,就是爱好。

  王珂是杭州玩车坊的老板,那里是当地最出名的汽车俱乐部之一。他说,早些年,玩家改装汽车多在动力系统,如今顶多是换钢圈、改排气系统或者换音响。

  “现在马路上开的一些跑车,轰油门时声音很响,其实并不是改装车,而是原装车,它的动力本来就是这么强的。”在他看来,飙车者的背后,更多的是驾车者的个人素质和开车道德,跟车子关系不大。

  这就像在如今的美国,痴迷于街头飙车的年轻人多来自受教育不多的贫民窟和黑人区。

  如今在杭州,玩车的人群,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较早发家创业的中青年,一类是所谓的“富二代”,大多20来岁,有的像胡斌这样,正在读书或者即将毕业,一般被称为“小鬼”。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有钱,有闲。

  小鬼爱出风头,路上飙的也多些,也容易出事。王珂说。

  飙车者的圈子,也有阶层。

  在杭州,汽车俱乐部,汽车网络论坛,QQ群、车载电台、以及大小的改装车行都是车迷们联络的方式。比如在改装店里,经常有来此改装和维修保养汽车的年轻人互相恭维对方的车技,这是地下飙车族认识朋友的标准方式。

  但大家并非一团和气。

  根据车型、车价、车的发动机性能等等因素,杭州的飙车族中,是有明显阶级分层的。

  2009年4月,翁振华买了一款超跑——保时捷911Turbo。所谓超跑 (Super Car),是指法拉利、保时捷之类动辄400马力的高档跑车。马力数据和震天声浪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之外,惊人的身价所带来的高度注目和心理满足,也是超跑所强调的独特尊荣感。

  在杭州,玩超跑的人很少,属于上层阶级。

  去年6月1日,翁振华建立了一个叫“980911”的网站,980是保时捷性能最好的车子的代号,911是他们开的车型,后来干脆申请了一个号码为“980911”的群。一个月不到,就聚集了60多个全国超跑车主。

  翁振华回忆,最记忆犹新的一次,是去年10月,他和30多台超跑去上海看F1比赛。沿途引起喧嚣不断。

  翁振华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爱车如痴,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是,他经常睡梦中看到自己的超跑变成一堆废铁,然后惊醒。

  翁振华最近的一个心愿是,建立一个专业的超跑会所。“国外很多超跑俱乐部,活动的时候有四五百辆各式各样的车子,前拥后挤。”那样的情景让他神往。

  他也曾想过,花300万人民币去跑一场保时捷官方的全球赛事。“但是真正要涉足玩赛车的话,年龄已经太大了。即便得了名次也不能称为专业的赛车手。赛车的愿望,还是留给下一代吧。”

  与动辄数百万的翁振华相比,20岁的胡斌和他那辆二手三菱EVO处在圈子里较低的阶层,不过是“社会上的一些中低档非法改装车辆”拥有者之一。

  如今已经是FDS汽车俱乐部股东的27岁青年翁振华说,胡斌还是个学生,玩不到一块去。

  FDS俱乐部经理吴书涛也说,“我们只改装专业赛车,社会车辆的改装,我们不接受的。”

  他曾对别人说,“很多人以为,去赛道上,只是拉拉风、飙飙车。其实不是,越是了解专业赛车手的操作,你越清楚安全的重要性。在马路上开跑车,但从不跟人飙。没那个必要啊,不一样的车,飙出个输赢来有什么意义?”

  龙井山的弯道漂移

  在杭州,龙井山是车迷心中的最美弧度。

  周杰伦主演的《头文字D》,让杭城的飙车客看到了原来的山路十八盘,竟然也可以玩得那么时尚、震撼。

  每到周末,龙井山上的停车场,总是拥挤不堪,一辆辆外形酷炫的跑车蓄势待发。最“辉煌”的一次,有17辆跑车聚集在龙井家园停车场。300多万的法拉利,就来了12辆。

  龙井山上的“赛道”,起于山脚的浙江宾馆,终点在山顶的龙井家园。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出租车司机,走完这段山路需要5分钟,而胡斌他们,只需1分钟多点儿。

  《都市快报》的记者蔡怀光说,在杭州,除了龙井山外,武林广场、滨江一带都曾是飙车者的乐土。后来,武林广场被禁止,车迷们很快又在庆春东路东头的空地落了脚。

  翁振华第一次认识胡斌,是两年前的事,那时候他觉得胡斌,只是个孩子。

  此前,胡斌的车子也不是现在的红色三菱,而是一辆改装的“马自达3”。胡斌时常乐滋滋地说,他的二档,车子可以开到100码。而普通车的二档,大多在40~50码之间。

  去年,胡斌曾带着前来采访他的《都市快报》的记者飙上了龙井山,这一次让记者蔡怀光深刻地感受了弯道的漂移。

  车停时,副驾驶上坐着的记者一歪头,吐了一地。“太快了,受不了。”记者蔡怀光回忆。

  翁振华对此显得淡然,在他看来这都是小年轻做的事,危险,他说自己老了,不玩这样的了。

  “老了”之前,翁振华也有类似的“危险”,那些至今都是当地飙车界的传说。

  那是2006年,他开着奔驰SL500,从台州开车到杭州只用了1小时22分,平均时速180公里,最快时速255公里,他在驾驶台上放了一部手机,录下一小段18分钟的视频。随后,这段视频被人传到网上,引起了飙车者的集体惊羡,也引来了交警罚单。

  当时,杭州的报纸上甚至做了大块的文章,如同连载小说一般,叙述了这段故事。彼时的翁振华,自称还是个孩子,但已经成为传说中的“神秘的飙车者”。

  事后,警方调查显示,这个年轻人在网上里说了个谎,那天他总计在高速公路的行驶路程是227公里,而非他所说的253公里,总共耗时2小时07分,也不是他所说的1小时22分。

  一切都是“虚荣,好面子”。但可以肯定的是,视频中危险的超车动作是真实的,严重超速也是真实的。当时的媒体这样写道:“或许生活给他的角色太过沉重,但在公路上飙车也绝不是好的放松方式。”

  此后,浙江高速交警总队将翁振华的那辆浙A8X909的奔驰列入黑名单。这不是段愉快的回忆,但翁振华并不回避,“都是过去的事了”。

  在飙车界,传说往往充满着诱惑。

  “二环十三郎”是北京飙车界的传奇。主角陈震曾在晚上9点仅用13分钟跑完全长32.7公里的二环路,每分钟超车266辆。

  围绕这个人的传说不止于此。陈震飙车的最快速度是骑摩托车在六环以每小时315公里的时速狂奔,而F1赛车的急速转弯时速仅为327公里左右。

  陈震因为“二环十三郎”一夜成名,也因此永久退出,因为他被交管部门终生吊销了驾驶资格。飙车圈子是善于健忘的,很快,又传出“二环老八”的故事……

  在杭州,替代翁振华的高速传说也是接连不断。每一周来自高架路的罚单都成为当地飙车界的热谈。翁振华早就受够了这些关注,已经见怪不怪了。

  如今,有关高速的传说是:“胡斌曾经最快开过多少码?”

  答案肯定比致命的70码要快。     ★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5-20/145217854696_3.shtml  

杭州:速度之痒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14:52  中国新闻周刊

  杭州:速度之痒

  一座极速成长的城市与它的人车矛盾

  本刊记者/周华蕾(发自杭州)

  中国城市辞典里,杭州总是和“天堂”唇齿相连。

  而2009年5月7日往后的日子里,“天堂”被赋予更多的解读。在浙大毕业生谭卓遭遇车祸后,一则黑色幽默滥觞于互联网,“70码速度,来杭州感受天堂”。

  “最恶劣的时期”

  吕岩(化名)正经历着与杭州的“七年之痒”。

  来杭七年,四年求学加三年工作,他切肤地感受到,“现在是城市居住生态最恶劣的时期。”

  几年间,这个迅猛的城市化进程,正如美国学者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中所说,“汽车所到之处,铺筑的路面就扫荡了这里的土地——田地变成了停车场,森林变成了停车道。”

  车辆急剧膨胀的速度,快得像飙车族的午夜狂奔。

  终于,2007年10月,杭州市统计局首次官方发布:杭州步入汽车普及时代。平均不到6人拥有一辆汽车,这个比例在中国大中型城市中排名第一。

  从1990年代的自行车社会进阶到2000年代的汽车社会,物质生活翻了番,但汽车文化没来得及跟上来。行人仍然习惯翻越栏杆、闯红灯,驾驶员免不了超速、酒后驾车。“一怕开车,人不让车;二怕走路,车不让人。”一位有多年驾龄的司机感慨。

  汽车如同庞然大物,饕餮着杭州惬意的生存空间。很快,杭州加入了“堵城”的行列。

  2006年,吕岩发现在文二路和文三路,自行车只能为汽车让道,最后,自行车只能在人行道里行驶,人和车混杂到一起。而在延安路一带,路边的人行道几乎成为停车场。

  已经濡染杭州耿直气息的吕岩忍不住有时骂骂咧咧。但说到底只能妥协,“人是血肉之躯,哪能跟汽车的铜墙铁壁抗衡?”

  “经济滚滚向前,城市像摊大饼一样越铺越大,可是人的神经越来越紧张了。”

  因为迅速与杭州同化,吕岩毕业后留在了这里的一间传媒公司。但时间长了,无根的漂泊感依然存在。这种游荡的感觉在校友谭卓车祸身亡的消息传来后,不可遏制地爆发了。

  之后的几天中,在母校“飘渺水云间”的BBS上,在门户网站的头版头条,和办公室的同事家长里短时,吕岩四处可见这件事情的热议。

  吕岩并不认为这是仇富心理作祟,而是他突然间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涉及每一个人的生存权。”

  信任危机

  尽管媒体在第一时间为胡斌贴上了“富二代”的标签,但包括吕岩在内的好几位浙大学生都表示,胡斌这样开着三菱车的家境,在杭州实在不起眼。

  “杭州遍街都是有钱人。”吕岩说。这里,奢侈品消费仅次于上海、北京。浙江的私营老板越来越多地在杭州购置房产,周末开着他们的奔驰、宝马赴杭消费。

  在位居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杭州,汽车已经从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工具。

  长久以来,汽车对杭州市民造成的影响是缓慢渐进、不甚明显的。而当谭卓这样一位周围人看来阳光帅气的浙大毕业生、IT业人才,死在人来人往的文二西路上,汽车的威慑力变得赤裸而直接。

  文二西路周边地处杭州城西,大学园区、软件园区、大型住宅区群集于此。这里的大多数,都属于加入了杭州户口的280万“新杭州人”。

  周围的人开始思量,杭州这个治安稳居全国大中型城市之首的地方,其实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安全。“家门口的路都成了F1赛道,不管有钱没钱,也许我们就在绿灯穿过人行横道的时候,成为下一个谭卓。”吕岩说。

  5月7日事发当晚,肇事者胡斌的母亲赶往现场,捂着嘴拨打了长达40分钟的电话。在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发迹地杭州,这样的举动无疑让围观者产生种种关于权钱交易的联想。

  此后本地媒体的一度噤声,让人们暗自揣测,官方一味采用“胡斌同伴”证言的态度,像是在印证头一个晚上胡斌母亲某些神秘的举动。

  杭州向来负面新闻不多。杭州人生活富足,追求舒适和安逸,不好生事。吕岩记得最近的一次,还是去年年底,萧山区地铁施工工地大面积地面塌陷。虽然也是交通事故,但毕竟是天灾。

  然而,这一次的“70码事件”,让人们的危机感和对社会不公的焦虑加剧。

  “你不给说法我给”

  在不同的时刻,这件事触动了大多数人的神经。

  在杭州大型民生论坛“19楼”里,网友们显得更为活跃。他们迅速发动人肉搜索引擎,将胡斌和亲人朋友的个人资料翻了个底朝天。有网友换上了新“马甲”——“你不给说法我给”。

  “如果这件事情得不到圆满解决,我们会缺乏安全感。”吕岩说。他想起了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维护谭卓,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政府表现了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先是就“70码事件”向公众道歉,更正速度为“84.1公里/小时~101.2公里/小时”,尔后的5月17日,杭州警方表示,为了维护“人间天堂”的生活品质,“零容忍”超速行驶、酒后驾车和工程运输车等违法行为。

  但在素有“杭铁头”之称的杭州人和沸腾的网民中,人们还在不依不饶地讨论着事件每一个悬疑之处。

  和许多浙大校友一样,为了纪念谭卓,吕岩把自己的QQ签名改为“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生活在大都市里,生存空间日益被压榨的人们需要行路权,需要安全感。

  但矛盾的是,物质上的安全感同样不可缺乏。

  吕岩决定在杭州长久地生活下去。他也需要车和房,来稳定自己在大都市的归属感。

  今年年初,吕岩考取了驾驶执照。目前,“趁现在车价跌得厉害,手头存了几个钱”,他打算买一辆车,义无反顾地投入杭州平均每年以20%速率激增的车流里。

  他觉得自己看得很透,“活在杭州这样的天堂,本身就是个悖论。”         ★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5-20/145217854696_4.shtml 

杭州飙车案70码背后:民意的红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14:52  中国新闻周刊

  70码:民意的红灯

  在一起车祸事件的背后,是民意的潜流。

  最初,来自现场目击者的描述是,“车祸,1人被撞死”、“一辆小车撞倒一人”“有人飙车,撞死了人”和“几辆改装跑车,飙车,撞死一个青年。”

  而到了第二天,车祸事件被注入了身份的符号,肇事者属于“富二代”,逝者是个外省青年,关于他们的形容词是前者很冷漠,后者很阳光。

  事件开始变得骇人听闻起来,而来自交管部门的最初鉴定,更激化了这一切。

  “70码”(70公里/小时)。这在民意看来是个缺乏诚意的数据。找不到说法的人们,试图自己给个说法。在网络上,关于车祸的追问自此不绝,是当地政府对飙车者缺乏监管,还是驾车者的道德缺失,是这个城市富人阶层的普遍冷漠,还是城市在高速的造富中变得越来越浮躁。

  总之,越接近真相,我们就越发现,这出悲剧的元凶并不只是那个20岁的小伙子。

  生死时速

  从数目字上看,中国汽车数量占全世界汽车总量的1.9%,汽车交通死亡事故占全球交通死亡事故的15%,一年车祸死亡人数超过十万人。

  而这一次,一起十万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为何成为公众瞩目的社会大热点?

  本刊记者/刘炎迅 (发自浙江杭州)

  胡斌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报纸了。自从他有了那辆红色EVO跑车,伴随而至的好消息与坏消息就接连不断。

  先是去年11月份,他以学生身份参加杭州艾弗尔卡丁车冠军赛,在上千名选手中,他夺得个人、团体两项冠军,一时被捧为“学生车王”。这是他第一次上报纸。

  一个月后,“车王”在杭州建国北路乐购超市附近马路上玩“漂移”,胡斌和他的红色EVO跑车被巡逻交警拦下。第二天,这成了当地都市报一则抢眼的社会新闻。

  第三次:7天后,胡斌的红色EVO在沪杭高速公路违章超速。时速高达210公里,超速75%。“学生车王”再度成为新闻人物。

  2008年10月25日,胡斌有了他的红色三菱EVO,牌照号为“浙A·608Z0”。尽管是二手车,年轻人依旧兴奋不已,绕着车子拍了一圈照片,“晒”在QQ空间里。

  2009年,胡斌20岁,是杭州陈经纶体育学校的大专生。他梦想着成为一个理想的赛车手。

  谭卓比胡斌大6岁,是个外省来的年轻人。在他客居杭州的第6个年头里,这个年轻人正想着买房子和结婚的事情。

  胡斌和谭卓素不相识,公路却成了他们生命际遇的交点,5月7日晚,速度撞乱了他们的生活。

  谭卓的公司位于文三路398号,他租的公寓在文二西路。从住处到公司,步行不过半小时。

  5月7日,星期四。公司组织员工集体看电影《南京!南京!》,17点45分那场。

  17点30分,谭卓和同事们匆匆往文二西路的西城广场影城赶,由于时间太紧,一帮人在肯德基“随便填了肚子”。

  18点多,远在长沙的母亲给谭卓发来短信:“咱们家这里的房价也有点涨了,你在杭州,如果看见满意的房子就买吧,妈妈会想办法帮你攒钱。”

  谭卓的回复是:“妈妈,我知道你和爸爸不容易的,我自己有点钱,不过可能还要向你和爸爸借点,以后我一定会还给你们的。”

  20点左右,谭卓的电影散场。他和同事一起,步行回家。

  这个时候,胡斌驾驶的红色三菱EVO正在赶往影城的路上。和他一起的还有两辆车,一辆红色EVO,一辆蓝色马6,都是改装过的。

  往西,第一个红绿灯是文二西路与紫荆花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在那里谭卓和同事分手,一个人往家走。

  20点08分,胡斌的车子到了文二西路德加公寓西区附近,撞上了正在穿过斑马线的谭卓。

  警方事后提供的资料显示,从出发点到事发地,红色三菱EVO行驶路程10.2公里,胡斌用了17分钟。

  而这里再走500米,就是谭卓的住处。不久,在医院里,谭卓死于致命的撞伤。

  文二西路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东西走向,横贯主城区,车流量大。事发地点的路北,是紫桂花园小区,路南是德加公寓小区,都是高档住宅区。

  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做生意的商人,少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此外还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有钱,也有闲。

  5月14日和15日两天,这里的居民总会在晚饭后聚集在路边,谈论此前的那起车祸。陈荆是其中情绪激动的一位,她家里有一辆宝马,还有两辆别的轿车,她说再有钱也不会给儿子买跑车,“虽然我儿子也喜欢(跑车)”,她不停地指责胡斌这样的年轻人,开着二手跑车,招摇过市,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这条文二西路,隔三差五就有人在飙车,都是跟胡斌差不多的车子,也有摩托车。声音响得跟打雷似的,都是晚上,吵得你睡不好。”她的话立即引得围观者的附和。

  因为飙车者们行踪不定,尽管陈荆这些居民多次向交警投诉,但收效甚微,“交警不可能24小时守在这里”。

  近几年来,杭州公路飙车日益盛行,市民不堪其扰。最近的一个极端事例发生在2008年3月16日晚上,一辆黑色“马6”在滨江闻涛路上飙车,撞飞了正在江边散步的一对年轻夫妇。夫妇俩不幸遇难,撇下一个5个月大还未断奶的儿子。

  因此,文二西路的居民们对飙车的愤怒,一直隐忍在心,偶尔也会聚集在小区门口的花园里声讨。

  5月7日晚,当胡斌的红色三菱跑车撞倒谭卓时,戛然而止的马达声和撞击声立即引来两个小区几十幢楼房里的居民。他们大多不是第一目击者,他们跑下楼梯,穿过花园,聚集在路边,看到的是红色三菱凹陷的引擎盖和保险杠,以及碎裂的挡风玻璃,还有谭卓蜷曲侧卧的背影。

  “飙车的,迟早要闯祸,这不……”这是附近居民对车祸的最初印象。

  此时,胡斌已经成了几年来杭州公路飙车的扰民罪魁,人们试图寻找这个年轻人此前更多的飙车经历。

  于是,一件事很快衍变成一连串的事情。有人发现胡斌在2008年因为飙车三次见报。有人翻出胡斌夺得双冠军时候的报纸,上面胡斌说他自己是个典型的“车迷”,从三四年前起就迷恋上了玩改装车,“以前经常会和朋友去龙井一带飙车,现在管得严了,只好去郊外开开。”

  年轻的肇事者很快地成了“全民公敌”。

  3车祸发生后,杭州的电视台和4家都市报都接到了市民的爆料。

  因为爆料者表述的不同,几家报社收到的信息关键词分别是:“车祸,1人被撞死”“一辆小车撞倒一人”“有人飙车,撞死了人”和“几辆改装跑车,飙车,撞死一个青年。”

  最终,只有《都市快报》一家派出记者采访。这是浙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以贴近市民的报道风格著称,但该报也被一些业内人士评价为报道琐碎、鸡毛蒜皮甚至“小题大做”。

  次日,这家报纸推出3个整版的独家报道,并在头版头条做了导读,标题很长,这延续了该报一贯的叙事风格,主题是“文二西路飙车夺命”,副题2条分三行排列,分别是“只在乎自己的快感,不在意他人的性命”和“一帮富家子弟驾驶豪华跑车把城市道路当F1赛道昨夜终酿惨祸”。一张压题照片占了大半个头版,胡斌坐在警车里,手遮住脸,眼睛斜着从指缝里往外看。

  事后,谭卓的同事和浙大BBS上的网友以及普通市民,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都对照片上胡斌的样子很反感,“瞧着就是一副浪荡样子”。

  该报的正文中,援引了一位自称是目击者的说法,谭卓被撞飞, 5米高,20米远。

  而这个“高度”,在后来电视台的采访中,被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女子转述为“两层楼高”。后来在网上,甚至有人猜测是几十米高。

  准确还原现场的确很难,而在普通市民的眼中,这个高度,却是反映车速的重要指针,一位网友甚至说,这个高度“与胡斌肇事时的恶劣程度成正比”。

  在他们看来,5米高20米远,人还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太惨了,这车速得多快啊。

  人们最先联想到的是两个年轻人的身份。从报纸上看,谭卓是贫寒家境奋斗出来的浙大毕业生,IT白领。胡斌是“富家子弟”,飙车少年,年少轻狂。

  在身份上,人们解读到了更多的余味。

  谭卓老家是湖南长沙市下属的宁乡县。父母下岗,靠打临工维持他学业,他也争气,一直是宁乡一中的尖子生。大学期间,谭卓任02级03班班长,他们班的QQ群叫,“相亲相爱的一家”。大三时,谭卓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都市快报》5月8日第4版上,有张半个版的照片:8个年轻人站在一辆白色轿车前,抽着烟,面带笑容,很轻松的样子。图片说明是“肇事司机的朋友事后赶到现场”。

  照片上方,是一个黑粗字体的通栏大标题“一帮富家子弟驾驶豪华跑车把城市道路当F1赛道”。

  事后《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发现,很多人正是被这些青年人无所谓的样子激怒了,“撞了人,还有说有笑?”还有一些人则直接以为,这8个人中,就有事发时和胡斌一起飙车的人。

  当地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万峰,在随后的《新闻楼外楼》中开骂,“你看看,小青年的同伙,什么姿势?无所谓!勾肩搭背!搂着女朋友!还调笑!互相还调笑!畜生一般!我们谴责这帮小混蛋!绝对要严惩,法律要严惩,决不手软!这几个年轻人,这几副臭德行,有钱他有教养吗?他有教养吗?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这是典型的!”

  万峰早期主持一档午夜谈性节目,以“在节目中骂人”而闻名当地。

  提起这个性格火爆的主持人,很多出租车司机都会翘起大拇指,“好人,骂得痛快,为老百姓说话。”

  那张引爆民愤的照片,画面中间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翁振华,外号“宝宝”;一个叫江营,外号“5203”。很快,他们被愤怒的网民“人肉搜索”了。网民们传言,翁振华是某位市领导的儿子。

  他们的手机被打爆,公司被莫名的人物骚扰,无奈之下,江营暂停了自己的生意。

  翁振华事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那晚他并没有和胡斌飙车,照片上的场景,是他们在事故发生3个小时之后,在等朋友去喝茶,他家恰好在事发现场旁边的小区里。“我爸爸也不是什么市委宣传部长,都是误传。”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5-20/145217854696.shtml  

学生们带上蜡烛和白菊悼念谭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14:52  中国新闻周刊

  在谭卓的朋友里,第一个得知他出事的,是张潇。

  张潇是谭卓的大学同学,毕业后两人合租一套公寓,已经3年了。

  5月7日那晚8点30分左右,张潇回家经过文二西路,看到车祸,就随手给谭卓发了一条短信——“大车祸”。

  当时谭卓已经被送到医院,所以张潇不知道,他看到的“大车祸”的主角,就是谭卓。

  谭卓的手机摔碎了,护士将其SIM卡装在自己的手机里,看到张的短信,于是打电话给他。

  张潇跟《中国新闻周刊》描述,他赶到医院时,看到谭卓一脸的血,躺在急诊室的病床上,医生告诉他,人已经没气了。

  在博客个人资料里,谭卓用一双沙滩上的脚印作为自己的头像,下面跟着一个网名——“desperado”(亡命之徒)。

  在收拾谭卓的遗物时,朱潜等同事发现了一张便签纸,那是谭卓事发当天随手的涂鸦,字迹相叠,重复写着“如果还有明天、你想怎样装扮你的脸”“如果没有明天、要怎么说再见”。如今,这几句不经意的歌词仿佛成了生死的魔咒。

  在同事眼里,谭卓是个活泼开朗且充满幽默感的人。他的冷幽默,让人记忆深刻,“他淡淡地说,不笑,我们都笑趴下了。”

  “人缘超好。”这是很多同事对谭卓的评价。

  5月7日那天晚上,很多人跟谭卓的女友打电话说出事了,他女朋友都不相信,以为他们是骗子团伙。

  直到后来与谭卓合租的张潇打过去,他女朋友才终于信了。

  谭的女友网名叫“siyu”,混迹浙大BBS美食天地的网友几乎都知道。一直以来,谭卓在这里也很活跃,他的网名是“mimiaisiyu”,顾名思义,“mimi”爱“siyu”。“mimi”是女友对谭卓的昵称。

  浙大BBS论坛的技术站务叶睿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谭卓经常在论坛里发布美食方面的帖子,“质量很高,深受网友的喜欢”。

  当谭卓出事的消息传来,BBS里哀声一片,大家开始发帖悼念他,还有人开始不断搜集各路消息,对飙车的愤怒,对“富家子弟”“无所谓状”的愤怒等等,开始在论坛里蔓延。

  谭卓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朋友们都精通互联网技术和传播习惯。谭卓出事后,许多人的QQ签名改成“谭卓一路走好”或者类似的纪念话语,他们在QQ群,浙大的飘渺水云间BBS,开心网、校内网上频频发文悼念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愤怒。

  愤怒之外,还有一份感同身受的异乡人的悲凉:“黄静走了,我们沉默,因为我们没有交有权势的男友。三鹿孩子走了,我们沉默,因为我们还没有儿女。瓮安女孩走了,我们沉默,因为我们没有和人结仇。躲猫猫青年走了,我们沉默,因为我们没有进拘留所。谭卓走了,我们无法沉默!因为我们每天必须行走在和谐社会的斑马线上!今天的谭卓,很可能就是明天的你我!?”

  一位谭卓的同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浙大BBS此次关于谭卓车祸的谈论规模和热度,很罕见,上一次是汶川地震时。

  浙江大学学生在写给杭州市长的公开信中说:“这样的事件在杭州不是第一起,当晚被撞的行人不是谭卓,也许会是张卓、李卓……是你,是我。我们的城市不再安全,我们每次过马路打酱油也许都有生命之忧。这样的杭州,真的适宜我们居住吗?还是只适宜那些有跑车的华族们嬉戏?”

  浙江大学是中国人数最多的几所大学之一,也是中国首批进入985工程的9所大学之一,原来与谭卓同宿舍的刘臻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浙大人对学校的心理认知度很高,对外界侵犯浙大或者某一个体的行为,都会很强烈的心理应激。

  1938年,时任校长定“求是”为浙大校训,如今很多浙大学生都追求着校徽上那只“求是鹰”的喻示——刚健搏击的个性。

  曾经有一次,因为某个韩国学生的不当言行,浙大部分学生在校内游行抗议,“差一点就出了校门”,还有一次因为两个博士被校门口的汽车撞死,学生们也集会抗议。

  “好人缘”“热心网友”,这些标签让谭卓身后留下很多悲伤的面孔。

  5月8日晚,8点08分,这些悲伤的面孔,聚集到谭卓出事的地方,点上蜡烛,摆上白菊,悼念。

  “我们没有目的,只是去悼念,不让他走得孤孤单单,一个人客死他乡那种感觉,大家都想去送他一下,让他感觉到一点温暖,同时我们抱着给政府施加压力的态度。”谭卓的同事朱潜说。

  “可能有上万人。”叶睿智说,学生们从论坛里得知谭卓的同事去现场悼念,纷纷自发加入,而消息又很快传到“19楼”,这是杭州本地最大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市民论坛,是“真实、丰富和温暖的网上城市”,杭州市民在上面“分享生活,温暖你我”。

  此前,大家都发帖说,“不要喊口号”“不要拉横幅”“带上蜡烛和白菊”“要有秩序”。

  现场,附近居民,大学生,IT白领,闻讯而来的路人,不同的人群带着不同的情感,在那一刻交错。

  “不是游行,只是悼念。”朱潜说。

  5但是,5月8日这天晚上的事态,还是让官方感到紧张。

  5月9日,周六,车祸第3天。关注事态发展的市民发现,杭州4家都市报上已经不见半点关于车祸的报道。

  有人想起事发时,胡斌的母亲在现场打了40分钟电话,没人知道电话内容,但此时网络上开始将40分钟电话与媒体集体失声联系起来。

  19楼和各大论坛贴吧里,愤怒在蔓延,“有钱人就是牛×,能摆平一切。”“社会公平被一帮垃圾毁了?”粗口不断,甚至有人打电话到报社,责骂。

  5月10日,4家都市报恢复报道,稿件中,大量“前天”的字眼,让市民进一步“确信”此前对于媒体的猜测。

  愤怒继续蔓延。

  10日的报纸上,人们看到了警方在“前天”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根据当事人胡斌及相关证人陈述,案发时肇事车辆速度为70公里/小时左右,而肇事发生地路段限速50公里/小时。”

  这样的表述当时就遭到广泛的质疑,“好个只有60至70公里!既肯定了超速,又对超速定了性!按规定,超速50%以内性质绝对是不一样的。”

  新闻发布现场有点混乱,有记者、有市民、有肇事者胡斌的同学和同事,此后的质疑迅速在网上蔓延。

  激动的人们开始认为这是警方在包庇胡斌,这背后肯定有权钱交易。网友们认为的另一个证据是,7日当晚事发后,胡斌的QQ空间更新为“一片空白,闯大祸了”,“为什么还能回家呢?”

  事后,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长赵野松说,这是警方的新闻发言人表述不够严谨,而胡斌当晚之所以能回家,是因为当时没有采取刑拘手段。

  也有律师分析,警方并无不妥,也无违法。不是所有的交通肇事都是刑事犯罪。

  5月16日,车祸后第9天,警方再次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此前“70码”的表述道歉。

  期间,杭州市的交管部门从吉林、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多名机械专家,组成鉴定小组。最后给出的肇事速度是84.1~101.2公里/小时。

  但这个结果,却没有及时地传达给民众。

  “70码”迅速成为热词,流传网络,不断演变。70码域名网站,“欺实马”T恤等等陆续出现。在这些略带戏谑的词语中,人们的愤怒如同水纹,一圈圈不断泛化。

  还有一些人则将自己的网络签名改为“珍爱生命,远离杭州”,呼吁抵制杭州旅游,并得到了众多响应。

  有人又提起胡斌在2008年的几次违规驾驶,加重了对警方能否公平公正办案的担忧,“依照相关法规,在城市道路超速20%,罚款200元并记3分;超速50%,罚款1000元并记6分,同时吊销驾照。既然肇事车前后已有两次超速的前科,为何还能照常驾驶?先前两次超速,交警部门是如何处理的?”

  担忧和随之而来的愤怒,很快传遍了网络,与此前的愤怒融合。

  5月14日,头七,这天晚上,谭卓出事的地方再次聚集了几千人。与5月8日晚一样,他们只在“悼念”。

  大家点起蜡烛,沿路摆放白菊,一些情绪激动的人,放声大哭,更多的人,则是默默地站着,望着烛光。

  第二天,警方公布了胡斌等3辆车经过16个路口直到事发地的监控视频,并没有明确显示三辆车是在飙车,警方的表述是,肇事者胡斌在交通事故中,有超速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且在驶经人行横道时未对行人采取停车或减速让行的措施,已涉嫌交通肇事罪。

  至《中国新闻周刊》5月18日截稿,最新的消息是,胡斌被依法逮捕。谭家人对警方的速度认定没有异议,但两家人有关赔偿问责的谈判还在进行。

  胡斌的父亲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越说越乱,没有头绪。尽管如此,双方见面时,都还冷静,特别是谭卓的父母,理智和善良被警方称赞为“高尚”。但在更多的杭州市民和网友眼中,双方被视为道德对抗的两端。

  此时,当地媒体基本熄火,而网络上愤怒和质疑远未消弭,倒是有了很多更为理性的声音。在网络上,一些时事QQ群里,还不停有人开骂,“胡×,罪该万死。”但得到的响应越来越少,很多人开始一遍遍去分析和辩论,胡斌最后会被定什么罪,交通肇事罪?还是危害公共安全罪?此前被“人肉”的江营的QQ签名改成:“被人肉出来的弟兄们,与谭卓父母比起来,我们的感受又算得了什么?”                     ★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5-20/145217854696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