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李思聪的“金融梦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07:28
徽商李思聪的“金融梦想”   文章来源:银达     发布时间:2008-7-17 15:38:00  

 



  “银达担保已经将担保和投资业务整合在一起,将保费收入转为投资收入,既降低了借款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有利于担保企业分享它的股权增值收益。”

  李思聪无疑是幸运的。
  2004年5月,由李思聪创办的广东银达担保将完成第四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加到3亿元,是三年前成立之初的15倍。
  在“自生自灭”的民间担保业,取得这个爬升并不容易。截至2004年3月底,银达担保累计完成担保额超过20亿元,目前在保余额7亿元。
  “我们是以国有资本为引导,民间资本控股的市场运作模式,我们称之为银达模式。”李思聪说。正是凭着银达担保的卓越表现,李思聪开始声名鹊起,2003年底,他获得了“首届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奖。

  草根金融家
  李思聪自诩为草根金融家。他说,我们源于草根,理应归于草根。担保业本来就是为草根经济的民营中小企业服务。
  说起民营中小企业,李感触颇多。
  1980年,李思聪专科毕业后,分配到人民银行工作,这是他第一次涉足金融系统。三年后,由于工作突出,李进入金融管理学院深造金融理论知识,1986年分到安徽省人民银行。这段经历一直持续到1993年。
  李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当时觉得国有单位体制僵化,便蠢蠢欲动,想出来捞天下。
  1993年,李南下广东,创建广东省清远市银业发展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1994年,他还担任了江苏盐城信托投资股份公司的董事。
  正是在这段时间,李思聪亲历了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冷眼。而李的事业,也直到2000年才初具规模。
  “从1993年下海营商到2000年事业初具规模,其间饱尝酸甜苦辣。由于深知创业之苦,‘第一桶金’来之不易,所以在生意有了一点起色以后,非常希望用手头创下的基础,找一条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服务的路子。”李思聪说。
  涉足担保业,于李思聪而言,是水到渠成。一方面源于他多年的商旅经历,磨合了与政府以及银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商人,李思聪察觉到担保业的机会。
  “以我多年从事金融业的经验,感觉这项业务至少不至于亏,至于赚多赚少,当时的确没有想那么多。”李思聪说。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紧张,其中八成以上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求,超过六成的企业没有中长期贷款;另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的存贷差高达数万亿元。
  几年来,各级政府纷纷通过财政出资成立担保公司,期望以此为中小企业输血。但截至2001年底,全国300多家国有担保公司却全部陷入亏损。2001年9月,随着广东国投破产事件,广东省政府为防范财政风险,发文要求以财政拨款担保为主的中小企业担保中心,逐步退出担保领域。
  担保业如何前行?成为摆在李思聪面前的话题。

  游走在政府与民间资本之间
  李思聪认为,依靠财政全部出资,确实会“有人花钱无人还债”,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嫁为政府财政风险。但如果结合国资和民资,效果则可能是异样的。
  2000年11月,广东银达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成立。2001年9月,银达担保第一次增资扩股,吸纳广州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国有)等单位为新股东,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四千万元。
  2002年5月,银达担保完成第二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变更至一亿元人民币。2003年4月,公司再上台阶,增资至两亿元。
  在这之中,银达担保的股东总数达30余家,在2亿注册资本中,李思聪本人以法人股东的名义大约占有30%左右的股份,而国有股份包括广州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出资2000万元)等在内,约占10%左右的股份。此外便是民间资本,由广州市天高有限公司、增城新特电器有限公司等分享。
  银达担保董事会秘书刘路认为,银达透过这种国有资本引导,民间资金为主体的担保方式,解决了一部分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问题。而银达模式的成功运作,亦为地方政府找到了一条从直接干预经济到间接调控经济的成功的调控经济的手段,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使政府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李思聪显然深谙此道。
  银达成立以来,与其第二大股东———广州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国有)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形成长期投资和短期融资、风险投资与信用担保的有机结合。而银达这种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担保业经营模式已经得到上至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下至当地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
  据刘路透露,银达担保对广州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参股的企业就累计担保达3亿,按照2.5%的保费收入,其总额为750万元,占银达担保年收入总额的25%左右。
  游走在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平衡木上,李思聪显得自信从容。
  2004年4月中旬,李思聪借道上海时,正有包括广州番禺区、江苏常州市等地政府愿意出资与银达合作。
  在下榻的宾馆,李一一道来:先是广东佛山市政府,继而广州番禺区政府,再次是稍远的常州市政府。这无疑是李内心中的宏图———由广州至珠三角继而到长三角。而在担保业外,李思聪想到更多的则是金融控股集团。
  2003年6月,银达担保与佛山市政府合作,并联合当地几家企业合资组建了佛山盈达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500万元。其中银达担保投资1000万元,虽未控股,但佛山盈达的管理团队全部由银达担保委派。
  银达担保董秘刘路表示,近期,银达担保已与番禺区政府达成合作意向,由番禺区政府授权番禺区科技局出资,再吸收其它投资,由银达出资控股,在番禺区成立注册资本为一亿元的番禺银达担保投资公司,该司争取于今年上半年开业,为番禺区的民营、科技型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其间,亦有湖南湖北等地政府南下力邀银达北上合作,只是银达目前尚未将中西部地区纳入版图。
  刘路说,由政府引导出资至少还享受另外的优势,比如政策优惠,银达自成立以来所得税和营业税全免,2003年底,银达担保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这在担保业,是极为少见的。
  目前,在广州40多家担保公司当中,公司担保业务在广州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李思聪表示,2003年公司对外担保金额高达10亿元,全年实现收入2300万元,在提取风险准备金和责任准备金以后,还能对股东按社会平均收益率约5%~8%进行分红。

  “金融梦想”
  虽然广东省府高层已明确表示,将对外大力推广银达模式。但这并没有让李思聪的金融梦想止步。
  截至记者发稿时,银达担保正在进行第四次增资扩股,按每股1.20元募集股份,计划募集资金人民币约10,000万元,增资扩股完成后,公司的股本金将达到
  30000万元。按照李的计划,此增资扩股后,国有资本的比重将超过20%。据李思聪透露,银达担保目前正与广东最大的风险投资集团、广东省最大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等大型机构密切接触,并和海外投资机构及部分有实力企业洽谈参股事宜,已取得较大进展,已签订部分参股协议。
  按照李思聪的预计,银达担保今年的担保额度将可以做到15亿元,为300至500家企业提供担保,年底之前银达完全有望成立集团有限公司。
  “一方面我们要把担保业务做大做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在珠三角、长三角设立担保的分支机构。”李思聪表示“另一方面,也要涉足其他行业”。
  据李思聪透露,增资扩股之后的银达担保将在担保产业上下游全面布阵:4月份拟出资525万元设立相对控股的银达典当有限公司;预计9月份再设立相对控股的银达拍卖有限公司;银达持股6%的南华银行也即将呼之欲出。考虑到湖南、湖北等省的财政局、中小企业局前来考察,银达还将输出品牌、软件等资源在异地组建银达担保机构,但将不会派出管理团队。
  “当然,担保始终是公司的主营业务。”李思聪表示,为了做强担保这一主业,今年拟在番禺、东莞、中山等地设立两三家分支机构。
  在拓展担保主业的同时,银达担保将逐步降低融资担保的收入比重,与此同时,非融资担保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在涉足典当、拍卖业务之后,银达将进军金融租赁业、银行业、信托业,将公司建成信用担保业、投资业务、金融产业同步发展的中国华南地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
  “下一步更重要的可能是提高投资业务的比重。”刘路说,“经过我们担保的企业中,有三家已经或即将在境外上市。”
  据刘称,这三家企业中,广州迪森热能去年在新加坡上市(该公司曾是银达担保的股东之一,后来为了上市厘清股权而退出);天普药业即将在香港上市;深圳明华澳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很可能在新加坡上市。
  “目前银达担保已经将担保和投资业务整合在一起,将保费收入转为投资收入,既降低了借款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有利于担保企业分享它的股权增值收益。”刘路说。
  按照李思聪的设想,银达担保今年将成立若干家担保的分支公司,加之典当和拍卖行,成立银达担保集团;明年将涉足信托、金融租赁和民营银行;而到2006年则通过公开招股,募资5亿~10亿,将银达担保资产规模累积到10亿~15亿。收购、兼并国内中小型担保公司,组建全国性银达担保投资集团,使公司资产规模达到20亿~30亿元,年担保额达100亿~150亿元,确立公司在全国担保行业龙头之一的地位,形成融资担保、投资业务、金融租赁业同步发展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控股一至两家上市公司和一至两家地方性商业银行。
  步步为营,谨慎营商,或许此为现代徽商的写照。

  银达模式的创新之处与几点启示